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在挑战中进化的感知能力

本文探讨了自动驾驶感知的进化路径,从基于规则的算法到深度学习的应用,再到应对长尾问题的挑战。深度学习虽提升感知效果,但面临泛化性、可解释性等问题。同时,多传感器融合、低延迟需求、处理不确定性及有限算力间的平衡都是当前挑战。未来,自动驾驶感知需要更强的可扩展性和自学习性。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桔妹导读:滴滴感知大量使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来解决问题,但要解决L4自动驾驶的感知问题,并非只是引入最先进的深度学习模型即可解决。本文归纳出感知能力逐步进化的三个阶段。并分析了以下几大难题给感知带来的挑战:深度学习模型本身存在的缺陷、多传感器需要进行扬长避短的融合、低延迟要求和有限算力间的矛盾、难以准确表征和处理不确定性。最终,对感知的未来发展提出展望。

1. 

感知准确是无人车算法的基础

感知在自动驾驶中是一个比较直观的模块,即根据传感器(如激光雷达、相机、毫米波雷达)信息对周围的物体进行理解和抽象,输出所有交通参与者的位置、速度、大小等属性,下游模块(预测、规划)根据这些抽象信息进行运算和决策;感知如果遗漏了物体,对自车来说是“视而不见”的状态,会造成严重的安全风险。因此,感知信息的准确度是无人车算法的重要基础。

2. 

进化的感知发展路径

自动驾驶的最低要求是能识别到面前的物体,不撞上它。这个要求通过激光雷达就可以实现,因为它可以准确地估计物体的 3D 位置,并刻画其轮廓。但真实世界并非都是静态障碍物,比如在跟车的场景下,前车的速度是我们考量是否需要减速或刹车的重要因素。同时,面对一个在向自车靠近的行人,和一个静止的行人,自车对他的反应是截然不同的。

1. 第一阶段:基于规则的点云分割算法和物体追踪

在第一阶段,除了需要识别静态障碍物,我们也需要识别常见交通参与者(车、行人、自行车)的类别、朝向和速度,以帮助自车做出决策。在深度学习出现之前,其实通过基于规则的点云分割 / 分类算法¹,再加上物体追踪,就可以做出一个基础的版本。在这一阶段,针对处理不好的问题需要专家设计规则和专门的算法进行处理,然而,许多情景我们难以设计规则处理。

对于并行走的行人

很难设计人工规则把两者分开²

2. 第二阶段:大规模数据标记和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的出现和发展大幅度提高了感知的效果。面对规则难以处理的感知任务,我们可以运用大规模数据标记及训练深度学习模型。我们不再依赖专家针对问题设计算法,而是从大量数据中萃取出经验和知识。在这一阶段,感知算法的设计更加数据驱动。感知通过收集更多的数据,设计更好的模型进行迭代。但深度学习准确率也有上限,且泛化性(在非典型样本上的表现)、可解释性都存在问题。因此在自动驾驶这个场景中,深度学习并不是感知唯一的组件。

评论 8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