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 InnoDB 共享表空间和独立表空间

MySQL InnoDB 共享表空间和独立表空间


前言:学习MySQL的时候总是习惯性的和Oracle数据库进行比较。在学习MySQL InnoDB的存储结构的时候也免不了跟Oracle进行比较。Oracle的数据存储有表空间、段、区、块、数据文件;MySQL InnoDB的存储管理也类似,但是MySQL增加了一个共享表空间和独立表空间的概念;

一、概念

共享表空间: Innodb的所有数据保存在一个单独的表空间里面,而这个表空间可以由很多个文件组成,一个表可以跨多个文件存在,所以其大小限制不再是文件大小的限制,而是其自身的限制。从Innodb的官方文档中可以看到,其表空间的最大限制为64TB,也就是说,Innodb的单表限制基本上也在64TB左右了,当然这个大小是包括这个表的所有索引等其他相关数据。

独立表空间:

二、查看数据库的表空间


mysql> show variables like 'innodb_data%';


 

表空间有四个文件组成:ibdata1、ibdata2、ibdata3、ibdata4,每个文件的大小为10M,当每个文件都满了的时候,ibdata4会自动扩展;

当前的存储空间满的时候,可以在其他的磁盘添加数据文件,语法如下:语法如下所示:

pathtodatafile:sizespecification;pathtodatafile:sizespec;.;pathtodatafile:sizespec[:autoextend[:max:sizespecification]]

如果用 autoextend 选项描述最后一个数据文件,当 InnoDB 用尽所有表自由空间后将会自动扩充最后一个数据文件,每次增量为 8 MB。示例:

不管是共享表空间和独立表空间,都会存在innodb_data_file文件,因为这些文件不仅仅要存放数据,而且还要充当着类似于ORACLE的UNDO表空间等一些角色。


三、共享表空间优缺点

既然Innodb有共享表空间和独立表空间两种类型,那么这两种表空间存在肯定都有时候自己的应用的场景,存在即合理。以下是摘自mysql官方的一些介绍:

3.1 共享表空间的优点

表空间可以分成多个文件存放到各个磁盘,所以表也就可以分成多个文件存放在磁盘上,表的大小不受磁盘大小的限制(很多文档描述有点问题)。

数据和文件放在一起方便管理。


3.2 共享表空间的缺点

所有的数据和索引存放到一个文件,虽然可以把一个大文件分成多个小文件,但是多个表及索引在表空间中混合存储,当数据量非常大的时候,表做了大量删除操作后表空间中将会有大量的空隙,特别是对于统计分析,对于经常删除操作的这类应用最不适合用共享表空间。

共享表空间分配后不能回缩:当出现临时建索引或是创建一个临时表的操作表空间扩大后,就是删除相关的表也没办法回缩那部分空间了(可以理解为oracle的表空间10G,但是才使用10M,但是操作系统显示mysql的表空间为10G),进行数据库的冷备很慢;


四、独立表空间的优缺点

4.1 独立表空间的优点

每个表都有自已独立的表空间,每个表的数据和索引都会存在自已的表空间中,可以实现单表在不同的数据库中移动。

空间可以回收(除drop table操作处,表空不能自已回收)

Drop table操作自动回收表空间,如果对于统计分析或是日值表,删除大量数据后可以通过:alter table TableName engine=innodb;回缩不用的空间。

对于使innodb-plugin的Innodb使用turncate table也会使空间收缩。

对于使用独立表空间的表,不管怎么删除,表空间的碎片不会太严重的影响性能,而且还有机会处理。


4.2 独立表空间的缺点

单表增加过大,当单表占用空间过大时,存储空间不足,只能从操作系统层面思考解决方法;


五、共享表空间和独立表空间之间的转换

5.1 查看当前数据库的表空间管理类型

脚本:show variables like "innodb_file_per_table";


mysql> show variables like "innodb_file_per_table";

 

ON代表独立表空间管理,OFF代表共享表空间管理;(查看单表的表空间管理方式,需要查看每个表是否有单独的数据文件)

5.2 修改数据库的表空间管理方式

修改innodb_file_per_table的参数值即可,但是修改不能影响之前已经使用过的共享表空间和独立表空间;

innodb_file_per_table=1 为使用独占表空间

innodb_file_per_table=0 为使用共享表空间

5.3共享表空间转化为独立表空间的方法(参数innodb_file_per_table=1需要设置)
 单个表的转换操作,脚本:alter table table_name engine=innodb;

当有大量的表需要操作的时候,先把数据库导出,然后删除数据再进行导入操作,该操作可以用mysqldump进行操作( http://www.linuxidc.com/Linux/2014-08/105949.htm )

总结:经过以上操作便完成数据库的存储空间的转换,了解技术是为了更好的利用技术,当数据量很小的时候建议使用共享表空间的管理方式。数据量很大的时候建议使用独立表空间的管理方式。

MySQL InnoDB存储引擎锁机制实验 http://www.linuxidc.com/Linux/2013-04/82240.htm

InnoDB存储引擎的启动、关闭与恢复 http://www.linuxidc.com/Linux/2013-06/86415.htm

MySQL InnoDB独立表空间的配置 http://www.linuxidc.com/Linux/2013-06/85760.htm

MySQL Server 层和 InnoDB 引擎层 体系结构图 http://www.linuxidc.com/Linux/2013-05/84406.htm

InnoDB 死锁案例解析 http://www.linuxidc.com/Linux/2013-10/91713.htm

MySQL Innodb独立表空间的配置 http://www.linuxidc.com/Linux/2013-06/85760.htm

本文永久更新链接地址http://www.linuxidc.com/Linux/2015-01/111241.htm

MySQL Innodb独立表空间的配置

没经验真可怕

项目是去年9月份开始运行的,现在数据库中的那些统计表非常庞大,并且时不时领导要你在这些统计表中加个字段什么的,哇,那真是头疼,虽然每个月项目升级我们都会删数据,可一个月那些统计表的数据也达到千万啊,蛋疼!周五项目升级,就卡在这些大数据上面去了,因为要加那些字段,到后面实在是慢的可以,干脆全部数据干掉,不管了!

将数据库配置成独立表空间:

1.查看一下:

mysql> show variables like '%per_table%';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innodb_file_per_table | OFF  |  
+-----------------------+-------+  
1 row in set (0.00 sec) 

说明:OFF代表mysql是共享表空间,也就是所有库的数据都存放在一个ibdate1文件中

rpm安装mysql的目录结构

数据库目录:/var/lib/mysql/

配置文件:/usr/share/mysql(mysql.server命令及配置文件)

相关命令:/usr/bin(mysqladmin、mysqldump等命令)(*mysql的一种安全启动方式:/usr/bin/mysqld_safe  --user=root &)

启动脚本:/etc/rc.d/init.d/

2.停掉mysql服务器:

以rpm方式安装的mysql
[root@localhost ~]# /etc/rc.d/init.d/mysqld stop
[root@localhost ~]#/etc/init.d/mysqld stop

3.修改my.cnf文件:在my.cnf文件mysqld后面加上下面这句话:

因为是rpm安装,所以找不到,从mysql配置文件目录中随便复制个my-*.cnf文件到etc目录下,改成my.cnf

innodb-file-per-table=1

4.启动mysql

[root@localhost ~]#service mysql start

[root@localhost ~]#/etc/init.d/mysqld start

5.再查看一下

mysql> show variables like '%per_table%';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innodb_file_per_table | ON  |  
+-----------------------+-------+  
1 row in set (0.00 sec) 

总结: mysql innodb的独立表空间和共享表空间,独立表空间是把每个表的数据和表文件放在一起。共享表空间是所有库的数据都放在ibdate1文件中,网上说这个文件你删除数据,不会收缩,也就是说如果你这个文件有40G,你删了表数据,这个文件还是40G,这就很恐怖了,所以我们换成独立表空间。还有就是虽然说独立,但个人觉得还真不是很彻底,我把那些文件复制到另一个库里面,只有表,没有数据,所以不彻底啊!

MySQL的InnoDB索引详细分析

摘要:

本篇介绍下MySQL的InnoDB索引相关知识,从各种树到索引原理到存储的细节。

InnoDB是MySQL的默认存储引擎(MySQL5.5.5之前是MyISAM,文档)。本着高效学习的目的,本篇以介绍InnoDB为主,少量涉及MyISAM作为对比。

这篇文章是我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完成的,内容主要来自书本和博客(参考文献会给出),过程中加入了一些自己的理解,描述不准确的地方烦请指出。

1 各种树形结构

本来不打算从二叉搜索树开始,因为网上已经有太多相关文章,但是考虑到清晰的图示对理解问题有很大帮助,也为了保证文章完整性,最后还是加上了这部分。

先看看几种树形结构:

1 搜索二叉树:每个节点有两个子节点,数据量的增大必然导致高度的快速增加,显然这个不适合作为大量数据存储的基础结构。

2 B树:一棵m阶B树是一棵平衡的m路搜索树。最重要的性质是每个非根节点所包含的关键字个数 j 满足:┌m/2┐ - 1

3 B+树:一棵m阶B树是一棵平衡的m路搜索树。最重要的性质是每个非根节点所包含的关键字个数 j 满足:┌m/2┐ - 1

4 B*树:一棵m阶B树是一棵平衡的m路搜索树。最重要的两个性质是1每个非根节点所包含的关键字个数 j 满足:┌m2/3┐ - 1

B/B+/B*三种树有相似的操作,比如检索/插入/删除节点。这里只重点关注插入节点的情况,且只分析他们在当前节点已满情况下的插入操作,因为这个动作稍微复杂且能充分体现几种树的差异。与之对比的是检索节点比较容易实现,而删除节点只要完成与插入相反的过程即可(在实际应用中删除并不是插入的完全逆操作,往往只删除数据而保留下空间为后续使用)。

先看B树的分裂,下图的红色值即为每次新插入的节点。每当一个节点满后,就需要发生分裂(分裂是一个递归过程,参考下面7的插入导致了两层分裂),由于B树的非叶子节点同样保存了键值,所以已满节点分裂后的值将分布在三个地方:1原节点,2原节点的父节点,3原节点的新建兄弟节点(参考5,7的插入过程)。分裂有可能导致树的高度增加(参考3,7的插入过程),也可能不影响树的高度(参考5,6的插入过程)。

MySQL的InnoDB索引详细分析

B+树的分裂:当一个结点满时,分配一个新的结点,并将原结点中1/2的数据复制到新结点,最后在父结点中增加新结点的指针;B+树的分裂只影响原结点和父结点,而不会影响兄弟结点,所以它不需要指向兄弟节点的指针。

MySQL的InnoDB索引详细分析

B*树的分裂:当一个结点满时,如果它的下一个兄弟结点未满,那么将一部分数据移到兄弟结点中,再在原结点插入关键字,最后修改父结点中兄弟结点的关键字(因为兄弟结点的关键字范围改变了)。如果兄弟也满了,则在原结点与兄弟结点之间增加新结点,并各复制1/3的数据到新结点,最后在父结点增加新结点的指针。可以看到B*树的分裂非常巧妙,因为B*树要保证分裂后的节点还要2/3满,如果采用B+树的方法,只是简单的将已满的节点一分为二,会导致每个节点只有1/2满,这不满足B*树的要求了。所以B*树采取的策略是在本节点满后,继续插入兄弟节点(这也是为什么B*树需要在非叶子节点加一个兄弟间的链表),直到把兄弟节点也塞满,然后拉上兄弟节点一起凑份子,自己和兄弟节点各出资1/3成立新节点,这样的结果是3个节点刚好是2/3满,达到B*树的要求,皆大欢喜。

MySQL的InnoDB索引详细分析

B+树适合作为数据库的基础结构,完全是因为计算机的内存-机械硬盘两层存储结构。内存可以完成快速的随机访问(随机访问即给出任意一个地址,要求返回这个地址存储的数据)但是容量较小。而硬盘的随机访问要经过机械动作(1磁头移动 2盘片转动),访问效率比内存低几个数量级,但是硬盘容量较大。典型的数据库容量大大超过可用内存大小,这就决定了在B+树中检索一条数据很可能要借助几次磁盘IO操作来完成。如下图所示:通常向下读取一个节点的动作可能会是一次磁盘IO操作,不过非叶节点通常会在初始阶段载入内存以加快访问速度。同时为提高在节点间横向遍历速度,真实数据库中可能会将图中蓝色的CPU计算/内存读取优化成二叉搜索树(InnoDB中的page directory机制)。

真实数据库中的B+树应该是非常扁平的,可以通过向表中顺序插入足够数据的方式来验证InnoDB中的B+树到底有多扁平。我们通过如下图的CREATE语句建立一个只有简单字段的测试表,然后不断添加数据来填充这个表。通过下图的统计数据(来源见参考文献1)可以分析出几个直观的结论,这几个结论宏观的展现了数据库里B+树的尺度。

MySQL InnoDB存储引擎锁机制实验 http://www.linuxidc.com/Linux/2013-04/82240.htm

InnoDB存储引擎的启动、关闭与恢复 http://www.linuxidc.com/Linux/2013-06/86415.htm

MySQL InnoDB独立表空间的配置 http://www.linuxidc.com/Linux/2013-06/85760.htm

MySQL Server 层和 InnoDB 引擎层 体系结构图 http://www.linuxidc.com/Linux/2013-05/84406.htm

InnoDB 死锁案例解析 http://www.linuxidc.com/Linux/2013-10/91713.htm

MySQL Innodb独立表空间的配置 http://www.linuxidc.com/Linux/2013-06/85760.htm

1 每个叶子节点存储了468行数据,每个非叶子节点存储了大约1200个键值,这是一棵平衡的1200路搜索树!

2 对于一个22.1G容量的表,也只需要高度为3的B+树就能存储了,这个容量大概能满足很多应用的需要了。如果把高度增大到4,则B+树的存储容量立刻增大到25.9T之巨!

3 对于一个22.1G容量的表,B+树的高度是3,如果要把非叶节点全部加载到内存也只需要少于18.8M的内存(如何得出的这个结论?因为对于高度为2的树,1203个叶子节点也只需要18.8M空间,而22.1G从良表的高度是3,非叶节点1204个。同时我们假设叶子节点的尺寸是大于非叶节点的,因为叶子节点存储了行数据而非叶节点只有键和少量数据。),只使用如此少的内存就可以保证只需要一次磁盘IO操作就检索出所需的数据,效率是非常之高的。

2 MySQL的存储引擎和索引

可以说数据库必须有索引,没有索引则检索过程变成了顺序查找,O(n)的时间复杂度几乎是不能忍受的。我们非常容易想象出一个只有单关键字组成的表如何使用B+树进行索引,只要将关键字存储到树的节点即可。当数据库一条记录里包含多个字段时,一棵B+树就只能存储主键,如果检索的是非主键字段,则主键索引失去作用,又变成顺序查找了。这时应该在第二个要检索的列上建立第二套索引。  这个索引由独立的B+树来组织。有两种常见的方法可以解决多个B+树访问同一套表数据的问题,一种叫做聚簇索引(clustered index ),一种叫做非聚簇索引(secondary index)。这两个名字虽然都叫做索引,但这并不是一种单独的索引类型,而是一种数据存储方式。对于聚簇索引存储来说,行数据和主键B+树存储在一起,辅助键B+树只存储辅助键和主键,主键和非主键B+树几乎是两种类型的树。对于非聚簇索引存储来说,主键B+树在叶子节点存储指向真正数据行的指针,而非主键。

InnoDB使用的是聚簇索引,将主键组织到一棵B+树中,而行数据就储存在叶子节点上,若使用"where id = 14"这样的条件查找主键,则按照B+树的检索算法即可查找到对应的叶节点,之后获得行数据。若对Name列进行条件搜索,则需要两个步骤:第一步在辅助索引B+树中检索Name,到达其叶子节点获取对应的主键。第二步使用主键在主索引B+树种再执行一次B+树检索操作,最终到达叶子节点即可获取整行数据。

MyISM使用的是非聚簇索引,非聚簇索引的两棵B+树看上去没什么不同,节点的结构完全一致只是存储的内容不同而已,主键索引B+树的节点存储了主键,辅助键索引B+树存储了辅助键。表数据存储在独立的地方,这两颗B+树的叶子节点都使用一个地址指向真正的表数据,对于表数据来说,这两个键没有任何差别。由于索引树是独立的,通过辅助键检索无需访问主键的索引树。

为了更形象说明这两种索引的区别,我们假想一个表如下图存储了4行数据。其中Id作为主索引,Name作为辅助索引。图示清晰的显示了聚簇索引和非聚簇索引的差异。

MySQL的InnoDB索引详细分析

我们重点关注聚簇索引,看上去聚簇索引的效率明显要低于非聚簇索引,因为每次使用辅助索引检索都要经过两次B+树查找,这不是多此一举吗?聚簇索引的优势在哪?

1 由于行数据和叶子节点存储在一起,这样主键和行数据是一起被载入内存的,找到叶子节点就可以立刻将行数据返回了,如果按照主键Id来组织数据,获得数据更快。

2 辅助索引使用主键作为"指针" 而不是使用地址值作为指针的好处是,减少了当出现行移动或者数据页分裂时辅助索引的维护工作,使用主键值当作指针会让辅助索引占用更多的空间,换来的好处是InnoDB在移动行时无须更新辅助索引中的这个"指针"。也就是说行的位置(实现中通过16K的Page来定位,后面会涉及)会随着数据库里数据的修改而发生变化(前面的B+树节点分裂以及Page的分裂),使用聚簇索引就可以保证不管这个主键B+树的节点如何变化,辅助索引树都不受影响。

3 Page结构

如果说前面的内容偏向于解释原理,那后面就开始涉及具体实现了。

理解InnoDB的实现不得不提Page结构,Page是整个InnoDB存储的最基本构件,也是InnoDB磁盘管理的最小单位,与数据库相关的所有内容都存储在这种Page结构里。Page分为几种类型,常见的页类型有数据页(B-tree Node)Undo页(Undo Log Page)系统页(System Page) 事务数据页(Transaction System Page)等。单个Page的大小是16K(编译宏UNIV_PAGE_SIZE控制),每个Page使用一个32位的int值来唯一标识,这也正好对应InnoDB最大64TB的存储容量(16Kib * 2^32 = 64Tib)。一个Page的基本结构如下图所示:

每个Page都有通用的头和尾,但是中部的内容根据Page的类型不同而发生变化。Page的头部里有我们关心的一些数据,下图把Page的头部详细信息显示出来:

我们重点关注和数据组织结构相关的字段:Page的头部保存了两个指针,分别指向前一个Page和后一个Page,头部还有Page的类型信息和用来唯一标识Page的编号。根据这两个指针我们很容易想象出Page链接起来就是一个双向链表的结构。

再看看Page的主体内容,我们主要关注行数据和索引的存储,他们都位于Page的User Records部分,User Records占据Page的大部分空间,User Records由一条一条的Record组成,每条记录代表索引树上的一个节点(非叶子节点和叶子节点)。在一个Page内部,单链表的头尾由固定内容的两条记录来表示,字符串形式的"Infimum"代表开头,"Supremum"代表结尾。这两个用来代表开头结尾的Record存储在System Records的段里,这个System Records和User Records是两个平行的段。InnoDB存在4种不同的Record,它们分别是1主键索引树非叶节点 2主键索引树叶子节点 3辅助键索引树非叶节点 4辅助键索引树叶子节点。这4种节点的Record格式有一些差异,但是它们都存储着Next指针指向下一个Record。后续我们会详细介绍这4种节点,现在只需要把Record当成一个存储了数据同时含有Next指针的单链表节点即可。

User Record在Page内以单链表的形式存在,最初数据是按照插入的先后顺序排列的,但是随着新数据的插入和旧数据的删除,数据物理顺序会变得混乱,但他们依然保持着逻辑上的先后顺序。

把User Record的组织形式和若干Page组合起来,就看到了稍微完整的形式。

现在看下如何定位一个Record:

1 通过根节点开始遍历一个索引的B+树,通过各层非叶子节点最终到达一个Page,这个Page里存放的都是叶子节点。

2 在Page内从"Infimum"节点开始遍历单链表(这种遍历往往会被优化),如果找到该键则成功返回。如果记录到达了"supremum",说明当前Page里没有合适的键,这时要借助Page的Next Page指针,跳转到下一个Page继续从"Infimum"开始逐个查找。

详细看下不同类型的Record里到底存储了什么数据,根据B+树节点的不同,User Record可以被分成四种格式,下图种按照颜色予以区分。

1 主索引树非叶节点(绿色)

1 子节点存储的主键里最小的值(Min Cluster Key on Child),这是B+树必须的,作用是在一个Page里定位到具体的记录的位置。

2 最小的值所在的Page的编号(Child Page Number),作用是定位Record。

2 主索引树叶子节点(黄色)

1 主键(Cluster Key Fields),B+树必须的,也是数据行的一部分

2 除去主键以外的所有列(Non-Key Fields),这是数据行的除去主键的其他所有列的集合。

这里的1和2两部分加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数据行。

3 辅助索引树非叶节点非(蓝色)

1 子节点里存储的辅助键值里的最小的值(Min Secondary-Key on Child),这是B+树必须的,作用是在一个Page里定位到具体的记录的位置。

2 主键值(Cluster Key Fields),非叶子节点为什么要存储主键呢?因为辅助索引是可以不唯一的,但是B+树要求键的值必须唯一,所以这里把辅助键的值和主键的值合并起来作为在B+树中的真正键值,保证了唯一性。但是这也导致在辅助索引B+树中非叶节点反而比叶子节点多了4个字节。(即下图中蓝色节点反而比红色多了4字节)

3 最小的值所在的Page的编号(Child Page Number),作用是定位Record。

4 辅助索引树叶子节点(红色)

1 辅助索引键值(Secondary Key Fields),这是B+树必须的。

2 主键值(Cluster Key Fields),用来在主索引树里再做一次B+树检索来找到整条记录。

MySQL的InnoDB索引详细分析

下面是本篇最重要的部分了,结合B+树的结构和前面介绍的4种Record的内容,我们终于可以画出一幅全景图。由于辅助索引的B+树与主键索引有相似的结构,这里只画出了主键索引树的结构图,只包含了"主键非叶节点"和"主键叶子节点"两种节点,也就是上图的的绿色和黄色的部分。

MySQL的InnoDB索引详细分析

把上图还原成下面这个更简洁的树形示意图,这就是B+树的一部分。注意Page和B+树节点之间并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Page只是作为一个Record的保存容器,它存在的目的是便于对磁盘空间进行批量管理,上图中的编号为47的Page在树形结构上就被拆分成了两个独立节点。

至此本篇就算结束了,本篇只是对InnoDB索引相关的数据结构和实现进行了一些梳理总结,并未涉及到Mysql的实战经验。这主要是基于几点原因:

1 原理是基石,只有充分了解InnoDB索引的工作方式,我们才有能力高效的使用好它。

2 原理性知识特别适合使用图示,我个人非常喜欢这种表达方式。

3 关于InnoDB优化,在《高性能Mysql》里有更加全面的介绍,对优化Mysql感兴趣的同学完全可以自己获取相关知识,我自己的积累还未达到能分享这些内容的地步。

另:对InnoDB实现有更多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Jeremy Cole的博客(参考文献三篇文章的来源),这位老兄曾先后在Mysql,Yahoo,Twitter,Google从事数据库相关工作,他的文章非常棒!

InnoDB存储引擎的启动、关闭与恢复

关闭innodb_fast_shutdown=
0 完成所有的full purge和merge insert buffer操作(如:做InnoDB plugin升级时)
1 默认,不需要完成上述操作,但会刷新缓冲池中的脏页
2 不完成上述两个操作,而是将日志写入日志文件,下次启动时,会执行恢复操作recovery
没有正常地关闭数据库(如:kill命令)/innodb_fast_shutdown=2时,需要进行恢复操作。

恢复innodb_force_recovery=
0 默认,但需要恢复时执行所有恢复操作
1 忽略检查到的corrupt页
2 阻止主线程的运行,如主线程需要执行full purge操作,会导致crash
3 不执行事务回滚操作
4 不执行插入缓冲的合并操作
5 不查看撤销日志undo log,InnoDB存储引擎会将所有未提交的事务视为已提交
6 不执行前滚的操作

参考:<MySQL技术内幕 InnoDB存储引擎> http://www.linuxidc.com/Linux/2013-06/86413.htm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