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仁院士师徒两代技术接力:传承数字文化遗产

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获得中国科技界至高荣誉。近日,大势智慧博士团队黄先锋、张帆、高云龙等到访李院士家中,祝贺恩师获此殊荣。

大势智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李德仁院士和他的夫人朱宜萱教授带领下进行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在他们的指导和推动下,大势智慧逐渐成长并发展成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领域的先行者,致力于通过自主可控的三维数字化技术手段,让文物在数字空间永生,用科技传承文明。

文物不可再生:“让文物在数字空间永生”

自上世纪80年代末起,李德仁院士和朱宜萱教授便带领武大科研团队前往敦煌,采用数字化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在敦煌研究院时任院长樊锦诗的主持下,敦煌莫高窟壁画的二维数字化取得了显著成果,但由于三维数字化工作技术难度大、缺乏精密测量仪器和成熟的技术,相关工作迟迟难以实质性开展。

2006年,李德仁院士、朱宜萱教授等应邀赴敦煌考察。李德仁院士许下了“让敦煌在数字中永生”的宏愿,并与敦煌研究院时任院长樊锦诗达成了“三维数字敦煌”的共识。2007年,李德仁院士首次提出“空地融合、室内外一体化文物三维数据化方案”,不止是莫高窟,280平方千米的周边环境数据都应采集记录。

李德仁院士、朱宜萱教授、格林教授与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
讨论“数字敦煌”研究方案

“文物不可再生,也不能永生,但我们如果用测绘的手段将其记录在电脑中,用数字化存档的方式保存,则可让文物在数字空间中永生。”在敦煌壁画的扫描保护工作中,李德仁院士获得了一个重要启示——莫高窟文化遗产一定可以在3D数字空间永生。

师徒两代技术接力:传承数字文化遗产

2007-2008年,黄先锋、张帆先后跟随朱宜萱教授前往敦煌莫高窟开始执行数据采集,控制测量等任务。他们利用激光扫描、光学影像等现代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对敦煌莫高窟158号洞窟进行数据采集,获取洞窟的几何和色彩信息,并在电脑中建立三维场景,让文化遗产在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中绽放光彩,使越来越多人感受到敦煌石窟穿越时空的文化魅力。

朱宜萱教授正在给莫高窟“九层楼”立面测量

 黄先锋、张帆与敦煌研究院工作人员在进行扫描作业

“通俗地说,二维照片是平面的,但石窟内的佛像、壁画却不是。最难的是让平面和曲面能够‘对准’,用文物贴图技术实现精准的数字化复制。”他们意识到,传统测绘技术已无法满足复杂度成倍提升的建模校准工作。为此,他们历时3个月,削发明志,成功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贴图软件,能够解决复杂文物模型高质量纹理映射难题,为敦煌数字化保护及后续全国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迈出了关键一步。

经过两代武大师生多年的传承与接力,三维建模、纹理贴图等技术逐步突破,敦煌石窟精美的佛像、壁画等文化遗产得以高精度、高保真地在数字空间永生,实现了从图片到实景三维模型保护的飞跃。

 

敦煌莫高窟高精度三维模型

如今,只要去敦煌莫高窟,游客无需前往每个洞窟,直接进入直径18米的球幕影院,便可通过高清影片观看莫高窟文物。每年这样参观的游客已达到100万人,实现了“窟内文物窟外看”。

大势自研三维纹理贴图技术应用于敦煌球幕影院

立势十年:用科技传承文明

2024年6月24日,恰逢大势智慧成立十周年。

十年来,大势智慧接过文化遗产保护的接力棒,研发出一整套适用于各类文化遗产保护的国产化实景三维建模全流程解决方案,并参与了敦煌石窟、云冈石窟、武当山、箭扣长城、靖江王陵等多个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活化利用项目,致力于用科技传承文明,将李德仁院士“让文物在数字空间永生”的愿景逐步照进现实。

图片

 云冈石窟第13窟

图片

 武当山古建筑群

图片

 伪满皇宫博物院-同德殿

图片

箭扣长城

图片

 红色勋章

图片

 东汉钳绿松石龙纹金带扣

正如李院士所言“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大势智慧也在不断精进自身掌握的自主可控的三维重建底层算法技术,在实现全产业链软硬一体的国产化的道路上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以科技力量保障我国的地理信息安全。

未来,大势智慧也将继续坚定技术与创业初心,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以李院士为榜样,持续突破关键技术卡脖子难题,提升保护水平,传承数字文化遗产,把科技创新融入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