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P 细节

在实际设计过程中,每个系统不可能只处理一种数据,而是包含多种类型的数据,有的数据必须选择 CP,有的数据必须选择 AP。而如果我们做设计时,从整个系统的角度去选择 CP 还是 AP,就会发现顾此失彼,无论怎么做都是有问题的。

CAP 是忽略网络延迟的。

这是一个非常隐含的假设,布鲁尔在定义一致性时,并没有将延迟考虑进去。也就是说,当事务提交时,数据能够瞬间复制到所有节点。但实际情况下,从节点 A 复制数据到节点 B,总是需要花费一定时间的。如果是相同机房,耗费时间可能是几毫秒;如果是跨地域的机房,例如北京机房同步到广州机房,耗费的时间就可能是几十毫秒。这就意味着,CAP 理论中的 C 在实践中是不可能完美实现的,在数据复制的过程中,节点 A 和节点 B 的数据并不一致。

不要小看了这几毫秒或者几十毫秒的不一致,对于某些严苛的业务场景,例如和金钱相关的用户余额,或者和抢购相关的商品库存,技术上是无法做到分布式场景下完美的一致性的。而业务上必须要求一致性,因此单个用户的余额、单个商品的库存,理论上要求选择 CP 而实际上 CP 都做不到,只能选择 CA。也就是说,只能单点写入,其他节点做备份,无法做到分布式情况下多点写入。

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这类系统无法应用分布式架构,只是说“单个用户余额、单个商品库存”无法做分布式,但系统整体还是可以应用分布式架构的。

我们可以将用户 id 为 0 ~ 100 的数据存储在 Node 1,将用户 id 为 101 ~ 200 的数据存储在 Node 2,Client 根据用户 id 来决定访问哪个 Node。对于单个用户来说,读写操作都只能在某个节点上进行;对所有用户来说,有一部分用户的读写操作在 Node 1 上,有一部分用户的读写操作在 Node 2 上。

这样的设计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就是某个节点故障时,这个节点上的用户就无法进行读写操作了,但站在整体上来看,这种设计可以降低节点故障时受影响的用户的数量和范围,毕竟只影响 20% 的用户肯定要比影响所有用户要好。这也是为什么挖掘机挖断光缆后,支付宝只有一部分用户会出现业务异常,而不是所有用户业务异常的原因。

正常运行情况下,不存在 CP 和 AP 的选择,可以同时满足 CA。
CAP 理论告诉我们分布式系统只能选择 CP 或者 AP,但其实这里的前提是系统发生了“分区”现象。如果系统没有发生分区现象,也就是说 P 不存在的时候(节点间的网络连接一切正常),我们没有必要放弃 C 或者 A,应该 C 和 A 都可以保证,这就要求架构设计的时候既要考虑分区发生时选择 CP 还是 AP,也要考虑分区没有发生时如何保证 CA。

放弃并不等于什么都不做,需要为分区恢复后做准备。
CAP 理论告诉我们三者只能取两个,需要“牺牲”(sacrificed)另外一个,这里的“牺牲”是有一定误导作用的,因为“牺牲”让很多人理解成什么都不做。实际上,CAP 理论的“牺牲”只是说在分区过程中我们无法保证 C 或者 A,但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做。因为在系统整个运行周期中,大部分时间都是正常的,发生分区现象的时间并不长。例如,99.99% 可用性(俗称 4 个 9)的系统,一年运行下来,不可用的时间只有 50 分钟;99.999%(俗称 5 个 9)可用性的系统,一年运行下来,不可用的时间只有 5 分钟。分区期间放弃 C 或者 A,并不意味着永远放弃 C 和 A,我们可以在分区期间进行一些操作,从而让分区故障解决后,系统能够重新达到 CA 的状态。

ACID

ACID 是数据库管理系统为了保证事务的正确性而提出来的一个理论,ACID 包含四个约束,下面我来解释一下。
ACID 的应用场景是数据库事务。

1、Atomicity(原子性)
一个事务中的所有操作,要么全部完成,要么全部不完成,不会在中间某个环节结束。事务在执行过程中发生错误,会被回滚到事务开始前的状态,就像这个事务从来没有执行过一样。

2、Consistency(一致性)
在事务开始之前和事务结束以后,数据库的完整性没有被破坏。

3、Isolation(隔离性)
数据库允许多个并发事务同时对数据进行读写和修改的能力。隔离性可以防止多个事务并发执行时由于交叉执行而导致数据的不一致。事务隔离分为不同级别,包括读未提交(Read uncommitted)、读提交(read committed)、可重复读(repeatable read)和串行化(Serializable)。

4、Durability(持久性)
事务处理结束后,对数据的修改就是永久的,即便系统故障也不会丢失。

BASE

BASE 是指基本可用(Basically Available)、软状态( Soft State)、最终一致性( Eventual Consistency),核心思想是即使无法做到强一致性(CAP 的一致性就是强一致性),但应用可以采用适合的方式达到最终一致性。

1、基本可用(Basically Available)
分布式系统在出现故障时,允许损失部分可用性,即保证核心可用。

这里的关键词是“部分”和“核心”,具体选择哪些作为可以损失的业务,哪些是必须保证的业务,是一项有挑战的工作。例如,对于一个用户管理系统来说,“登录”是核心功能,而“注册”可以算作非核心功能。因为未注册的用户本来就还没有使用系统的业务,注册不了最多就是流失一部分用户,而且这部分用户数量较少。如果用户已经注册但无法登录,那就意味用户无法使用系统。例如,充了钱的游戏不能玩了、云存储不能用了……这些会对用户造成较大损失,而且登录用户数量远远大于新注册用户,影响范围更大。

2、软状态(Soft State)
允许系统存在中间状态,而该中间状态不会影响系统整体可用性。这里的中间状态就是 CAP 理论中的数据不一致。

3、最终一致性(Eventual Consistency)
系统中的所有数据副本经过一定时间后,最终能够达到一致的状态。

这里的关键词是“一定时间” 和 “最终”,“一定时间”和数据的特性是强关联的,不同的数据能够容忍的不一致时间是不同的。举一个微博系统的例子,用户账号数据最好能在 1 分钟内就达到一致状态,因为用户在 A 节点注册或者登录后,1 分钟内不太可能立刻切换到另外一个节点,但 10 分钟后可能就重新登录到另外一个节点了;而用户发布的最新微博,可以容忍 30 分钟内达到一致状态,因为对于用户来说,看不到某个明星发布的最新微博,用户是无感知的,会认为明星没有发布微博。“最终”的含义就是不管多长时间,最终还是要达到一致性的状态。

BASE 理论本质上是对 CAP 的延伸和补充,更具体地说,是对 CAP 中 AP 方案的一个补充。前面在剖析 CAP 理论时,提到了其实和 BASE 相关的两点:
1、CAP 理论是忽略延时的,而实际应用中延时是无法避免的。
这一点就意味着完美的 CP 场景是不存在的,即使是几毫秒的数据复制延迟,在这几毫秒时间间隔内,系统是不符合 CP 要求的。因此 CAP 中的 CP 方案,实际上也是实现了最终一致性,只是“一定时间”是指几毫秒而已。
2、AP 方案中牺牲一致性只是指分区期间,而不是永远放弃一致性。
这一点其实就是 BASE 理论延伸的地方,分区期间牺牲一致性,但分区故障恢复后,系统应该达到最终一致性。

综合上面的分析,ACID 是数据库事务完整性的理论,CAP 是分布式系统设计理论,BASE 是 CAP 理论中 AP 方案的延伸。

  • 17
    点赞
  • 2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