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外包不是招商引资
---专访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副局长周铭
《商务周刊》:近年来,服务外包产业在国际和国内都方兴未艾,其时代背景是什么,推动力有哪些?
周铭:时代背景就是整个全球资本流向朝服务贸易倾斜。在2004年的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世界投资报告》里写得很清楚,1990年代全球服务贸易额占经济总量的比例从1/4提高到1/2,2000年以后又提高到60%以上。今年3月,我们组织了10人代表团参加了日内瓦世界投资促进机构协会的年会,会上联合国指派研究人员对代表团做了3天的培训,集中谈的就是服务贸易。所以从中国发展服务外包的条件来讲,国际环境非常有推动力。
服务贸易中最抢眼的新兴产业就是服务外包,IT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很多业务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根据比较优势进行流动。刚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全球第二大计算机服务公司EDS给我们做培训时,有人问服务外包是否可以降低成本,专家回答说,就IT部门来讲不一定降低成本,从整个企业来讲,总的成本会有所降低,但服务外包潮流的目标不仅是追求降低成本,而且更重要的是提升企业本身和产业的竞争力。
《商务周刊》:我们也注意到中央和地方政府都逐渐把发展服务贸易作为转变增长方式,引导中国经济向产业链高端迁移的一个重要战略。
周铭:2003年国务院提出要研究吸收外资的新的增长点,改变贸易增长方式。现在商务部、科技部、教育部和信产部等,都在合作推动这个产业的发展。商务部是外资司牵头,服务贸易司配合。去年提出“千百十工程”,今年大力推广实施。首先政府在税收政策上提供了大力扶持,其次财政专款补贴人才培训,此外还鼓励企业的认证,政府承担获取认证企业的相关认证费用。
《商务周刊》:您认为中国继全球“制造中心”之后要成为“服务中心”,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周铭:从国际上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软件是服务外包业最基础的能力,从中国本身发展这个产业的条件看,我们基础设施比较发达,大城市分布比较均匀,国内市场需求比较大,其培育和释放也会带动更多离岸的订单过来。我个人认为,中国服务外包应该ITO和BPO并举,BPO在国内的发展潜力比较大。
但我认为首先我们在某些观念上要有所改变,要认识到服务外包和制造业完全不同,不是说具备了资金、厂房、技术和设备后,这个产业就能做起来。服务外包是发包商在选择一个长期的供应商,这是一种甲方和乙方的关系。有的地方没有转变这种认识,还是用制造业的招商引资方式,比如出国开项目洽谈会,把吸引外资的数量作为一个标准等等。服务外包本身并不会带来多大的资金额,它就是一些人脑加电脑。这些认识不清,往往导致很多地方在选址、接待发包商等问题上丧失机会。
《商务周刊》:您的意思是说,我们可能并不知道服务外包行业的游戏规则和传统制造业有哪些不同?
周铭:是认识上存在一些错位。比如制造业可能比较关注基础设施、写字楼,但从服务外包发包商来讲,最关心的是知识产权的保护、信息安全;制造业关注物流运输,服务外包却关注生活、教育环境是否适宜人居,因为制造业是蓝领在工作,服务外包是白领在工作,要看白领待不待得住。这个产业流动性比较大,可以拔脚就走,不像制造业,厂房、设备建好后不太好搬走。
《商务周刊》:您认为和印度相比,“中国服务”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
周铭:我不喜欢提和印度竞争,因为发包方选择服务供应商时首先是选国家。坦率地说,印度的国家品牌比我们强。印度的基础设施比中国差远了,但你到Infosys这些印度公司,一进去就仿佛进入了天堂,里面全球分布的视频会议设备等等非常先进。现在我们的问题不是和印度竞争,而是各地竞争太厉害,国家品牌还在打造的过程中。有一些国际企业反映,到中国来一看,这么多(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示范区,各地都是某某sourcing,不知道应该去哪儿。所以我觉得这个市场需要预热,但不能过热,过热的炒作没有好处,我们应该真正理性的去研究一些问题,脚踏实地的推动这个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