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强子老师的摄影课,还行,就是bgm声音太大了
- 曝光正常:亮有细节,暗有层次。亮出不能过曝,暗处不能漆黑一片。
- 光圈:用来控制进光量,在镜头内,有f3.5、f5.6等。数字越小,光圈越大,进光量越多。
- 大光圈拍摄景深浅,主体清晰背景模糊;小光圈拍摄景深长,主体和背景都很清晰。
- 快门越慢,拍的越久,时间越长,接收到的光线越多。高速快门凝固瞬间。慢快门可以记录轨迹,但必须用三脚架支撑。
- ISO:反应胶卷的感光能力。感光度越高,感光能力越强,画质越粗糙,噪点越多;感光度越低,感光能力弱,画质越细腻。但一张有噪点的照片比一张拍虚的照片要有价值。对于很暗的照片,可以利用提高iso来提高亮度。
- 拍摄模式:M档(manual)——手动曝光、A档(aperture)——光圈优先、S档(shutter)——快门优先、P档(manual)——程序自动。
- 光圈优先:光圈可以手动人为控制,而快门相机会自动计算。快门优先:快门可以手动人为控制,而光圈相机会自动计算。
- 光圈、快门、ISO共同影响照片的曝光。
- 定焦镜头成像质量好,方便性差;变焦镜头反之。变焦靠手,定焦靠走。
- 焦距其实代表了镜头能看到的范围的多少。
- 焦距范围:
- 广角:小于24mm,取景范围大,用于拍摄风景;
- 标准:50mm左右,和人眼感觉相同,适合拍摄人像、静物、集体照;
- 中长焦:70mm~135mm,适合拍人像;
- 长焦:大于135mm,取景范围小,适合拍摄动物、体育。
- 景深:焦点前后的清晰范围。
- 焦距越长,景深越浅;焦距越短,景深越深。
- MF:手动对焦;AF自动对焦。手动对焦对于任何一种情况都可以拍摄。
- 自动对焦分为三种:(左尼康右佳能)
- AF-S/ONE SHOT(单次伺服自动对焦):半按快门释放键完成对焦后,若重新构图,对焦主体不变改变,将重新对焦[成功率最高];
- AF-C/AI SERVO(连续伺服自动对焦):自动追焦,运动的物体有方向;
- AF-A/AI FOCUS(自动伺服自动对焦):自动选择以上两种之一,运动的物体无方向。
- 不知道对焦对哪里,选择动态区域对焦。单点区域对于个别拍摄比较多,成功率高。
- 光在不同的情况下是有颜色的。荧光灯的光偏绿,钨丝灯的光偏红或橘色。白平衡(AWB)的功能就是对光线颜色的影响进行补偿。
- 标准色温5200K,最小到2500K。
- 用户自定义白平衡:事先对现场的光线测量(拍摄),然后用该数值进行补偿的白平衡。
- 光质就是光的性质,分为直射光(硬光,光方向性强,明暗反差大)和散射光(软光)。
- 光位有顺光(从正面射,立体感差,缺少明暗变化)、侧光(从侧面射,立体感明暗感强烈)、逆光(从后面射,突出轮廓,主体与背景得以明亮的分开,剪影效果)、顶光(从上面射,突出局部,营造任务忧郁效果)与底光(从下面射,恐怖片专用)。
- 光比————明暗对比。大光比:明大于暗。
- 全景:人是主体,带环境加强背景气氛;中近景:表现人物上半身的肢体语言和表情,背景不对作品的影响;特写:环境少,主要强调人物的表情。
- 透视:用线条或影调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空间的方法。
- 前景:镜头中位于主体前面或靠近前沿的人或物,作用是加强气氛、增加画面空间的层次感、均衡画面。背景的作用:突出主体、丰富主题的内涵。
- 构图方法:黄金分割(画面中点的存在方式)与吊角构图(人放在一个角落,面积大的地方往往是人视线看的地方),三分法则(画面中线的存在方式,面的存在方式为主三分之二次三分之一且为水平)。
- 夜景人像,逆光时需要使用闪光灯补光。内置闪光灯功率有限,闪光有效距离一般5m左右;灯的位置固定,很多效果出不来。外置闪光灯功率一般都比较大,闪光有效距离能达到10m左右;灯位灵活,效果掌握在自己手上,更立体。有条件尽可能选择外闪。
- 设备:三脚架(拍夜景必备)、快门线(防止拍摄震动)、手电筒(补光)、遮光板(挡反光)。
- 滤镜:UV镜(过滤紫外线,使其更清晰)、偏振镜/PL镜(消除镜面反光,降低快门速度)、ND中灰密度镜(降低快门速度,防止过曝,适合强烈光白天)、硬边GND中灰渐变镜(平衡天空、地面、海洋的曝光,渐变线明显,适合拍摄地平线类)、软边GND中灰渐变镜(渐变线不明显,适合山体等过渡不锐利的情况)、RGND反向中灰渐变镜(越靠中间越黑,阻挡画面中央高光物体,起平衡作用)、近摄镜(放大物体)、黑白滤镜(黄————凸显蓝天白云、绿————使人苍白、橙————适合日出日落、红————增加颜色之间的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