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上手哈希表(HashMap)

0.前言


谈到数据结构,用的最多的,也是最基本的两种,就是数组和链表。为什么我们讲HashMap之前,要先讲一下数组和链表呢?这要从他们两个的特点说起。


首先简单地说一下数组,它的特点有很多:只能用来存储同一类型的东西;长度是固定的,一旦声明了长度属性,就不能修改(数组的长度不等于数组内存储的元素的个数);数组在内存中的存储是连续的;数组内的元素通过下标(索引)来引用。


所以,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数组的查找和修改速度很快,因为可以直接通过下标来引用,但是增加和删除上不是很方便,因为数组的长度不能修改。很多时候,当要存储的元素超出数组的长度时,只能通过新建一个更长的新数组来代替原来的数组的方法。


而链表作为和数组齐名的两种最基本的数据结构之一,它在很多方面与数组类似,主要的区别是,链表是链式结构,元素在链表中的存储是不连续的,它们之间通过指针依次连接。所以,链表的查找和删除很慢,要从根节点开始依次查找,但是增加和删除很方便,只需要改变指针指向的元素就可以了。


基于它们两个各有优缺,我们的主角终于可以出场了,兼具数组与链表的优点又巧妙地避开缺点的HashMap。


1.正文


在应用层面,HashMap就具有很大的优点。它不像数组那样只能用连续的整形数字作为索引,而是可以使用任意类型的对象。这些用作索引的对象称为“键”(Key),每个“键”在表中对应一个“值”(Value),组成一个“键值对”(”Associates the specified value with the specified keyin this map.” ---源码中的描述),可以更直观的储存所有类型的元素。


在存储时,HashMap里面的元素不是连续的,元素顺序也和存放顺序无关。而是根据要存储的Key,先进行一步hash计算(” Computeskey.hashCode() and spreads (XORs) higher bits of hashto lower. ”---源码中描述的具体的hash计算过程),得到他在HashMap中的索引(散列)位置,然后将Key和Value的值存储在该位置。


简单来说,HashMap是通过键的映射找到表中的某一个位置进行存储的。因此,根据这个关系,在进行查找操作时,可以不用遍历的方法直接通过计算得到索引位置(“Returnsthe value to which the specified key is mapped”---源码中对get()方法的描述),弥补了数组和链表在时间上的缺陷。


附:hash计算源码:

static final int hash(Object key) {
        int h;
        return (key == null) ? 0 : (h = key.hashCode()) ^ (h >>> 16);
}



附:存储元素的put方法源码:
/**
     * Associates the specified value with the specified key in this map.
     * If the map previously contained a mapping for the key, the old
     * value is replaced.
     *
     *...
     */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return putVal(hash(key), key, value, false, true);//putVal()是具体进行存储的方法,这里只是理解它首先进行了hash计算,具体的源码在下面会讲到。
 }


附:取出元素的get方法源码:

public Vget(Object key) {
	Node<K,V> e;
	return (e = getNode(hash(key), key)) == null ? null :e.value;// 取出元素时同样先进行了hash计算
}



再深入一点,元素在HashMap中到底是如何存储的?继续参考源码,我们找到上面出现过的putVal()方法。
final V putVal(int hash, K key, V value, boolean onlyIfAbsent,
                   boolean evict) {
        Node<K,V>[] tab; Node<K,V> p; int n, i;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n = (tab = resize()).length;// 数组为空或者长度为零,增加数组的长度  
        if ((p = tab[i = (n - 1) & hash]) == null)
            tab[i]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索引位置为空时,将新节点存到数组的该位置  
        else {
            Node<K,V> e; K k;
            if (p.hash == hash &&
                ((k = p.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e = p;
            else if (p instanceof TreeNode)
                e = ((TreeNode<K,V>)p).putTreeVal(this, tab, hash, key, value);
            else {
                for (int binCount = 0; ; ++binCount) {
                    if ((e = p.next) == null) {
                        p.next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if (binCount >= TREEIFY_THRESHOLD - 1) // -1 for 1st
                            treeifyBin(tab, hash);
                        break;
                    }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break;
                    p = e;
                }
            }
            if (e != null) { // existing mapping for key
                V oldValue = e.value;
                if (!onlyIfAbsent || oldValue == null)
                    e.value = value;
                afterNodeAccess(e);
                return oldValue;
            }
        }
        ++modCount;
        if (++size > threshold)
            resize();//节点超出限度,调用resize()方法增加数组长度  
        afterNodeInsertion(evict);
        return null;
 }



这段代码比较重要,所以我完整的拷贝了上来。我们可以发现,所有元素都会以节点形式进行存储,其中包含了Key-Value等相关信息。当我们要存储一个新的节点时,系统首先会检查一个叫做table的对象,然后我们看到table的声明和部分描述是这样的:
 /**
     * The table, initialized on first use, and resized as
     * necessary. When allocated, length is always a power of two.
     * (We also tolerate length zero in some operations to allow
     * bootstrapping mechanics that are currently not needed.)
     */
    transient Node<K,V>[] table;




很明显,这是一个用来存储节点类型元素的数组。也就是说,在我们的HashMap里面,也用到了数组,而且会首先考虑将数据存储在数组里面。我们经过hash计算得到了一个索引位置后,会检查数组中该位置是否为空。如果该位置为空,会直接将新节点存储在该位置;如果不为空,首先判断索引位置处的旧节点与新节点的Key是否相同。如果相同,替换旧节点;如果不同,在该索引位置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链表,将新节点存储为这个链表的最后一个节点,在这之前也要保证原来链表中不存在相同Key的节点。可以参照下面的图片进行理解。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由此可见,HashMap原则上是可以不断存储新的节点,但是随着节点的增加,同一索引位置的节点太多,就不能发挥HashMap的优势。


因此,HashMap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哈希冲突”:在不断的存储过程中,对于两个不同的Key,进过计算,对应同一个索引(散列)位置的现象,我们就叫做“哈希冲突(碰撞)”。


这个问题在系统的HashMap中已经有了一些特定的解决方法,比如事先定义一个限度(threshold),每次添加新的节点之后,计算一下已存储的节点数,如果超出这个限度,就调用一次resize()方法,增加数组的长度,并将原来的节点进行一次rehash(),重新进行存储,来减小哈希冲突的影响。


2.实现


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动手!


为了加深理解,建议自己手写一个简单实现的HashMap,最好再与系统的比较一下,对比源码进行修改。下面是我简单实现的一个HashMap代码,包括了存放元素、获取元素、获取元素个数、删除元素最基本的几项功能。
 

public class myHashMap<K, V> {


	int num = 0;// 存储的元素的个数
	Object[] data;// 初始化一个长度为6的数组
	float rate = 0.75f;// 因子


	public myHashMap() {
		data = new Object[6];
	}


	public myHashMap(int size) {
		Object[] data = new Object[size];
	}


	/**
	 * 存放元素
	 */
	public void put(K key, V value) {
		// 计算Hash值(索引)
		int index = Hash(key);
		// 创建节点
		Node<K, V> node = new Node<K, V>(key, value);
		// 判断索引位置是否为空
		if (data[index] == null) {
			data[index] = node;
			num++;
		} else {
			node.next = (Node<K, V>) data[index];
			data[index] = node;
			// 判断是否为重复的键
			// 若不重复 元素个数+1 ;
			// 若重复 元素个数不变 (重复的没有被覆盖,只是排在了后面,不会被get到)
			if (!node.key.equals(node.next.key))
				num++;
		}


	}


	/**
	 * 哈希计算
	 */
	public int Hash(K key) {
		int index = key.hashCode() % data.length;
		// System.out.println(index);
		return index;
	}


	/**
	 * 获取元素
	 */
	public V get(K key) {
		// 计算Hash值(索引)
		int index = Hash(key);
		// 得到索引位置的节点
		Node<K, V> node;


		if (data[index] != null) {// 判断索引位置是否存在节点
			node = (Node<K, V>) data[index];// 若存在 找到key相等的节点并返回
			while (!key.equals(node.key)) {
				if (node.next != null)
					node = node.next;
				else{
					return null;
				} 
			}
		} else {// 若不存在 输出一条语句 返回一个null
			return null;
		}
		return node.value;
	}


	/**
	 * 获取元素个数
	 */
	public int size() {
		return num;
	}


	/**
	 * 删除元素
	 */
	public void remove(K key) {
		// 计算Hash值(索引)
		int index = Hash(key);
		// 得到索引位置的节点
		Node<K, V> node = (Node<K, V>) data[index];


		// 判断索引位置是否存在节点
		if (node != null) {// 若存在 判断是不是第一个节点
			if (key.equals(node.key)) {// 若是第一个节点 判断是否只有根节点
				if (node.next == null) {// 如果只有根节点 直接将根节点设为空
					data[index] = null;
					num--;
				} else { // 如果有其他节点 直接将数组的索引位置指向第二个节点
					data[index] = node.next;
					num--;
				}
			} else {// 若不是第一个节点 判断索引位置是否只有根节点
				if (node.next == null)// 若索引位置只有根节点 且根节点的key不是要删除的key 输出一条提示语句
					System.out.println("key不存在");
				else {// 若索引位置有其他节点 则需要找到对应key的节点的上一个结点
					while (node.next != null && !key.equals(node.next.key)) {
						node = node.next;
					}// 然后判断对应key的节点是不是最后一个节点
					if (node.next.next == null) {// 若是最后一个结点,将它的前一个结点的下一个节点指向null
						node.next = null;
						num--;
					} else {// 若不是 将他的前一个节点指向他的后一个节点
						node.next = node.next.next;
						num--;
					}
				}
			}
		} else {// 若不存在 输出一条提示语句
			System.out.println("key不存在");
		}
	}
} 


public class Node<K,V> {


	K key;
	V value;
	Node<K,V> next;
	
	public Node(K key, V value) {
		super();
		this.key = key;
		this.value = value;
	}


}



 3.总结


这篇文章从初学者角度,简单地介绍了一下HashMap的应用场景,存储原理,以及简单的源码分析和实现的示范。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地分析系统的HashMap及与之相似的 HashTable, HashSet源代码,了解一致性哈希、布隆过滤,寻找更有效的散列算法、rehash算法......通过拓展不断加深理解。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