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时代学什么,怎么学 / 2024.9
王湘浩(1915-1993)先生是原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数学系创立者,中国人工智能奠基者。吉林大学王湘浩试验班继承和发扬王先生严谨求实和富于创新的治学精神,以国家重大产业需求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组织双聘院士和10余位国家级领军人才进行授课,由10余位企业总师组成的网络安全技术和管理专家、特殊人才担任兼职导师,培养有使命担当、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和实战能力的网络安全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本文来自:中国科技教育等网络整理
王湘浩与吴文俊、曾宪昌并称“机器证明三杰”。他做了一件事,震惊全世界!
1915年,王湘浩生于河北省安平县,其父王桂山靠耕田和卖药为生,在村里免费行医,时常鼓励王湘浩读书,希望他将来做个教师。叔父早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
在父亲和叔父的影响下,1931年王湘浩初中毕业后,考取了北洋工学院附属高中。当时,北洋工学院的附属高中实际上是大学预科性质,毕业后可以不经考试升入本科。
不过,王湘浩自小喜欢数学,小学和中学数学成绩一直很突出。但是,图画、手工课成绩却很差。读北洋工学院附属高中需要学机械制图,王湘浩很难应付,逐渐失去了读工科的兴趣。1933年高中毕业时,他放弃直接升入北洋工学院本科的机会,考取了北京大学算学系 (数学系)。
1937年,王湘浩在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时,恰值抗日战争爆发,北京大学南迁。王湘浩先回到河北家乡,继而去西安,最后到长沙投奔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成立的临时大学。
他在江泽涵教授的帮助下,留在临时大学数学系任助教,结束了流亡生活。1938年春,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改名西南联合大学。王湘浩在该校当了两年助教后,1939年成为江泽涵教授的研究生,专攻拓扑学; 1941年毕业,担任西南联合大学讲师。1946年夏,他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就是在美国读书期间,王湘浩做了一件震惊世界的事情。
近代,代数中有一个重要命题——迪克森猜想。
这个猜想的证明能彻底阐明有理单纯代数的结构。1931年德国数学家H.哈塞等人证明了这个猜想,在证明中他们使用了类域论方面的重要定理——格伦瓦尔德定理。
这个猜想的证明,在当时的数学界是一件大事。
美国著名代数学家A.A.阿尔贝特说:线性结合代数的理论,当决定所有有理可除代数的问题找到了解答的时候,也许就达到了它的顶点。
在美国读书时,王湘浩发现了格伦瓦尔德定理的错误,并写了只有一页半的短篇论文《关于格伦瓦尔德定理的反例》。这篇论文使迪克森猜想又变成了未予证明的猜想,从而动摇了有理单纯代数的理论。
1948年底,王湘浩在他的博士论文中,纠正了格伦瓦尔德定理的错误,将该定理做了推广,重新证明了迪克森猜想。当时芝加哥大学数学系主任阿尔贝特曾邀请王湘浩就这一重要成果在芝加哥大学作了学术讲演。
王湘浩在论文中,只对循环扩张讨论了格伦瓦尔德定理。回国后,他对一般的阿贝尔扩张给出了该定理成立的充要条件。
这件事成为世界数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事件,震惊了整个世界数学界!

1949年6月,王湘浩启程回国,在母校北京大学数学系任副教授,1950年晋升教授。
1952年,由于院系调整,王湘浩教授来到吉林大学(当时叫东北人民大学)数学系任系主任,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建设数学系的工作中,那时他才40岁。
在建系的过程中,王湘浩重视教学,重视实际,重视青年,重视人才。作为系主任,王湘浩不是将注意力放在自己从事的代数方向上,而是从大局着眼,采取了有远见的措施,在数学系建起了微分方程、计算数学、计算机科学这三个方向,并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了国内的承认和重视。
1958年,王湘浩以其敏锐的洞察力,率先认识到开拓计算机科学研究的重大意义,毅然从代数方向转向计算机科学方向,创建了控制论专业,开展了计算机理论研究,使吉林大学成为国内最早开展计算机科学研究的单位之一。
20世纪60年代,王湘浩在“多值逻辑”和“自动机理论”两方面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此时,吉林大学数学系也已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
1976年,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成立,这是国内最早的几个计算机系之一。在王湘浩的带领下,10年内,吉林大学计算机系的软件专业就成为国内第一批被批准的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专业,以及属于国家重点学科的专业。
王湘浩能包容并接纳各种不同意见,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能看到每个人的优点。吉林大学数学系和计算机科学系,能很快成长为方向较齐全、在国内有影响的院系,这是和王湘浩的人品与见识分不开的。
1977年,王湘浩在国内最早提出要开展人工智能的研究,并于1980年受教育部委托,在吉林大学举办了全国性的人工智能讨论班,随之成立了全国高校人工智能研究会。王湘浩在定理机器证明的归结方法上做出了研究成果。1982年王湘浩和他的学生研究了归结方法中的取因子问题并提出了广义归结方法。
王湘浩很早就指出,越是有成就的教授,越要上基础课,为低年级学生上课。这是他从自己的成长道路获得的一个启示。他不仅坚持这一观点,而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他的一个学生回忆道:“1957年,当我刚进入吉林大学数学系时,就是王湘浩教授为我们主讲数学分析课和高等代数课。名教授的点拨与教诲,对于我掌握这些课程,包括培养科学的治学态度,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不仅亲自为我们讲课,连讲课的讲义也是他亲自编写的。”这就是1960年代全国高校的通用教材《高等代数》和《离散数学》等。
此后,王湘浩教授仍坚持为低年级学生上课,几乎每年入学的一年级学生的高等代数,都由王湘浩教授主讲。正是这样的传统,使得吉林大学数学系的学生,不仅受到严格的训练,而且学者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德艺双馨的人格魅力,成为学子们在大学期间乃至以后人生受用不尽的精神食粮。
王湘浩教授讲课,清晰、简练、明快、逻辑性极强。他善于抓住事物本质,并且引导你一下子就去研究问题的要害。这也就特别有益于学习他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这样做时,自己也特别投入,往往是把精力全部集中于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深入思考之中。因此,有几次,当他一手拿粉笔,一手拿香烟时,他竟在不知不觉中,把粉笔当成香烟,塞进嘴里。每每在这时,他自己也会和同学们一起会心地笑起来。
正是因为王湘浩在吉林大学的卓越贡献,所以吉林大学内有一座“王湘浩”楼。
王浩湘先生于1993年5月4日逝世于大连。2008年1月11日下午,王湘浩教授塑像揭幕仪式在吉林大学计算机楼举行,民盟中央副主席、盟省委主委、副省长陈晓光,吉林大学校长周其凤共同为王湘浩教授塑像揭幕。
推荐阅读
《中国人工智能简史:从1979到1993》
作者:林军 岑峰 著
出版时间:2023.8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作者团队深入采访了全国十余所主要高校、中科院多个研究所老中青三代人工智能研究者,重点介绍中国人工智能领域杰出的科学家,以及他们创造非凡成果的有趣故事。
本书梳理了自 1979 年至 1993 年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初期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用轻松而真诚的笔触,讲述了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寻路的奠基者,并介绍了重要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带领读者深入了解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早期鲜为人知的历史。
《概率导论(第2版·修订版)》
作者:[美] 迪米特里·伯特瑟卡斯,[美] 约翰·齐齐克利斯
译者:郑忠国 童行伟
从直观、自然的角度阐述概率;适合理工科学生入门,便于自学。
本书多年来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等名校被用作概率课程教材,经过课堂检验和众多师生的反馈得以不断完善,是一本在表述简洁和推理严密之间取得优美平衡的经典作品。
《普林斯顿概率论读本》
作者:[美] 史蒂文·J. 米勒(Steven J. Miller)
译者:李馨
普林斯顿读本三剑客之概率论,概率论教材,叙述深入浅出,提供课程视频和讲义,概率论学习图书。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概率论及其众多应用、技术和方法似乎非常费力且令人生畏,而这正是本书的用武之地。这本通俗易懂的学习指南旨在用作概率论的独立教材或相关课程的补充材料,可帮助学生轻松地学习概率论知识并取得良好效果。
本书基于史蒂文·J. 米勒在布朗大学、曼荷莲学院和威廉姆斯学院教授的课程而作。米勒通过先修课程材料、各种难度的问题及证明对概率论这一数学领域进行了详细介绍。探索每个主题时,米勒首先引导学生运用直觉,然后才深入技术细节。本书涵盖的主题很广,并且对材料加以重复以强化知识。读完本书,学生不仅能掌握概率论,还能为将来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概率论沉思录》
作者:埃德温·汤普森·杰恩斯
译者:廖海仁
著名数学物理学家,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和斯坦福大学教授,统计力学和概率统计推断方面权谋埃德温·汤普森·杰恩斯,40年思想著作;
无数读者苦等15年的概率论神作,英文版豆瓣评分9.4高分;
概率论作为逻辑的延伸,是所有科学推断的基础。本书收集了概率统计的各种线索,将概率和统计推断融合在一起,用新的观点生动地描述了概率论在物理学、数学、经济学、化学和生物学等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尤其是阐述了贝叶斯理论的丰富应用,弥补了传统概率论和统计学的不足,并揭开了众多悖论背后的玄机。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