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笔记

计算机系统:硬件系统: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软件系统:系统软件、应用软件。

主机=CPU+主存 CPU=运算器+控制器。运算器进行算术和逻辑运算,核心是ALU(算术及逻辑运算部件)ALU的核心是加法器。总线:数据、地址、控制。

存储器分为主存和辅存。

裸机:只有硬件没有软件的计算机。虚拟机:通过配置软件扩充机器功能后形成的计算机。

翻译程序有编译程序和解释程序两种。编译程序:将编写的源程序中全部语句翻译成机器语言程序后,再执行机器语言程序。特点:一旦翻译后,只要源程序不变,不需再次翻译。解释程序:将源程序的一条语句翻译成机器语言以后立即执行它,然后再翻译执行下一条语句。特点:翻译一次只能执行一次,再次执行时要重新翻译,效率较低。

冯·诺依曼计算机EDVAC的基本特点:

1.计算机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部分组成。

2.采用存储程序的方式,程序和数据放在同一个存储器中,并以二进制码表示。核心内容:存储程序方式(即事先编制程序、存储程序、自动连续运行程序的工作方式)。

3.指令由操作码和地址码组成。

4.指令在存储器中按执行顺序存放,由指令计数器(即程序计数器PC)指明要执行的指令所在的单元地址,一般按顺序递增,但可按运算结果或外界条件而改变。

5.机器以运算器为中心(现在以存储器为中心)。

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基本字长(指参与运算的数据的基本位数,标志计算机的精度等。)、主存容量、运算速度、性能价格比、外围设备配置、软件配置。

 

有权码:BCD码无权码:余三码、格雷码。机器数:在机器中使用的连同数符一起代码化的数。三种表示方式:原反补。真值:一个数本身。

溢出判断的三种方法:fa: 操作数A的符号位 fb:操作数B的符号位 fs:结果S的符号位 Cf:fa、fb参与运算所产生的进位位。

1. 正+正+负负+负=正

2. C与Cf不相同

3. 采用双符号位,不相同时,溢出。

00:结果为正,无溢出;正溢的标志:01;负溢的标志:10;11:结果为负,无溢出

浮点数规格化:1<=M<1/2 未规格化  1/2<=M<1 已规格化 1<=M<2溢出

机器零:一个浮点数的尾数为零时(不论阶码是何值);或阶码的值比机器所能表示的最小值还小时。计算机都把该浮点数看成零值。

浮点数的表示:尾数用补码表示,阶码用补码或移码表示。

32位定点数(补码) 定点小数的数值范围:          ,定点整数的数值范围:          ,数据精度为    位。
32位单精度浮点数(阶码8位、尾数24位) 数值范围:     精度为    位。

检查阶码是否溢出:阶码溢出表示浮点数溢出。在规格化和舍入时都可能发生溢出,

若阶码正常,加/减运算正常结束。若阶码下溢(10),则置运算结果为机器零。若阶码上溢(01),则置溢出标志,机器停止。

知X=2010·0.11011011,Y=2100·(-0.10101100),求X+Y。(尾数、阶码皆用补码表示)

解: (1) 对阶 阶差ΔE=[EX+[-EY=00010+11100=11110 X阶码小,MX右移2位,阶码取100。[MX=00. 00 110 110 11下划线上的数是右移出去而保留的附加位。

(2) 尾数相加[MX+[MY补  =00.0011011011+11.01010100=11.1000101011

(3) 规格化操作 左规,移1位,结果=11.00010101 10;阶码-1,E=00011。

(4) 舍入(0舍1入)附加位最高位为1,在结果的最低位+1,得新结果:

[M]=11.00010110,    M=-0.11101010。

(5) 判溢出 阶码符号位为00,故不溢出,最终结果为:X+Y=2011·(-0.11101010) 。

 

 

存储器是存放指令和数据的设备。主存储器处于全机中心位置。主存:用来存放当前正在运行的程序和数据辅存:用来存放主存的副本和当前暂且不用的程序和数据,需要时再成批调入主存。

主存储器的类型:随机存储器(RAM)、非易失性存储器RAM分SRAM和DRAM。非易失性存储器: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序的只读存储器PROM、可擦可编程序的只读存储器EPROM、可电擦可编程序的只读存储器E^2PROM、快擦除读写存储器Flash Memory。

主存储器的主要技术指标:主存容量、存储器存取时间和存储周期。

存储器存取时间:又称存储器访问时间,是指从启动一次存储器操作(读/写)到完成该操作所经历的时间。存储周期:指连续启动两次独立的存储器操作所需间隔的最小时间。通常,存储周期略大于存取时间。

主存和CPU通过总线连接,采取异步工作方式。总线包括数据总线、地址总线、控制总线。

DRAM的优点

  DRAM使用简单的单管单元作为存储单元,因此,每片存储容量较大,约是SRAM的4倍;而且由于DRAM的封装尺寸比较小,使得在同一块电路板上,使用DRAM的存储容量要比用SRAM大4倍以上。

  DRAM的价格比较便宜,大约只有SRAM的1/4。

  DRAM所需功率大约只有SRAM的1/6。

DRAM的缺点

  DRAM的速度比SRAM要低。

  DRAM需要再生,这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还需要有配套的再生电路,它也要用去一部分功率。

动态存储器的刷新方式:

集中刷新优点:控制简单,主存利用率高。因读写和刷新分开进行,在读写时没有刷新延迟,故读写速度较快。缺点:在刷新期间不能访问存储器,这段时间称为“死区”。芯片容量越大,行数越多,死区越长。

分布式刷新:优点:将死区分散,缩短了可能的访存延时。缺点:控制线路复杂。读写时有一定的刷新延迟,读写速度略慢。

同时访问”所有模块同时启动一次存储周期,相对各自的数据寄存器并行地读出或写入信息。“交叉访问”M个模块按一定顺序轮流启动各自的访问周期,启动两个相邻模块的最小时间间隔等于单模块访问周期1/M。

就每一存储模块本身来说,对它的连续两次访问时间间隔仍等于单模块访问周期。

计算机的性能与它所设置的指令系统有很大的关系,而指令系统的设置又与机器的硬件结构密切相关。系列计算机:指基本指令系统相同,基本体系结构相同的一系列计算机。系列机能解决软件兼容问题的必要条件是该系列的各个机种有共同的指令集。
指令:操作码(操作的功能)、地址码(操作的对象)

指令的地址是由程序计数器(PC)规定的,而数据的地址是由指令规定的。地址码的长度决定指令的直接寻址能力。

子程序(过程):经常使用的、能够独立完成某一特定功能的程序段,需要时能随时调用,而不必多次重复编写。

计算机执行程序所需要的时间P为:P=I×CPI×T  I--程序编译后在机器上运行的指令数CPI--执行每条指令所需的平均周期数  T--每个机器周期的时间

★ RISC的特点 (1) 优先选取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些简单指令,及一些很有用但不复杂的指令,避免复杂指令。(2) 指令长度固定,指令格式种类少,寻址方式种类少。指令之间各字段的划分较一致,各字段的功能也比较规整。(3) 只有取数/存数指令(load/store)访问存储器,其余指令的操作都在寄存器之间进行。(4) CPU中通用寄存器数量相当多。算术逻辑运算指令的操作数都在通用寄存器中存取。(5)大部分指令在一个或小于一个机器周期内完成。(6) 以硬布线控制逻辑为主,不用或少用微码控制。(7) 一般用高级语言编程,特别重视编译优化工作,以减少程序执行时间。

 

 

硬件和软件具有逻辑功能上的等价性。微操作的两个条件:时间条件和逻辑依据。

控制器的功能(控制程序的执行):取指令;分析指令;执行指令;控制程序和数据的输入与结果输出;对异常情况和某些请求的处理。

控制器的组成:程序计数器PC(即指令地址寄存器)、指令寄存器IR、指令(操作码)译码器ID、脉冲源及启停线路、时序控制信号形成部件。

组成控制器的基本电路:具有记忆功能的触发器;没有记忆功能的门电路。

微操作:为完成一条指令的功能而按一定次序执行的一系列基本操作。

微指令:同时发出的控制信号所执行的一组微操作。

将一条指令分成若干条微指令,按次序执行这些微指令,就可以实现指令的功能。

微命令:组成微指令的微操作。微程序:一系列微指令的有序集合。

控制存储器:由于存放微程序的存储器主要存放控制命令(信号)与下一条执行的微指令地址,所以被叫做控制存储器。可以用只读存储器实现。

执行一条指令,实际上就是执行一段存放在控制存储器中的微程序。

微程序控制器:控制存储器CM、微指令寄存器uIR 微指令寄存器:控制字段、下址。

实现微程序控制的基本原理:(1)控制信号(2) 微程序控制器 (3) 时序信号及工作脉冲的形成(4)微程序控制计算机的工作过程
一条微指令的功能是:给出微操作控制信息和后继微指令的地址信息。

微指令控制字段的编译法:直接控制法 字段直接编译法 字段间接编译法 常数源字段E。

微程序流的控制:

现行微地址:现行微指令(即当前正在执行的微指令)所在的控制存储器单元的地址。

后继微地址:后继微指令(即下一条要执行的微指令)所在的控存单元地址。

微程序流的控制:指现行微指令执行完毕后,怎样控制产生后继微指令的微地址。

(1)增量与下址字段结合产生后继微地址(2)多路转移方式(3)微中断

微指令格式:水平型微指令、垂直型微指令。

控制器的控制方式:同步、异步、联合控制方式、人工控制。

流水线的工作原理:其核心是在CPU和主存之间,要求指令和数据以足够高的速率进行传输,以保证CPU流水似的畅通运行。

计算机执行程序是按顺序的方式进行的,即程序中各条机器指令时按顺序串执行的。

流水线中的相关问题:

数据相关,解决方案:设置专用通道,当数据相关时,第二条指令的操作数直接从数据处理部件获取,而不是存入后再读取。两级流水线不存在数据相关现象。由于计算机内有较多指令存在,其繁简程度不一,执行时间及流水线级数不同,相关的情况各异,有时避免不了产生不能连续工作的情况,这种现象称为流水线阻塞或产生了“气泡”。

程序转移:解决方案:采用“猜测法”技术,机器先选中转移分支的一个继续执行,等条件码生成后判断选择是否正确。

 中断:解决方案:不精确断点法:对那时还未进入流水线的后续指令不允许其再进入,已在流水线中的所有指令仍执行完毕,然后转入中断处理程序。精确断点法:不待已进入流水线的指令执行完毕,尽早转入中断处理(需要许多后援寄存器保存现场信息)。

 

 

半导体存储器可随机访问任一单元,而辅助存储器一般为串行访问存储器。

衡量存储器的指标:容量、速度、价格/位。Cache-主存层次:解决了速度与成本之间的矛盾。主存-辅存:满足了存储器大容量和低成本的需求。

程序访问的局部性:对局部范围的存储器地址频繁访问,而对此范围以外的地址则访问甚少。

命中率:CPU所要访问的信息在cache中的比率。因素:cache的容量、块的大小、块替换算法、程序本身。读操作、写操作(标志交换方式、通过式写)

虚拟存储器指的是“主存-辅存”层次,程序员可以按虚存地址编址。

存储管理部件MMU 虚拟存储系统的两大特点:1.允许用户程序用比主存空间大得多的空间来访问主存。2.每次访问都要进行虚实地址的转换。

相联存储器:指不按地址访问,而是把所存数据字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作为检索项(关键字)进行查找(或检索),直接找到并将其读出。

即相存储器是按内容(地址)访问的存储器。

存储保护:存储区域保护、访问式保护。计算机在执行过程中的工作状态分成两种:特权状态或管态:执行操作系统或管理程序时所处的状态。目态:执行用户程序时所处的状态

 

 

辅存主要有磁表面存储器和光存储器两大类。

衡量辅存的主要技术指标:存储密度、存储容量、寻之时间、数据传输率Dr、误码率、价格。

磁记录原理:电磁转换。剩磁现象:r-F2O3平时不显磁性,但在外磁场作用下会被磁化,当外磁场达到一定强度时,磁化出现饱和,此时去掉外磁场后磁性并不消失。

磁致电阻效应:将某些磁性材料放在磁场中,若通以一恒定电流,当外加磁场改变时,该材料的电阻率也随之变化。

磁记录方式:归零制RZ、不归零制NRZ、见1就翻的不归零制NRZ1、调相制PM、调频制FM、改进调频制MFM。评定记录方式优劣标准主要是编码效率、自同步能力。

磁盘存储器:由驱动器、控制器、盘片三部分组成。温盘:是一种可移动磁头固定盘片的磁盘存储器,“头盘组合体”。

硬盘存储器由驱动器HDD和控制器HDC组成。磁盘的地址分为:柱面号、盘面号、扇区号

软存储器由三部分组成:软盘驱动器FDD、软盘控制器FDC、软磁盘片。

光盘存储器的组成与读写原理:由驱动器、盘片和控制器组成,利用激光束在记录表面上存储信息的。其记录原理有形变、相变。

固态盘采用半导体存储介质和传统磁盘接口的存储器。用DRAM作存储介质的固态硬盘,其随机寻址,速度比硬盘快3个数量级,但其应用范围较窄。原因是:需要独立电源来保护数据安全

 

 

显示器的分类:阴极射线管CRT显示器、液晶显示器LCD、等离子显示器等。

分辨率:指的是显示设备的显示屏所能表示的像素个数。灰度级:指所显示像素点的亮暗差别,在彩色显示器中则表现为颜色的不同。

CRT由电子枪、偏转装置和荧光屏构成。

余辉现象”:将荧光粉涂在玻璃底壁上制成荧光屏,当高速电子轰击它时,相应位置产生亮点,电子流消失或移去后,亮点一般不会立即消失,而是要持续一段时间。

打印机按印字原理分为击打式(点阵针式打印机)和非击打式(激光印字机、喷墨印字机)。

汉字编码可归为:音码、形码和音形码三大类。

汉字的存储含义:一是汉字内码的存储,另一种是字形码的存储。输入:音、形、音形;存储:内码(唯一、2字节);输出:点阵(计算)。

汉字输出有显示输出和打印输出两种形式。

 

 

CPU对I/O指令有两种寻址方式:专设I/O指令;与内存统一编址。

设备控制器(I/O接口)的基本功能:实现主机和外部设备之间的数据传送;实现数据缓冲,以达到主机同外部设备之间的速度匹配;接受主机的命令,提供设备接口的状态,并按照主机的命令控制设备。

输入输出接口的类型:按数据传送的宽度分并行接口和串行接口;按数据传送的控制方式分为5种:程序直接控制方式、程序中断传送方式、直接存储器存储DMA方式、I/O通道控制方式、外围处理机方式。前两种以CPU为中心,DMA以主存为中心。

分布式系统:建立在网络之上的软件系统,因为软件的特效具有高度的内聚性和透明性。网络和分布式系统的区别更多的在于高层软件(特别是操作系统),而不是硬件。

中断”:由I/O设备或其它非预期的紧急处理的事件引起的,它使CPU暂时中断现在执行的程序,而转至另一服务程序去处理这些事件。处理完后再返回原程序。

中断源:引起中断的事件,即发出中断请求的来源。中断源的种类:外中断:I/O设备、定时钟等来自处理机外部的中断。内中断:处理器硬件故障或程序“出错”引起的中断。软中断:由Trap指令产生,在程序中预先安排好的。

中断触发器:为了记录中断事件的发生,,一般在每个中断源设置一个触发器。全机的多个中断触发器构成中断寄存器。其内容成为中断字或中断码。

禁止中断:产生中断源后,由于某种条件的存在,CPU不能中止现行程序的执行。

中断屏蔽:当产生请求后,用程序方式有选择地封锁部分中断,而允许其余部分中断仍得到响应。由各设备的中断屏蔽触发器组成中断屏蔽寄存器。

中断又可分为可屏蔽中断和非屏蔽中断。非屏蔽中断具有最高优先权。

判断中断源的方法:软件查询法、串行排队链法(由硬件确定中断源)。

多重中断:指在处理某一中断过程中又发生了新的中断请求,从而中断该服务程序的执行,又转去进行新的中断处理。这种重叠处理中断的现象又称为中断嵌套。

程序中断设备接口的组成:中断寄存器、中断状态寄存器、优先级判断、中断屏蔽寄存器、中断控制逻辑、数据缓冲寄存器、级联缓冲器/比较器和读/写逻辑。

DMA是I/O设备与主存储器之间由硬件组成的直接数据通道,用于成组数据传送。数据传送在DMA控制器的控制下进行。

DMA的三种工作方式:1.CPU暂停方式 2.CPU周期窃取方式 3.直接访问存储器工作方式。

DMA控制器的组成:设备寄存器、中断控制器、DMA控制逻辑、DMA接口连接线。

DMA的数据传送过程:DMA传送预处理(进行DMA数据传送前,要用程序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数据传送(由DMA控制器完成)及传送后处理(中断服务程序进行DMA结束处理)。

通道的种类:1.字节多路通道(以字节方式传送数据)2.数组多路通道 3.选择通道(以成组方式传送数据)。保存在主存,执行在通道。

总线:各模块之间传送信息的通路。从两个或两个以上源部件传送信息到一个或多个部件的一组传输线。

总线判优控制:集中式控制和分布式控制。常用的优先仲裁方式为串行链接方式。

总线通信:同步通信和异步通信。

  • 2
    点赞
  • 8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