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LVM IR入门指南(6)——函数

这篇文章我们来讲函数。有过汇编基础的同学都知道,在汇编层面,一个函数与一个控制语句极其相似,都是由标签组成,只不过在跳转时增加了一些附加的操作。而在LLVM IR层面,函数则得到了更高一层的抽象。

定义与声明

函数定义

在LLVM中,一个最基本的函数定义的样子我们之前已经遇到过多次,就是@main函数的样子:

define i32 @main() {
	ret i32 0
}

在函数名之后可以加上参数列表,如:

define i32 @foo(i32 %a, i64 %b) {
	ret i32 0
}

一个函数定义最基本的框架,就是返回值(i32)+函数名(@foo)+参数列表((i32 %a, i64 %b))+函数体({ ret i32 0 })。

我们可以看到,函数的名称和全局变量一样,都是以@开头的。并且,如果我们查看符号表的话,也会发现其和全局变量一样进入了符号表。因此,函数也有和全局变量完全一致的Linkage Types和Visibility Style,来控制函数名在符号表中的出现情况,因此,可以出现如

define private i32 @foo() {
	; ...
}

这样的修饰符。

此外,我们还可以在参数列表之后加上之前说的属性,也就是控制优化器和代码生成器的指令。在之前讲属性组的时候,我就提过,如果我们单纯编译一个简单的C代码:

void foo() { }
int main() {
	return 0;
}

可以看到@foo函数之后会跟上一个属性组#0,在macOS下其内容为

attributes #0 = { noinline nounwind optnone ssp uwtable "correctly-rounded-divide-sqrt-fp-math"="false" "darwin-stkchk-strong-link" "disable-tail-calls"="false" "frame-pointer"="all" "less-precise-fpmad"="false" "min-legal-vector-width"="0" "no-infs-fp-math"="false" "no-jump-tables"="false" "no-nans-fp-math"="false" "no-signed-zeros-fp-math"="false" "no-trapping-math"="false" "probe-stack"="___chkstk_darwin" "stack-protector-buffer-size"="8" "target-cpu"="penryn" "target-features"="+cx16,+cx8,+fxsr,+mmx,+sahf,+sse,+sse2,+sse3,+sse4.1,+ssse3,+x87" "unsafe-fp-math"="false" "use-soft-float"="false" }

我们通过对一个函数附加许多属性,来控制最终的优化和代码生成。大部分的属性可以在Function Attributes一节看到,把这些属性放在一起一个一个来讲显然是不明智的举措,我会在之后提到某些与某个属性相关的概念时再阐述某个属性的含义。这里只需要知道,在函数的参数列表之后可以加上属性或属性组,如:

define void @foo() nounwind { ret void }
; or
define void @foo() #0 { ret void }
attributes #0 {
	; ...
}

函数声明

除了函数定义之外,还有一种情况十分常见,那就是函数声明。我们在一个编译单元(模块)下,可以使用别的模块的函数,这时候就需要在本模块先声明这个函数,才能保证编译时不出错,从而在链接时正确将声明的函数与别的模块下其定义进行链接。

函数声明也相对比较简单,就是使用declare关键词替换define

declare i32 @printf(i8*, ...) #1

这个就是在C代码中调用stdio.h库的printf函数时,在LLVM IR代码中可以看到的函数声明,其中#1就是又一大串属性组成的属性组。

函数的调用

在LLVM IR中,函数的调用与高级语言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define i32 @foo(i32 %a) {
	; ...
}

define void @bar() {
	%1 = call i32 @foo(i32 1)
}

使用call指令可以像高级语言那样直接调用函数。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这里做了哪几件事:

  • 传递参数
  • 执行函数
  • 获得返回值

居然能干这么多事,这是汇编语言所羡慕不已的。

执行函数

我们知道,如果一个函数没有任何参数,返回值也是void类型,也就是说在C语言下这个函数是

void foo() {
	// ...
}

那么调用这个函数就没有了传递参数和获得返回值这两件事,只剩下执行函数,而这是一个最简单的事:

  1. 把函数返回地址压栈
  2. 跳转到相应函数的地址

函数返回也是一个最简单的事:

  1. 弹栈获得函数返回地址
  2. 跳转到相应的返回地址

这个在我们的汇编语言基础中已经反复遇到过多次,相信大家都会十分熟练。

传递参数与获得返回值

谈到这两点,就不得不说调用约定了。我们知道,在汇编语言中,是没有参数传递和返回值的概念的,有的仅仅是让当前的控制流跳转到指定函数执行。所以,一切的参数传递和返回值都需要我们人为约定。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约定两件事:

  • 被调用的函数希望知道参数是放在哪里的
  • 调用者希望知道调用函数的返回值是放在哪里的

这就是调用约定。不同的调用约定会产生不同的特效,也就产生了许多高级语言的feature。

C调用约定

最广泛使用的调用约定是C调用约定,也就是各个操作系统的标准库使用的调用约定。在x86_64架构下,C调用约定是System V版本的,所有参数按顺序放入指定寄存器,如果寄存器不够,剩余的则从右往左顺序压栈。而返回值则是按先后顺序放入寄存器或者放入调用者分配的空间中,如果只有一个返回值,那么就会放在rax里。

在LLVM IR中,函数的调用默认使用C调用约定。为了验证,我们可以写一个简单的程序:

; calling_convention_test.ll
%ReturnType = type { i32, i32 }
define %ReturnType @foo(i32 %a1, i32 %a2, i32 %a3, i32 %a4, i32 %a5, i32 %a6, i32 %a7, i32 %a8) {
	ret %ReturnType { i32 1, i32 2 }
}

define i32 @main() {
	%1 = call %ReturnType @foo(i32 1, i32 2, i32 3, i32 4, i32 5, i32 6, i32 7, i32 8)
	ret i32 0
}

我们在x86_64架构的macOS上查看其编译出来的汇编代码。在main函数中,参数传递是:

movl	$1, %edi
movl	$2, %esi
movl	$3, %edx
movl	$4, %ecx
movl	$5, %r8d
movl	$6, %r9d
movl	$7, (%rsp)
movl	$8, 8(%rsp)
callq	_foo

而在foo函数内部,返回值传递是:

movl	$1, %eax
movl	$2, %edx
retq

如果大家去查阅System V的指南的话,会发现完全符合。

这种System V的调用约定有什么好处呢?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当寄存器数量不够时,剩余的参数是按从右向左的顺序压栈。这就让基于这种调用约定的高级语言可以更轻松地实现可变参数的feature。所谓可变参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C语言中的printf

printf("%d %d %d %d", a, b, c, d);

printf可以接受任意数量的参数,其参数的数量是由第一个参数"%d %d %d %d"决定的。有多少个需要格式化的变量,接下来就还有多少个参数。

那么,System V的调用约定又是为什么能满足这样的需求呢?假设我们不考虑之前传入寄存器内的参数,只考虑压入栈内的参数。那么,如果是从右往左的顺序压栈,栈顶就是"%d %d %d %d"的地址,接着依次是a, b, c, d。那么,我们的程序就可以先读栈顶,获得字符串,然后确定有多少个参数,接着就继续在栈上读多少个参数。相反,如果是从左往右顺序压栈,那么程序第一个读到的是d,程序也不知道该读多少个参数。

fastcc

各种语言的调用约定还有许多,可以参考语言指南的Calling Conventions一节。把所有的调用约定都讲一遍显然是不可能且枯燥的。所以,我在这里除了C调用约定之外,只再讲一个调用约定fastcc,以体现不同的调用约定能实现不同的高级语言的feature。

fastcc方案是将变量全都传入寄存器中的方案。这种方案使尾调用优化能更方便地实现。

尾调用会出现在很多场景下,用一个比较平凡的例子:

int foo(int a) {
	if (a == 1) {
		return 1;
	} else {
		return foo(a - 1);
	}
}

我们注意到,这个函数在返回时有可能会调用自身,这就叫尾调用。为什么尾调用需要优化呢?我们知道,在正常情况下,调用一个函数会产生函数的栈帧,也就是把函数的参数传入栈,把函数的返回地址传入栈。那么如果a很大,那么调用的函数会越来越多,并且直到最后一个被调用的函数返回之前,所有调用的函数的栈都不会回收,也就是说,我们此时栈上充斥着一层一层被调用函数返回的地址。

然而,由于这个函数是在调用者的返回语句里调用,我们实际上可以复用调用者的栈,这就是尾调用优化的基础思想。我们希望,把这样的尾调用变成循环,从而减少栈的使用。通过将参数都传入寄存器,我们可以避免再将参数传入栈,这就是fastcc为尾调用优化提供的帮助。然后,就可以直接将函数调用变成汇编中的jmp

我们来看如果用fastcc调用约定,LLVM IR该怎么写:

; tail_call_test.ll
define fastcc i32 @foo(i32 %a) {
	%res = icmp eq i32 %a, 1
	br i1 %res, label %btrue, label %bfalse
btrue:
	ret i32 1
bfalse:
	%sub = sub i32 %a, 1
	%tail_call = tail call fastcc i32 @foo(i32 %sub)
	ret i32 %tail_call
}

我们使用llc对其编译,并加上-tailcallopt的指令(实际上不加也没关系,LLVM后端会自动进行Sibling call optimization):

llc tail_call_test.ll -tailcallopt

其编译而成的汇编代码中,其主体为:

_foo:
	pushq	%rax
	cmpl	$1, %edi
	jne	.LBB0_2
	movl	%1, %eax
	popq	%rcx
	retq	$8
.LBB0_2:
	decl	%edi
	popq	%rax
	jmp	_foo

我们可以发现,在结尾,使用的是jmp而不是call,所以从高级语言的角度,就可以看作其将尾部的调用变成了循环。并且,有三个动作:pushq %rax, popq %rcxpopq %rax。这三个操作只是为了栈对齐,具体可以参考stack overflow上的回答Why does this function push RAX to the stack as the first operation?

帧指针清除优化

最后,再讲一个函数调用中的优化,就是帧指针清除优化(Frame Pointer Elimination)。

在讲这个之前,先讲一个比较小的优化。我们将一个非常简单的C程序

void foo(int a, int b) { }
int main() {
	foo(1, 2);
	return 0;
}

编译为汇编程序,可以发现,foo函数的汇编代码为:

_foo:
	pushq	%rbp
	movq	%rsp, %rbp
	movl	%edi, -4(%rbp)
	movl	%esi, -8(%rbp)
	popq	%rbp
	retq

与我们常识有些违背。为啥这里栈不先增加(也就是对rsp寄存器进行sub),就直接把rdi, esi的值移入栈内了呢?-4(%rbp)-8(%rbp)的内存空间此刻似乎并不属于栈。这是因为,我们对栈指针进行操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进一步函数调用的时候,使用call指令会自动将被调用函数的返回地址压栈,那么就需要在调用call指令之前,保证栈顶指针确实指向栈顶,否则压栈就会覆盖一些数据。

但此时,我们的foo函数并没有调用别的函数,也就不会产生压栈行为,从而编译器自动为我们省去了这样的操作。为了验证这一点,我们做一个小的修改:

void bar() { }
void foo(int a, int b) { bar(); }
int main() {
	foo(1, 2);
	return 0;
}

这时,我们再看编译出的foo函数的汇编代码:

_foo:
	pushq	%rbp
	movq	%rsp, %rbp
	subq	$16, %rsp
	movl	%edi, -4(%rbp)
	movl	%esi, -8(%rbp)
	callq	_bar
	addq	$16, %rsp
	popq	%rbp
	retq

确实增加了对rbpsubadd操作。而此时的bar函数,也没有对rsp的操作。

接下来,就要讲帧指针清除优化了。经过我们上述的讨论,一个函数在进入时会有一些固定动作:

  1. rbp压栈
  2. rsp放入rbp
  3. rsp,预留栈空间

在函数返回之前,也有其相应的操作:

  1. rsp,回收栈空间
  2. rbp最初的值弹栈回到rbp

我们刚刚讲的优化,使得没有调用别的函数的函数,可以省略掉进入时的第3步和返回前的第1步。那么,是否还可以继续省略呢?

那么,我们就要考虑为什么需要这些步骤。这些步骤都是围绕rbp进行的,而正是因为rbp经常进行这种操作,所以我们把rbp称为帧指针。之所以要进行这些操作,是因为我们在函数执行的过程中,栈顶指针随着不断调用别的函数,会不断移动,导致我们根据栈顶指针的位置,不太方便确定局部变量的位置。而如果我们在一开始就把rsp的值放在rbp中,那么局部变量的位置相对rbp是固定的,就更好确认了。注意到我们这里说根据rsp的值确认局部变量的位置只是不方便,但并不是不能做到。所以,我们可以增加一些编译器的负担,而把帧指针清除。

帧指针清除在LLVM IR层面其实十分方便,就是什么都不写。我们可以观察

define void @foo(i32 %a, i32 %b) {
	%1 = alloca i32
	%2 = alloca i32
	store i32 %a, i32* %1
	store i32 %b, i32* %2
	ret void
}

这个函数在编译成汇编语言之后,是:

_foo:
	movl	%edi, -4(%rsp)
	movl	%esi, -8(%rsp)
	retq

不仅没有了栈的增加减少(之前提过的优化),也没有了对rbp的操作(帧指针清除)。

要想恢复这一操作也十分简单,在函数参数列表后加上一个属性"frame-pointer"="all"

define void @foo(i32 %a, i32 %b) "frame-pointer"="all" {
	%1 = alloca i32
	%2 = alloca i32
	store i32 %a, i32* %1
	store i32 %b, i32* %2
	ret void
}

其编译后的汇编程序就是:

_foo:
	pushq	%rbp
	movq	%rsp, %rbp
	movl	%edi, -4(%rbp)
	movl	%esi, -8(%rbp)
	popq	%rbp
	retq

恢复了往日的雄风。

在哪可以看到我的文章

我的LLVM IR入门指南系列可以在我的个人博客、GitHub:Evian-Zhang/llvm-ir-tutorial知乎CSDN中查看,本教程中涉及的大部分代码也都在同一GitHub仓库中。

本人水平有限,写此文章仅希望与大家分享学习经验,文章中必有缺漏、错误之处,望方家不吝斧正,与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谢谢大家!

  • 2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