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偏差

“有时我觉得人就是稀里糊涂的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后很多人又稀里糊涂的死去了,究竟死了后去向何方,谁好像也不关心这个问题,大家好像只关心房子、票子、车子,孩子,总是生活的极为现实。。。”
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是客观的吗?

这一期的更新是根据笔者关于上述问题的相关思考的一个汇总,没有相关文献参考,一些漫谈,仅供一乐。

引子

经常会看到一些文字或者影视作品时常会讲到这个问题,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以及这个世界到底是不是客观的。比如黑客帝国啊,楚门的世界啊,盗梦空间啊。于是在这抛砖引玉一下,和各位聊聊这个有趣的话题。

首先需要知道的是,我们所有对于这个世界基于感官的认知,其实是这样的:

“我们见到的太阳,是八分钟之前的太阳,见到的月亮,是1.3秒前的月亮,见到一英里以外的建筑,是5微秒之前的存在,即使你在我一米之外,我见到的也是3纳米秒之前的你。我们所眼见的都是过去。”

从时间尺度上,我们的感官认知就存在站不住脚的地方。再从感受的标准来看,有一段话说的很有哲理:

“一件事情,对于你来说与对于我来说,是不一样的,对于我来说是那么重,对于你来说,或许很轻。真奇怪同样的一件事情,你和我共同经历的一件事情,在你生命里与在我生命里的位置与重量,可以是那么的不同。”

哪怕是人们同样经历的一件事情,这件事情给不同的人带来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比如一位老师在课堂上当众批评了一位学生,十年之后这位老师也许早就忘记了这么回事,但是这位学生可能在这十年的时间里对这件事情记忆深刻,反反复复地想起,不能释怀。那么这两个人对于这件事情的认知就大相径庭了。

而我们生命中经历的事情数以万计,像这样,我们对每件事情留下的认知都不尽相同,存在大大小小的差异,那么汇合起来,两个不同的人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与认知,可能天差地别。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量子力学里面也提出了认知的相关问题,基于一个著名的杨氏双缝实验(有兴趣可以搜索一下,很有趣),科学家们展开了量子力学的一系列研究,并且得出了非常非常毁三观的一个结论,它的大概内容就是:

“一个物体不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存在永远只是一个概率,只有当你观察它了,他才会坍缩成客观事实。”

著名的‘薛定谔的猫’也就是这个结论的另一种说法。它们的意思都是说,这个世界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你观测了,它就确定了,你不观测,它就不能确定。

夸张点说,我们怎么去想这个世界,它就变成了什么样。所以甚至连客观观测的实体也都不可靠了。

以上的种种,就让人不仅有了这样的思考: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是客观的吗,这个世界是客观的吗?

而这个问题,看似有点神经病。但是其实会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举个小小的例子。

一个例子

打个很有趣的比方,比如,你在看电视剧或者真人秀的时候,喜欢上了一个人,可能是邓超也可能是鹿晗也可能是杨幂,(你可以自己代入一个你自己喜欢的偶像)。

但是事实上,你既没有真的看见过这个人,也没真的听过这个人说话。

你看见的是电视机显示出来的一些像素点,听到的是一大堆失真的声音信号。你可能会说,通过这些像素点我能脑补出这个人的模样,通过声音信号我能想象出他大概的声线。

没错,这就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认识的人,也仅仅是通过我们的眼睛,耳朵把这些信号转化给我们的结果。

所以说,你脑补出的这个人,真的和这个在客观世界里面的人一样吗?你喜欢的这个人,有多少成分是自己想象出来,脑补出来的呢?

很有可能只是,他们身上有你不喜欢的地方,但你没发现。更有可能,这些明星,“你也许只知道他们想让你知道的,你只了解他们想让你了解的,而那并不是他们”。

再进一步,你可能会说,我喜欢这个人不是通过这些肤浅的外貌和声音,我喜欢的是他的性格,处事的态度,和人打交道的方式等等。这些内在的东西,才是我喜欢他/她的原因。

那么这么说来,就更细思极恐了。也就是说,你喜欢这个人的原因,是因为这个人符合你的价值观,符合你期待中的行为准则。你越喜欢一个人,那么说明这个人越契合你的世界观。

到底来说,你还是喜欢的‘你自己’的世界观,并不是这个人。你和这个客观的人没有引起共鸣,你是和‘你自己’,你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引起了共鸣。

更进一步,不仅仅是人,而是整个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如此。你喜欢的事情,你相信的事情,都是因为‘你自己’而已。

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想必是不客观的,很多时候,你不是和这个世界产生了共鸣,而是和自己产生了共鸣。

讨论

这会带来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交流的问题。

这就是为啥,“地球上有62亿人了,为什么还是时时感到孤独。”

细思之下这是件很恐怖的事。这个世界没有真正的交流,大家都在和自己交流。

也就是说,你和一个人所谓 ‘聊得来’,说明你和这个人的世界观越接近,而越聊不来,说明两人的世界观差异越大。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只是在和自己的世界观交流

可悲的是,这个问题是无法被解决的。

因为人的思想和价值观等等是不透明的,所以你不知道正在和你交谈的人到底想的是什么。

如果两个人想要达成共识,我们通常会借助语言,文字或者肢体这种有限的表达方式来描述内心所想,但是这种表达方式事实上相当有限,而且会因为不同的人的世界观,个人经历的不同而差异很大。

有些问题还能通过语言来化解,比如清朝的体制不行了,于是通过语言可以把封建体制的问题表述清楚,最后来个洋务运动甚至武昌起义,这都是可以用语言来阐述和安排清楚的。

而有的问题就无法用语言来化解了,比如北方的‘咸豆腐脑’还是南方的‘甜豆腐脑’这个世纪难题,它就是长期以往的个人经历带来的文化价值的定式。所以单单语言或者文字,就表述不清楚这两种选择的差别到底在哪,以及为什么冲突那么大。

所以误解,冲突等等,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的冲突而引起的,也是很难调和的。

第二个带来的问题,就是认知的偏差。

人们带着认知的偏差来观察这个世界,“你并不是真的想知道,你希望被愚弄。”

换句话说,很多时候,人们只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

有的人相信因果和宿命,所以他们就去寻找能印证因果和宿命的事迹。

有的人相信运气,于是他们就不断看那些彩票得主的故事。

有的人对国民素质感到绝望,于是他们用新闻上各种闯红灯插队的轶事来佐证自己。

而有的人对国家充满希望,于是他们就是专注于去看那些国家崛起的方方面面。

而这个世界这么大,每天发生的事情千千万万。你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个世界,都是站得住脚的。

结论

既然我们了解了认知可能带来的问题,那么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个概念做点事情。

比如与人交谈的时候。

既然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行为言语,来判断他的内心世界观和认知偏差。从而更好地交流。

比如和一个爱打扮的人交流,那么可能就要多从穿着打扮入手,更容易产生共鸣。和一个爱玩游戏的人沟通,就要多用游戏中的事情来打比方。和一个有了孩子的人交流,可能关于他/她的孩子的教育发展才能碰撞出更好的火花。

这也可以运用在自己解读这个世界上。

既然我们一定会带着自己从出生一直以来的人生经历的偏见来看这个世界,那么我们在对事情下结论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想想: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 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以及,“一颗小小的偏见的种子,也会生根成形。它可能成就你,也可能毁灭你”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无偏移地认知这个世界,很难做到,但是这是能真正认识这个世界,甚至一窥世界本质的唯一方式。

或者一句话概括就是,“兼听则明”。

最后

就像一位天涯网友说的:

“有时我觉得人就是稀里糊涂的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后很多人又稀里糊涂的死去了,究竟死了后去向何方,谁好像也不关心这个问题,大家好像只关心房子、票子、车子,孩子,总是生活的极为现实。。。”

所以想想这些关于认知世界的问题,也未尝不可呢。

最后,有个有意思的点是:

追求对这个世界绝对无偏差的认知,本身也未尝不是一种认知偏差。

很多时候,这个世界也因为了认知的偏差,但也注定更美好,动人心弦的:

比如,

梵高眼中的向日葵,不同于世人眼中的向日葵,注定是更灿烂与炙热的,

恋人眼中的对方,不同于旁人的认知,注定是与众不同的。

以及,

父母眼中的我们,

我们不会记得我们第一次来到这世间的情景,第一次走路的情景,第一次叫爸爸妈妈的情景。

这些事情,对于我们来说是那么轻,我们对这些事情一无所知。但是对于我们父母来说,这是他们生命中意义最重大,也最幸福的时刻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

子女,永远是父母最最疼爱的存在。

这种认知的偏差,注定是永恒而美丽的。

文章来源于一个有点哲学意味的问题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