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王朝最大的一出闹剧和惨剧——大礼仪之争

大礼仪之争

大礼议是指发生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到嘉靖三年(1524年)间的一场皇统问题上的政治争论

原因是明世宗以地方藩王入主皇位,为其改换父母的问题所引起,是明朝历史第二次小宗入大宗的事件。

“大礼仪”事件,是明朝嘉靖年间的重要事件,是 嘉靖帝 与以 杨廷和为代表大臣 的直接较量,在长达十几年的斗争中,到处充斥着利益、权力以及不同思潮的碰撞,很多人因此受到责罚,甚至牺牲性命,也有很多人投皇帝所好,借机上位。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即位意味着永乐以后明代历史长河中最大的政治撕裂,而伴随出现的大礼议则是 新旧政治势力的综合较量

那什么是大宗,什么又是小宗呢?

大宗小宗

《仪礼·丧服》:“为人后者孰后?后大宗也。曷为后大宗?大宗者,尊之统也。”

周代设立宗法制后,以 嫡系长房为“大宗”余子为“小宗”

并有“百世不迁之宗者,谓大宗也,云有五世则迁之宗者,谓小宗也”的说法。

西周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严格的等级关系,它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小宗是为了处理嫡长子和他的庶兄弟之间的关系而立。

正妻所生的长子为嫡子 ,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因此,周天子既是天下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享有 主祭 的权利。

被分封的嫡长子的 同母弟庶母弟 ,对嫡子的大宗来说,是为小宗,但 在其封国内又为大宗,其权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大宗和小宗不仅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明朝小宗入大宗的事件(皇帝)

  • 朱棣是明朝历史上第一位小宗入大宗的皇帝

太祖四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以藩王入主帝位,藩王以武力反抗中央还取得胜利的,在五代十国之后属于首例,也仅此一例。

从此大明皇位世系,由“太子家”转到“燕王家”,是明朝历史上第一次以小宗代替大宗。

  • 嘉靖帝是第二位皇帝小宗入大宗的皇帝

明武宗无子嗣,大臣选中其堂弟世宗继位,世宗为了给自己亲父兴献王争取“皇帝”的名分,与大臣发生“大礼议”之争,最终获得胜利。

这是明朝第二次以小宗代替大宗。

  • 南明小朝廷是第三次

这次比较牵强:发生在崇祯煤山自缢、明朝灭亡后的南明小朝廷。

其实,南明无法复制南宋半壁割据,根本原因在于明朝宗室众多,为了皇位自相残杀 ,才让满清钻了空子。

而南宋在“靖康之难”后,太宗一脉几乎被一网打尽,仅剩康王赵构一棵独苗,拥有继位的“正统性”,这样有利于凝聚力量,一致对外。

“大礼仪”之争的起因

“我爸爸不是我爸爸了” – 对自己的亲生父亲只能称之为叔叔

明朝开国就立下规矩,倘若皇帝没有子嗣,可以“兄终弟及”,但这个 “弟”必须是一母所生

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荒淫无度的明武宗朱厚照病死。这位孝宗独子,没有留下一儿半女。皇位空悬,内阁首辅杨廷和与群臣商议,决议立兴献王朱祐杬长子朱厚熜继承大统,次年改元嘉靖,史称世宗。

而嘉靖皇帝的父亲是兴献王,严格来说不满足继承皇位的要求,但嘉靖帝又是 最接近符合条件 的。

为此百官要求嘉靖帝在继位之前,改认孝宗为父亲,而对自己的亲生父亲只能称之为叔叔。

这激了嘉靖皇帝的强烈不满。

嘉靖非常想要让自己的亲生父亲入太庙

我国古代皇家信奉“生为帝统,死为庙统”,去世以后的皇帝有一个专门摆放神位的地方,叫做太庙。

嘉靖帝登基之前是兴献王的儿子,而兴献王只是一个藩王,没有当过皇帝,所以死后不能入太庙,但嘉靖又非常想要让自己的亲生父亲入太庙。

这又进一步激发了嘉靖帝与大臣之间的矛盾,最终引发了“大礼仪”事件。

“大礼仪”之争的经过

继嗣、继统之争

大学士杨廷和曾帮明武宗起草遗诏。遗诏的内容是以明武宗的语气表示“:“朕疾弥留,储嗣未建,朕皇考亲弟兴献王长子厚熜年已长成,贤明仁孝,伦序当立,已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奉祀宗庙。”

其中,“嗣皇帝位”四字最为关键。

杨廷和要求朱厚熜按照礼部的方案( 由东华门入,居文华殿[从东华门进文安殿,是历代皇太子要走的路] ),择日登基。

但未行(朱厚熜撂挑子了[武宗的遗诏里,任命嘉靖为皇帝而不是太子],然后大臣妥协),最后是由皇太后令群臣上笺劝进,朱厚熜在郊外受笺,当天中午, 大明门入,随即在奉天殿即位

四月廿七,年仅十五岁(十四周岁)的明世宗下令群臣议定明武宗的谥号及生父的主祀及封号。

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朝中大臣认为明世宗既然是由小宗入继大宗,就应该尊奉正统,要以明孝宗为皇考,兴献王改称“皇叔考兴献大王”母妃蒋氏为“皇叔母兴国大妃”,祭祀时 对其亲生父母自称“侄皇帝”

说白了,朝臣们都希望朱厚熜管自己的伯父明孝宗为父亲,管自己的父亲兴献王为叔叔。

对朱厚熜而言,这绝对是不可接受的,双方产生僵持。

一方面,礼部要求新皇帝尊孝宗为皇考,被“留中”;一方面,新皇帝要求追封兴献王为帝,被“封驳”。

奉迎世宗生母礼节之争

正德十六年(1521年)奉迎生母蒋妃入京的礼仪上,明世宗坚持行以迎皇太后之礼,遭到杨廷和反对后痛哭流涕,表示愿意辞位,奉母返回安陆( 又一次撂挑子不干了 )。

杨廷和无奈之下只得让步。当年十月,明世宗以皇太后礼迎母亲入宫。

再起纷争

嘉靖三年(1524年)正月,明世宗召集群臣集议,杨廷和见明世宗有意变更前议,上疏请求致仕。此时,朱厚熜的地位已稳固,早已厌恶杨廷和跋扈难制,就顺水推舟,同意杨廷和致仕归里。

吏部尚书乔宇等人遂据此率群臣近两百五十人一同进言,反对明世宗以兴献王为皇考。明世宗不悦,此次进言之人均被斥责、罚俸甚至罢黜。最后,汪俊等只好妥协:“于兴献帝、兴国太后止各加一‘皇’字,以备尊称。”

“大礼仪”之争的结果

左顺门廷杖

嘉靖三年(1524年)三月,明世宗无奈之下,勉强同意称父亲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母亲为“本生母章圣皇太后”。

嘉靖三年(1524年),嘉靖皇帝突然诏谕礼部,要为父母上册文、祭告天地、宗庙、社稷。这相当于拒绝群臣集议,直接改了尊号。

群臣哗然,守礼派官员集体“伏阕”。什么意思呢?

朝中重臣涉及九卿、翰林、督察院御史、诸司郎官、六部、大理寺等部门总共229人集体在左顺门跪请嘉靖改变旨意。

这些大臣从早朝跪到中午都不起来,还越哭越大声。

嘉靖皇帝也没退让,直接来硬的,让锦衣卫逮捕为首八人,下诏狱。结果这一做法更是激怒了文臣,哭声震天。

这一次,嘉靖皇帝可不顾及犯众怒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让宦官让宦官尽录诸臣姓名,四品以上官员86人停职罚俸,四品以下134人下狱廷杖,当场打死17人。

嘉靖皇帝最终胜利

左顺门廷杖后,反对议礼的官员纷纷缄口。

守礼派彻底瓦解。嘉靖皇帝尊称亲爸爸 “皇考恭穆献皇帝”,母亲“圣母章圣皇太后”。

到了九月,明孝宗改敬“皇伯考”,张太后为“皇伯母昭圣慈寿皇太后”。

嘉靖皇帝终于实现了最后的胜利,不仅赢了大礼仪之争,牢牢掌握朝政,并且还在短时间内将杨廷和集团连根拔起,后来更是将内阁玩弄于股掌之间。

“大礼仪”之争的影响

政治

大礼议最后以世宗的君权高压结束,确立世宗羽翼丰满,并且由议礼的过程体会到了如何行使皇权的无上威严,此后变得独断独行。如遇上不合自己心意的大臣,都会下狱廷杖。大礼议加强及建立了世宗的皇权专制,促成了世宗刚愎自用的政治作风。

大礼议使得议礼派“以片言至通显”,因迎合世宗而从下级官员升至首辅、六卿,使朝廷官员看到奉迎君主带来的好处,世宗亦通过这些大臣制约其他权臣。嘉靖十七年后,明朝内阁14个辅臣中,如徐阶、顾鼎臣、严讷、夏言、郭朴、严嵩、袁炜、高拱,李春芳等,有9人是通过撰写道教的青词起家。

迁陵之议

世宗的父亲献皇帝陵寝远在湖北安陆,世宗在大礼议取胜后,朝中也有人开始提议将显陵北迁到北京天寿山安葬,但因可能劳民伤财而争议多年,在张璁的力谏下,迁陵最终做罢。

礼仪祭祀

明太祖登极前后,曾命儒士、儒臣考礼、议礼,纂修了《大明集礼》。大礼议中,世宗本人也研读了许多有关礼制的书籍,因此明朝的许多祀典在嘉靖朝实行了更改,例如 废除天地合祀,在北京四郊分设地坛、日坛、月坛,以及更改祭孔祀典和宗庙制度等。

嘉靖元年三月,世宗在追尊兴献王为帝之后,并下令将兴献王园寝按帝陵规制进行改建。嘉靖二年(1523年)将陵区建筑黑瓦改为黄琉璃瓦。嘉靖三年三月,将兴献帝之陵定名为显陵。

元世祖不与历代帝王同祀

嘉靖十年(1531年),北京历代帝王庙建成。

翰林院修撰姚涞上《论元世祖不当与古帝王同祀疏》“请罢元世祖祀”。世宗发下礼部复议,但礼部认为宜遵循旧制,于是奉祀如故。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礼科右给事中陈棐再度上疏,强烈要求取消对元世祖的祭祀。这次上疏得到礼部认可,未引起任何争议。世宗随即下诏废除南北两京对元世祖的一切祭祀,毁去其神主,永罢庙享。

“大礼仪”之争的本质

表面上看“大礼仪”事件,是嘉靖帝为父亲争取名号的一种行为。

但深入分析,这个事件的背后,折射的是不同思潮的剧烈碰撞以及权力利益集团的激烈斗争。

不同思潮的碰撞

  • 一方面是当时尊祖制、守正统的主流思想,这部分人的代表是当时的文官。
  • 另一方面是信奉“心学”的特殊群体,他们信奉王阳明的心学理论,主张解放思潮。

利益集团的斗争(皇权与相权的最后较量)

  • 一方面,嘉靖帝刚刚继承皇位,虽然年纪尚轻,但心态成熟,希望能够摆脱杨廷和等人的摆布;
  • 另一方面杨廷和为代表的上朝老臣,希望继续能够拥有话语权,在他们眼里年纪轻轻的皇帝应该是任人摆布的傀儡

结语

这场“大礼议之争”,既不关国家的存亡,又不关百姓的福祉。

但是,它却是明史中无论如何都不能忽视的一次重大事件。

或许,这场争斗捍卫了儒家的正统礼制,但它的意义并不大,甚至是微乎其微的。

参考文档

  •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4%A7%E7%A4%BC%E8%AE%AE/1705891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1123669290014309
  • https://www.sohu.com/a/251969635_100166723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7423362340698713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0389282926042553
<think>好的,用户之前已经询问了《王朝1566》的背景,现在他们想要更详细地了解各方势力的局面。我需要先回顾之前的回答,确保不重复信息,同时深入展开各势力之间的互动矛盾。 首先,用户可能对剧中复杂的权力斗争感兴趣,特别是不同派系之间的动态。我需要明确区分主要的势力集团,比如皇权、严党、清流、宦官、地方势力以及海瑞这样的个体。要详细说明每个势力的代表人物、目标手段,以及他们之间的冲突合作。 要注意用户可能对历史背景不太熟悉,所以需要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每个势力的角色。比如严嵩父子掌控内阁,清流以徐阶为首试图推翻他们,宦官如吕芳在中间周旋,嘉靖帝如何通过制衡来维持权力。 另外,用户可能想了解这些势力如何影响剧情的发展,比如“改稻为桑”政策引发的冲突,以及海瑞上疏如何成为转折点。需要将这些具体事件与各势力的利益联系起来,说明背后的动机结果。 还要考虑到用户可能对剧作的历史真实性有疑问,需要指出哪些是历史事实,哪些是艺术加工。比如严嵩徐阶的斗争是真实的,而“改稻为桑”是虚构的,但反映了真实的改革困境。 最后,总结各方势力的互动如何导致明朝的系统性衰败,呼应之前提到的主题。确保回答结构清晰,分点详细,同时保持口语化,避免使用过于学术化的术语。</think>《王朝1566》以嘉靖帝晚年的权力斗争为核心,各方势力盘根错节,形成复杂的政治生态。以下详细梳理剧中主要势力的格局与互动: --- ### **一、皇权(嘉靖帝)** - **核心特点**:名义上超然于朝堂,实际通过权术掌控全局。 - **代表人物**:嘉靖帝(隐居西苑修道,深谙“帝王心术”)。 - **目标**:维护皇权绝对权威,利用党争制衡朝局。 - **手段**: - **放任党争**:默许严党贪腐以换取忠诚,同时扶持清流(徐阶)牵制严嵩。 - **信息操控**:通过宦官(吕芳)锦衣卫(朱七)监视朝臣,掌握关键决策。 - **道德绑架**:以“忠孝”名义压制群臣,将国家危机归咎于官员失职。 --- ### **二、严党(权臣集团)** - **核心特点**:把持内阁二十余年,权倾朝野但根基腐朽。 - **代表人物**:严嵩(首辅)、严世蕃(工部侍郎)、罗龙文等。 - **目标**:维持权力垄断,攫取财富。 - **势力范围**: - **朝堂**:控制六部中户部、工部等要害部门,主导“改稻为桑”国策。 - **地方**:勾结浙江巡抚郑泌昌、布政使何茂才等,压榨百姓。 - **危机**: - 国库亏空需推行“改稻为桑”,却因强征土地激化民变。 - 清流势力与裕王集团联合反扑,海瑞查案直指其腐败。 --- ### **三、清流(改革派)** - **核心特点**:以道德自居,试图扳倒严党但受制于皇权逻辑。 - **代表人物**:徐阶(次辅)、高拱、张居正(裕王讲师)。 - **目标**:终结严党专政,推行改革以挽救王朝危机。 - **策略**: - **依附裕王**:通过未来皇位继承人(裕王)争取政治合法性。 - **利用民变**:借浙江“毁堤淹田”事件揭露严党罪行(如派谭纶介入浙江局势)。 - **妥协性**:为倒严暂与宦官合作(如陈洪),但最终仍受皇权束缚。 --- ### **四、宦官集团** - **核心特点**:皇权延伸的工具,内部分裂且依附于皇权生存。 - **代表人物**: - **吕芳**(司礼监掌印太监):平衡各方势力,主张“思危、思退、思变”。 - **陈洪**(继任掌印太监):激进派,甘当嘉靖“白手套”打压异己。 - **作用**: - **执行皇权**:代皇帝批红,直接干预政务。 - **制衡文官**:嘉靖借宦官压制文官集团(如陈洪逼供清流官员)。 --- ### **五、地方势力与民众** - **浙江官场**: - 郑泌昌、何茂才等严党地方代理人,为完成“改稻为桑”不择手段(毁堤淹田、贱买土地)。 - 遭遇海瑞(淳安知县)、王用汲等正直官员的抵抗。 - **民众反抗**: - 农民因土地被毁发起暴动(如齐柱起义)。 - 桑农、织户受官府与富商(沈一石)双重盘剥,民生濒临崩溃。 --- ### **六、海瑞:孤臣与制度挑战者** - **定位**:游离于各派之外的“道德利剑”,直指皇权根本矛盾。 - **行动逻辑**: - 拒绝依附任何势力,以《治安疏》批判嘉靖“家天下”之弊。 - 揭露“君王与士夫共天下”的虚伪,直指“天下是百姓的天下”。 - **象征意义**:打破权力游戏规则,暴露封建制度系统性腐朽。 --- ### **各方博弈焦点** 1. **“改稻为桑”政策**: - **严党**:企图通过政策填补国库亏空并中饱私囊。 - **清流**:借政策失败扳倒严党,但不愿彻底触动利益结构。 - **嘉靖**:默许政策推行,将失败责任推给严党以保全自身权威。 2. **浙江案**: - 海瑞彻查毁堤淹田、贪腐案,牵出严党、宦官与皇权的共谋。 - 嘉靖最终处决郑泌昌、何茂才等“替罪羊”,却保全严嵩以维持平衡。 3. **《治安疏》事件**: - 海瑞上疏直斥嘉靖,迫使皇帝直面“君道”危机。 - 各方势力态度:清流沉默自保,宦官镇压,嘉靖陷入“杀与不杀”的权谋困境。 --- ### **结局与隐喻** - **严党倒台**:严世蕃被诛,严嵩罢官,但腐败土壤未变,徐阶上位后亦成新“权臣”。 - **皇权困局**:嘉靖临终前承认“长江黄河论”(清流、严党皆为皇权工具),揭示专制制度无法根除腐败。 - **海瑞幸存**:嘉靖不杀海瑞,因其象征“圣君纳谏”假象,凸显封建道德与权力的悖论。 --- 该剧通过多方势力的缠斗,展现了一个王朝如何在权谋算计中走向结构性崩溃——**无人无辜,却皆陷困局**。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前端布道人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