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4 企业开发进阶] 1. 设计模式

文章目录

1 设计模式七大原则

设计模式目的

设计模式是为了让程序(软件),具有更好代码重用性、可读性、可扩展性、可靠性、使程序呈现高内聚、低耦合的特性

七大原则

  1. 单一职责原则

  2. 接口隔离原则

  3. 依赖倒转(倒置)原则

  4. 里氏替换原则

  5. 开闭原则

  6. 迪米特法则

  7. 合成复用原则

1.1 单一职责原则

基本介绍

对类来说的,即一个类应该只负责一项职责。如类 A 负责两个不同职责:职责 1,职责2。当职责1 需求变更而改变 A 时,可能造成职责 2 执行错误,所以需要将类 A 的粒度分解为 A1,A2

注意事项

  • 降低类的复杂度,一个类只负责一项职责
  • 提高类的可读性,可维护性
  • 降低变更引起的风险
  • 通常情况下,我们应当遵守单一职责原则,只有逻辑足够简单,才可以在代码级违反单一职责原则;只有类中方法数量足够少,可以在方法级别保持单一职责原则

1.2 接口隔离原则

基本介绍

客户端不应该依赖它不需要的接口,即一个类对另一个类的依赖应该建立在最小的接口

存在问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类 A 通过接口 Interface1 依赖类 B,类 C 通过接口 Interface1 依赖类 D,如果接口Interface1 对于类A和类C来说不是最小接口,那么类 B 和类 D 必须去实现他们不需要的方法。

隔离原则应当这样处理: 将接口 Interface1 拆分为独立的几个接口(这里拆分成 3 个接口),类 A 和类C 分别与他们需要的接口建立依赖关系。也就是采用接口隔离原则

使用接口隔离原则改进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类 A 通过接口 Interface1 依赖类 B,类 C 通过接口 Interface1 依赖类 D,如果接口Interface1 对于类A和类C来说不是最小接口,那么类 B 和类 D 必须去实现他们不需要的方法

将接口 Interface1 拆分为独立的几个接口,类 A 和类 C 分别与他们需要的接口建立依赖关系。也就是采用接口隔离原则

接口 Interface1 中出现的方法,根据实际情况拆分为三个接口

// 接口 1
interface Interface1 {
	void operation1();
}

// 接口 2
interface Interface2 {
    void operation2();
    void operation3();
}

// 接口 3
interface Interface3 {
    void operation4();
    void operation5();
}
class B implements Interface1, Interface2 {
    public void operation1() {
    	System.out.println("B 实现了 operation1");
    }
    public void operation2() {
    	System.out.println("B 实现了 operation2");
    }
    public void operation3() {
    	System.out.println("B 实现了 operation3");
    }
}

class D implements Interface1, Interface3 {
    public void operation1() {
    	System.out.println("D 实现了 operation1");
    }
    public void operation4() {
    	System.out.println("D 实现了 operation4");
    }
    public void operation5() {
    	System.out.println("D 实现了 operation5");
    }
}

class A { // A 类通过接口 Interface1,Interface2 依赖(使用) B 类,但是只会用到 1,2,3 方法
    public void depend1(Interface1 i) {
		i.operation1();
	}
    public void depend2(Interface2 i) {
    	i.operation2();
    }
    public void depend3(Interface2 i) {
    	i.operation3();
    }
}

class C { // C 类通过接口 Interface1,Interface3 依赖(使用) D 类,但是只会用到 1,4,5 方法
	public void depend1(Interface1 i) {
    	i.operation1();
    }
    public void depend4(Interface3 i) {
   		i.operation4();
    }
    public void depend5(Interface3 i) {
        i.operation5();
    }
}

1.3 依赖倒转原则

基本介绍

  • 高层模块不应该依赖低层模块,二者都应该依赖其抽象
  • 抽象不应该依赖细节,细节应该依赖抽象
  • 依赖倒转(倒置)的中心思想是面向接口编程
  • 依赖倒转原则是基于的设计理念:相对于细节的多变性,抽象的东西要稳定的多。以抽象为基础搭建的架构比以细节为基础的架构要稳定的多
  • 使用接口或抽象类的目的是制定好规范,而不涉及任何具体的操作,把展现细节的任务交给他们的实现类去完成

依赖关系传递方式

  • 接口传递
interface IOpenAndClose {
	public void open(ITV tv); //抽象方法,接收接口
}

interface ITV { //ITV 接口
	public void play();
}

class ChangHong implements ITV {

	@Override
	public void play() {
		System.out.println("长虹电视机,打开");
	}
}

class OpenAndClose implements IOpenAndClose{
	public void open(ITV tv){
		tv.play();
	}
}
  • 构造方法传递
interface IOpenAndClose {
    public void open(); //抽象方法
}

interface ITV { //ITV 接口
	public void play();
}

class OpenAndClose implements IOpenAndClose{
	public ITV tv; //成员
	public OpenAndClose(ITV tv){ //构造器
		this.tv = tv;
	}
	public void open(){
		this.tv.play();
	}
}
  • setter方法传递
interface IOpenAndClose {
    public void open(); // 抽象方法
    public void setTv(ITV tv);
}

interface ITV { // ITV 接口
	public void play();
}

class OpenAndClose implements IOpenAndClose {
    private ITV tv;
    public void setTv(ITV tv) {
    	this.tv = tv;
	}
    public void open() {
        this.tv.play();
    }
}

class ChangHong implements ITV {
    @Override
    public void play() {
        System.out.println("长虹电视机,打开");
    }
}

注意事项

  • 低层模块尽量都要有抽象类或接口,或者两者都有,程序稳定性更好
  • 变量的声明类型尽量是抽象类或接口, 变量引用和实际对象间,就存在一个缓冲层,利于程序扩展和优化
  • 继承时遵循里氏替换原则
public class DependecyInversio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客户端无需改变
        Person person = new Person();
        person.receive(new Email());
        person.receive(new WeiXin());
    }
}

// 定义接口
interface IReceiver {
	public String getInfo();
}

class Email implements IReceiver {
    public String getInfo() {
    	return "电子邮件信息: hello,world";
    }
}


class WeiXin implements IReceiver {
    public String getInfo() {
    	return "微信信息: hello,ok";
    }
}

class Person {
    // 对接口的依赖
    public void receive(IReceiver receiver ) {
    	System.out.println(receiver.getInfo());
    }
}

1.4 里氏替换原则

基本介绍

  • 所有引用基类的地方必须能透明地使用其子类的对象
  • 在使用继承时,遵循里氏替换原则,在子类中尽量不要重写父类的方法
  • 继承实际上让两个类耦合性增强了,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聚合,组合,依赖来解决问题

解决方法

原来的父类和子类都继承一个更通俗的基类,原有的继承关系去掉,采用依赖,聚合,组合等关系代替.

1.5 开闭原则

基本介绍

  • 开闭原则是编程中最基础、最重要的设计原则

  • 一个软件实体如类,模块和函数应该对扩展开放(对提供方),对修改关闭(对使用方)。用抽象构建框架,用实现扩展细节

  • 当软件需要变化时,尽量通过扩展软件实体的行为来实现变化,而不是通过修改已有的代码来实现变化

  • 编程中遵循其它原则,以及使用设计模式的目的就是遵循开闭原则。

1.6 迪米特法则

基本介绍

  • 一个对象应该对其他对象保持最少的了解
  • 类与类关系越密切,耦合度越大
  • 迪米特法则(Demeter Principle)又叫最少知道原则,对于被依赖的类不管多么复杂,都尽量将逻辑封装在类的内部。对外除了提供的 public 方法,不对外泄露任何信息
  • 迪米特法则还有个更简单的定义:只与直接的朋友通信
  • 直接的朋友:每个对象都会与其他对象有耦合关系,只要两个对象之间有耦合关系,我们就说这两个对象之间是朋友关系。耦合的方式很多,依赖,关联,组合,聚合等。其中,称出现成员变量,方法参数,方法返回值中的类为直接的朋友,而出现在局部变量中的类不是直接的朋友。陌生的类最好不要以局部变量的形式出现在类的内部。

注意事项

  • 迪米特法则的核心是降低类之间的耦合
  • 但是注意:由于每个类都减少了不必要的依赖,因此迪米特法则只是要求降低类间(对象间)耦合关系,并不是要求完全没有依赖关系

1.7 合成复用原则

基本介绍

尽量使用合成/聚合的方式,而不是使用继承

核心思想

  • 找出应用中可能需要变化之处,把它们独立出来,不要和那些不需要变化的代码混在一起
  • 针对接口编程,而不是针对实现编程
  • 为了交互对象之间的松耦合设计而努力

2 UML类图

UML 基本介绍

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 UML (统一建模语言),是一种用于软件系统分析和设计的语言工具,它用于帮助软件开发人员进行思考和记录思路的结果

UML图

  • 用例图(use case)
  • 静态结构图:类图、对象图、包图、组件图、部署图
  • 动态行为图:交互图(时序图与协作图)、状态图、活动图

UML类图

  • 用于描述系统中的类(对象)本身的组成和类(对象)之间的各种静态关系
  • 类之间的关系:依赖、泛化(继承)、实现、关联、聚合与组合。

依赖关系 Dependence

类中用到了对方,那么他们之间就存在依赖关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小结

  • 类中用到了对方
  • 如果是类的成员属性
  • 如果是方法的返回类型
  • 是方法接收的参数类型
  • 方法中使用到

泛化关系 Generalization

泛化关系实际上就是继承关系,他是依赖关系的特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小结

  • 泛化关系实际上就是继承关系
  • 如果 A 类继承了 B 类,我们就说 A 和 B 存在泛化关系

实现关系 Implementation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关联关系 Association

基本介绍

关联关系实际是类与类之间的关系,是依赖关系的特例

关联具有导航性:即双向关系或单向关系

关联具有多重性:

聚合关系 Aggregation

基本介绍

聚合关系表示的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整体与部分可以分开。聚合关系是关联关系的特例,所以他具有关联的导航性与多重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组合关系 Composition

基本介绍

组合关系:也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但是整体与部分不可以分开

3 设计模式概述

  • 设计模式是程序员在面对同类软件工程设计问题所总结出来的有用的经验,模式不是代码,而是某类问题的通用解决方案
  • 设计模式的本质提高 软件的维护性,通用性和扩展性,并降低软件的复杂度。

设计模式类型

创建型模式:单例模式、抽象工厂模式、原型模式、建造者模式、工厂模式

结构型模式:适配器模式、桥接模式、装饰模式、组合模式、外观模式、享元模式、代理模式

行为型模式:模版方法模式、命令模式、访问者模式、迭代器模式、观察者模式、中介者模式、备忘录模式、解释器模式(Interpreter 模式)、状态模式、策略模式、职责链模式(责任链模式)。

4 单例模式

基本介绍

单例设计模式就是采取一定的方法保证在整个的软件系统中,对某个类只能存在一个对象实例,并且该类只提供一个取得其对象实例的方法(静态方法)。

[案例] 比如 Hibernate 的SessionFactory,它充当数据存储源的代理,并负责创建 Session 对象。SessionFactory并不是轻量级的,一般情况下,一个项目通常只需要一个 SessionFactory 就够,这是就会使用到单例模式

单例模式八种方式

  1. 饿汉式(静态常量)
  2. 饿汉式(静态代码块)
  3. 懒汉式(线程不安全)
  4. 懒汉式(线程安全,同步方法)
  5. 懒汉式(线程安全,同步代码块)
  6. 双重检查
  7. **静态内部类 **
  8. 枚举

4.1 饿汉式(静态常量)

示例步骤

1.构造器私有化 (防止 new )

2.类的内部创建对象

3.向外暴露一个静态的公共方法 getInstance

饿汉式–静态常量

class Singleton {
    // 构造器私有化, 防止外部new对象
    private Singleton() {    
    }
    
    // 本类内部创建对象实例
    private final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 提供公有的静态方法,返回实例对象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
    	return instance;
    }
}

测试代码

Singleton instance = Singleton.getInstance();
Singleton instance2 = Singleton.getInstance();
System.out.println(instance == instance2); // true

小结

  • 优点:写法简单,在类装载的时完成实例化,避免了线程同步问题
  • 缺点:在类装载的时候就完成实例化,没有达到懒加载的效果。如果从始至终从未使用过这个实例,则会造成内存的浪费
  • 结论:可用但可能造成内存浪费

4.2 饿汉式(静态代码块)

饿汉式–静态代码块

class Singleton {

    private Singleton() {
    }

    private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
    
    static { // 在静态代码块中,创建单例对象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
    	return instance;
    }
}

小结

  • 与静态常量方式其实类似,只不过将类实例化的过程放在了静态代码块中,也是在类装载的时候,就执行静态代码块中的代码,初始化类的实例。优缺点和上面是一样的
  • 结论:可用但可能造成内存浪费

4.3 懒汉式(线程不安全)

懒汉式–线程不安全

class Singleton {
    private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
    
    private Singleton() {}
    
    // 提供一个静态的公有方法,当使用到该方法时,才去创建 instance,即懒汉式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
        if(instance == null) {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
        return instance;
    }
}

小结

  • 起到懒加载[用到再加载]的效果,但是只能在单线程下使用
  • 如果在多线程下,一个线程进入 if (singleton == null)判断语句块,还没来得及往下执行,另一个线程也通过了这个判断语句,这时便会产生多个实例。所以在多线程环境下不可使用这种方式
  • 结论:在实际开发中,不要使用这种方式.

4.4 懒汉式(线程安全,同步方法)

懒汉式–线程安全,同步方法

class Singleton {
    private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
    
    private Singleton() {}
    
    // 提供一个静态的公有方法,加入同步处理的代码,解决线程安全问题,即懒汉式
    public static synchronized Singleton getInstance() {
        if(instance == null) {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
        return instance;
    }
}

小结

  • 解决了线程安全问题
  • 效率太低,每个线程在想获得类的实例时,执行 getInstance()方法都要进行同步而其实这个方法只执行一次实例化代码就够了,后面的想获得该类实例,直接 return 就行了。方法进行同步效率太低
  • 结论:在实际开发中,不推荐使用这种方式

4.5 懒汉式(线程安全,同步代码块)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小结

  • 本意是4.4的改进,因为同步方法效率太低,改为同步产生实例化的代码块
  • 但这种同步不能起到线程同步的作用。假设一个线程进入if判断语句块,还没来得及往下执行,另一个线程也通过了该判断语句块,此时会产生多个实例
  • 结论:实际开发中,不能使用该方式

4.6 双重检查

双重检查

class Singleton {
    private static volatile Singleton instance;
    
    private Singleton() {}
    // 提供一个静态的公有方法,加入双重检查代码,解决线程安全问题, 同时解决懒加载问题
    // 同时保证了效率, 推荐使用
    public static synchronized Singleton getInstance() {
        if(instance == null) {
        	synchronized (Singleton.class) {
                if(instance == null) {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
        	}
        }
    return instance;
    }
}

小结

  • Double-Check 概念是多线程开发中常使用到的,如代码中所示,进行两次·if (singleton == null)·检查,这样就可以保证线程安全
  • 这样,实例化代码只用执行一次,后面再次访问时,判断 if (singleton == null),直接return 实例化对象,也避免的反复进行方法同步
  • 线程安全;延迟加载;效率较高
  • 结论:在实际开发中,推荐使用这种单例设计模式

4.7 静态内部类

静态内部类特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外部类被装载时,静态内部类并不会立即被装载

2.调用getInstance方法时,会装载静态内部类,并且只会装载一次,装载时线程安全的

静态内部类

class Singleton {
    private static volatile Singleton instance;
   
    private Singleton() {}
    // 写一个静态内部类,该类中有一个静态属性 Singleton
    private static class SingletonInstance {
        	private static final Singleton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
    
    // 提供一个静态的公有方法,直接返回 SingletonInstance.INSTANCE
    public static synchronized Singleton getInstance() {
    	return SingletonInstance.INSTANCE;
    }
}

小结

  • 采用类装载的机制来保证初始化实例时只有一个线程

  • 静态内部类方式 Singleton被装载时并不会立即实例化,而是在需要实例化时,调用getInstance 方法,才会装载 SingletonInstance 类,从而完成 Singleton 的实例化

  • 类的静态属性只会在第一次加载类的时候初始化,所以在这里,JVM 帮助我们保证了线程的安全性,在类进行初始化时,别的线程是无法进入的。

  • 优点:保证线程安全性,利用静态内部类特点实现延迟加载,效率高

  • 结论:推荐使用

4.8 枚举

枚举

// 使用枚举,可以实现单例, 推荐
enum Singleton {
    INSTANCE; // 属性
    public void sayOK() {
    	System.out.println("ok~");
    }
}

小结

  • 借助枚举来实现单例模式。不仅能避免多线程同步问题,而且还能防止反序列化重新创建新的对象
  • 结论:推荐使用

4.9 单例模式在JDK源码的应用

JDK 的java.lang.Runtime就是经典的单例模式(饿汉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10 单例模式注意事项

  • 单例模式保证系统内存中该类只存在一个对象,节省了系统资源,对于一些需要频繁创建销毁的对象,使用单例模式可以提高系统性能
  • 当想实例化一个单例类时,必须要记住使用相应的获取对象的方法,而不是使用new
  • 使用场景:需要频繁的进行创建和销毁对象、创建对象时耗时过多或耗费资源过多(即:重量级对象),但又经常用到的对象、工具类对象、频繁访问数据库或文件的对象(比如数据源、session 工厂等)

5 工厂模式

需求

披萨的项目:要便于披萨种类的扩展,要便于维护

  • 披萨的种类很多(比如 GreekPizz、CheesePizz 等)
  • 披萨的制作有 prepare,bake, cut, box
  • 完成披萨店订购功能。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传统方式

public class OrderPizza {
    public OrderPizza() {
		Pizza pizza = null;
		String orderType; // 订购披萨的类型
		do {
				orderType = getType();
				if (orderType.equals("greek")) {
					pizza = new GreekPizza();
					pizza.setName(" 希腊披萨 ");
				} else if (orderType.equals("cheese")) {
					pizza = new CheesePizza();
					pizza.setName(" 奶酪披萨 ");
				} else if (orderType.equals("pepper")) {
					pizza = new PepperPizza();
					pizza.setName("胡椒披萨");
				} else {
					break;
				}
         		//输出 pizza 制作过程
				pizza.prepare();
				pizza.bake();
				pizza.cut();
				pizza.box();
	} while (true);
}

传统方式缺点

缺点是违反了设计模式的 ocp 原则,即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即当我们给类增加新功能的时候,尽量不修改代码,或者尽可能少修改代码.

优化思路

把创建 Pizza 对象封装到一个类中,这样我们有新的 Pizza 种类时,只需要修改该类就可,其它有创建到Pizza对象的代码就不需要修改

5.1 简单工厂模式

基本介绍

  • 简单工厂模式是属于创建型模式,是工厂模式的一种。简单工厂模式是由一个工厂对象决定创建出哪一种产品类的实例。简单工厂模式是工厂模式家族中最简单实用的模式
  • 简单工厂模式:定义了一个创建对象的类,由这个类来封装实例化对象的行为(代码)
  • 在软件开发中,当我们会用到大量的创建某种、某类或者某批对象时,就会使用到工厂模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简单工厂模式

public class SimpleFactory {
   
    public Pizza createPizza(String orderType) {
        Pizza pizza = null;
        System.out.println("使用简单工厂模式");
        if (orderType.equals("greek")) {
            pizza = new GreekPizza();
            pizza.setName(" 希腊披萨 ");
        } else if (orderType.equals("cheese")) {
            pizza = new CheesePizza();
            pizza.setName(" 奶酪披萨 ");
        } else if (orderType.equals("pepper")) {
            pizza = new PepperPizza();
            pizza.setName("胡椒披萨");
        }
    return pizza;
    }
}
public class OrderPizza {

    SimpleFactory simpleFactory;
    Pizza pizza = null;

    // 构造器
    public OrderPizza(SimpleFactory simpleFactory) {
    	setFactory(simpleFactory);
    }
    
    public void setFactory(SimpleFactory simpleFactory) {
    	String orderType = ""; // 用户输入的
    	this.simpleFactory = simpleFactory; //设置简单工厂对象
        do {
            orderType = getType();
            pizza = this.simpleFactory.createPizza(orderType);
            if(pizza != null) { //订购成功
                pizza.prepare();
                pizza.bake();
                pizza.cut();
                pizza.box();
            } else {
            	System.out.println(" 订购披萨失败 ");
            	break;
            }
        }while(true);
    }
    // 获取客户希望订购的披萨种类
    private String getType() {
        try {
            BufferedReader strin = new BufferedReader(new InputStreamReader(System.in));
            System.out.println("input pizza 种类:");
            String str = strin.readLine();
            return str;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return "";
        }
    }
}

5.2 工厂方法模式

新增需求

披萨项目新的需求:客户在点披萨时,可以点不同口味的披萨,比如 北京的奶酪pizza、北京的胡椒pizza或者是伦敦的奶酪 pizza、伦敦的胡椒 pizza。

基本介绍

  • 工厂方法模式设计方案:将披萨项目的实例化功能抽象成抽象方法,在不同的口味点餐子类中具体实现

  • 工厂方法模式:定义一个创建对象的抽象方法,由子类决定要实例化的类。工厂方法模式将对象的实例化推迟到子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public abstract class OrderPizza {
    // 定义抽象方法createPizza, 让各个工厂子类实现
    abstract Pizza createPizza(String orderType);

    public OrderPizza() {
        Pizza pizza = null;
        String orderType; // 订购披萨的类型
        do {
            orderType = getType();
            pizza = createPizza(orderType); // 抽象方法,由工厂子类完成
            // 输出 pizza 制作过程
            pizza.prepare();
            pizza.bake();
            pizza.cut();
            pizza.box();
        } while (true);
    }
    
    // 获取客户希望订购的披萨种类
    private String getType() {
        try {
            BufferedReader strin = new BufferedReader(new InputStreamReader(System.in));
            System.out.println("input pizza 种类:");
            String str = strin.readLine();
            return str;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return "";
        }
	}
}
public class BJOrderPizza extends OrderPizza {
    @Override
    Pizza createPizza(String orderType) {
        Pizza pizza = null;
        if(orderType.equals("cheese")) {
            pizza = new BJCheesePizza();
        } else if (orderType.equals("pepper")) {
       		pizza = new BJPepperPizza();
        }
        return pizza;
    }
}
public class LDOrderPizza extends OrderPizza {
    @Override
    Pizza createPizza(String orderType) {
        Pizza pizza = null;
        if(orderType.equals("cheese")) {
        	pizza = new LDCheesePizza();
        } else if (orderType.equals("pepper")) {
        	pizza = new LDPepperPizza();
    }
    return pizza;
    }
}

5.3 抽象工厂模式

基本介绍

  • 抽象工厂模式:定义一个 interface 用于创建相关或有依赖关系的对象簇,而无需指明具体的类
  • 抽象工厂模式可以将简单工厂模式和工厂方法模式进行整合
  • 从设计层面看,抽象工厂模式就是对简单工厂模式的改进(或者称为进一步的抽象)
  • 将工厂抽象成两层,AbsFactory(抽象工厂) 和 具体实现的工厂子类。可以根据创建对象类型使用对应的工厂子类。这样将单个的简单工厂类变成了工厂簇,更利于代码的维护和扩展
  • 类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抽象工厂模式的抽象层(接口)
public interface AbsFactory {
	//让工厂子类来 具体实现
	public Pizza createPizza(String orderType);
}
public class BJFactory implements AbsFactory {
    @Override
    public Pizza createPizza(String orderType) {
        System.out.println("~使用的是抽象工厂模式~");
        Pizza pizza = null;
        if(orderType.equals("cheese")) {
        	pizza = new BJCheesePizza();
        } else if (orderType.equals("pepper")){
        	pizza = new BJPepperPizza();
        }
        return pizza;
    }
}
public class LDFactory implements AbsFactory {
    @Override
    public Pizza createPizza(String orderType) {
        System.out.println("~使用的是抽象工厂模式~");
        Pizza pizza = null;
        if (orderType.equals("cheese")) {
        	pizza = new LDCheesePizza();
        } else if (orderType.equals("pepper")) {
       		pizza = new LDPepperPizza();
        }
        return pizza;
    }
}
public class OrderPizza {
	AbsFactory factory;

    public OrderPizza(AbsFactory factory) {
    	setFactory(factory);
    }

    private void setFactory(AbsFactory factory) {
        Pizza pizza = null;
        String orderType = ""; // 用户输入
        this.factory = factory;
        do {
            orderType = getType();
            // factory 可能是北京的工厂子类,也可能是伦敦的工厂子类
            pizza = factory.createPizza(orderType);
            if (pizza != null) { // 订购 ok
                pizza.prepare();
                pizza.bake();
                pizza.cut();
                pizza.box();
            } else {
                System.out.println("订购失败");
                break;
            }
        } while (true);
}
    
    // 获取客户希望订购的披萨种类
    private String getType() {
        try {
            BufferedReader strin = new BufferedReader(new InputStreamReader(System.in));
            System.out.println("input pizza 种类:");
            String str = strin.readLine();
            return str;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return "";
        }
    }
}

5.4 工程模式在JDK源码的应用

JDK 中的 Calendar 类中,就使用简单工厂模式

public class Factory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getInstance 是 Calendar 静态方法
        Calendar cal = Calendar.getInstance();
        // 注意月份下标从 0 开始,所以取月份要+1
        System.out.println("年:" + cal.get(Calendar.YEAR));
        System.out.println("月:" + (cal.get(Calendar.MONTH) + 1));
        System.out.println("日:" + cal.get(Calendar.DAY_OF_MONTH));
        System.out.println("时:" + cal.get(Calendar.HOUR_OF_DAY));
        System.out.println("分:" + cal.get(Calendar.MINUTE));
        System.out.println("秒:" + cal.get(Calendar.SECOND));
    }
}

Calendar.java

public static Calendar getInstance() {
    return createCalendar(TimeZone.getDefault(), Locale.getDefault(Locale.Category.FORMAT));
}
private static Calendar createCalendar(TimeZone zone,Locale aLocale) {
    CalendarProvider provider = LocaleProviderAdapter.getAdapter(CalendarProvider.class, aLocale)
    .getCalendarProvider();
    if (provider != null) {
        try {
        return provider.getInstance(zone, aLocale);
        } catch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iae) {
        // fall back to the default instantiation
        }
    }
	Calendar cal = null;
    if (aLocale.hasExtensions()) {
        String caltype = aLocale.getUnicodeLocaleType("ca");
        if (caltype != null) {
        	switch (caltype) {
                case "buddhist":
                cal = new BuddhistCalendar(zone, aLocale);
                break;
                case "japanese":
                cal = new JapaneseImperialCalendar(zone, aLocale);
                break;
                case "gregory":
                cal = new GregorianCalendar(zone, aLocale);
                break;
            }
        }
    }
    
    if (cal == null) {
		// If no known calendar type is explicitly specified, 
        // perform the traditional way to create a Calendar:
		// create a BuddhistCalendar for th_TH locale, 
        // a JapaneseImperialCalendar for ja_JP_JP locale, or
    	// a GregorianCalendar for any other locales. 
        // NOTE: The language, country and variant strings are interned. 
        if (aLocale.getLanguage() == "th" && aLocale.getCountry() == "TH") {
   			cal = new BuddhistCalendar(zone, aLocale);
    	} else if (aLocale.getVariant() == "JP" && aLocale.getLanguage() == "ja" && aLocale.getCountry() == "JP") {
    		cal = new JapaneseImperialCalendar(zone, aLocale);
    	} else {
        	cal = new GregorianCalendar(zone, aLocale);
    	}
    }
	return cal;
}

5.5 工厂模式注意事项

  • 工厂模式的意义 将实例化对象的代码提取出来,放到一个类中统一管理和维护,达到和主项目的依赖关系的解耦。从而提高项目的扩展和维护性
  • 三种工厂模式 (简单工厂模式、工厂方法模式、抽象工厂模式)
  • 设计模式的依赖抽象原则
    • 创建对象实例时,不要直接 new 类, 而是把这个 new 类的动作放在一个工厂的方法中,并返回。有的书上说,变量不要直接持有具体类的引用
    • 不要让类继承具体类,而是继承抽象类或者是实现 interface(接口)
    • 不要覆盖基类中已经实现的方法。

6 原型模式

需求

现在有一只羊 tom,姓名为: tom, 年龄为:1,颜色为:白色,请编写程序创建和tom 羊属性完全相同的10只羊。

传统方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Sheep sheep = new Sheep("tom", 1, "白色");
Sheep sheep2 = new Sheep(sheep.getName(), sheep.getAge(), sheep.getColor());
Sheep sheep3 = new Sheep(sheep.getName(), sheep.getAge(), sheep.getColor());
Sheep sheep4 = new Sheep(sheep.getName(), sheep.getAge(), sheep.getColor());
...

传统方式缺点

  • 在创建新的对象时,总是需要重新获取原始对象的属性,如果创建的对象比较复杂时,效率较低
  • 总是需要重新初始化对象,而不是动态地获得对象运行时的状态, 不够灵活

优化思路

Java 中 Object 类是所有类的根类,Object 类提供了一个 clone()方法,该方法可以将一个Java 对象复制一份,但是需要实现 clone 的 Java 类必须要实现一个接口 Cloneable,该接口表示该类能够复制且具有复制的能力

6.1 原型模式介绍

基本介绍

  • 原型模式:用原型实例指定创建对象的种类,并且通过拷贝这些原型,创建新的对象
  • 原型模式是一种创建型设计模式,允许一个对象再创建另外一个可定制的对象,无需知道如何创建的细节
  • 工作原理:通过将一个原型对象传给那个要创建的对象,这个要发动创建的对象通过请求原型对象拷贝它们自己来实施创建,即 对象.clone()

原理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Prototype:原型类,声明一个克隆自己的接口
  • ConcretePrototype:具体的原型类, 实现一个克隆自己的操作
  • Client: 让一个原型对象克隆自己,从而创建一个新的对象(属性一样

6.2 解决克隆羊问题

Sheep

public class Sheep implements Cloneable {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int age;
    private String color;
    private String address = "蒙古羊";
    public Sheep friend; // 默认是浅拷贝
    
    public Sheep(String name, int age, String color) {
        super();
        this.name = name;
        this.age = age;
        this.color = color;
    }
    
    public String getName() {
    	return name;
    }
    
    public void setName(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public int getAge() {
    	return age;
    }
    
    public void setAge(int age) {
        this.age = age;
    }
    
    public String getColor() {
    	return color;
    }
    
    public void setColor(String color) {
    	this.color = color;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Sheep [name=" + name + ", age=" + age + ", color=" + color + ", address=" + address + "]";
    }
    
    @Override
    protected Object clone() {
        Sheep sheep = null;
        try {
        	sheep = (Sheep)super.clone();
        } catch (Exception e) {
        	System.out.println(e.getMessage());
        }
        return sheep;
    }
}

Client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原型模式完成对象的创建");
   
        Sheep sheep = new Sheep("tom", 1, "白色");
        sheep.friend = new Sheep("jack", 2, "黑色");
        
        Sheep sheep2 = (Sheep)sheep.clone(); //克隆
        Sheep sheep3 = (Sheep)sheep.clone(); //克隆
        Sheep sheep4 = (Sheep)sheep.clone(); //克隆
        Sheep sheep5 = (Sheep)sheep.clone(); //克隆
        
        System.out.println("sheep2 =" + sheep2 + "sheep2.friend=" + sheep2.friend.hashCode());
        System.out.println("sheep3 =" + sheep3 + "sheep3.friend=" + sheep3.friend.hashCode());
        System.out.println("sheep4 =" + sheep4 + "sheep4.friend=" + sheep4.friend.hashCode());
        System.out.println("sheep5 =" + sheep5 + "sheep5.friend=" + sheep5.friend.hashCode());
    }
}

6.3 原型模式在 Spring 框架应用

Spring 中原型 bean 的创建,就是原型模式的应用

Monster

public class Monster {
    private Integer id = 10;
    private String nickname = "牛牛";
    private String skill = "扇子";
    
    // all method
}

application-context.xml

<bean id="id01" class="com.cyan.bean.Monster" scope="prototype"/>

SpringTest

ApplicationContext context = new ClassPathXmlApplicationContext("application-context.xml");

Object bean1 = context.getBean("id01");

Object bean2 = context.getBean("id01");

System.out.println(bean1==bean2); // false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6.4 浅拷贝和深拷贝

浅拷贝基本介绍

  • 对于数据类型是基本数据类型的成员变量,浅拷贝会直接进行值传递,也就是将该属性值复制一份给新的对象

  • 对于数据类型是引用数据类型的成员变量,比如说成员变量是某个数组、某个类的对象等,那么浅拷贝会进行引用传递,也就是只是将该成员变量的引用值(内存地址)复制一份给新的对象。因为实际上两个对象的该成员变量都指向同一个实例。在这种情况下,在一个对象中修改该成员变量会影响到另一个对象的该成员变量值

  • 浅拷贝是使用默认的 clone()方法来实现

sheep = (Sheep) super.clone(); 

深拷贝基本介绍

  • 复制对象的所有基本数据类型的成员变量值
  • 所有引用数据类型的成员变量申请存储空间,并复制每个引用数据类型成员变量所引用的对象,直到该对象可达的所有对象。也就是说,对象进行深拷贝要对整个对象(包括对象的引用类型)进行拷贝
  • 深拷贝实现方式 1:重写 clone 方法来实现深拷贝
  • 深拷贝实现方式 2:通过对象序列化实现深拷贝(推荐)
public class DeepCloneableTarget implements Serializable, Cloneable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serialVersionUID = 1L;
    private String cloneName;
    private String cloneClass;
   
    public DeepCloneableTarget(String cloneName, String cloneClass) {
        this.cloneName = cloneName;
        this.cloneClass = cloneClass;
    }
    
    // 该类的属性都是 String , 使用默认的 clone 完成即可
    @Override
    protected Object clone() throws CloneNotSupportedException {
    	return super.clone();
    }
}
public class DeepProtoType implements Serializable, Cloneable{
    public String name; //String 属性
    public DeepCloneableTarget deepCloneableTarget;// 引用类型
    
    public DeepProtoType() {
    	super();
    }
    
    // 使用clone方法实现深拷贝
    @Override
    protected Object clone() throws CloneNotSupportedException {
        Object deep = null;
        // 完成对基本数据类型(属性)和 String 的克隆
        deep = super.clone();
        
        // 对引用类型的属性,进行单独处理
        DeepProtoType deepProtoType = (DeepProtoType)deep;
        deepProtoType.deepCloneableTarget = (DeepCloneableTarget)deepCloneableTarget.clone();
      
        return deepProtoType;
    }
    
    // 通过对象序列化实现深拷贝
    public Object deepClone() {
    // 创建流对象
    ByteArrayOutputStream bos = null;
    ObjectOutputStream oos = null;
    ByteArrayInputStream bis = null;
    ObjectInputStream ois = null;
        
    try {
        // 序列化
        bos = new ByteArrayOutputStream();
        oos = new ObjectOutputStream(bos);
   		oos.writeObject(this); //当前这个对象以对象流的方式输出
    
        //反序列化
        bis = new ByteArrayInputStream(bos.toByteArray());
        ois = new ObjectInputStream(bis);
        DeepProtoType copyObj = (DeepProtoType)ois.readObject();
    	return copyObj;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return null;
     } finally {
    	// 关闭流
        try {
            bos.close();
            oos.close();
            bis.close();
            ois.close();
        } catch (Exception e2) {
        	System.out.println(e2.getMessage());
        }
    }
}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DeepProtoType p = new DeepProtoType();
    p.name = "宋江";
    p.deepCloneableTarget = new DeepCloneableTarget("大牛", "小牛");
    //方式 1 完成深拷贝
    // DeepProtoType p2 = (DeepProtoType) p.clone();
    //
    // System.out.println("p.name=" + p.name + "p.deepCloneableTarget=" + p.deepCloneableTarget.hashCode());
    // System.out.println("p2.name=" + p.name + "p2.deepCloneableTarget=" + p2.deepCloneableTarget.hashCode());
        
    //方式 2 完成深拷贝
    DeepProtoType p2 = (DeepProtoType) p.deepClone();
    System.out.println("p.name=" + p.name + "p.deepCloneableTarget=" + p.deepCloneableTarget.hashCode());
    System.out.println("p2.name=" + p.name + "p2.deepCloneableTarget=" + p2.deepCloneableTarget.hashCode());
    }
}

6.5 原型模式注意事项

  • 创建新的对象比较复杂时,可以利用原型模式简化对象的创建过程,同时也能够提高效率
  • 不用重新初始化对象,而是动态地获得对象运行时的状态
  • 如果原始对象发生变化(增加或者减少属性),其它克隆对象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无需修改代码
  • 在实现深拷贝的时可能需要比较复杂的代码
  • 缺点:需要为每一个类配备一个克隆方法,这对全新的类来说不是很难,但对已有的类进行改造时,需要修改其源代码,违背了 ocp 原则

7 建造者模式

需求

  • 需要建房子:这一过程为打桩、砌墙、封顶
  • 房子有各种各样的,比如普通房,高楼,别墅,各种房子的过程虽然一样,但是要求不要相同的

传统方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public abstract class AbstractHouse {
    //打地基
    public abstract void buildBasic();
    
    //砌墙
    public abstract void buildWalls();
    
    //封顶
    public abstract void roofed();
    
    public void build() {
        buildBasic();
        buildWalls();
        roofed();
    }
}
public class CommonHouse extends AbstractHouse {
    
    @Override
    public void buildBasic() {
        System.out.println(" 普通房子打地基 ");
    }
    
    @Override
    public void buildWalls() {
        System.out.println(" 普通房子砌墙 ");
    }
    
    @Override
    public void roofed() {
    	System.out.println(" 普通房子封顶 ");
    }
}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CommonHouse commonHouse = new CommonHouse();
        commonHouse.build();
    }
}

传统方式缺点

  • 设计的程序结构,过于简单,没有设计缓存层对象,程序的扩展和维护不好,这种设计方案,把产品(即:房子) 和 创建产品的过程(即:建房子流程) 封装在一起,耦合性增强了。
  • 解决方案:将产品和产品建造过程解耦

7.1 建造者模式介绍

基本介绍

  • 建造者模式(Builder Pattern) 又叫生成器模式,是一种对象构建模式。可以将复杂对象的建造过程抽象出来(抽象类别),使这个抽象过程的不同实现方法可以构造出不同表现(属性)的对象。

  • 建造者模式是一步一步创建一个复杂的对象,允许用户只通过指定复杂对象的类型和内容就可以构建它们,用户不需要知道内部的具体构建细节

原理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Product(产品角色): 一个具体的产品对象。
  • Builder(抽象建造者): 创建一个 Product 对象的各个部件指定的 接口/抽象类。
  • ConcreteBuilder(具体建造者): 实现接口,构建和装配各个部件。
  • Director(指挥者): 构建一个使用 Builder 接口的对象。它主要是用于创建一个复杂的对象。它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隔离了客户与对象的生产过程,二是:负责控制产品对象的生产过程。

7.2 解决盖房问题

需要建房子:过程为打桩、砌墙、封顶。不管是普通房子也好,别墅也好都需要经历这些过程,使用建造者模式来完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public class House {
    private String baise;
    private String wall;
    private String roofed;
    // get and set method
}
// 抽象建造者
public abstract class HouseBuilder {
	protected House house = new House();
    // 将建造的流程写好, 抽象的方法
    public abstract void buildBasic();
    public abstract void buildWalls();
    public abstract void roofed();
    
    // 建造房子好, 将产品(房子) 返回
    public House buildHouse() {
    	return house;
    }
}
// 指挥者,这里去指定制作流程,返回产品
public class HouseDirector {
	HouseBuilder houseBuilder = null;
	// 构造器传入 houseBuilder
	public HouseDirector(HouseBuilder houseBuilder) {
		this.houseBuilder = houseBuilder;
	}
    
    // 通过 setter 传入 houseBuilder
    public void setHouseBuilder(HouseBuilder houseBuilder) {
    	this.houseBuilder = houseBuilder;
    }
    
    // 如何处理建造房子的流程,交给指挥者
    public House constructHouse() {
        houseBuilder.buildBasic();
        houseBuilder.buildWalls();
        houseBuilder.roofed();
        return houseBuilder.buildHouse();
    }
}
public class CommonHouse extends HouseBuild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buildBasic() {
        System.out.println(" 普通房子打地基 5 米 ");
    }
    
    @Override
    public void buildWalls() {
        System.out.println(" 普通房子砌墙 10cm ");
    }
    
    @Override
    public void roofed() {
        System.out.println(" 普通房子屋顶 ");
    }
}
public class HighBuilding extends HouseBuild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buildBasic() {
    	System.out.println(" 高楼的打地基 100 米 ");
    }
    
    @Override
    public void buildWalls() {
    	System.out.println(" 高楼的砌墙 20cm ");
    }
    
    @Override
    public void roofed() {
    	System.out.println(" 高楼的透明屋顶 ");
    }
}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盖普通房子
        CommonHouse commonHouse = new CommonHouse();
        // 准备创建房子的指挥者
        HouseDirector houseDirector = new HouseDirector(commonHouse);
        // 完成盖房子,返回产品(普通房子)
        House house = houseDirector.constructHouse();

        // 盖高楼
        HighBuilding highBuilding = new HighBuilding();
        // 重置建造者
        houseDirector.setHouseBuilder(highBuilding);
        // 完成盖房子,返回产品(高楼)
        houseDirector.constructHouse();
    }
}

7.3 建造者模式在JDK源码的应用

java.lang.StringBuilder 中的建造者模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角色分析

  • Appendable 接口定义了多个 append 方法(抽象方法), 即 Appendable 为抽象建造者, 定义了抽象方法
  • AbstractStringBuilder 实现了 Appendable 接口方法,这里的 AbstractStringBuilder 已经是建造者,只是不能实例化
  • StringBuilder 即充当了指挥者角色,同时充当了具体的建造者,建造方法的实现是由AbstractStringBuilder 完成, 而 StringBuilder 继承了 AbstractStringBuilder

7.4 建造者模式注意事项

  • 客户端不必知道产品内部组成的细节,将产品本身与产品的创建过程解耦,使得相同的创建过程可以创建不同的产品对象

  • 每一个具体建造者都相对独立,而与其他的具体建造者无关,因此可以很方便地替换具体建造者或增加新的具体建造者, 用户使用不同的具体建造者即可得到不同的产品对象

  • 可以更加精细地控制产品的创建过程 。将复杂产品的创建步骤分解在不同的方法中,使得创建过程更加清晰,也更方便使用程序来控制创建过程

  • 增加新的具体建造者无须修改原有类库的代码,指挥者类针对抽象建造者类编程,系统扩展方便,符合“开闭原则”

  • 建造者模式所创建的产品一般具有较多的共同点,其组成部分相似,如果产品之间的差异性很大,则不适合使用建造者模式,因此其使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

  • 如果产品的内部变化复杂,可能会导致需要定义很多具体建造者类来实现这种变化,导致系统变得很庞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要考虑是否选择建造者模式

  • 抽象工厂模式 VS 建造者模式

  • 抽象工厂模式实现对产品家族的创建,一个产品家族是这样的一系列产品:具有不同分类维度的产品组合,采用抽象工厂模式不需要关心构建过程,只关心什么产品由什么工厂生产即可。

  • 而建造者模式则是要求按照指定的蓝图建造产品,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组装零配件而产生一个新产品

8 适配器模式

基本介绍

  • 适配器模式(Adapter Pattern)将某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端期望的另一个接口表示,主的目的是兼容性,让原本因接口不匹配不能一起工作的两个类可以协同工作。其别名为包装器(Wrapper)
  • 适配器模式属于结构型模式
  • 主要分为三类:类适配器模式、对象适配器模式、接口适配器模式

工作原理

  • 适配器模式: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另一种接口.让原本接口不兼容的类可以兼容

  • 从用户的角度看不到被适配者,是解耦的

  • 用户调用适配器转化出来的目标接口方法,适配器再调用被适配者的相关接口方法

  • 用户收到反馈结果,感觉只是和目标接口交互,如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8.1 类适配器模式

基本介绍

基本介绍:Adapter 类,通过继承 src 类,实现 dst 类接口,完成 src->dst 的适配。

示例

以生活中充电器的例子来讲解适配器,充电器本身相当于 Adapter,220V 交流电相当于src (即被适配者),我们的目 标dst是 5V 直流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 === 类适配器模式 ====");
        Phone phone = new Phone();
        phone.charging(new VoltageAdapter());
    }
}

// 适配接口
public interface IVoltage5V {
	public int output5V();
}

public class Phone {
    // 充电
    public void charging(IVoltage5V iVoltage5V) {
        if(iVoltage5V.output5V() == 5) {
       		System.out.println("电压为 5V, 可以充电~~");
        } else if (iVoltage5V.output5V() > 5) {
        	System.out.println("电压大于 5V, 不能充电~~");
        }
    }
}

// 被适配的类
public class Voltage220V {
    // 输出 220V 的电压
    public int output220V() {
        int src = 220;
        System.out.println("电压=" + src + "伏");
        return src;
    }
}

// 适配器类
public class VoltageAdapter extends Voltage220V implements IVoltage5V {
    @Override
    public int output5V() {
        // 获取到 220V 电压
        int srcV = output220V();
        int dstV = srcV / 44 ; // 转成 5v
        return dstV;
    }
}

注意事项和细节

  • Java 是单继承机制,所以类适配器需要继承 src 类这一点算是一个缺点, 因为这要求dst 必须是接口,有一定局限性
  • src 类的方法在 Adapter 中都会暴露出来,也增加了使用的成本。
  • 由于其继承了 src 类,所以它可以根据需求重写 src 类的方法,使得 Adapter 的灵活性增强了。

8.2 对象适配器模式

基本介绍

  • 基本思路和类的适配器模式相同,只是将 Adapter 类作修改,不是继承 src 类,而是持有src 类的实例,以解决兼容性的问题。 即:持有 src 类,实现 dst 类接口,完成 src->dst 的适配
  • 根据“合成复用原则”,在系统中尽量使用关联关系(聚合)来替代继承关系。
  • 对象适配器模式是适配器模式常用的一种

示例

以生活中充电器的例子来讲解适配器,充电器本身相当于 Adapter,220V 交流电相当于src (即被适配者),我们的目标 dst是 5V 直流电,使用对象适配器模式完成。

只需修改适配器即可, 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 === 对象适配器模式 ====");
        Phone phone = new Phone();
        phone.charging(new VoltageAdapter(new Voltage220V()));
    }
}

// 适配接口
public interface IVoltage5V {
	public int output5V();
}

public class Phone {
    // 充电
    public void charging(IVoltage5V iVoltage5V) {
        if(iVoltage5V.output5V() == 5) {
            System.out.println("电压为 5V, 可以充电~~");
        } else if (iVoltage5V.output5V() > 5) {
        	System.out.println("电压大于 5V, 不能充电~~");
        }
    }
}

// 被适配的类
public class Voltage220V {
    // 输出 220V 的电压,不变
    public int output220V() {
        int src = 220;
        System.out.println("电压=" + src + "伏");
        return src;
    }
}

// 适配器类
public class VoltageAdapter implements IVoltage5V {
    private Voltage220V voltage220V; // 关联关系-聚合
        //通过构造器,传入一个 Voltage220V 实例
    public VoltageAdapter(Voltage220V voltage220v) {
    	this.voltage220V = voltage220v;
    }
    @Override
    public int output5V() {
        int dst = 0;
        if(null != voltage220V) {
            int src = voltage220V.output220V();//获取 220V 电压
            System.out.println("使用对象适配器,进行适配~~");
            dst = src / 44;
            System.out.println("适配完成,输出的电压为=" + dst);
        }
        return dst;
    }
}

注意事项和细节

  • 对象适配器和类适配器其实算是同一种思想,只不过实现方式不同。 根据合成复用原则,使用组合替代继承, 所以它解决了类适配器必须继承 src 的局限性问题,也不再要求dst 必须是接口
  • 使用成本更低,更灵活

8.3 接口适配器模式

基本介绍

  • 适配器模式(Default Adapter Pattern)或缺省适配器模式。
  • 当不需要全部实现接口提供的方法时,可先设计一个抽象类实现接口,并为该接口中每个方法提供一个默认实现(空方法),那么该抽象类的子类可有选择地覆盖父类的某些方法来实现需求
  • 适用于一个接口不想使用其所有的方法的情况。

示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public interface Interface4 {
    public void m1();
    public void m2();
    public void m3();
    public void m4();
}

// 在 AbsAdapter 我们将 Interface4 的方法进行默认实现
public abstract class AbsAdapter implements Interface4 {
    // 默认实现
    public void m1() {
    }
    public void m2() {
    }
    public void m3() {
    }
    public void m4() {
    }
}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AbsAdapter absAdapter = new AbsAdapter() {
        // 只需要去覆盖我们 需要使用 接口方法
        @Override
        public void m1() {
            System.out.println("使用了 m1 的方法");
            }
        };
        absAdapter.m1();
    }
}

8.4 适配器模式在 SpringMVC 框架应用

  • SpringMvc 中的 HandlerAdapter, 就使用适配器模式

  • 使用 HandlerAdapter 的原因分析: 可以看到处理器的类型不同,有多重实现方式,那么调用方式就不是确定的,如果需要直接调用Controller 方法,需要调用的时候就得不断是使用 if else 来进行判断是哪一种子类然后执行。那么如果后面要扩展Controller,就得修改原来的代码,这样违背了 OCP 原则。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8.5 适配器模式注意事项

  • 三种命名方式,是根据 src 是以怎样的形式给到 Adapter(在 Adapter 里的形式)来命名的。

    • 类适配器:以类给到,在 Adapter 里,就是将 src 当做类,继承
    • 对象适配器:以对象给到,在 Adapter 里,将 src 作为一个对象,持有
    • 接口适配器:以接口给到,在 Adapter 里,将 src 作为一个接口,实现
  • Adapter 模式最大的作用还是将原本不兼容的接口融合在一起工作。

9 桥接模式

[需求]

现在对不同手机类型的不同品牌实现操作编程(比如:开机、关机、上网,打电话等),如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传统方式存在问题

  • 扩展性问题(类爆炸),如果我们再增加手机的样式(旋转式),就需要增加各个品牌手机的类,同样如果我们增加一个手机品牌,也要在各个手机样式类下增加
  • 违反了单一职责原则,当我们增加手机样式时,要同时增加所有品牌的手机,这样增加了代码维护成本.
  • 解决方案-使用桥接模式

9.1 桥接模式介绍

基本介绍

  • 将实现与抽象放在两个不同的类层次中,使两个层次可以独立改变

  • 是一种结构型设计模式

  • 桥接模式基于类的最小设计原则,通过使用封装、聚合及继承等行为让不同的类承担不同的职责。它的主要特点是把抽象与行为实现分离开来,从而可以保持各部分的独立性以及应对他们的功能扩展

原理类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Client 类:桥接模式的调用者

  • 抽象类(Abstraction) :维护了 Implementor / 即它的实现类 ConcreteImplementorA…, 二者是聚合关系, Abstraction 充当桥接类

  • RefinedAbstraction : 是 Abstraction 抽象类的子类

  • Implementor : 行为实现类的接口

  • ConcreteImplementorA /B :行为的具体实现类

  • 从UML图知这里的抽象类和接口是聚合的关系,其实调用和被调用关系

9.2 解决手机操作问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public interface Brand {
    void open();
    void close();
    void call();
}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获取折叠式手机 (样式 + 品牌 )
        Phone phone1 = new FoldedPhone(new XiaoMi());
        phone1.open();
        phone1.call();
        phone1.close();
       
        Phone phone2 = new FoldedPhone(new Vivo());
        phone2.open();
        phone2.call();
        phone2.close();
       
        UpRightPhone phone3 = new UpRightPhone(new XiaoMi());
        phone3.open();
        phone3.call();
        phone3.close();
       
        UpRightPhone phone4 = new UpRightPhone(new Vivo());
        phone4.open();
        phone4.call();
        phone4.close();
    }
}
// 折叠式手机类,继承 抽象类 Phone
public class FoldedPhone extends Phone {
    // 构造器
    public FoldedPhone(Brand brand) {
    	super(brand);
    }
    public void open() {
        super.open();
        System.out.println(" 折叠样式手机 ");
    }
    public void close() {
        super.close();
        System.out.println(" 折叠样式手机 ");
    }
    public void call() {
        super.call();
        System.out.println(" 折叠样式手机 ");
    }
}
public abstract class Phone {
    // 组合品牌
    private Brand brand;
    // 构造器
    public Phone(Brand brand) {
        super();
        this.brand = brand;
    }
    protected void open() {
    	this.brand.open();
    }
    protected void close() {
    	brand.close();
    }
    protected void call() {
    	brand.call();
    }
}
public class UpRightPhone extends Phone {
    //构造器
    public UpRightPhone(Brand brand) {
    	super(brand);
    }
    public void open() {
        super.open();
        System.out.println(" 直立样式手机 ");
    }
    public void close() {
        super.close();
        System.out.println(" 直立样式手机 ");
    }
    public void call() {
        super.call();
        System.out.println(" 直立样式手机 ");
    }
}
public class Vivo implements Brand {
	@Override
    public void open()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System.out.println(" Vivo 手机开机 ");
    }
    @Override
    public void close()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System.out.println(" Vivo 手机关机 ");
    }
    @Override
    public void call()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System.out.println(" Vivo 手机打电话 ");
    }
}
public class XiaoMi implements Brand {
    @Override
    public void open()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System.out.println(" 小米手机开机 ");
    }
    @Override
    public void close()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System.out.println(" 小米手机关机 ");
    }
    @Override
    public void call()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System.out.println(" 小米手机打电话 ");
    }
}

9.3 桥接模式在JDBC源码的应用

Jdbc 的 Driver 接口,如果从桥接模式来看,Driver 就是一个接口,下面可以有MySQL 的Driver,Oracle的Driver,这些就可以当做实现接口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9.4 桥接模式注意事项

  • 实现了抽象和实现部分的分离,从而极大的提供了系统的灵活性,让抽象部分和实现部分独立开来,这有助于系统进行分层设计,从而产生更好的结构化系统
  • 对于系统的高层部分,只需要知道抽象部分和实现部分的接口就可以了,其它的部分由具体业务来完成
  • 桥接模式替代多层继承方案,可以减少子类的个数,降低系统的管理和维护成本
  • 桥接模式的引入增加了系统的理解和设计难度,由于聚合关联关系建立在抽象层,要求开发者针对抽象进行设计和编程
  • 桥接模式要求正确识别出系统中两个独立变化的维度(抽象、和实现),因此其使用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即需要有这样的应用场景

10 装饰器模式

10.1 装饰者模式介绍

基本介绍

装饰器模式(Decorator Pattern)允许向一个现有的对象添加新的功能,同时又不改变其结构。这种类型的设计模式属于结构型模式,它是作为现有的类的一个包装。

这种模式创建了一个装饰类,用来包装原有的类,并在保持类方法签名完整性的前提下,提供了额外的功能。

意图:

动态地给一个对象添加一些额外的职责。就增加功能来说,装饰器模式相比生成子类更为灵活。

主要解决:

一般的,我们为了扩展一个类经常使用继承方式实现,由于继承为类引入静态特征,并且随着扩展功能的增多,子类会很膨胀

何时使用:

在不想增加很多子类的情况下扩展类。

何时解决:

将具体功能职责划分,同时继承装饰者模式。

关键代码:

  • Component 类充当抽象角色,不应该具体实现
  • 修饰类引用和继承 Component 类,具体扩展类重写父类方法

优点 装饰类和被装饰类可以独立发展,不会相互耦合,装饰模式是继承的一个替代模式,装饰模式可以动态扩展一个实现类的功能。

缺点 多层装饰比较复杂。

**注意事项:**可代替继承。

10.2 装饰者模式实例

将创建一个 Shape 接口和实现了 Shape 接口的实体类。然后我们创建一个实现了 Shape 接口的抽象装饰类 ShapeDecorator,并把 Shape 对象作为它的实例变量。

RedShapeDecorator 是实现了 ShapeDecorator 的实体类。

DecoratorPatternDemo 类使用 RedShapeDecorator 来装饰 Shape 对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步骤 1

// 创建接口
public interface Shape {
   void draw();
}

步骤2

// 创建接口的实现类
public class Rectangle implements Shape {
 
   @Override
   public void draw() {
      System.out.println("Shape: Rectangle");
   }
}
// 创建接口的实现类
public class Circle implements Shape {
 
   @Override
   public void draw() {
      System.out.println("Shape: Circle");
   }
}

步骤3

// 创建实现了 Shape 接口的抽象装饰类。
public abstract class ShapeDecorator implements Shape {
   protected Shape decoratedShape;
 
   public ShapeDecorator(Shape decoratedShape){
      this.decoratedShape = decoratedShape;
   }
 
   public void draw(){
      decoratedShape.draw();
   }  
}

步骤4

// 创建扩展了 ShapeDecorator 类的实体装饰类。
public class RedShapeDecorator extends ShapeDecorator {
 
   public RedShapeDecorator(Shape decoratedShape) {
      super(decoratedShape);     
   }
 
   @Override
   public void draw() {
      decoratedShape.draw();         
      setRedBorder(decoratedShape);
   }
 
   private void setRedBorder(Shape decoratedShape){
      System.out.println("Border Color: Red");
   }
}

步骤5

// 使用 RedShapeDecorator 来装饰 Shape 对象。
public class DecoratorPattern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hape circle = new Circle();
      ShapeDecorator redCircle = new RedShapeDecorator(new Circle());
      ShapeDecorator redRectangle = new RedShapeDecorator(new Rectangle());
      //Shape redCircle = new RedShapeDecorator(new Circle());
      //Shape redRectangle = new RedShapeDecorator(new Rectangle());
      System.out.println("Circle with normal border");
      circle.draw();
 
      System.out.println("\nCircle of red border");
      redCircle.draw();
 
      System.out.println("\nRectangle of red border");
      redRectangle.draw();
   }
}

执行程序,输出结果:

Circle with normal border
Shape: Circle

Circle of red border
Shape: Circle
Border Color: Red

Rectangle of red border
Shape: Rectangle
Border Color: Red

10.3 装饰者模式在JDK源码中应用

使用场景: 1、扩展一个类的功能。 2、动态增加功能,动态撤销。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1 组合模式

[需求]

要在一个页面中展示出学校的院系组成,一个学校有多个学院,一个学院有多个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1.1 组合模式基本介绍

  • 组合模式(Composite Pattern),又叫部分整体模式,是用于把一组相似的对象当作一个单一的对象。

  • 组合模式依据树形结构来组合对象,用来表示部分以及整体层次

  • 组合模式属于结构型模式,它创建了对象组的树形结构。

  • 这种模式创建了一个包含自己对象组的类。该类提供了修改相同对象组的方式。

意图:

将对象组合成树形结构以表示"部分-整体"的层次结构。组合模式使得用户对单个对象和组合对象的使用具有一致性。

主要解决:

它在我们树型结构的问题中,模糊了简单元素和复杂元素的概念,客户程序可以像处理简单元素一样来处理复杂元素,从而使得客户程序与复杂元素的内部结构解耦。

何时使用:

  • 表示对象的部分-整体层次结构(树形结构)
  • 希望用户忽略组合对象与单个对象的不同,用户将统一地使用组合结构中的所有对象。

如何解决:

树枝和叶子实现统一接口,树枝内部组合该接口。

关键代码:

树枝内部组合该接口,并且含有内部属性List,里面放 Component。

优点:

  • 高层模块调用简单
  • 节点自由增加。

缺点:

在使用组合模式时,其叶子和树枝的声明都是实现类,而不是接口,违反了依赖倒置原则。

**注意事项:**定义时为具体类

11.2 组合模式原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Component

组合中对象声明接口,在适当情况下,实现所有类共有的接口默认行为,用于访问和管理Component 子部件, Component 可以是抽象类或者接口

Leaf

在组合中表示叶子节点,叶子节点没有子节点

Composite

非叶子节点, 用于存储子部件, 在 Component 接口中实现子部件的相关操作,比如增加(add), 删除。

11.3 解决学校院系问题

编写程序展示一个学校院系结构:需求是这样,要在一个页面中展示出学校的院系组成,一个学校有多个学院,一个学院有多个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从大到小创建对象 学校
        OrganizationComponent university = new University("清华大学", " 中国顶级大学");
        // 创建 学院
        OrganizationComponent computerCollege = new College("计算机学院", " 计算机学院");
        OrganizationComponent infoEngineercollege = new College("信息工程学院", " 信息工程学院");
        // 创建各个学院下面的系(专业)
        computerCollege.add(new Department("软件工程", " 软件工程不错 "));
        computerCollege.add(new Department("网络工程", " 网络工程不错 "));
        computerCollege.add(new Department("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老牌的专业"));
        infoEngineercollege.add(new Department("通信工程", " 通信工程不好学 "));
        infoEngineercollege.add(new Department("信息工程", " 信息工程好学 "));
        // 将学院加入到 学校
        university.add(computerCollege);
        university.add(infoEngineercollege);
        infoEngineercollege.print();
    }
}
public class College extends OrganizationComponent {
        // List 中 存放的 Department
        List<OrganizationComponent> organizationComponents = new ArrayList<OrganizationComponent>();
        // 构造器
        public College(String name, String des) {
        	super(name, des);
        }
        // 重写 add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add(OrganizationComponent organizationComponent) {
            // 将来实际业务中,Colleage 的 add 和 University add 不一定完全一样
            organizationComponents.add(organizationComponent);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remove(OrganizationComponent organizationComponent) {
        	organizationComponents.remove(organizationComponent);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getName() {
            return super.getName();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getDes() {
            return super.getDes();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print() {
            System.out.println("--------------" + getName() + "--------------");
            //遍历 organizationComponents
            for (OrganizationComponent organizationComponent : organizationComponents) {
            organizationComponent.print();
        }
    }
}
public abstract class OrganizationComponent {
    private String name; // 名字
    private String des; // 说明
    protected void add(OrganizationComponent organizationComponent) {
        //默认实现
        throw new UnsupportedOperationException();
    }
    protected void remove(OrganizationComponent organizationComponent) {
        //默认实现
        throw new UnsupportedOperationException();
    }
    //构造器
    public OrganizationComponent(String name, String des) {
        super();
        this.name = name;
        this.des = des;
    }
    public String getName() {
    	return name;
    }
    public void setName(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public String getDes() {
        return des;
    }
    public void setDes(String des) {
    	this.des = des;
    }
    // 方法 print, 做成抽象的, 子类都需要实现
    protected abstract void print();
}
// University 就是 Composite , 可以管理 College
public class University extends OrganizationComponent {
    List<OrganizationComponent> organizationComponents = new ArrayList<OrganizationComponent>();
    // 构造器
    public University(String name, String des) {
    	super(name, des);
        // TODO Auto-generated constructor stub
    }
    // 重写 add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add(OrganizationComponent organizationComponent)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organizationComponents.add(organizationComponent);
    }
    // 重写 remove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remove(OrganizationComponent organizationComponent)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organizationComponents.remove(organizationComponent);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getName()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return super.getName();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getDes()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return super.getDes();
    }
    // print 方法,就是输出 University 包含的学院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print()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System.out.println("--------------" + getName() + "--------------");
        //遍历 organizationComponents
        for (OrganizationComponent organizationComponent : organizationComponents) {
        	organizationComponent.print();
        }
    }
}

11.4 组合模式的应用

使用场景 部分、整体场景,如树形菜单,文件、文件夹的管理。

应用实例 1、算术表达式包括操作数、操作符和另一个操作数,其中,另一个操作数也可以是操作数、操作符和另一个操作数。 2、在 JAVA AWT 和 SWING 中,对于 Button 和 Checkbox 是树叶,Container 是树枝。

Java 的集合类-HashMap 就使用了组合模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1.5 组合模式的注意事项

  • 简化客户端操作。客户端只需要面对一致的对象而不用考虑整体部分或者节点叶子的问题
  • 具有较强的扩展性。当我们要更改组合对象时,我们只需要调整内部的层次关系,客户端不用做出任何改动
  • 方便创建出复杂的层次结构。客户端不用理会组合里面的组成细节,容易添加节点或者叶子从而创建出复杂的树形结构
  • 需要遍历组织机构,或者处理的对象具有树形结构时, 非常适合使用组合模式
  • 要求较高的抽象性,如果节点和叶子有很多差异性的话,比如很多方法和属性都不一样,不适合使用组合模式

12 外观模式

12.1 外观模式基本介绍

  • 外观模式隐藏系统的复杂性,并向客户端提供了一个客户端可以访问系统的接口。

  • 属于结构型模式,它向现有的系统添加一个接口,来隐藏系统的复杂性。

  • 该模式涉及到一个单一的类,该类提供了客户端请求的简化方法和对现有系统类方法的委托调用。

意图:

为子系统中的一组接口提供一个一致的界面,外观模式定义了一个高层接口,这个接口使得这一子系统更加容易使用。

主要解决:

降低访问复杂系统的内部子系统时的复杂度,简化客户端之间的接口。

何时使用:

  • 客户端不需要知道系统内部的复杂联系,整个系统只需提供一个"接待员"即可
  • 定义系统的入口。

如何解决:

客户端不与系统耦合,外观类与系统耦合。

关键代码:

在客户端和复杂系统之间再加一层,这一层将调用顺序、依赖关系等处理好。

优点 1、减少系统相互依赖。 2、提高灵活性。 3、提高了安全性。

缺点 不符合开闭原则,如果要改东西很麻烦,继承重写都不合适。

注意事项 在层次化结构中,可以使用外观模式定义系统中每一层的入口。

12.2 外观模式原理类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外观类(Facade): 为调用端提供统一的调用接口, 外观类知道哪些子系统负责处理请求,从而将调用端的请求代理给适当子系统对象

调用者(Client): 外观接口的调用者

子系统的集合:指模块或者子系统,处理 Facade 对象指派的任务,他是功能的实际提供者

12.3 案例说明

创建一个 Shape 接口和实现了 Shape 接口的实体类。下一步是定义一个外观类 ShapeMaker

ShapeMaker 类使用实体类来代表用户对这些类的调用。FacadePatternDemo 类使用 ShapeMaker 类来显示结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步骤 1

创建一个接口。

public interface Shape {
   void draw();
}

步骤 2

创建实现接口的实体类。

public class Rectangle implements Shape {
 
   @Override
   public void draw() {
      System.out.println("Rectangle::draw()");
   }
}
public class Square implements Shape {
 
   @Override
   public void draw() {
      System.out.println("Square::draw()");
   }
}
public class Circle implements Shape {
 
   @Override
   public void draw() {
      System.out.println("Circle::draw()");
   }
}

步骤 3

创建一个外观类。

public class ShapeMaker {
   private Shape circle;
   private Shape rectangle;
   private Shape square;
 
   public ShapeMaker() {
      circle = new Circle();
      rectangle = new Rectangle();
      square = new Square();
   }
 
   public void drawCircle(){
      circle.draw();
   }
   public void drawRectangle(){
      rectangle.draw();
   }
   public void drawSquare(){
      square.draw();
   }
}

步骤 4

使用该外观类画出各种类型的形状。

public class FacadePattern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hapeMaker shapeMaker = new ShapeMaker();
 
      shapeMaker.drawCircle();
      shapeMaker.drawRectangle();
      shapeMaker.drawSquare();      
   }
}

12.4 外观模式在Mybatis框架应用

应用实例: 1、去医院看病,可能要去挂号、门诊、划价、取药,让患者或患者家属觉得很复杂,如果有提供接待人员,只让接待人员来处理,就很方便。 2、JAVA 的三层开发模式。

使用场景: 1、为复杂的模块或子系统提供外界访问的模块。 2、子系统相对独立。 3、预防低水平人员带来的风险。

MyBatis 中的 Configuration 去创建 MetaObject 对象使用到外观模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2.5 外观模式的注意事项

  • 外观模式对外屏蔽了子系统的细节,因此外观模式降低了客户端对子系统使用的复杂性
  • 外观模式对客户端与子系统的耦合关系 - 解耦,让子系统内部的模块更易维护和扩展
  • 通过合理的使用外观模式,可以帮我们更好的划分访问的层次
  • 当系统需要进行分层设计时,可以考虑使用 Facade 模式
  • 在维护一个遗留的大型系统时,可能这个系统已经变得非常难以维护和扩展,此时可以考虑为新系统开发一个Facade 类,来提供遗留系统的比较清晰简单的接口,让新系统与 Facade 类交互,提高复用性
  • 不能过多的或者不合理的使用外观模式,使用外观模式好,还是直接调用模块好。要以让系统有层次,利于维护为目的

13 享元模式

13.1 享元模式基本介绍

基本介绍

  • 享元模式主要用于减少创建对象的数量,以减少内存占用和提高性能。

  • 属于结构型模式,它提供了减少对象数量从而改善应用所需的对象结构的方式。

  • 享元模式尝试重用现有的同类对象,如果未找到匹配的对象,则创建新对象。

意图:

运用共享技术有效地支持大量细粒度的对象。

主要解决:

在有大量对象时,有可能会造成内存溢出,我们把其中共同的部分抽象出来,如果有相同的业务请求,直接返回在内存中已有的对象,避免重新创建。

何时使用:

  1. 系统中有大量对象。

  2. 这些对象消耗大量内存。

  3. 这些对象的状态大部分可以外部化。

  4. 这些对象可以按照内蕴状态分为很多组,当把外蕴对象从对象中剔除出来时,每一组对象都可以用一个对象来代替。

  5. 系统不依赖于这些对象身份,这些对象是不可分辨的。

如何解决:

用唯一标识码判断,如果在内存中有,则返回这个唯一标识码所标识的对象。

关键代码:

用 HashMap 存储这些对象。

优点 大大减少对象的创建,降低系统的内存,使效率提高。

缺点 提高了系统的复杂度,需要分离出外部状态和内部状态,而且外部状态具有固有化的性质,不应该随着内部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否则会造成系统的混乱。

注意事项 1、注意划分外部状态和内部状态,否则可能会引起线程安全问题。 2、这些类必须有一个工厂对象加以控制。

13.2 享元模式原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FlyWeight 是抽象的享元角色, 他是产品的抽象类, 同时定义出对象的外部状态和内部状态(后面介绍) 的接口或实现
  • ConcreteFlyWeight 是具体的享元角色,是具体的产品类,实现抽象角色定义相关业务
  • UnSharedConcreteFlyWeight 是不可共享的角色,一般不会出现在享元工厂
  • FlyWeightFactory 享元工厂类,用于构建一个池容器(集合), 同时提供从池中获取对象方法

13.3 案例说明

将创建一个 Shape 接口和实现了 Shape 接口的实体类 Circle。下一步是定义工厂类 ShapeFactory

ShapeFactory 有一个 CircleHashMap,其中键名为 Circle 对象的颜色。无论何时接收到请求,都会创建一个特定颜色的圆。ShapeFactory 检查它的 HashMap 中的 circle 对象,如果找到 Circle 对象,则返回该对象,否则将创建一个存储在 hashmap 中以备后续使用的新对象,并把该对象返回到客户端。

FlyWeightPatternDemo 类使用 ShapeFactory 来获取 Shape 对象。它将向 ShapeFactory 传递信息(red / green / blue/ black / white),以便获取它所需对象的颜色。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步骤 1

创建一个接口。

public interface Shape {
   void draw();
}

步骤 2

创建实现接口的实体类。

public class Circle implements Shape {
   private String color;
   private int x;
   private int y;
   private int radius;
 
   public Circle(String color){
      this.color = color;     
   }
 
   public void setX(int x) {
      this.x = x;
   }
 
   public void setY(int y) {
      this.y = y;
   }
 
   public void setRadius(int radius) {
      this.radius = radius;
   }
 
   @Override
   public void draw() {
      System.out.println("Circle: Draw() [Color : " + color 
         +", x : " + x +", y :" + y +", radius :" + radius);
   }
}

步骤3

创建一个工厂,生成基于给定信息的实体类的对象。

import java.util.HashMap;
 
public class ShapeFactory {
   private static final HashMap<String, Shape> circleMap = new HashMap<>();
 
   public static Shape getCircle(String color) {
      Circle circle = (Circle)circleMap.get(color);
 
      if(circle == null) {
         circle = new Circle(color);
         circleMap.put(color, circle);
         System.out.println("Creating circle of color : " + color);
      }
      return circle;
   }
}

步骤 4

使用该工厂,通过传递颜色信息来获取实体类的对象。

public class FlyweightPatternDemo {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colors[] = 
      { "Red", "Green", "Blue", "White", "Black"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or(int i=0; i < 20; ++i) {
         Circle circle = 
            (Circle)ShapeFactory.getCircle(getRandomColor());
         circle.setX(getRandomX());
         circle.setY(getRandomY());
         circle.setRadius(100);
         circle.draw();
      }
   }
   private static String getRandomColor() {
      return colors[(int)(Math.random()*colors.length)];
   }
   private static int getRandomX() {
      return (int)(Math.random()*100 );
   }
   private static int getRandomY() {
      return (int)(Math.random()*100);
   }
}

13.4 享元模式的应用

应用实例: 1、JAVA 中的 String,如果有则返回,如果没有则创建一个字符串保存在字符串缓存池里面。 2、数据库的数据池。

使用场景: 1、系统有大量相似对象。 2、需要缓冲池的场景。

13.5 享元模式注意事项

  • 在享元模式这样理解,“享”就表示共享,“元”表示对象
  • 系统中有大量对象,这些对象消耗大量内存,并且对象的状态大部分可以外部化时,我们就可以考虑选用享元模式
  • 用唯一标识码判断,如果在内存中有,则返回这个唯一标识码所标识的对象,用HashMap/HashTable 存储
  • 享元模式大大减少了对象的创建,降低了程序内存的占用,提高效率
  • 享元模式提高了系统的复杂度。需要分离出内部状态和外部状态,而外部状态具有固化特性,不应该随着内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这是我们使用享元模式需要注意的地方
  • 使用享元模式时,注意划分内部状态和外部状态,并且需要有一个工厂类加以控制
    • 内部状态指对象共享出来的信息,存储在享元对象内部且不会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 外部状态指对象得以依赖的一个标记,是随环境改变而改变的、不可共享的状态
  • 享元模式经典的应用场景是需要缓冲池的场景,比如 String 常量池、数据库连接池

14 代理模式

14.1 代理模式基本介绍

  • 代理模式:为一个对象提供一个替身,以控制对这个对象的访问。即通过代理对象访问目标对象

    • 好处 可以在目标对象实现的基础上,增强额外的功能操作,即扩展目标对象的功能。
  • 被代理的对象可以是远程对象、创建开销大的对象或需要安全控制的对象

  • 代理模式有不同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静态代理、动态代理 (JDK 代理、接口代理)和Cglib 代理(可以在内存动态的创建对象,而不需要实现接口, 他是属于动态代理的范畴)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意图:

为其他对象提供一种代理以控制对这个对象的访问。

主要解决:

  • 在直接访问对象时带来的问题
  • 比如说:要访问的对象在远程的机器上。
  • 在面向对象系统中,有些对象由于某些原因(比如对象创建开销很大,或者某些操作需要安全控制,或者需要进程外的访问),直接访问会给使用者或者系统结构带来很多麻烦,我们可以在访问此对象时加上一个对此对象的访问层。

何时使用:

想在访问一个类时做一些控制

如何解决:

增加中间层。

关键代码:

实现与被代理类组合。

优点:

  • 职责清晰
  • 高扩展性
  • 智能化。

缺点:

  • 由于在客户端和真实主题之间增加了代理对象,因此有些类型的代理模式可能会造成请求的处理速度变慢
  • 实现代理模式需要额外的工作,有些代理模式的实现非常复杂。

注意事项:

  • 适配器模式的区别:适配器模式主要改变所考虑对象的接口,而代理模式不能改变所代理类的接口
  • 装饰器模式的区别:装饰器模式为了增强功能,而代理模式是为了加以控制。

14.2 静态代理

静态代理在使用时,需要定义接口或者父类,被代理对象(即目标对象)与代理对象一起实现相同的接口或者是继承相同父类

实例

  • 定义一个接口 ITeacherDao
  • 目标对象 TeacherDAO 实现接口 ITeacherDAO
  • 使用静态代理方式,就需要在代理对象 TeacherDAOProxy 中实现 ITeacherDAO
  • 调用的时候通过调用代理对象的方法来调用目标对象
  • 代理对象与目标对象要实现相同的接口,然后通过调用相同的方法来调用目标对象的方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创建目标对象(被代理对象)
        TeacherDao teacherDao = new TeacherDao();
        // 创建代理对象, 同时将被代理对象传递给代理对象
        TeacherDaoProxy teacherDaoProxy = new TeacherDaoProxy(teacherDao);
        // 通过代理对象,调用到被代理对象的方法
        // 即:执行的是代理对象的方法,代理对象再去调用目标对象的方法
        teacherDaoProxy.teach();
    }
}
// 接口
public interface ITeacherDao {
	void teach(); // 授课的方法
}
public class TeacherDao implements ITeacherDao {
    @Override
    public void teach() {
        System.out.println(" 老师授课中 。。。。。");
    }
}
// 代理对象,静态代理
public class TeacherDaoProxy implements ITeacherDao{
    private ITeacherDao target; // 目标对象,通过接口来聚合
    // 构造器
    public TeacherDaoProxy(ITeacherDao target) {
    	this.target = target;
    }
    @Override
    public void teach() {
        System.out.println("开始代理 完成某些操作。。。。。 "); // 方法
        target.teach();
        System.out.println("提交。。。。。"); // 方法
    }
}

静态代理优缺点

  • 优点:在不修改目标对象的功能前提下, 能通过代理对象对目标功能扩展
  • 缺点:因为代理对象需要与目标对象实现一样的接口,所以会有很多代理类
  • 一旦接口增加方法,目标对象与代理对象都要维护

14.3 动态代理

  • 代理对象,不需要实现接口,但是目标对象要实现接口,否则不能用动态代理
  • 代理对象的生成,是利用 JDK 的 API,动态的在内存中构建代理对象
  • 动态代理也叫做:JDK 代理、接口代理

JDK 中生成代理对象的 API

  • 代理类所在包:java.lang.reflect.Proxy
  • JDK 实现代理只需要使用 newProxyInstance 方法,但是该方法需要接收三个参数,完整的写法是
static Object newProxyInstance(ClassLoader loader, Class<?>[] interfaces,InvocationHandler h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创建目标对象
        ITeacherDao target = new TeacherDao();
        // 给目标对象,创建代理对象, 可以转成 ITeacherDao
        ITeacherDao proxyInstance = (ITeacherDao)new ProxyFactory(target).getProxyInstance();
        // proxyInstance=class com.sun.proxy.$Proxy0 内存中动态生成了代理对象
        System.out.println("proxyInstance=" + proxyInstance.getClass());
        // 通过代理对象,调用目标对象的方法
        // proxyInstance.teach();
        proxyInstance.sayHello(" tom ");
    }
}
// 接口
public interface ITeacherDao {
    void teach(); // 授课方法
    void sayHello(String name);
}
public class ProxyFactory {
    // 维护一个目标对象 , Object
    private Object target;
    // 构造器 , 对 target 进行初始化
    public ProxyFactory(Object target) {
    	this.target = target;
    }
    // 给目标对象 生成一个代理对象
    public Object getProxyInstance() {
        //说明
        /*
        * public static Object newProxyInstance(ClassLoader loader, Class<?>[] interfaces, InvocationHandler h)
        //1. ClassLoader loader : 指定当前目标对象使用的类加载器, 获取加载器的方法固定//2. Class<?>[] interfaces: 目标对象实现的接口类型,使用泛型方法确认类型//3. InvocationHandler h : 事情处理,执行目标对象的方法时,会触发事情处理器方法, 会把当前执行的目标对象方法作为参数传入
        */
        return Proxy.newProxyInstance(target.getClass().getClassLoader(), target.getClass().getInterfaces(), new InvocationHandler() {
        @Override
        public Object invoke(Object proxy, Method method, Object[] args) throws Throwable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System.out.println("JDK 代理开始~~");
            //反射机制调用目标对象的方法
            Object returnVal = method.invoke(target, args);
            System.out.println("JDK 代理提交");
            return returnVal;
        }
        });
    }
}
public class TeacherDao implements ITeacherDao {
    @Override
    public void teach() {
        System.out.println(" 老师授课中.... ");
    }
    @Override
    public void sayHello(String name) {
        System.out.println("hello " + name);
    }
}

14.4 Cglib代理

基本介绍

  • 静态代理和 JDK 代理模式都要求目标对象是实现一个接口,但是有时候目标对象只是一个单独的对象,并没有实现任何的接口,这个时候可使用目标对象子类来实现代理-这就是 Cglib 代理
  • Cglib代理也叫作子类代理,它是在内存中构建一个子类对象从而实现对目标对象功能扩展, 有些书也将Cglib代理归属到动态代理
  • Cglib 是一个强大的高性能的代码生成包,它可以在运行期扩展 java 类与实现 java 接口.它广泛的被许多AOP的框架使用,例如 Spring AOP,实现方法拦截
  • 在 AOP 编程中如何选择代理模式:
    • 目标对象需要实现接口,用 JDK 代理
    • 目标对象不需要实现接口,用 Cglib 代理
  • Cglib 包的底层是通过使用字节码处理框架 ASM 来转换字节码并生成新的类

Cglib代理模式步骤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创建目标对象
        TeacherDao target = new TeacherDao();
        //获取到代理对象,并且将目标对象传递给代理对象
        TeacherDao proxyInstance = (TeacherDao)new ProxyFactory(target).getProxyInstance();
        //执行代理对象的方法,触发 intecept 方法,从而实现 对目标对象的调用
        String res = proxyInstance.teach();
        System.out.println("res=" + res);
    }
}
public class ProxyFactory implements MethodInterceptor {
    //维护一个目标对象
    private Object target;
    //构造器,传入一个被代理的对象
    public ProxyFactory(Object target) {
    	this.target = target;
    }
    // 返回一个代理对象: 是 target 对象的代理对象
    public Object getProxyInstance() {
        //1. 创建一个工具类
        Enhancer enhancer = new Enhancer();
        //2. 设置父类
        enhancer.setSuperclass(target.getClass());
        //3. 设置回调函数
        enhancer.setCallback(this);
        //4. 创建子类对象,即代理对象
        return enhancer.create();
    }
    // 重写 intercept 方法,会调用目标对象的方法
    @Override
    public Object intercept(Object arg0, Method method, Object[] args, MethodProxy arg3) throws Throwable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System.out.println("Cglib 代理模式 ~~ 开始");
        Object returnVal = method.invoke(target, args);
        System.out.println("Cglib 代理模式 ~~ 提交");
        return returnVal;
    }
}
public class TeacherDao {
    public String teach() {
        System.out.println(" 老师授课中 , 我是 cglib 代理,不需要实现接口 ");
        return "hello";
    }
}

14.5 代理模式变体

防火墙代理

内网通过代理穿透防火墙,实现对公网的访问。

缓存代理

当请求图片文件等资源时,先到缓存代理取,如果取到资源则 ok,如果取不到资源,再到公网或者数据库取,然后缓存。

远程代理

远程对象的本地代表,通过它可以把远程对象当本地对象来调用。远程代理通过网络和真正的远程对象沟通信息

同步代理

主要使用在多线程编程中,完成多线程间同步工作

14.6 代理模式的应用

应用实例:

1、Windows 里面的快捷方式。
2、猪八戒去找高翠兰结果是孙悟空变的,可以这样理解:把高翠兰的外貌抽象出来,高翠兰本人和孙悟空都实现了这个接口,猪八戒访问高翠兰的时候看不出来这个是孙悟空,所以说孙悟空是高翠兰代理类。
3、买火车票不一定在火车站买,也可以去代售点。
4、一张支票或银行存单是账户中资金的代理。支票在市场交易中用来代替现金,并提供对签发人账号上资金的控制。
5、spring aop。

使用场景:
按职责来划分,通常有以下使用场景:
1、远程代理。
2、虚拟代理。
3、Copy-on-Write 代理。
4、保护(Protect or Access)代理。
5、Cache代理。
6、防火墙(Firewall)代理。
7、同步化(Synchronization)代理。
8、智能引用(Smart Reference)代理。

15 模板方法模式

15.1 模板方法模式基本介绍

  • 模板方法模式:在一个抽象类公开定义了执行它的方法的模板。它的子类可以按需要重写方法实现,但调用将以抽象类中定义的方式进行
  • 模式属于行为型模式。

意图:

定义一个操作中的算法的骨架,而将一些步骤延迟到子类中。模板方法使得子类可以不改变一个算法的结构即可重定义该算法的某些特定步骤。

主要解决:

一些方法通用,却在每一个子类都重新写了这一方法。

何时使用:

有一些通用的方法。

如何解决:

将这些通用算法抽象出来。

关键代码:

在抽象类实现,其他步骤在子类实现。

优点:

1、封装不变部分,扩展可变部分。 2、提取公共代码,便于维护。 3、行为由父类控制,子类实现。

缺点:

每一个不同的实现都需要一个子类来实现,导致类的个数增加,使得系统更加庞大。

使用场景:

1、有多个子类共有的方法,且逻辑相同。 2、重要的、复杂的方法,可以考虑作为模板方法。

注意事项:

为防止恶意操作,一般模板方法都加上 final 关键词。

应用实例:

1、在造房子的时候,地基、走线、水管都一样,只有在建筑的后期才有加壁橱加栅栏等差异。 2、西游记里面菩萨定好的 81 难,这就是一个顶层的逻辑骨架。 3、spring 中对 Hibernate 的支持,将一些已经定好的方法封装起来,比如开启事务、获取 Session、关闭 Session 等,程序员不重复写那些已经规范好的代码,直接丢一个实体就可以保存。

15.2 模板方法模式原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AbstractClass 抽象类, 类中实现了模板方法(template),定义了算法的骨架,具体子类需要去实现其它的抽象方法 operationr2,3,4
  • ConcreteClass 实现抽象方法 operationr2,3,4, 以完成算法中特点子类的步骤

15.3 模板方法模式的实例

将创建一个定义操作的 Game 抽象类,其中,模板方法设置为 final,这样它就不会被重写。CricketFootball 是扩展了 Game 的实体类,它们重写了抽象类的方法。

TemplatePatternDemo,我们的演示类使用 Game 来演示模板模式的用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public abstract class Game {
   abstract void initialize();
   abstract void startPlay();
   abstract void endPlay();
 
   //模板
   public final void play(){
 
      //初始化游戏
      initialize();
 
      //开始游戏
      startPlay();
 
      //结束游戏
      endPlay();
   }
}
public class Cricket extends Game {
 
   @Override
   void endPlay() {
      System.out.println("Cricket Game Finished!");
   }
 
   @Override
   void initialize() {
      System.out.println("Cricket Game Initialized! Start playing.");
   }
 
   @Override
   void startPlay() {
      System.out.println("Cricket Game Started. Enjoy the game!");
   }
}
public class Football extends Game {
 
   @Override
   void endPlay() {
      System.out.println("Football Game Finished!");
   }
 
   @Override
   void initialize() {
      System.out.println("Football Game Initialized! Start playing.");
   }
 
   @Override
   void startPlay() {
      System.out.println("Football Game Started. Enjoy the game!");
   }
}
public class TemplatePattern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Game game = new Cricket();
      game.play();
      System.out.println();
      game = new Football();
      game.play();      
   }
}

15.4 模板方法模式在Spring框架的应用

Spring IOC 容器初始化时运用到的模板方法模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5.5 模板方法模式注意事项

  • 基本思想:算法只存在于一个地方,也就是在父类中,容易修改。需要修改算法时,只要修改父类的模板方法或者已经实现的某些步骤,子类就会继承这些修改

  • 实现了最大化代码复用。父类的模板方法和已实现的某些步骤会被子类继承而直接使用

  • 既统一了算法,也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父类的模板方法确保了算法的结构保持不变,同时由子类提供部分步骤的实现。

  • 不足之处:每一个不同的实现都需要一个子类实现,导致类的个数增加,使得系统更加庞大

  • 一般模板方法都加上 final 关键字, 防止子类重写模板方法.

  • 使用场景:当要完成在某个过程,该过程要执行一系列步骤 ,这一系列的步骤基本相同,但其个别步骤在实现时 可能不同,通常考虑用模板方法模式来处理

16 命令模式

16.1 命令模式基本介绍

  • 命令模式是一种数据驱动的设计模式
  • 它属于行为型模式。
  • 请求以命令的形式包裹在对象中,并传给调用对象。
  • 调用对象寻找可以处理该命令的合适的对象,并把该命令传给相应的对象,该对象执行命令。

意图:

将一个请求封装成一个对象,从而使您可以用不同的请求对客户进行参数化。

主要解决:

在软件系统中,行为请求者与行为实现者通常是一种紧耦合的关系,但某些场合,比如需要对行为进行记录、撤销或重做、事务等处理时,这种无法抵御变化的紧耦合的设计就不太合适。

何时使用:

在某些场合,比如要对行为进行"记录、撤销/重做、事务"等处理,这种无法抵御变化的紧耦合是不合适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行为请求者"与"行为实现者"解耦?将一组行为抽象为对象,可以实现二者之间的松耦合。

如何解决:

通过调用者调用接受者执行命令,顺序:调用者→命令→接受者。

关键代码:

定义三个角色:1、received 真正的命令执行对象 2、Command 3、invoker 使用命令对象的入口

应用实例:

struts 1 中的 action 核心控制器 ActionServlet 只有一个,相当于 Invoker,而模型层的类会随着不同的应用有不同的模型类,相当于具体的 Command。

优点: 1、降低了系统耦合度。 2、新的命令可以很容易添加到系统中去。

缺点: 使用命令模式可能会导致某些系统有过多的具体命令类。

使用场景: 认为是命令的地方都可以使用命令模式,比如: 1、GUI 中每一个按钮都是一条命令。 2、模拟 CMD。

注意事项: 系统需要支持命令的撤销(Undo)操作和恢复(Redo)操作,也可以考虑使用命令模式,见命令模式的扩展。

命令模式结构示意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6.2 命令模式原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Invoker 是调用者角色
  • Command: 是命令角色,需要执行的所有命令都在这里,可以是接口或抽象类
  • Receiver: 接受者角色,知道如何实施和执行一个请求相关的操作
  • ConcreteCommand: 将一个接受者对象与一个动作绑定,调用接受者相应的操作,实现execute

16.3 命令模式的实例

首先创建作为命令的接口 Order,然后创建作为请求的 Stock 类。实体命令类 BuyStockSellStock,实现了 Order 接口,将执行实际的命令处理。创建作为调用对象的类 Broker,它接受订单并能下订单。

Broker 对象使用命令模式,基于命令的类型确定哪个对象执行哪个命令。CommandPatternDemo 类使用 Broker 类来演示命令模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创建一个命令接口。
public interface Order {
   void execute();
}
// 创建一个请求类。
public class Stock {
   
   private String name = "ABC";
   private int quantity = 10;
 
   public void buy(){
      System.out.println("Stock [ Name: "+name+", 
         Quantity: " + quantity +" ] bought");
   }
   public void sell(){
      System.out.println("Stock [ Name: "+name+", 
         Quantity: " + quantity +" ] sold");
   }
}
// 创建实现了 Order 接口的实体类。
public class BuyStock implements Order {
   private Stock abcStock;
 
   public BuyStock(Stock abcStock){
      this.abcStock = abcStock;
   }
 
   public void execute() {
      abcStock.buy();
   }
}
// 创建实现了 Order 接口的实体类。
public class SellStock implements Order {
   private Stock abcStock;
 
   public SellStock(Stock abcStock){
      this.abcStock = abcStock;
   }
 
   public void execute() {
      abcStock.sell();
   }
}
// 创建命令调用类。
public class Broker {
   private List<Order> orderList = new ArrayList<Order>(); 
 
   public void takeOrder(Order order){
      orderList.add(order);      
   }
 
   public void placeOrders(){
      for (Order order : orderList) {
         order.execute();
      }
      orderList.clear();
   }
}
// 使用 Broker 类来接受并执行命令。
public class CommandPattern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ock abcStock = new Stock();
 
      BuyStock buyStockOrder = new BuyStock(abcStock);
      SellStock sellStockOrder = new SellStock(abcStock);
 
      Broker broker = new Broker();
      broker.takeOrder(buyStockOrder);
      broker.takeOrder(sellStockOrder);
 
      broker.placeOrders();
   }
}

16.4 命令模式在Spring框架JdbcTemplate应用

Spring 框架的 JdbcTemplate 就使用到了命令模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StatementCallback 接口 ,类似命令接口(Command)
  • class QueryStatementCallback implements StatementCallback, SqlProvider , 匿名内部类,实现了命令接口,同时也充当命令接收者
  • 命令调用者 是 JdbcTemplate , 其中 execute(StatementCallback action) 方法中,调用action.doInStatement 方法. 不同的 实现 StatementCallback 接口的对象,对应不同的 doInStatemnt 实现逻辑
  • 另外实现 StatementCallback 命令接口的子类还有 QueryStatementCallback、

16.5 命令模式注意事项

  • ”请求发起者”和“请求执行者”之间的解耦是通过命令对象实现的,命令对象起到了纽带桥梁的作用

  • 命令模式不足:可能导致某些系统有过多的具体命令类,增加了系统的复杂度,这点在在使用的时候要注意

17 访问者模式

17.1 访问者模式基本介绍

基本介绍

  • 在访问者模式中,我们使用了一个访问者类,它改变了元素类的执行算法。
  • 通过这种方式,元素的执行算法可以随着访问者改变而改变。
  • 这种类型的设计模式属于行为型模式。
  • 根据模式,元素对象已接受访问者对象,这样访问者对象就可以处理元素对象上的操作。

意图:

主要将数据结构与数据操作分离。

主要解决:

稳定的数据结构和易变的操作耦合问题。

何时使用:

需要对一个对象结构中的对象进行很多不同的并且不相关的操作,而需要避免让这些操作"污染"这些对象的类,使用访问者模式将这些封装到类中。

如何解决:

在被访问的类里面加一个对外提供接待访问者的接口。

关键代码:

在数据基础类里面有一个方法接受访问者,将自身引用传入访问者。

应用实例: 您在朋友家做客,您是访问者,朋友接受您的访问,您通过朋友的描述,然后对朋友的描述做出一个判断,这就是访问者模式。

优点: 1、符合单一职责原则。 2、优秀的扩展性。 3、灵活性。

缺点: 1、具体元素对访问者公布细节,违反了迪米特原则。 2、具体元素变更比较困难。 3、违反了依赖倒置原则,依赖了具体类,没有依赖抽象。

使用场景: 1、对象结构中对象对应的类很少改变,但经常需要在此对象结构上定义新的操作。 2、需要对一个对象结构中的对象进行很多不同的并且不相关的操作,而需要避免让这些操作"污染"这些对象的类,也不希望在增加新操作时修改这些类。

注意事项: 访问者可以对功能进行统一,可以做报表、UI、拦截器与过滤器。

17.2 访问者模式原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Visitor 是抽象访问者,为该对象结构中的 ConcreteElement 的每一个类声明一个 visit 操作
  • ConcreteVisitor :是一个具体的访问值 实现每个有 Visitor 声明的操作,是每个操作实现的部分.
  • ObjectStructure 能枚举它的元素, 可以提供一个高层的接口,用来允许访问者访问元素
  • Element 定义一个 accept 方法,接收一个访问者对象
  • ConcreteElement 为具体元素,实现了 accept 方法

17.3 访问者模式的实例

将创建一个定义接受操作的 ComputerPart 接口。KeyboardMouseMonitorComputer 是实现了 ComputerPart 接口的实体类。我们将定义另一个接口 ComputerPartVisitor,它定义了访问者类的操作。Computer 使用实体访问者来执行相应的动作。

VisitorPatternDemo,我们的演示类使用 ComputerComputerPartVisitor 类来演示访问者模式的用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定义一个表示元素的接口。
public interface ComputerPart {
   public void accept(ComputerPartVisitor computerPartVisitor);
}
// 创建扩展了上述类的实体类。
public class Keyboard implements ComputerPart {
 
   @Override
   public void accept(ComputerPartVisitor computerPartVisitor) {
      computerPartVisitor.visit(this);
   }
}
public class Monitor implements ComputerPart {
 
   @Override
   public void accept(ComputerPartVisitor computerPartVisitor) {
      computerPartVisitor.visit(this);
   }
}
public class Mouse implements ComputerPart {
 
   @Override
   public void accept(ComputerPartVisitor computerPartVisitor) {
      computerPartVisitor.visit(this);
   }
}
public class Computer implements ComputerPart {
   
   ComputerPart[] parts;
 
   public Computer(){
      parts = new ComputerPart[] {new Mouse(), new Keyboard(), new Monitor()};      
   } 
 
 
   @Override
   public void accept(ComputerPartVisitor computerPartVisitor) {
      for (int i = 0; i < parts.length; i++) {
         parts[i].accept(computerPartVisitor);
      }
      computerPartVisitor.visit(this);
   }
}
// 定义一个表示访问者的接口。
public interface ComputerPartVisitor {
   public void visit(Computer computer);
   public void visit(Mouse mouse);
   public void visit(Keyboard keyboard);
   public void visit(Monitor monitor);
}
// 创建实现了上述类的实体访问者。
public class ComputerPartDisplayVisitor implements ComputerPartVisitor {
 
   @Override
   public void visit(Computer computer) {
      System.out.println("Displaying Comput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visit(Mouse mouse) {
      System.out.println("Displaying Mouse.");
   }
 
   @Override
   public void visit(Keyboard keyboard) {
      System.out.println("Displaying Keyboard.");
   }
 
   @Override
   public void visit(Monitor monitor) {
      System.out.println("Displaying Monitor.");
   }
}
// 使用 ComputerPartDisplayVisitor 来显示 Computer 的组成部分。
public class VisitorPattern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ComputerPart computer = new Computer();
      computer.accept(new ComputerPartDisplayVisitor());
   }
}

17.4 访问者模式注意事项

优点

  • 访问者模式符合单一职责原则、让程序具有优秀的扩展性、灵活性非常高
  • 访问者模式可以对功能进行统一,可以做报表、UI、拦截器与过滤器,适用于数据结构相对稳定的系统

缺点

  • 具体元素对访问者公布细节,也就是说访问者关注了其他类的内部细节,这是迪米特法则所不建议的, 这样造成了具体元素变更比较困难
  • 违背了依赖倒转原则。访问者依赖的是具体元素,而不是抽象元素
  • 因此,如果一个系统有比较稳定的数据结构,又有经常变化的功能需求,那么访问者模式就是比较合适的.

18 迭代器模式

18.1 迭代器模式基本介绍

  • 迭代器模式用于顺序访问集合对象的元素,不需要知道集合对象的底层表示。

  • 迭代器模式属于行为型模式。

  • 迭代器模式,提供一种遍历集合元素的统一接口,用一致的方法遍历集合元素,不需要知道集合对象的底层表示,即:不暴露其内部的结构。

意图:

提供一种方法顺序访问一个聚合对象中各个元素, 而又无须暴露该对象的内部表示。

主要解决:

不同的方式来遍历整个整合对象。

何时使用:

遍历一个聚合对象。

如何解决:

把在元素之间游走的责任交给迭代器,而不是聚合对象。

关键代码:

定义接口:hasNext, next。

应用实例:

JAVA 中的 iterator。

优点: 1、它支持以不同的方式遍历一个聚合对象。 2、迭代器简化了聚合类。 3、在同一个聚合上可以有多个遍历。 4、在迭代器模式中,增加新的聚合类和迭代器类都很方便,无须修改原有代码。

缺点: 由于迭代器模式将存储数据和遍历数据的职责分离,增加新的聚合类需要对应增加新的迭代器类,类的个数成对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

使用场景: 1、访问一个聚合对象的内容而无须暴露它的内部表示。 2、需要为聚合对象提供多种遍历方式。 3、为遍历不同的聚合结构提供一个统一的接口。

注意事项: 迭代器模式就是分离了集合对象的遍历行为,抽象出一个迭代器类来负责,这样既可以做到不暴露集合的内部结构,又可让外部代码透明地访问集合内部的数据。

18.2 迭代器模式原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Iterator : 迭代器接口,是系统提供,含义 hasNext, next, remove
  • ConcreteIterator : 具体的迭代器类,管理迭代
  • Aggregate :一个统一的聚合接口, 将客户端和具体聚合解耦
  • ConcreteAggreage : 具体的聚合持有对象集合, 并提供一个方法,返回一个迭代器,该迭代器可以正确遍历集合
  • Client :客户端, 通过 Iterator 和 Aggregate 依赖子类

18.3 迭代器模式的实例

将创建一个叙述导航方法的 Iterator 接口和一个返回迭代器的 Container 接口。实现了 Container 接口的实体类将负责实现 Iterator 接口。

IteratorPatternDemo,我们的演示类使用实体类 NamesRepository 来打印 NamesRepository 中存储为集合的 Names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创建接口:
public interface Iterator {
   public boolean hasNext();
   public Object next();
}
public interface Container {
   public Iterator getIterator();
}
// 创建实现了 Container 接口的实体类。该类有实现了 Iterator 接口的内部类 NameIterator。
public class NameRepository implements Container {
   public String[] names = {"Robert" , "John" ,"Julie" , "Lora"};
 
   @Override
   public Iterator getIterator() {
      return new NameIterator();
   }
 
   private class NameIterator implements Iterator {
 
      int index;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hasNext() {
         if(index < names.length){
            return true;
         }
         return false;
      }
 
      @Override
      public Object next() {
         if(this.hasNext()){
            return names[index++];
         }
         return null;
      }     
   }
}
// 使用 NameRepository 来获取迭代器,并打印名字。
public class IteratorPattern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NameRepository namesRepository = new NameRepository();
 
      for(Iterator iter = namesRepository.getIterator(); iter.hasNext();){
         String name = (String)iter.next();
         System.out.println("Name : " + name);
      }  
   }
}

18.4 迭代器模式在JDK应用

  • JDK 的 ArrayList 集合中就使用了迭代器模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内部类 Itr 充当具体实现迭代器 Iterator 的类, 作为 ArrayList 内部类
  • List 就是充当了聚合接口,含有一个 iterator() 方法,返回一个迭代器对象
  • ArrayList 是实现聚合接口 List 的子类,实现了 iterator()
  • Iterator 接口系统提供  迭代器模式解决了 不同集合(ArrayList ,LinkedList) 统一遍历问题

18.5 迭代器模式注意事项

优点

  • 提供一个统一的方法遍历对象,客户不用再考虑聚合的类型,使用一种方法就可以遍历对象了
  • 隐藏了聚合的内部结构,客户端要遍历聚合的时候只能取到迭代器,而不会知道聚合的具体组成
  • 提供了一种设计思想,就是一个类应该只有一个引起变化的原因(叫做单一责任原则)。在聚合类中,我们把迭代器分开,就是要把管理对象集合和遍历对象集合的责任分开,这样一来集合改变的话,只影响到聚合对象。而如果遍历方式改变的话,只影响到了迭代器
  • 当要展示一组相似对象,或者遍历一组相同对象时使用, 适合使用迭代器模式

缺点

每个聚合对象都要一个迭代器,会生成多个迭代器不好管理类

19 观察者模式

19.1 观察者模式介绍

  • 当对象间存在一对多关系时,则使用观察者模式。比如,当一个对象被修改时,则会自动通知依赖它的对象
  • 观察者模式属于行为型模式

意图:

定义对象间的一种一对多的依赖关系,当一个对象的状态发生改变时,所有依赖于它的对象都得到通知并被自动更新。

主要解决:

一个对象状态改变给其他对象通知的问题,而且要考虑到易用和低耦合,保证高度的协作。

何时使用:

一个对象(目标对象)的状态发生改变,所有的依赖对象(观察者对象)都将得到通知,进行广播通知。

如何解决:

使用面向对象技术,可以将这种依赖关系弱化。

关键代码:

在抽象类里有一个 ArrayList 存放观察者们。

应用实例:

1、拍卖的时候,拍卖师观察最高标价,然后通知给其他竞价者竞价。 2、西游记里面悟空请求菩萨降服红孩儿,菩萨洒了一地水招来一个老乌龟,这个乌龟就是观察者,他观察菩萨洒水这个动作。

优点:

1、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是抽象耦合的。 2、建立一套触发机制。

缺点:

1、如果一个被观察者对象有很多的直接和间接的观察者的话,将所有的观察者都通知到会花费很多时间。 2、如果在观察者和观察目标之间有循环依赖的话,观察目标会触发它们之间进行循环调用,可能导致系统崩溃。 3、观察者模式没有相应的机制让观察者知道所观察的目标对象是怎么发生变化的,而仅仅只是知道观察目标发生了变化。

使用场景:

  • 一个抽象模型有两个方面,其中一个方面依赖于另一个方面。将这些方面封装在独立的对象中使它们可以各自独立地改变和复用。
  • 一个对象的改变将导致其他一个或多个对象也发生改变,而不知道具体有多少对象将发生改变,可以降低对象之间的耦合度。
  • 一个对象必须通知其他对象,而并不知道这些对象是谁。
  • 需要在系统中创建一个触发链,A对象的行为将影响B对象,B对象的行为将影响C对象……,可以使用观察者模式创建一种链式触发机制。

注意事项:

1、JAVA 中已经有了对观察者模式的支持类。 2、避免循环引用。 3、如果顺序执行,某一观察者错误会导致系统卡壳,一般采用异步方式。

19.2 观察者模式的实例

观察者模式使用三个类 Subject、Observer 和 Client。Subject 对象带有绑定观察者到 Client 对象和从 Client 对象解绑观察者的方法。我们创建 Subject 类、Observer 抽象类和扩展了抽象类 Observer 的实体类。

ObserverPatternDemo,我们的演示类使用 Subject 和实体类对象来演示观察者模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创建 Subject 类。
public class Subject {
   
   private List<Observer> observers 
      = new ArrayList<Observer>();
   private int state;
 
   public int getState() {
      return state;
   }
 
   public void setState(int state) {
      this.state = state;
      notifyAllObservers();
   }
 
   public void attach(Observer observer){
      observers.add(observer);      
   }
 
   public void notifyAllObservers(){
      for (Observer observer : observers) {
         observer.update();
      }
   }  
}
// 创建 Observer 类。
public abstract class Observer {
   protected Subject subject;
   public abstract void update();
}
// 创建实体观察者类。
public class BinaryObserver extends Observer{
 
   public BinaryObserver(Subject subject){
      this.subject = subject;
      this.subject.attach(this);
   }
 
   @Override
   public void update() {
      System.out.println( "Binary String: " 
      + Integer.toBinaryString( subject.getState() ) ); 
   }
}

public class OctalObserver extends Observer{
 
   public OctalObserver(Subject subject){
      this.subject = subject;
      this.subject.attach(this);
   }
 
   @Override
   public void update() {
     System.out.println( "Octal String: " 
     + Integer.toOctalString( subject.getState() ) ); 
   }
}

public class HexaObserver extends Observer{
 
   public HexaObserver(Subject subject){
      this.subject = subject;
      this.subject.attach(this);
   }
 
   @Override
   public void update() {
      System.out.println( "Hex String: " 
      + Integer.toHexString( subject.getState() ).toUpperCase() ); 
   }
}
// 使用 Subject 和实体观察者对象。
public class ObserverPattern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ubject subject = new Subject();
 
      new HexaObserver(subject);
      new OctalObserver(subject);
      new BinaryObserver(subject);
 
      System.out.println("First state change: 15");   
      subject.setState(15);
      System.out.println("Second state change: 10");  
      subject.setState(10);
   }
}

20 中介者模式

20.1 中介者模式介绍

  • 中介者模式是用来降低多个对象和类之间的通信复杂性。这种模式提供了一个中介类,该类通常处理不同类之间的通信,并支持松耦合,使代码易于维护。
  • 中介者模式属于行为型模式。

意图:

用一个中介对象来封装一系列的对象交互,中介者使各对象不需要显式地相互引用,从而使其耦合松散,而且可以独立地改变它们之间的交互。

主要解决:

对象与对象之间存在大量的关联关系,这样势必会导致系统的结构变得很复杂,同时若一个对象发生改变,我们也需要跟踪与之相关联的对象,同时做出相应的处理。

何时使用:

多个类相互耦合,形成了网状结构。

如何解决:

将上述网状结构分离为星型结构。

关键代码:

对象 Colleague 之间的通信封装到一个类中单独处理。

应用实例:

1、中国加入 WTO 之前是各个国家相互贸易,结构复杂,现在是各个国家通过 WTO 来互相贸易。

2、机场调度系统。

3、MVC 框架,其中C(控制器)就是 M(模型)和 V(视图)的中介者。

优点:

1、降低了类的复杂度,将一对多转化成了一对一。

2、各个类之间的解耦。

3、符合迪米特原则。

缺点:

中介者会庞大,变得复杂难以维护。

使用场景:

1、系统中对象之间存在比较复杂的引用关系,导致它们之间的依赖关系结构混乱而且难以复用该对象。

2、想通过一个中间类来封装多个类中的行为,而又不想生成太多的子类。

注意事项:

不应当在职责混乱的时候使用。

20.2 中介者模式的原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Mediator 就是抽象中介者,定义了同事对象到中介者对象的接口
  • Colleague 是抽象同事类
  • ConcreteMediator 具体的中介者对象, 实现抽象方法, 他需要知道所有的具体的同事类,即以一个集合来管理HashMap,并接受某个同事对象消息,完成相应的任务
  • ConcreteColleague 具体的同事类,会有很多, 每个同事只知道自己的行为,而不了解其他同事类的行为(方法),但 是他们都依赖中介者对象

20.3 中介者模式的实例

通过聊天室实例来演示中介者模式。实例中,多个用户可以向聊天室发送消息,聊天室向所有的用户显示消息。我们将创建两个类 ChatRoomUserUser 对象使用 ChatRoom 方法来分享他们的消息。

MediatorPatternDemo,我们的演示类使用 User 对象来显示他们之间的通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创建中介类。
public class ChatRoom {
   public static void showMessage(User user, String message){
      System.out.println(new Date().toString()
         + " [" + user.getName() +"] : " + message);
   }
}
// 创建 user 类。
public class User {
   private String name;
 
   public String getName() {
      return name;
   }
 
   public void setName(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public User(String name){
      this.name  = name;
   }
 
   public void sendMessage(String message){
      ChatRoom.showMessage(this,message);
   }
}
// 使用 User 对象来显示他们之间的通信。
public class MediatorPattern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User robert = new User("Robert");
      User john = new User("John");
 
      robert.sendMessage("Hi! John!");
      john.sendMessage("Hello! Robert!");
   }
}

20.4 中介者模式注意事项

  • 多个类相互耦合,会形成网状结构, 使用中介者模式将网状结构分离为星型结构,进行解耦
  • 减少类间依赖,降低了耦合,符合迪米特原则
  • 中介者承担了较多的责任,一旦中介者出现了问题,整个系统就会受到影响
  • 如果设计不当,中介者对象本身变得过于复杂,这点在实际使用时,要特别注意

21 备忘录模式

21.1 备忘录模式基本介绍

基本介绍

  • 备忘录模式在不破坏封装性的前提下,捕获一个对象的内部状态,并在该对象之外保存这个状态。这样以后就可将该对象恢复到原先保存的状态
  • 备忘录模式属于行为型模式

意图:

在不破坏封装性的前提下,捕获一个对象的内部状态,并在该对象之外保存这个状态。

主要解决:

所谓备忘录模式就是在不破坏封装的前提下,捕获一个对象的内部状态,并在该对象之外保存这个状态,这样可以在以后将对象恢复到原先保存的状态。

何时使用: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需要记录一个对象的内部状态,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允许用户取消不确定或者错误的操作,能够恢复到他原先的状态,使得他有"后悔药"可吃。

如何解决:

通过一个备忘录类专门存储对象状态。

关键代码:

客户不与备忘录类耦合,与备忘录管理类耦合。

应用实例:

1、后悔药。 2、打游戏时的存档。 3、Windows 里的 ctrl + z。 4、IE 中的后退。 5、数据库的事务管理。

优点:

1、给用户提供了一种可以恢复状态的机制,可以使用户能够比较方便地回到某个历史的状态。 2、实现了信息的封装,使得用户不需要关心状态的保存细节。

缺点:

消耗资源。如果类的成员变量过多,势必会占用比较大的资源,而且每一次保存都会消耗一定的内存。

使用场景:

1、需要保存/恢复数据的相关状态场景。 2、提供一个可回滚的操作。

注意事项:

1、为了符合迪米特原则,还要增加一个管理备忘录的类。 2、为了节约内存,可使用原型模式+备忘录模式。

21.2 备忘录模式原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originator : 对象(需要保存状态的对象)
  • Memento : 备忘录对象,负责保存好记录,即 Originator 内部状态
  • Caretaker: 守护者对象,负责保存多个备忘录对象, 使用集合管理,提高效率

21.3 备忘录模式的实例

备忘录模式使用三个类 MementoOriginatorCareTaker。Memento 包含了要被恢复的对象的状态。Originator 创建并在 Memento 对象中存储状态。Caretaker 对象负责从 Memento 中恢复对象的状态。

MementoPatternDemo,我们的演示类使用 CareTakerOriginator 对象来显示对象的状态恢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创建 Memento 类。
public class Memento {
   private String state;
 
   public Memento(String state){
      this.state = state;
   }
 
   public String getState(){
      return state;
   }  
}
// 创建 Originator 类。
public class Originator {
   private String state;
 
   public void setState(String state){
      this.state = state;
   }
 
   public String getState(){
      return state;
   }
 
   public Memento saveStateToMemento(){
      return new Memento(state);
   }
 
   public void getStateFromMemento(Memento Memento){
      state = Memento.getState();
   }
}
// 创建 CareTaker 类。
public class CareTaker {
   private List<Memento> mementoList = new ArrayList<Memento>();
 
   public void add(Memento state){
      mementoList.add(state);
   }
 
   public Memento get(int index){
      return mementoList.get(index);
   }
}
// 使用 CareTaker 和 Originator 对象。
public class MementoPattern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Originator originator = new Originator();
      CareTaker careTaker = new CareTaker();
      originator.setState("State #1");
      originator.setState("State #2");
      careTaker.add(originator.saveStateToMemento());
      originator.setState("State #3");
      careTaker.add(originator.saveStateToMemento());
      originator.setState("State #4");
 
      System.out.println("Current State: " + originator.getState());    
      originator.getStateFromMemento(careTaker.get(0));
      System.out.println("First saved State: " + originator.getState());
      originator.getStateFromMemento(careTaker.get(1));
      System.out.println("Second saved State: " + originator.getState());
   }
}

21.4 备忘录模式注意事项

  • 给用户提供了一种可以恢复状态的机制,可以使用户能够比较方便地回到某个历史的状态
  • 实现了信息的封装,使得用户不需要关心状态的保存细节
  • 如果类的成员变量过多,势必会占用比较大的资源,而且每一次保存都会消耗一定的内存
  • 为了节约内存,备忘录模式可以和原型模式配合使用

22 解释器模式

22.1 解释器模式基本介绍

  • 解释器模式提供了评估语言的语法或表达式的方式
  • 它属于行为型模式
  • 模式实现了一个表达式接口,该接口解释一个特定的上下文
  • 这种模式被用在 SQL 解析、符号处理引擎等。

意图:

给定一个语言,定义它的文法表示,并定义一个解释器,这个解释器使用该标识来解释语言中的句子。

主要解决:

对于一些固定文法构建一个解释句子的解释器。

何时使用:

如果一种特定类型的问题发生的频率足够高,那么可能就值得将该问题的各个实例表述为一个简单语言中的句子。这样就可以构建一个解释器,该解释器通过解释这些句子来解决该问题。

如何解决:

构建语法树,定义终结符与非终结符。

关键代码:

构建环境类,包含解释器之外的一些全局信息,一般是 HashMap。

应用实例:

编译器、运算表达式计算。

优点:

1、可扩展性比较好,灵活。 2、增加了新的解释表达式的方式。 3、易于实现简单文法。

缺点:

1、可利用场景比较少。 2、对于复杂的文法比较难维护。 3、解释器模式会引起类膨胀。 4、解释器模式采用递归调用方法。

使用场景:

1、可以将一个需要解释执行的语言中的句子表示为一个抽象语法树。 2、一些重复出现的问题可以用一种简单的语言来进行表达。 3、一个简单语法需要解释的场景。

注意事项:

可利用场景比较少,JAVA 中如果碰到可以用 expression4J 代替。

22.2 解释器模式原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Context: 是环境角色,含有解释器之外的全局信息
  • AbstractExpression: 抽象表达式, 声明一个抽象的解释操作,这个方法为抽象语法树中所有的节点所共享
  • TerminalExpression: 为终结符表达式, 实现与文法中的终结符相关的解释操作
  • NonTermialExpression: 为非终结符表达式,为文法中的非终结符实现解释操作
  • 说明: 输入 Context he TerminalExpression 信息通过 Client 输入即可

22.3 解释器模式的实例

将创建一个接口 Expression 和实现了 Expression 接口的实体类。定义作为上下文中主要解释器的 TerminalExpression 类。其他的类 OrExpressionAndExpression 用于创建组合式表达式。

InterpreterPatternDemo,我们的演示类使用 Expression 类创建规则和演示表达式的解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创建一个表达式接口。
public interface Expression {
   public boolean interpret(String context);
}
// 创建实现了上述接口的实体类。
public class TerminalExpression implements Expression {
   
   private String data;
 
   public TerminalExpression(String data){
      this.data = data;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interpret(String context) {
      if(context.contains(data)){
         return true;
      }
      return false;
   }
}

public class OrExpression implements Expression {
    
   private Expression expr1 = null;
   private Expression expr2 = null;
 
   public OrExpression(Expression expr1, Expression expr2) { 
      this.expr1 = expr1;
      this.expr2 = expr2;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interpret(String context) {      
      return expr1.interpret(context) || expr2.interpret(context);
   }
}

public class AndExpression implements Expression {
    
   private Expression expr1 = null;
   private Expression expr2 = null;
 
   public AndExpression(Expression expr1, Expression expr2) { 
      this.expr1 = expr1;
      this.expr2 = expr2;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interpret(String context) {      
      return expr1.interpret(context) && expr2.interpret(context);
   }
}
// InterpreterPatternDemo 使用 Expression 类来创建规则,并解析它们。
public class InterpreterPatternDemo {
 
   //规则:Robert 和 John 是男性
   public static Expression getMaleExpression(){
      Expression robert = new TerminalExpression("Robert");
      Expression john = new TerminalExpression("John");
      return new OrExpression(robert, john);    
   }
 
   //规则:Julie 是一个已婚的女性
   public static Expression getMarriedWomanExpression(){
      Expression julie = new TerminalExpression("Julie");
      Expression married = new TerminalExpression("Married");
      return new AndExpression(julie, married);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Expression isMale = getMaleExpression();
      Expression isMarriedWoman = getMarriedWomanExpression();
 
      System.out.println("John is male? " + isMale.interpret("John"));
      System.out.println("Julie is a married women? " 
      + isMarriedWoman.interpret("Married Julie"));
   }
}

22.4 解释器模式在Spring框架的应用

Spring 框架中 SpelExpressionParser 就使用到解释器模式

22.5 解释器模式注意事项

  • 当有一个语言需要解释执行,可将该语言中的句子表示为一个抽象语法树,就可以考虑使用解释器模式,让程序具有良好的扩展性
  • 应用场景:编译器、运算表达式计算、正则表达式、机器人等
  • 使用解释器可能带来的问题:解释器模式会引起类膨胀、解释器模式采用递归调用方法,将会导致调试非常复杂、效率可能降低.

23 状态模式

23.1 状态模式基本介绍

  • 在状态模式中,类的行为是基于它的状态改变的

  • 属于行为型模式。

  • 在状态模式中,我们创建表示各种状态的对象和一个行为随着状态对象改变而改变的 context 对象。

意图:

允许对象在内部状态发生改变时改变它的行为,对象看起来好像修改了它的类。

主要解决:

对象的行为依赖于它的状态(属性),并且可以根据它的状态改变而改变它的相关行为。

何时使用:

代码中包含大量与对象状态有关的条件语句。

如何解决:

将各种具体的状态类抽象出来。

关键代码:

通常命令模式的接口中只有一个方法。而状态模式的接口中有一个或者多个方法。而且,状态模式的实现类的方法,一般返回值,或者是改变实例变量的值。也就是说,状态模式一般和对象的状态有关。实现类的方法有不同的功能,覆盖接口中的方法。状态模式和命令模式一样,也可以用于消除 if…else 等条件选择语句。

应用实例:

1、打篮球的时候运动员可以有正常状态、不正常状态和超常状态。 2、曾侯乙编钟中,‘钟是抽象接口’,'钟A’等是具体状态,'曾侯乙编钟’是具体环境(Context)。

优点:

1、封装了转换规则。 2、枚举可能的状态,在枚举状态之前需要确定状态种类。 3、将所有与某个状态有关的行为放到一个类中,并且可以方便地增加新的状态,只需要改变对象状态即可改变对象的行为。 4、允许状态转换逻辑与状态对象合成一体,而不是某一个巨大的条件语句块。 5、可以让多个环境对象共享一个状态对象,从而减少系统中对象的个数。

缺点:

1、状态模式的使用必然会增加系统类和对象的个数。 2、状态模式的结构与实现都较为复杂,如果使用不当将导致程序结构和代码的混乱。 3、状态模式对"开闭原则"的支持并不太好,对于可以切换状态的状态模式,增加新的状态类需要修改那些负责状态转换的源代码,否则无法切换到新增状态,而且修改某个状态类的行为也需修改对应类的源代码。

使用场景:

1、行为随状态改变而改变的场景。 2、条件、分支语句的代替者。

注意事项:

在行为受状态约束的时候使用状态模式,而且状态不超过 5 个。

23.2 状态模式原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Context 类为环境角色, 用于维护 State 实例,这个实例定义当前状态
  • State 是抽象状态角色,定义一个接口封装与 Context 的一个特点接口相关行为
  • ConcreteState 具体的状态角色,每个子类实现一个与 Context 的一个状态相关行为

23.3 状态模式的实例

将创建一个 State 接口和实现了 State 接口的实体状态类。Context 是一个带有某个状态的类。

StatePatternDemo,我们的演示类使用 Context 和状态对象来演示 Context 在状态改变时的行为变化。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创建一个接口。
public interface State {
   public void doAction(Context context);
}
// 创建实现接口的实体类。
public class StartState implements State {
 
   public void doAction(Context context) {
      System.out.println("Player is in start state");
      context.setState(this); 
   }
 
   public String toString(){
      return "Start State";
   }
}

public class StopState implements State {
 
   public void doAction(Context context) {
      System.out.println("Player is in stop state");
      context.setState(this); 
   }
 
   public String toString(){
      return "Stop State";
   }
}
// 创建 Context 类。
public class Context {
   private State state;
 
   public Context(){
      state = null;
   }
 
   public void setState(State state){
      this.state = state;     
   }
 
   public State getState(){
      return state;
   }
}
// 使用 Context 来查看当状态 State 改变时的行为变化。
public class StatePattern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Context context = new Context();
 
      StartState startState = new StartState();
      startState.doAction(context);
 
      System.out.println(context.getState().toString());
 
      StopState stopState = new StopState();
      stopState.doAction(context);
 
      System.out.println(context.getState().toString());
   }
}

23.4 状态模式的注意事项

  • 代码有很强的可读性。状态模式将每个状态的行为封装到对应的一个类中
  • 方便维护。将容易产生问题的 if-else 语句删除了,如果把每个状态的行为都放到一个类中,每次调用方法时都要判断当前是什么状态,不但会产出很多 if-else 语句,而且容易出错
  • 符合“开闭原则”。容易增删状态
  • 会产生很多类。每个状态都要一个对应的类,当状态过多时会产生很多类,加大维护难度
  • 应用场景:当一个事件或者对象有很多种状态,状态之间会相互转换,对不同的状态要求有不同的行为的时候,可以考虑使用状态模式

24 策略模式

24.1 策略模式介绍

  • 在策略模式中,一个类的行为或其算法可以在运行时更改

  • 属于行为型模式。

  • 在策略模式中,我们创建表示各种策略的对象和一个行为随着策略对象改变而改变的 context 对象。策略对象改变 context 对象的执行算法。

意图:

定义一系列的算法,把它们一个个封装起来, 并且使它们可相互替换。

主要解决:

在有多种算法相似的情况下,使用 if…else 所带来的复杂和难以维护。

何时使用:

一个系统有许多许多类,而区分它们的只是他们直接的行为。

如何解决:

将这些算法封装成一个一个的类,任意地替换。

关键代码:

实现同一个接口。

应用实例:

1、诸葛亮的锦囊妙计,每一个锦囊就是一个策略。 2、旅行的出游方式,选择骑自行车、坐汽车,每一种旅行方式都是一个策略。 3、JAVA AWT 中的 LayoutManager。

优点:

1、算法可以自由切换。 2、避免使用多重条件判断。 3、扩展性良好。

缺点:

1、策略类会增多。 2、所有策略类都需要对外暴露。

使用场景:

1、如果在一个系统里面有许多类,它们之间的区别仅在于它们的行为,那么使用策略模式可以动态地让一个对象在许多行为中选择一种行为。 2、一个系统需要动态地在几种算法中选择一种。 3、如果一个对象有很多的行为,如果不用恰当的模式,这些行为就只好使用多重的条件选择语句来实现。

注意事项:

如果一个系统的策略多于四个,就需要考虑使用混合模式,解决策略类膨胀的问题。

24.2 策略模式原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Context 类为环境角色, 用于维护 State 实例,这个实例定义当前状态
  • State 是抽象状态角色,定义一个接口封装与 Context 的一个特点接口相关行为
  • ConcreteState 具体的状态角色,每个子类实现一个与 Context 的一个状态相关行为

24.3 策略模式的实例

将创建一个定义活动的 Strategy 接口和实现了 Strategy 接口的实体策略类。Context 是一个使用了某种策略的类。

StrategyPatternDemo,我们的演示类使用 Context 和策略对象来演示 Context 在它所配置或使用的策略改变时的行为变化。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创建一个接口。
public interface Strategy {
   public int doOperation(int num1, int num2);
}
// 创建实现接口的实体类。
public class OperationAdd implements Strategy{
   @Override
   public int doOperation(int num1, int num2) {
      return num1 + num2;
   }
}

public class OperationSubtract implements Strategy{
   @Override
   public int doOperation(int num1, int num2) {
      return num1 - num2;
   }
}

public class OperationMultiply implements Strategy{
   @Override
   public int doOperation(int num1, int num2) {
      return num1 * num2;
   }
}
// 创建 Context 类。
public class Context {
   private Strategy strategy;
 
   public Context(Strategy strategy){
      this.strategy = strategy;
   }
 
   public int executeStrategy(int num1, int num2){
      return strategy.doOperation(num1, num2);
   }
}
// 使用 Context 来查看当它改变策略 Strategy 时的行为变化。
public class StrategyPattern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Context context = new Context(new OperationAdd());    
      System.out.println("10 + 5 = " + context.executeStrategy(10, 5));
 
      context = new Context(new OperationSubtract());      
      System.out.println("10 - 5 = " + context.executeStrategy(10, 5));
 
      context = new Context(new OperationMultiply());    
      System.out.println("10 * 5 = " + context.executeStrategy(10, 5));
   }
}

24.4 策略模式注意事项

  • 策略模式的关键是:分析项目中变化部分与不变部分
  • 策略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多用组合/聚合 少用继承;用行为类组合,而不是行为的继承。更有弹性
  • 体现了“对修改关闭,对扩展开放”原则,客户端增加行为不用修改原有代码,只要添加一种策略(或者行为)即可,避免了使用多重转移语句(if…else if…else)
  • 提供了可以替换继承关系的办法: 策略模式将算法封装在独立的 Strategy 类中使得你可以独立于其Context 改变它,使它易于切换、易于理解、易于扩展
  • 需要注意的是:每添加一个策略就要增加一个类,当策略过多是会导致类数目庞

25 责任链模式

25.1 责任链模式基本介绍

  • 责任链模式请求创建了一个接收者对象的链。这种模式给予请求的类型,对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进行解耦。
  • 属于行为型模式。
  • 在这种模式中,通常每个接收者都包含对另一个接收者的引用。如果一个对象不能处理该请求,那么它会把相同的请求传给下一个接收者,依此类推。

意图:

避免请求发送者与接收者耦合在一起,让多个对象都有可能接收请求,将这些对象连接成一条链,并且沿着这条链传递请求,直到有对象处理它为止。

主要解决:

职责链上的处理者负责处理请求,客户只需要将请求发送到职责链上即可,无须关心请求的处理细节和请求的传递,所以职责链将请求的发送者和请求的处理者解耦了。

何时使用:

在处理消息的时候以过滤很多道。

如何解决:

拦截的类都实现统一接口。

关键代码:

Handler 里面聚合它自己,在 HandlerRequest 里判断是否合适,如果没达到条件则向下传递,向谁传递之前 set 进去。

应用实例:

1、红楼梦中的"击鼓传花"。 2、JS 中的事件冒泡。 3、JAVA WEB 中 Apache Tomcat 对 Encoding 的处理,Struts2 的拦截器,jsp servlet 的 Filter。

优点:

1、降低耦合度。它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解耦。 2、简化了对象。使得对象不需要知道链的结构。 3、增强给对象指派职责的灵活性。通过改变链内的成员或者调动它们的次序,允许动态地新增或者删除责任。 4、增加新的请求处理类很方便。

缺点:

1、不能保证请求一定被接收。 2、系统性能将受到一定影响,而且在进行代码调试时不太方便,可能会造成循环调用。 3、可能不容易观察运行时的特征,有碍于除错。

使用场景:

1、有多个对象可以处理同一个请求,具体哪个对象处理该请求由运行时刻自动确定。 2、在不明确指定接收者的情况下,向多个对象中的一个提交一个请求。 3、可动态指定一组对象处理请求。

注意事项:

在 JAVA WEB 中遇到很多应用。

25.2 责任链模式原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Handler : 抽象的处理者, 定义了一个处理请求的接口, 同时含义另外 Handler
  • ConcreteHandlerA , B 是具体的处理者, 处理它自己负责的请求, 可以访问它的后继者(即下一个处理者), 如果可以处理当前请求,则处理,否则就将该请求交个 后继者去处理,从而形成一个职责链
  • Request , 含义很多属性,表示一个请求

25.3 责任链模式的实例

创建抽象类 AbstractLogger,带有详细的日志记录级别。然后我们创建三种类型的记录器,都扩展了 AbstractLogger。每个记录器消息的级别是否属于自己的级别,如果是则相应地打印出来,否则将不打印并把消息传给下一个记录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创建抽象的记录器类。
public abstract class AbstractLogger {
   public static int INFO = 1;
   public static int DEBUG = 2;
   public static int ERROR = 3;
 
   protected int level;
 
   //责任链中的下一个元素
   protected AbstractLogger nextLogger;
 
   public void setNextLogger(AbstractLogger nextLogger){
      this.nextLogger = nextLogger;
   }
 
   public void logMessage(int level, String message){
      if(this.level <= level){
         write(message);
      }
      if(nextLogger !=null){
         nextLogger.logMessage(level, message);
      }
   }
 
   abstract protected void write(String message);
   
}
// 创建扩展了该记录器类的实体类。
public class ConsoleLogger extends AbstractLogger {
 
   public ConsoleLogger(int level){
      this.level = level;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write(String message) {    
      System.out.println("Standard Console::Logger: " + message);
   }
}

public class ErrorLogger extends AbstractLogger {
 
   public ErrorLogger(int level){
      this.level = level;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write(String message) {    
      System.out.println("Error Console::Logger: " + message);
   }
}

public class FileLogger extends AbstractLogger {
 
   public FileLogger(int level){
      this.level = level;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write(String message) {    
      System.out.println("File::Logger: " + message);
   }
}
// 创建不同类型的记录器。赋予它们不同的错误级别,并在每个记录器中设置下一个记录器。每个记录器中的下一个记录器代表的是链的一部分。
public class ChainPatternDemo {
   
   private static AbstractLogger getChainOfLoggers(){
 
      AbstractLogger errorLogger = new ErrorLogger(AbstractLogger.ERROR);
      AbstractLogger fileLogger = new FileLogger(AbstractLogger.DEBUG);
      AbstractLogger consoleLogger = new ConsoleLogger(AbstractLogger.INFO);
 
      errorLogger.setNextLogger(fileLogger);
      fileLogger.setNextLogger(consoleLogger);
 
      return errorLogger;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AbstractLogger loggerChain = getChainOfLoggers();
 
      loggerChain.logMessage(AbstractLogger.INFO, "This is an information.");
 
      loggerChain.logMessage(AbstractLogger.DEBUG, 
         "This is a debug level information.");
 
      loggerChain.logMessage(AbstractLogger.ERROR, 
         "This is an error information.");
   }
}

25.4 责任链模式注意事项

  • 将请求和处理分开,实现解耦,提高系统的灵活性

  • 简化了对象,使对象不需要知道链的结构

  • 性能会受到影响,特别是在链比较长的时候,因此需控制链中最大节点数量,一般通过在Handler 中设置一个最大节点数量,在 setNext()方法中判断是否已经超过阀值,超过则不允许该链建立,避免出现超长链无意识地破坏系统性能

  • 调试不方便。采用了类似递归的方式,调试时逻辑可能比较复杂、

  • 最佳应用场景:有多个对象可以处理同一个请求时,比如:多级请求、请假/加薪等审批流程、Java Web 中Tomcat 对 Encoding 的处理、拦截器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Cyan Chau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