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旅(一):解开文明的密码——遥感在考古领域的应用与探索

2 篇文章 0 订阅
2 篇文章 0 订阅

1.考古学概述

考古学(Archaeology)   即[考]究[古]代人类活动的[学]科。

考古学这一名词主要有3种涵义:

第一种涵义是指考古研究所得的历史知识,有时还可引伸为记述这种知识的书籍;

第二种涵义是指借以获得这种知识的考古方法和技术,包括搜集和保存资料、审定和考证资料、编排和整理资料的方法和技术;

第三种涵义则是指理论性的研究和解释,用以阐明包含在各种考古资料中的因果关系,论证存在于古代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

——摘自百度百科

简单来说,考古就是和人类的过往打交道。

2.传统考古

其实我觉得这个词倒也不必过多解释。提到传统考古,甚至是提到考古,想必大家眼前就会浮现出了一幅显得无比辛酸的画面:

一群灰头土脸的人在一个硕大无朋的坑里忙忙碌碌的挖掘着,测量着。可能几个月的忙碌最后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挖错了地方或是被盗墓贼抢了先;可能因为最后一铲子不小心铲碎了珍贵文物而被责骂,连节假日都奋斗在荒郊野外却保不住本就微薄的薪水;可能最后让古墓重见天日却只见到惊鸿一面,然后其中的文物就因氧化而灰飞烟灭了,有道是:文物已随新风去,考古骂名永留存。

3.遥感

遥感(Remote sensing)   即[遥]远的[感]知。

遥感就是通过飞机,航天器,卫星等工具,搭载上不同功能的传感器,通过发射和接收不同频段的电磁波,从而实现快速,高效,大面积的拍摄图像,采集信息,测绘未至之境。

4.遥感技术在考古领域的独特优势

当我们了解了传统考古和遥感之后,在现代考古学领域中孰优孰劣,岂不是独眼龙读书——一目了然(如下图)。

 对比传统考古,遥感有诸多优势:

4.1多而精的时空数据

从空间上看,卫星遥感能够获得大尺度、高空间分辨率的影像;从时间上看,卫星遥感能实现全天候、常年观测,其中的微波遥感更是能无视天气的因素获得高精度的数据。无人机遥感则能和卫星遥感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无人机由于独特的灵活性,可以对一些从太空中看不见的犄角旮旯进行遥感。在精细化建模时,常常用无人机获取必要数据。这些多而精的时空数据被快速获取,便于研究人员进行时空序列上的分析与研究,也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4.2全方位观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在过去,人类有限的视角让我们如同一个井底之蛙,从未能从空中俯瞰遗址的全貌。如今,遥感技术成为了我们观察世界的第三只眼。以卫星的视角重新审视一些熟识的东西,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北京的景山公园想必很多人都去过或有所耳闻,可你可曾想过从卫星地图上看,景山公园恰似一尊真武大帝呢?这与永乐时期对道教的尊崇是否有瓜葛呢?这与故宫中的钦安殿是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呢?目前尚无史料可以佐证,但是这样转换视角带来的思考,会挖掘出我们的文明中许许多多有趣的事实。

4.3考古的温度

相较于传统考古,遥感考古不会接触到文物本身,因此也不会对文物造成伤害,更能体现考古工作者对于历史的敬重,彰显考古的温度。

5.遥感考古的具体应用

5.1古代遗址的勘察

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孙子兵法》

虽然大部分的历史遗址在会地面都会留下蛛丝马迹,但是中国幅员辽阔,寻找古代遗迹工作如果采用以往的方式无疑会困难重重。不仅耗费很长时间,在地理位置的确定方面也不精确,甚至会出现误判。

借助大尺度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后,进行边缘检测,通过色调、形状、纹理等因素对地物进行特征分析,在遥感影像中找到一些遗迹特有的标志,则可以快速检测出遗址或遗址疑似所在地。

5.1.1遗迹的遥感影像标志

5.1.1.1土壤标志

遗址的路土、夯土、填土淤土等与自然土壤的色泽结构、湿度、致密度等不一样而产生了一定的差异。路土、夯土等特殊土壤由于比较干燥且含有腐殖质较少,因此在可见光波段与中红外波段上均呈现浅色调,成为判断遗址的标志。法国西部罗马时代的大别墅就是这样发现的。

5.1.1.2阴影标志

遗址在地面上残存的部分在倾斜阳光的照射下,其阴影的明暗、形状、大小、组合方式等会呈现出明显的遗迹的特征。

5.1.1.3植被标志

地下埋藏着考古遗迹的土壤与自然土壤在肥沃程度,土壤板结度等方面有所差异,导致了遗址所在地上方的植被长势与周边区域会有较大差异。1983年夏,英格兰北部干旱,植物干枯,但是考古学家通过遥感影像上某一区域植物长势的异常,成功找到了古罗马军营寨墙的遗址,找到了古罗马侵占英格兰领土的最北端。

还有一些植物的类别与遗址息息相关。在中东,铁器时代的古墓门口会生长着一种指示植物。在中美洲无卡坦半岛,面包树的排列指示着玛雅文明的中心。

5.1.1.4聚落标志

部落或是存在常常有一定的土地利用系统。比如,在古罗马,土地就被划分成710×710平方米的见方。在中国,由于风水学的盛行,村落中水井、耕田等都遵循着严格的风水原理。

5.1.2深度学习检测遥感图像中的遗址

当我们获取了足够多的遥感影像,又有了较为成熟的检测遗址的经验模型,就可以通过深度学习实现对影像中遗址的自动检测。Caspari等利用霍夫森林(Hough Forests,HF),实现了对遥感影像中墓葬丘的检测。Guyot等利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s,RF)实现了激光雷达数据中的新石器时代墓葬的多尺度检测。而后,Caspari等使用CNN算法检测铁器时代的墓穴,取得了比HF,RF更好的效果。Chen 等人使用改进型的二阶段深度学习目标检测算法对阿尔泰山地区的石堆进行了研究,实现了数量多和尺度大的遥感图像的快速检测。

5.1.3雷达影像

通常长波雷达信号具有穿透植被的能力,且其地表穿透性在干沙区最佳,因此雷达遥感在热带雨林或干沙场景古遗址探测中具有非凡潜力。接触雷达影像,处于南美洲的热带雨林中古玛雅金字塔的废墟才得以被发现;危地马拉热带雨林中的古玛雅文明遗留下的用于灌溉的排水渠也因雷达信号能穿透枝繁叶茂的密林才得以被发现。

5.2地下遗址的无损探测

很多时候探测到了地下遗址,可是由于现代文物保护技术不足,一旦贸然开采,很多文物会因氧化而永久逝去。在明定陵的挖掘中,郭沫若就铸下大错,几乎一半的奇珍异宝都只是昙花一现。但是,不开采遗址不代表不需要探测遗址,我们需要知道遗址内的情况,才能判断遗址究竟适不适合挖掘,文物应该如何保护。因此,用遥感的方法对地下遗址进行无损探测是亟需发展的技术。

根据史料记载,秦始皇陵中藏有无数奇珍异宝,且以水银模拟天下江河。出于保护文物、防止水银泄露都多重考虑。研究人员至今仍在小心翼翼对秦始皇陵进行探测,而高光谱遥感就是地下无损探测的重要手段。

封土堆热异常区:

细夯土墙结构的保温性与细夯土本身优良的热传导性导致了封土堆在热红外遥感影像上出现热异常区。封土堆中心的高温异常高磁异常可以判断出封土堆之下必然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地宫。

阻排水渠:

据史书记载,为了抵御地下水对地宫的渗透和破坏,在封土堆东、南、西侧修建了地下阻排水渠。阻排水渠是已经探明的地下遗迹,地表上没有任何遗迹和差异。可是,在OMIS2热红外波段的图像上,阻排水渠及其东侧、南侧呈现显著低温区,着说明阻排水渠的作用依然存在。(将地表和地下水强制改道,绕过地宫,使东侧和南侧形成相对地下富水区)

西向墓道:

对高光谱短波红外以及热红外波段进行光谱角填图、导数运算、匹配滤波等一系列处理后发现,秦始皇陵居然还有一条西向墓道。

5.3水下考古

水下遥感考古通常是使用航空遥感、声纳等技术对水环境下的古代沉船遗址、港口遗址等进行探测,可以对当前的沉积环境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

对于水体的卫星遥感会被许多因素影响。如果风浪较大,水面粗糙度就会变大,水面对于太阳光的反射率就会增大,从而形成耀斑。水体中的悬浮物和溶解物也会影响水体的光学属性。因此,利用卫星遥感的水下考古必须要保证水体的质量或是利用算法去除一些影响,才能得到较为精确的影像数据。

在当前的水下考古工作当中,声遥感成为了重要方式,运用声呐和磁强计等组合形式的遥感方法被广为运用。

水下遥感考古一组典型的传感器包括:声呐、侧向扫描仪、海底剖面仪、磁强计(位置如图一所示)。传感器所获得的数据,与GNSS、微波与雷达定位所得的精确的位置信息综合并处理后,就能得到较为精确的水下探测结果。

弗里通过磁强计成功探寻到了刚果号沉船。莫萨曾利用海底剖面仪,使用不同波长的声波分析忽必烈沉船中硬度不同的埋藏目标,坚硬的物体呈现红色,软质材料呈现橙色,砂子或淤泥呈现黄色或淡绿色,水为蓝色。

5.4环境考古

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极大,于是宣布将使用洪水,毁灭天下地上有血肉有气息的活物,无一不死。

                                         ——《圣经》

在对比中西方历史文化时,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被频频提及。可见,环境对于文明的形成是具有极大影响的。研究一座城市何以兴,何以衰乃至一个国家,一个种族在历史长河里的走向,都必须以环境的变迁为参考。

根据现如今的遥感影像,运用地质学知识,解译出古河道、古道路、古城址等信息,再结合有关史料及出土文物进行综合判断,便可能获得被环境掩盖的历史真相。

楼兰古国早已消失在西北的漫漫风沙里,关于楼兰消逝的原因,历史学家莫衷一是。何宇华等利用TM遥感影像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新的假说。

 通过卫星影像,我们可以清晰看出古孔雀河河道、楼兰古城遗址与河道上的两处堰塞湖(Lake1和Lake2)。由于Lake1面积很小,堰塞湖的面积应是时间的函数,时间越长,蓄水量越大,再结合其它地质学、史学因素,我们可以排除Lake1对于楼兰古国的影响。从Lake2的规模与其相连的古河道分析(C1-C7),可推测出由于滑坡产生的堰塞湖Lake2曾长期堵住古孔雀河河水,导致其下游成为干河道,而楼兰古国的唯一供水源就是古孔雀河,就这样,古国被饥渴的人民废弃,神秘消失在了茫茫荒原之中。

 除此之外,阮铮铮等通过研究扬州古城址与古河道变迁的遥感图像,找出了历朝历代扬州城址变迁的不同原因。谢晶通过研究瓜州、敦煌间的古道路的遥感影像,为整个古丝绸之路的走向提供了重要依据。

5.5遥感考古专题影像图集的制作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

遥感影像可以长期保存,因此我们不仅可以从早期的影像上发现现已消亡的古迹,也可以用现有的影像制成遥感考古专题影像图,在图像上保存这些古迹的位置、范围以及现阶段的真实外貌特征,让未来的考古研究者能直观参考,定量分析。将若干年的遥感影像、地形图以及依据遥感影像编撰而成的遥感考古专题影像图等综合,便是一个具有翔实古迹信息的遥感考古专题影像图集。

遥感考古专题影像图与遥感影像地图的制作流程大致相同。先选择最佳遥感影像,将遥感影像一系列处理后(大气校正,几何校正,影响镶嵌等),再与依据考古实测数据绘制的线划地形图进行匹配、复合,再进行彩色合成、注记说明等操作,就得到了成果专题影像图。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是利用这些方法编撰了《中国临淄文物考古遥感影像图集》尹言军等还利用处理后的GPS数据提高点位精度,并用处理后的建筑图片在专题图中展现了武汉大学内古建筑的真实外貌。

5.6古遗址仿真复原

古遗址仿真复原需要以大量精确的数据为支撑,可是人力测量又不免对遗址造成伤害,更何况有些遗址所在地极为危险。而摄影测量结合GIS则很好的避免了这个问题,便携灵活的无人机更是频频亮相。诸如上海市金山区就利用无人机遥感与GIS结合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大英博物馆内展示的古希腊神庙,美国洛杉矶博物馆内展示的古罗马城堡,都是通过一些残件仿真重建而成的。具体实施的方法我们会在文明之旅(三)中为大家呈现。

6.遥感考古尚存的问题

任何技术都不可能是至臻至善的,遥感考古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6.1人才缺口巨大

遥感考古并不是将考古和遥感简单地相加,所以需要有一批同时擅长遥感和考古的人才。

中国在高等教育的模式上采用了前苏联专业细化的培养模式,导致大部分人对专业之外都是充耳不闻,绝口不谈。所以考古人对传统方法考古情有独钟,不能了解和运用高科技技术;而遥感研究者只注重技术,即使获取到了遗迹的影像,也只能长叹“奈何鄙人没文化”;不同学科间的森严壁垒难以破除。

更何况,不管是考古还是遥感,都属于国内家长和学生公认的“冷门学科”,属于鲜有人知,少有报考的学科,致使同时开设遥感和考古的高校更是屈指可数。

我只能说,在整个社会的功利主义的导向下,中国的遥感考古实在是难有长足的发展。

6.2遥感本身的劣势

遗址存在的环境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些遗址处于掩埋或半掩埋状态,有些遗址周边有剧烈的人类活动(城市建设等),有些遗址沉睡于水下、沙漠、密林、山体等纷杂的自然环境中,如何从错综复杂的地物中提取出一些弱信息辨别出遗迹的存在,是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

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同一时代、同一地区的遗址,从结构到物质组成多不相同,而电磁波与其相互作用的机理尚未做过系统的理论研究,这需要有大量实例考察产生的数据作为支撑。

7.结语

考古汇集着我们对历史的铭记,对伟大的歌咏,对不朽的惦念。可命运似乎从不予人类以慷慨的馈赠,那些珍贵的文物、遗址总是被巧妙的藏在了自然中某一些难以寻觅的角落,许多文物知道彻底消失,都无缘与后来的人类见上一面。

《孙子兵法》有云:“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遥感技术能跳出人类的狭窄视野,寻觅一个个失落的文明。

本文以考古学与遥感的概念谈起,讲述了遥感在考古领域的优势,也详述了遥感在考古领域的六类具体应用,最后指出了遥感考古仍存在的问题。希望能为大家科普遥感考古的有关知识,吸引大家日后投身于遥感考古的行业,解开文明的重重密码。

8.参考文献

  • 魏强. 遥感信息技术在现代考古领域的应用探讨 [J]. 赤子(上中旬), 2015, (21): 60.
  • 刘建国. 安阳殷墟遥感考古研究 [J]. 考古, 1999, (07): 69-75+102-104.
  • 樊彦国,李瑞华,侯春玲,等. 黄河三角洲近海水体含沙量遥感信息模型研究 [J]. 海洋科学, 2009, 33 (08): 36-39.
  • 刘建国. 水下遥感考古 [J]. 文物季刊, 1995, (02): 90-96.
  • 丛丕福. 水色遥感机理与悬浮物的卫星遥感信息识别研究[D]. 大连海事大学, 2002.
  • 益建芳,陈德超. 利用信息复合方法编制遥感考古专题影像图 [J]. 影像技术, 1998, (04): 4-9+12.
  • 王大方. 中国首部航空摄影考古图集——《内蒙古东南部航空摄影考古报告》出版 [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02, (04): 79.
  • 王怀宝. 寻找齐文化的踪迹——解读《中国临淄文物考古遥感影像图集》 [J]. 测绘通报, 2004, (03): 20.
  • 尹言军,郭礼珍. GPS技术和遥感影像在编制重点文物地图中的应用——以制作武汉大学校园重点文物图为例 [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06, (04): 83-86.
  • 何宇华,孙永军. 空间遥感考古与楼兰古城衰亡原因的探索 [J]. 考古, 2003, (03): 269-273.
  • 阮铮铮,王心源,韩伟光,等. 历史时期扬州城址变迁的遥感考古研究 [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3 (02): 175-179. DOI:10.14182/j.cnki.1001-2443.2010.02.019.
  • 谢晶. 瓜州、敦煌间消失绿洲遥感考古探测新发现 [J]. 丝绸之路, 2015, (14): 75-80.
  • 陈吉. 无人机遥感技术与GIS系统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中的运用——以上海市金山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为例 [J].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 (19): 90-93.
  • 刘永青. 遥感技术透视秦陵 [J]. 科学大众(中学适用), 2004, (04): 30-31.
  • 周小虎,谭克龙,万余庆,等. 现代遥感技术在秦始皇陵考古研究中的应用 [J]. 现代地质, 2007, (01): 157-162.
  • 谭克龙,万余庆,杨一德,等. 高光谱遥感考古探索研究 [J].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2005, (06): 39-42.
  • 李淑英. 中国遥感考古的应用综述 [J]. 中国城市经济, 2011, (01): 126.
  • 朱来东. 国外遥感考古的方法与实例 [J]. 遥感信息, 1988, (03): 41+34.
  • 谭克龙,万余庆,杨一德,等. 考古遥感技术探索——以秦始皇陵区为例[C]//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遥感专业委员会. 成像光谱技术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 2004: 8.
  • 聂跃平,杨林. 中国遥感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与发展 [J]. 遥感学报, 2009, 13 (05): 940-962.
  • 陈富龙. 雷达遥感考古机理、应用与展望 [J].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5, 30 (05): 835-841.
  • 李威. 基于深度学习的遥感图像古城遗址检测算法研究[D]. 内蒙古大学, 2023. DOI:10.27224/d.cnki.gnmdu.2023.000983.

  • 29
    点赞
  • 17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