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大佬的分享,记录一下:有关睡眠分期规则判读的基础知识整理(基于美国睡眠医学会AASM 判读手册2.3版)
1、定义
特征信息 | 定义 | 睡眠期 |
Alpha节律 | 闭眼状态,在枕区记录到的8-13hz成串正弦脑电波,睁眼时波幅减弱。 | |
眨眼 | 清醒期睁眼或闭眼时记录到的0.5-2.0hz共轭垂直眼动波。 | |
阅读眼动 | 阅读时记录到的成串共轭眼动波,初始为慢相眼动,随后为方向相反的快相眼动。 | |
快速眼球运动(REMs) | EOG导联记录到的共轭、不规则、波峰锐利的眼动波,初始偏转达峰时间通常<500ms,快速眼球运动是R期睡眠的特征,也见于清醒状态睁眼扫视周围环境时。 | |
缓慢眼球运动(SEM) | 共轭、相对规律的正弦眼动,初始偏转达峰时间通常>500ms。缓慢眼球运动可见于闭眼清醒期和N1期。 | |
低波幅混合频率(LAMF)EEG活动 | 主要为4~7Hz低波幅脑电活动 | |
顶尖波(V波) | 波形陡峭,持续时间<0.5s(在波的基底部测量),中央区导联波幅最大,与背景脑电明显不同。最常见于由清醒向N1期转换期间,也可见于N1或N2期,通常在出生后4~6个月时开始出现 | |
睡眠起始 | 除W期外,所记录到的第一个任何睡眠期帧的始点(在绝大多数个体的第一帧为N1期) | |
K复合波 | 一个明晰可辨的陡峭负向波之后随即伴发一个正向波,突显在背景EEG中,持续时间>=0.5s,通常在额区脑电导联记录的波幅最大。判读觉醒相关性K复合波,觉醒必须与K复合波同时出现或觉醒发生的始点与K复合波止点间不能大于1s。 | |
睡眠梭形波 | 11-16hz(最常见12-14hz)成串出现的明显可辨的波形,持续时间>=0.5s,通常在中央区导联记录的波幅最大。 | |
慢波活动 | 频率为0.5hz-2hz,在额区测量的正负峰-峰间的波幅>75uV,以对侧耳部或乳突部电极为参考。 | |
低张力颏肌电 | 基线肌电张力低于其他任何睡眠期,通常为整个记录期间的最低值。 | |
锯齿波 | 成串尖锐成三角状的脑电波性,类似锯齿状,2-6hz,最大波幅见于颅中央区,通常出现在阵发快速眼球运动之前,但并不总是这样。 | |
短暂肌电活动 | 短暂不规律阵发的EMG活动,持续时间一般<0.25s,重叠在低张力肌电之上。这种肌电活动可在颏肌电或胫骨前肌电导联记录到,也见于EEG或EOG导联,后者代表颅神经支配的肌肉电活动(面部和头皮肌肉)。这种活动在快速眼球运动时最明显。 | |
大体动 | 身体运动和肌肉干扰占某一记录帧EEG的一半以上,导致该帧难以判读睡眠分期。 |
2、判读规则
总则 | 睡眠监测开始后,按每30秒记录帧一次判读睡眠分期 | |
逐帧标定睡眠期 | ||
如果2个或多个睡眠期并存于同一记录帧,哪一睡眠期所占比例最大就判读为相应睡眠期 | ||
当某一记录帧存在3个或更多满足不同睡眠分期标准(W、N1、N2、N3、R期)片段时: 如果此记录帧的大部分满足N1、N2、N3,或R期标准判读为睡眠。 这一记录帧内睡眠片段中大部分是哪一睡眠期就认定此帧为相应睡眠期。 | ||
W期判读规则 | 当记录帧显示a或b或二者共存,并且占该帧50%以上,判读为W期。 a.枕区(闭眼产生α节律者)可记录到α节律(后部优势节律) b.与W期一致的其他发现(所有受检者) i.眨眼(0.5~2.0Hz) ⅱ.快速眼球运动伴正常或增高的颏肌电 ⅲ.阅读眼动 | |
N1期判读规则 | 2.有α节律者,如α节律减弱并被低波幅混合频率波取代,且后者占一帧的50%以上,判读为N1期。 | |
3.无α节律者,最初呈现下列现象之一时,判读为N1期: a.较W期背景脑电频率减慢≥1Hz的4~7Hz脑电波 b.顶尖波 c.缓慢眼球运动 | ||
| ||
| ||
当R期出现觉醒,随后出现低波幅混合频率EEG,无后部优势节律但伴有缓慢眼球运动,含有缓慢眼球运动的帧判读为N1期,即便颏肌电活动仍低(在R期水平)。随后帧继续判断N1期,直到出现其他睡眠期证据,通常是N2期或R期。 | ||
N2期判读规则 | 1如果判读帧的前半帧或前一帧的后半帧存在如下1或2项特征,判读为N2期其实(不符合N3期判读标准) A:1个或多个非觉醒相关性K复合波。 B:1个或多个睡眠梭形波 | |
2一帧中大部分满足N2期标准,判读为N2期。如果规则a或b中波形同时或随后帧为1次觉醒,觉醒之前所记录的一段EEG判读为N2. | ||
3继续判读不含K复合波或睡眠梭形波的低波幅混合频率脑地啊活动的数帧为N2期,如果此前数帧存在下列任一项并且没有觉醒。 A非觉醒相关性K复合波 B睡眠梭形波 | ||
4 N3期记录帧随后不符合N3期标准的数帧,如果没有觉醒并且又不满足W期和R期标准,判读为N2期。 | ||
5:出现下列事件之一,判读为1段N2期结束: A转为W期 B一次觉醒伴随低波幅混合频率EEG(转换为N1,直到出现非觉醒相关性K复合波或睡眠梭形波)。前提是这一帧不符合R期标准(规则1.3)。 C一次大体动伴随缓慢眼球运动和低波幅混合频率EEG,并且没有非觉醒相关性K复合波或睡眠梭形波,大体动帧后的记录帧判读为N1期,如果没有缓慢眼球运动,则大体动帧后的记录帧判读为N2期,含有大体动的记录帧采用后述标准J判读。 D转为N3期 E转为R期 | ||
N3期判读规则 | 不考虑年龄因素,当慢波活动占一帧的20%以上时判读为N3期。 | |
R期判读规则 | 1记录帧呈现下列所有现象时判读为R期睡眠(明确R期) A低波幅混合频率EEG活动,无K复合波或睡眠梭形波 B记录帧的大部分呈现低张力颏EMG,同时有REMs。 C快速眼球运动可出现在记录帧的任何部位 | |
明确R期(依据规则2)之前和之后无快速眼球运动的睡眠帧,如果满足下列所有条件,判读为R期 A低波幅混合频率EEG活动,无K复合波或睡眠梭形波 B颏肌电张力仍低(在R期水平) C中间无觉醒 D无W期,或觉醒后不伴缓慢眼球运动 | ||
如果一帧的大部分符合R期标准,判读为R期。R期规则优先于N2期规则。 | ||
明确R期(如2中定义的)随后的睡眠片段,无快速眼球运动,如果满足下列全部标准继续判读为R期: A EEG为低波幅混合频率波并无K符合波和睡眠梭形波 B这一帧大部分为低颏肌电张力(R期水平) C中间无觉醒 | ||
发生下列一项或一项以上时判读为R期终止: A转换为W期或N3期 B一帧中大部分EMG高于R期水平,并且符合N1期标准。 C觉醒后出现低波幅混合频率EEG和缓慢眼球运动(判读该帧为N1期,如果无缓慢眼球运动并且颏EMG仍然低,则继续判读为R期) D大体动后出现缓慢眼球运动和低波幅混合频率EEG,无非觉醒相关性K复合波或睡眠梭形波(大体动随后帧判读为N1期,如果无缓慢眼球运动并且颏EMG仍然低,继续判读为R期。含大体动帧采用J部分判读规则) E一或多个非觉醒相关性K复合波或睡眠梭形波,呈现在无快速眼球运动记录帧的前半帧,即使颏EMG仍然低也判读为N2期。 | ||
低颏肌电活动,REMs、睡眠梭形波和/或K复合波并存记录帧判读规则 A两个K复合波之间,两个睡眠梭形波之间,或者一个K复合波与一个睡眠梭形波之间,如果无REMs判读为N2期。 B记录帧含有REMs,无K复合波或睡眠梭形波,颏EMG在R期水平,判读为R期。 C如果一帧的大部分符合N2期判读规则,则判读为N2期;如果一帧的大部分复合R期判读标准,则判读为R期。 | ||
大体动判读规则 | 如果此记录帧部分含有alpha节律(即使<15s),判读为W期 | |
如果不存在可辨的alpha节律,但大体动帧之前或随后记录帧为W期,则该帧也判读为W期 | ||
其他情况下,此帧睡眠分期判读与其随后一帧相同。 |
3、一点说明
1:在绝大多数个体的第一帧为N1期。
2:W期颏肌电波幅度变化较大,但通常高于其他睡眠期。
3:如果在N2期和R期判读规则间出现冲突,R期规则优先。
4:存在觉醒相关性K复合波的连续数帧,期间无非觉醒相关性K复合波或睡眠梭形波,仍然判读为N1期。
5:K复合波,如果满足慢波定义则视为慢波。慢波活动优先级高于K复合波。
6:睡眠梭形波在N3期可持续存在。
7:通常N3期无眼球运动。
8:通常N3期无眼球运动。
9:N2期EOG通常无眼球运动,但有些患者可存在缓慢眼球运动。
10:如一屏中无出现任何睡眠特征,要根据前一/数屏及后一/数屏的睡眠情况判读。
11:从动态过程上来看,当一帧记录中脑电图上Alpha波所占比例减小到50%以下时,即可判断该帧记录为睡眠状态(如同时记录颅中央区和颅枕区等多处脑电活动,应根据颅枕区脑电导联记录进行判断)。摘自《多导睡眠图学技术与理论》童茂荣等著 人民军医出版社
12:约10%的人在闭眼时不产生Alpha节律,还有10%的人可能产生有限的Alpha节律。
13:ASDA美国睡眠障碍协会曾经发表过判读觉醒的推荐意见,要点总结如下:
13.1如果已判读一次觉醒,在判读第2次觉醒前,2次事件间至少有10s的持续睡眠。
13.2不能仅根据颏EMG增高判读觉醒。
13.3除非伴有如前定义的EEG频率改变,否则伪迹、KC或Delta波不能判读为觉醒。
13.4在NREM期出现持续时间少于3s的Alpha波,即使2次Alpha波出现间隔时间>10s,也不能判读为觉醒。只有此前存在持续10s无Alpha波的睡眠,才可将3s的Alpha波判读为1次觉醒。
13.5除非满足前述觉醒判读标准,否则从一个睡眠期转换为另一个睡眠期时不能判读为觉醒。
附录1:
摘自:一种基于脑电ZCR值的自动睡眠分期方法研究
4:睡眠分期中重要的EEG波形(竖线间隔为1s): 摘自《睡眠医学基础》P6
5:觉醒相关K复合波,即K复合波之后突然出现EEG频率变化,持续时间超过3s,且觉醒出现在K复合波终止之后1s之内。 摘自《睡眠医学基础》P6
附录:2:国际标准10-20电极安置系统
1:系统中阿拉伯数字的应用原则是基数代表左侧脑半球,偶数代表右侧脑半球。
2:有三个点的需要需两步才能完成(Cz、C3和C4),其他的点均为一步确定。
英文缩写 | 英文全称 | 中文含义 |
Fp | Frontal pole | 额极区 |
F | Frontal | 颅额区 |
T | temporal | 颅颞区 |
O | occipital | 颅枕区 |
P | parietal | 颅顶区 |
C | central | 中央区 |
N | nasion | 鼻根点 |
I | inion | 枕外隆凸凸点 |
摘自:摘自《多导睡眠图学技术与理论》童茂荣等著 人民军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