苏轼“不可不读”的十首词:人间万事,不过如此!

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不管我们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哪种境遇,都能与之在诗歌里相遇。人生得意时,要读一读苏东坡;人生失意时,更要读一读苏东坡。得意时淡然,失意时泰然,顺也东坡,逆也东坡,凡事莫向外求。

他的一生历经三起三落,坎坷飘零,但是却没有被命运所吞噬,也并没有因此变得尖酸刻薄,反而他的人性变得更加温和、更加厚道。我行我素,泰然处之,他把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潇洒人生。

【1】“古今绝唱”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宋代〕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此词是苏轼在贬谪黄州期间,借赤壁之景抒怀的经典之作。此处的赤壁实指赤鼻矶,并非三国赤壁战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他多次泛舟江上,目睹赤壁的壮美江景,联想到周瑜、诸葛亮等人在赤壁之战中的功业,有感而发写下此词。

这首词上阕描绘赤壁景色,营造出一种磅礴的气势;下阕刻画周瑜形象,展现其指挥若定的风采。全词既展现了作者对三国英雄的追慕,又暗含自身政治失意的感慨,最终以旷达超脱化解悲情。

【2】老当益壮、自强不息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苏轼〔宋代〕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此词是苏轼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所作。当时,他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在前往查看购置的田产时患病,后被庞安常治愈,两人一同游览了清泉寺,有感而发写下此词。

这首词上阕描绘清泉寺的幽静美景,兰草初生,松柏夹道,细雨潇潇,杜鹃声声,营造出一种清新雅致的氛围。下阕则借寺旁溪水西流之景,抒发了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豁达态度和对生活的乐观追求。

【3】倔强性格、旷达胸怀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宋代〕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是苏轼在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七日所作。当时,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近三年。一日,他与友人游沙湖归来途中遇雨,同行者皆狼狈,唯苏轼从容不迫,事后写下此词。

这首词通过描绘自然风雨和人生境遇,展现了苏轼面对逆境时的豁达与超脱。上阕写雨中漫步的悠然自得,下阕则写雨过天晴后的宁静与感悟。全词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刻,表达了作者对人生风雨的淡然态度和对未来的乐观期待,充满了清旷豪放之气和独到的人生感悟。

【4】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临江仙·送钱穆父

苏轼〔宋代〕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此词是苏轼在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春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名勰)而作。

这首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的缠绵感伤,展现出旷达洒脱的格调。上片回忆与友人久别重逢的温暖情景,并赞美友人如古井之水无波、秋竹之节有节的品格。下片切入送别主题,描绘月夜送别的凄清幽冷氛围,但随即以“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旷达之语,将对离别的哀愁化为对人生如寄的深刻感悟,表现出苏轼的豪放性格和达观态度。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宋代〕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词是苏轼在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佳节,欢饮至醉后所作。当时,他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自请外任密州,与弟弟苏辙七年未见,中秋之夜,苏轼醉酒思乡,怀念弟弟,写下这首千古传诵的词作。

这首词以月起兴,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上阕写月下饮酒,幻想超脱尘世;下阕写对月怀人,抒发离愁别绪。全词意境深远,哲理丰富,既有浪漫主义的情怀,又有人生哲理的思索,情感真挚,哲理深刻,是苏轼词中的经典之作。

【6】气势如宏的豪情壮志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宋代〕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此词是苏轼在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任密州知州时所作。当时,苏轼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会猎于铁沟,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词。

这首词气势恢宏,情感真挚,表达了苏轼渴望为国效力的豪情壮志。上阕描绘出猎的壮观场面,苏轼以“老夫聊发少年狂”开篇,展现出豪迈气概。下阕则写酒酣后的胸怀,苏轼以魏尚自比,表达渴望朝廷重用的愿望,并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迈之语,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全词意境开阔,语言豪放,充满阳刚之美,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7】人间有味是清欢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苏轼〔宋代〕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此词是苏轼在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与友人刘倩叔同游南山时所作。当时,苏轼正由黄州贬所移守汝州,途经泗州,与友人共赏南山美景,心生感慨,写下这首词。

这首词以清新淡雅的语言,描绘了细雨斜风、淡烟疏柳的早春景象,以及品茶尝鲜的生活细节。词人通过自然美景的描绘和生活细节的刻画,传达出对平淡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以及追求内心满足与宁静的人生态度。末句“人间有味是清欢”更是点睛之笔,富有哲理,表达了词人超脱世俗的生活情趣。

【8】此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苏轼〔宋代〕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 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此词是苏轼为好友王巩(字定国)的歌姬柔奴(寓娘)所作。王巩因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岭南,柔奴毅然随行。王巩北归后,苏轼问及广南风土,柔奴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作答,苏轼深受感动,遂作此词。

这首词细腻描绘了柔奴的才情、容颜与品格,颂扬其随遇而安、超然物外的旷达与乐观。词中“此心安处是吾乡”一句,既是对柔奴豁达心境的赞美,也体现了苏轼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与超脱。全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意味。

【9】诗酒趁年华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宋代〕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此词是苏轼在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暮春时节,于密州超然台上所作。当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自请外任密州,心中虽有抑郁不平,但仍积极面对生活,于超然台上眺望春色,有感而发写下此词。

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暮春时节的超然台景色,展现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日画卷。下阕则转入抒情,表达了苏轼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超然态度,他劝慰自己不要对故国故人过度思念,而应珍惜当下,享受生活的美好。全词意境开阔,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10】字字含泪,句句断肠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宋代〕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此词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所作。苏轼与王弗夫妻情深,但王弗早逝,给苏轼带来巨大打击。在王弗去世十年后,苏轼梦见亡妻,醒来后满怀哀思,写下这首词。

这首词情感真挚,虚实结合,既述现实,又抒梦境,将对亡妻的思念与挚爱表达得深切而淋漓。上阕述现实,写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与哀伤;下阕记梦境,写词人与亡妻在梦中的重逢,情感深沉,令人动容。全词以白描手法,语言质朴自然,却字字含泪,句句断肠,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学功底与真挚的情感世界。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