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寄存器与arm汇编杂记

一、 arm寄存器
arm总共有37个寄存器,31个通用,6个状态寄存器。但不能同时访问,具体的访问情况视cpu工作情况而定!但在任何时候,通用寄存器R14~R0、程序计数器PC(r15)、一个或两个状态寄存器都是可访问的。
通用寄存器分类:
未分组:R0~R7
分组:R8~R14
程序计数器PC(R15)
二、 arm工作状态
1、usr态
ARM处于用户态模式时,可见的通用寄存器是16个,即R0-R15。外加一个CPSR(Current Program Status Register,当前程序状态寄存器),总共是17个。其中3个有特殊用途:R15――程序计数器PC,R14――程序链接寄存器LR,R13――堆栈指针SP。
2、ARM有7中运行状态:usr、fiq、irq、sve、abt、und、sys。除用户状态外的6中均为系统状态(特权模式)。当CPU从用户状态进入系统状态时,或者发生系统状态间的切换时,都需要将CPSR的内容保存起来,以备将来恢复原来的运行状态,所以每个系统状态都有个“保存程序状态寄存器(Saved Program Status Register)”SPSR。CPSR和SPSR都是32位的,实际上只用了其中的一部分。
三、 arm指令
1、每一条arm指令都可以条件执行(条件执行和条件转移的适用场合(条件执行语句最好不要超过3条指令))
2、 堆栈寻址
存在四种组合:递增,递减,空,满(D代表Descending,A代表Ascending,F代表Full,E代表Empty)
出入栈规律
入栈规律:
(1)满堆栈操作先调整SP,然后存入数据。
(2)空堆栈操作先存入数据,然后调整SP。
(3)递增堆栈调整SP时,执行SP=SP+4
(4)递减堆栈调整SP时,执行SP=SP-4
出栈规律正好与入栈相反,也就是入栈的逆操作。
(1)空堆栈操作先调整SP,然后存入数据。
(2)满堆栈操作先存入数据,然后调整SP。
(3)递减堆栈调整SP时,执行SP=SP+4
(4)递增堆栈调整SP时,执行SP=SP-4
例子:
stmfd sp!, {r4-r11, lr}   /*入栈*/
ldmfd sp!, {r4-r11, lr}   /*出栈*/
3、 条件转移指令
ARM的转移指令是独特的,最简单最基本的转移指令是b,表示“branch”,例如:b reset
这里“标签”是一段程序的入口,一般是一个函数,或者是汇编程序的一个标签。在基本的操作码b后面加上条件后缀EQ、NE、GT、LT等等,就成了条件转移指令。由于指令的长度只有32位,编码在指令中的就只能是一个相对于PC当前值的位移,而不可能是个32位的绝对地址。所以,这是一条“相对转移”指令。如果要做绝对转移,那么就得采用别的手段,例如,可以把转移的目标地址放到寄存器R4中,那么将它传递到PC中就可以完成转移。
mov pc, r4

     这就变成绝对转移了,但是,b指令不允许以寄存器的内容作为目标地址。

     事实上,子程序调用的返回指令mov pc,lr也是绝对转移。

     ARM处理器中有一条执行指令的流水线,不管是相对转移还是绝对转移,当CPU执行到引起转移时,即引起pc突变的指令时,其后面的几条指令已经被取入了流水线,甚至已经对指令解码了。程序计数器pc的突变迫使流水线舍弃这些已经在流水线中的指令,使流水线短暂断流,然后从新的地址取指令,并又逐步“灌满”流水线。在这个过程中,CPU可能会有一个短暂(例如几个时钟周期)的“无所事事”的空隙。在典型的RISC结构中,一般都把转移前的最后一条指令改放到转移指令后面,或者把转移目标处的第一条指令搬过来放到转移指令后面,称为指令调度。这样,把本来会浪费掉的几个时钟周期利用起来,效率当然提高了,但是对于代码的阅读、理解以及调试,都有不利的影响。所以常常受到来自CISC阵营的批评和攻击。ARM体系结构的设计者并没有紧跟RISC的潮流,仍然采用传统的方法,宁可浪费一点效率也要保证程序的简洁,所以不采用指令调度,而只是丢弃已经进入流水线的指令。毕竟,大多数情况下,因此而降低的效率只占很小的比例。

     相对转移指令b有个变形bl,意为“转移并连接(Branch and Link)”,专门用于子程序调用。执行这条指令时CPU将pc的当前值(指向下一条指令)保存在寄存器lr中,即R14中,同时转向目标地址。这是,要从子程序返回时,只要把lr的内容写入pc就行了。例如:

bl uHALir_ReadMode

uHALir_ReadMode:
mov pc, lr

     这里考虑为什么不像传统的做法那样自动把返回地址保存在堆栈中?原因前面提到过了,RISC的设计原则之一就是尽量少访问内存,而改用寄存器代替,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效率。堆栈是在内存中,把返回的地址放到堆栈意味着访问内存,而寄存器间的访问比访问内存操作要快得多。这样,先通过较快的方法进入到子程序,如果还需要进一步调用更深层的子程序,则可以到那时再把lr的内容保存(“溅出”)堆栈中,如果不需要访问深层子程序,则可以省去为返回地址而读/写内存的操作。程序在运行时会形成一颗“子程序调用树”。统计表明,对叶节点,即底层子程序的调用常常占很高的比例,这是因为对底层子程序的调用往往是在循环中进行的,而且,底层子程序本身往往是很小的,为调用本身很小的底层子程序访问内存两次,所占的比例就不小了。

  • 0
    点赞
  • 5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