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故事的开始
正值国庆假期,抢票热潮席卷而来,小编也未能幸免,加入了这场“抢票大战”。在某程某行APP浏览时,偶然发现限时提供免费光速抢票服务,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勾选了该选项。然而,当真正放票时刻来临,却发现自己根本抢不到票,程序仿佛陷入停滞,一周过去了,依然显示“抢票中”。
面对此情此景,小编不禁对自动抢票程序的可靠性产生了怀疑,也由此萌生了探究其背后实现原理的念头。于是,便有了这篇文章,旨在深入分析自动抢票程序的运作机制,揭开其神秘面纱。
其实无论是演出票还是火车票,热门票务往往在开票瞬间都会被一抢而空,人们对票务的渴望一定程度上凸显了票务系统在应对高并发请求时的巨大压力。那么为什么票务会被一抢而空?到底有什么猫腻?抢票程序到底可不可靠?让我们一起探索其中的奥秘。
二、必须遵循的原则:永恒的真理
所有的票都由铁路12306放出,所有购票都基于铁路12306。
所有火车票的发放和销售都是通过中国铁路“铁路12306”进行的。也就是说,不管你使用的时什么购票软件,通过什么方式和渠道购票,背后都必定基于“铁路12306”这个平台来完成购票操作,第三方应用只会在请求购票时调用“铁路12306”的API接口去完成操作,类似于“伪装”。“铁路12306”是唯一的官方渠道,所有的票源都由它来管理和分配。因此,无论你是通过网站、手机应用还是其他授权的第三方平台购票,最终的交易和票务信息都会与“铁路12306”系统同步。
在了解了不变的真理后,我们接着分析。
三、抢票的本质:一场激烈的攻防战
抢票本质上是一场攻防战,票务网站构建起坚固的防御体系,而我们则试图发起攻击。作为面向大众的服务平台,票务网站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各种攻击,因此会投入大量资源来加强防护。这里我们来深入分析几方面的挑战:
1、票务网站的防护机制:
为了防止恶意抢票,票务平台构建了完善的防护机制,如验证码、风控策略、多层验证等。这些措施使得普通用户难以通过简单的技术手段突破防护。
2、个人资源的劣势:
相较于票务平台的技术团队,我们在人员、时间和资金方面都处于明显劣势。面对庞大的防护体系,孤身一人的我们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
3、热门票务市场的竞争:
根据目前了解的情况,热门演唱会的门票往往可以加价数百元出售。在利益驱动的市场中,战斗不仅需要与票务网站抗衡,还需要与众多同样拥有技术的同行正面交锋。黄牛们可能还是团队作战,这使得身单力薄的我感到有心无力。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恍然大悟,实际上我们抢不到票只是我们孤军奋战不敌强大的铁路系统和团队而已。不过你可能会问:那抢票程序存在的意义是什么?通过抢票程序抢到票的案例比比皆是,怎么解释?如今科技那么发达就不能实现这个如此简单的操作?好,我们接着分析,看看技术上是怎么实现抢票操作的。
四、抢票程序的技术实现
基于前面我们说的“不变的真理”以及抢票的实现本质,面对铁路12306这样强大的系统,目前实现自动化抢票程序主要有两个思路,我们分别研究其实现的可能性。
1、自动化api接口操作请求
思路介绍:人工抢票的速度相对较慢,然而电脑的反应速度却极为迅捷。基于这一特点,我们主要采用的技术思路是利用Selenium框架来模拟人工操作。通过这一框架,我们能够精确地模拟用户的点击、输入等行为,从而在抢票过程中实现高效、精准的操作,极大地提升抢票的成功率和速度。
Selenium框架作为一种强大的自动化测试工具,不仅能够模拟各种复杂的用户交互,还能在浏览器中实现自动化操作。在抢票场景中,我们可以通过编写脚本,让Selenium自动打开购票网站,填写购票信息,并快速提交订单。这种模拟人工操作的方式,不仅避免了人工操作的繁琐和低效,还能在关键时刻迅速响应,确保抢票的成功。
此外,Selenium框架还支持多种浏览器和操作系统的兼容性,使得我们的抢票工具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下稳定运行。通过不断的优化和调试,我们可以进一步提升抢票工具的性能和稳定性,为用户提供更加可靠的抢票服务。
参考案例:各种演唱会演出使用的大麦软件抢票脚本其实就是基于Selenium框架来实现自动化抢票的。
然而,随着购票行为逐渐向移动端倾斜,传统的电脑端自动化抢票方式已显过时。为此,可以尝试采用安卓模拟器与OpenCV技术相结合的方式,以实现移动端的自动化操作。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模拟设备极易被票务平台的风控系统识别并封禁。尽管存在绕过风控系统的潜在方法,但这无疑会大幅增加开发的复杂性与难度。
手机群控:手机群控技术在新闻报道中频繁出现,通常表现为众多手机整齐排列,通过电脑进行集中控制。这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控评、点赞、游戏刷号等场景,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被用于不法活动。在抢票领域,多个设备同时操作显著提高了抢票成功率,远超单个设备的操作效果。然而,这种方式的缺点同样显著:它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场地投入。即使是最廉价的安卓设备,每台也要数百元,而要形成一个有效的抢票集群,可能需要数百台设备,资金投入至少达到五位数。此外,这种方法对技术要求较高,通常只有具备工作室级别资源的组织才能实施和操作。
重点:因此当我们自己写程序或者使用某程某行app或者其他第三方抢票应用时,相当于只是提前设置好了计算机定时任务,程序和第三方软件提供给我们的只是“定时任务”实现工具,我们只是在利用这个工具而已,但无论是自写程序还是第三方软件,都只能提供给我们单线程请求,也就是说计算机代替了我们人类抢票,仅仅是“速度”上的提升,从而提升成功率,但第三方程序提供充值等服务可以提升成功率,本质就是增加线程数,也就是说相当于增加帮你抢票的“机器人”数量。所以面对强大的黄牛团队,我们的力量微乎其微,成功率大打折扣,抢票变成了难事。这里说明一下:尽管黄牛团队有技术资源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普通用户完全没有机会。抢票的成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网络状况、服务器负载、票源数量等。所以即使使用多线程工具,也不能保证100%成功。
方案总结:自动化api接口操作请求方案的最大缺点是没有从本质上解决抢不到票的问题,它仅提高了操作速度。在票源紧张的情况下,自动化操作依然可能抢不到票,效果并没有比人工抢票好很多。
2、协议穿透方案
协议介绍:抢票的实质在于在恰当的时间节点,将购票请求精准地发送至票务平台的服务器。若能深入洞察票务APP与服务器之间的通信协议,便能巧妙地绕过APP界面,直接通过程序发出购票请求。协议作为APP与服务器沟通的桥梁,一旦掌握,便能更高效、更精确地发出抢票指令,从而在购票竞争中占据先机。
操作过程:
①、脱壳解密:
票务APP普遍采用封装技术,代码被严密保护在“壳”内。要破解此“壳”,需进行复杂的脱壳操作,以揭示其内部逻辑代码。然而,这一步骤的技术门槛极高,已令99%的尝试者望而却步。
②、代码混淆:
即便成功脱壳,解密后的代码往往经过深度混淆处理。这如同抗战时期截获的日军密电,虽握有密文,但解读之难,犹如面对上百万行错综复杂的代码迷宫,令人无从下手。
③、截获信息反推协议或篡改信息:
借助抓包工具(如Charles、Fiddler等),可截获APP与服务器间的数据包,并深入分析其结构。通过逆向推导服务器响应逻辑,尝试篡改数据包内容,例如将冷门门票替换为热门演唱会门票。然而,大麦、猫眼等大型票务平台的通信数据通常经过严密加密,破解此类加密数据几乎等同于在数学上解决P=NP难题,或寄望于量子计算机的未来普及。
方案总结:尽管通过协议抢票的方式在理论上可能比自动化操作更具效率,但鉴于当前大部分数据已实施加密保护,破解难度与实施成本均极为高昂,因此该方案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具备可行性。
小tip:抢票概率对比:抢票平台抢票 > 单一程序抢票 > 手动抢票
基于“铁路12306”强大的安全防控系统抢票并非易事,技术越是先进,铁路系统的安全防控技术越是强大,涉及复杂的技术与防护机制。无论是自动化操作还是协议抓包,抢票成功率都难以保证。我们面对的不仅是技术难题,还有市场经济中的利益驱动。在强大的票务平台和黄牛团队面前,个人的抢票力量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