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架构06 - 信息系统(上)

信息系统概述

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网络和通信设备、计算机软件、信息资源、信息用户和规章制度组成的以处理信息流为目的的人机一体化系统

基本功能

五个基本功能:输入、存储、处理、输出和控制。

  • 输入功能。输入功能决定于系统所要达到的目的及系统的能力和信息环境的许可。
  • 存储功能。存储功能指的是系统存储各种信息资料和数据的能力。
  • 处理功能。它是数据处理工具。处理功能基于数据仓库技术的联机分析处理 (OLAP)和数据挖掘 (DM) 技术。
  • 输出功能。信息系统的各种功能都是为了保证最终实现最佳的输出功能。
  • 控制功能。控制功能对构成系统的各种信息处理设备进行控制和管理,对整个信息加工、处理、传输、输出等环节通过各种程序进行控制。

信息系统的性质影响着系统开发者和系统用户的知识需求。
以计算机为基础”要求系统设计者必须具备计算机及其在信息处理中的应用知识。
人机交互”要求系统设计者还需要了解人作为系统组成部分的能力以及人作为信息使用者的各种行为。

发展

1979年,美国管理信息系统专家诺兰 (Richard L.Nolan) 通过对200多个公司、部门发展信息系统的实践和经验做出的总结,提出了著名的信息系统进化的阶段模型,即诺兰模型

诺兰模型

它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发展道路划分为6个阶段,即:初始阶段、传播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

  1. 初始阶段
    计算机刚进入企业时只作为办公设备使用,应用非常少,通常用来完成一些报表统计工作、财务工作甚至打字机的工作。主要特点:
    (1)组织中只有个别人具有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2)该阶段一般发生在一个组织的财务部门。
  2. 传播阶段
    企业对计算机有了一定了解,想利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比如进行更多的数据处理,给管理工作和业务带来便利。主要特点:
    (1)数据处理能力得到迅速发展。
    (2)出现许多新问题(如数据冗余、数据不一致性、难以共享等)。
    (3)计算机使用效率不高等。
  3. 控制阶段
    企业管理者开始从整体上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发展,在客观上要求组织协调、解决数据共享问题。在这一阶段,一些职能部门内部实现了网络化,如财务系统、人事系统、库存系统等,但各软件系统之间还存在“部门壁垒”与“信息孤岛”。信息系统呈现单点、分散的特点,系统和资源利用率不高。主要特点:
    (1)成立了一个领导小组。
    (2)采用了数据库 (DB) 技术。
    (3)这一阶段是计算机管理变为数据管理的关键。
  4. 集成阶段
    企业开始重新进行规划设计,建立基础数据库,并建成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开始由分散和单点发展到成体系。主要特点是:
    (1)建立集中式的DB及相应的IS。
    (2)增加大量硬件,预算费用迅速增长。
  5. 数据管理阶段
    企业开始选定统一的数据库平台、数据管理体系和信息管理平台,统一数据的管理和使用,各部门、各系统基本实现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IT 系统的规划及资源利用更加高效。
  6. 成熟阶段
    信息系统已经可以满足企业各个层次的需求,从简单的事务处理到支持高效管理的决策。企业真正把 IT与管理过程结合起来,将组织内部、外部的资源充分整合和利用,从而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信息系统生命周期

一般来讲,信息的生命系统分为四个阶段。

产生阶段

信息系统的产生阶段,也是信息系统的概念阶段或者是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阶段。这一阶段又分为两个过程,一是概念的产生过程,即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提出建设信息系统的初步想法;二是需求分析过程,即对企业信息系统的需求进行深入地调研和分析,并形成需求分析报告。

开发阶段

开发步骤
总体规划
系统开发的起始阶段,它的基础是 需求分析。作用主要有:指明信息系统在企业经营战略中的作用和地位;指导信息系统的开发;优化配置和利用各种资源,包括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总体规划 产出包括信息系统的开发目标、信息系统的总体架构、信息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信息系统的实施计划、信息系统的技术规范等。
系统分析
目标是为系统设计阶段 提供系统的逻辑模型。以企业的业务流程分析为基础,规划即将建设的信息系统的基本架构,它是企业的管理流程和信息流程的交汇点。内容主要包括组织结构及功能分析、业务流程分析、数据和数据流程分析、系统初步方案等。
系统设计
根据系统分析的结果, 设计出信息系统的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包括系统架构设计、数据库设计、处理流程设计、功能模块设计、安全控制方案设计、系统组织和队伍设计、系统管理流程设计等。
系统实施
将设计阶段的结果在计算机和网络上具体实现,也就是将设计文本变成能在计算机上运行的软件系统。由于系统实施阶段是对以前的全部工作的检验,因此,系统实施阶段用户的参与特别重要。系统实施阶段以后,用户逐步变为系统的主导地位。
系统验收
信息系统实施阶段结束以后,系统就要进入试运行。通过试运行,系统性能的优劣以及是否做到了用户友好等问题都会暴露在用户面前,这时就进入了系统验收阶段。

运行阶段

当信息系统通过验收,正式移交给用户以后,系统就进入了运行阶段。运行阶段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就是系统维护,维护分为4种类型,即排错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和预防性维护。一般在系统运行初期,排错性维护和适应性维护比较多,而到后来,完善性维护和预防性维护就会比较多。

消亡阶段

企业的信息系统会经常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系统更新改造、功能扩展,甚至报废重建的情况。对此,在信息系统建设的初期企业就应当注意系统的消亡条件和时机,以及由此而花费的成本。

信息系统建设原则

为了能够适应开发的需要,在信息系统规划设计以及系统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守一系
列原则,这是系统成功的必要条件。
信息系统开发的常用原则:

高层管理人员介入原则。

信息系统从概念到运行都必须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介入,可以是直接参加,也可以是决策或指导,还可以是在政治、经济、人事等方面的支持。该原则现阶段已经逐步具体化——企业的“首席信息官”(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CIO),深度介入信息系统开发建设以及运行是 CIO 的职责所在 。

  • 用户参与开发原则。主要包括三项定义:一是“用户”有确定的范围;二是用户应参与全过程的开发;三是用户应当深度参与系统开发

自顶向下规划原则。

主要目标是达到信息的一致性,同时绝不能取代信息系统的详细设计。鼓励信息系统各子系统的设计者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有创造性的设计。

工程化原则。

早期的信息系统,大都成了少数开发者的“专利”,系统可维护性、可扩展性都非常差。后来,信息工程、系统工程等工程化方法被引入到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之中,才使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工程化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它也应当是信息系统开发的一项重要原则

其它原则。

不同的角度,人们提出了不同的原则。如:创新性原则,用来体现信息系统的先进性;整体性原则,用来体现信息系统的完整性;发展性原则,用来体现信息系统的超前性;经济性原则,用来体现信息系统的实用性。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结构化方法

结构是指系统内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框架。结构化开发方法就是把软件开发过程划分成若干个阶段和步骤,每个阶段有明确的输入和输出,并采用一定的技术或表示方式来描述各个阶段的工作成果,结构化方法是一种传统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由结构化分析(SA)、结构化设计(SD)和结构化程序设计(SP)三部分有机组合而成,其精髓是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和模块化设计。

主要阶段

  • 需求分析阶段:与用户沟通,明确软件需求和业务流程,绘制需求模型图。
  • 概要设计阶段:根据需求,设计软件的总体结构和模块,描绘系统结构图。
  • 详细设计阶段:对各个模块进行详细的接口设计、数据库设计、业务逻辑设计,画出详细设计图。
  • 编码实现阶段:根据详细设计文档,选择编程语言编写程序代码。
  • 测试阶段:对编写的代码进行测试,确保软件符合需求。
  • 部署阶段:将测试通过的代码安装部署到服务器,推向产品环境。

主要特点

  • 开发目标清晰化。结构化方法的系统开发遵循“用户第一”的原则。
  • 开发工作阶段化。每个阶段工作完成后,要根据阶段工作目标和要求进行审查,这使各阶段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便于项目管理与控制
  • 开发文档规范化。结构化方法每个阶段工作完成后,要按照要求完成相应的文档,以保证各个工作阶段的衔接与系统维护工作的便利。
  • 设计方法结构化。在系统分析与设计时,从整体和全局考虑,自顶向下地分解设计;在系统实现时,根据设计的要求,先编写各个具体的功能模块,然后自底向上逐步实现整个系统。

不足和局限

  1. 开发周期长:按顺序经历各个阶段,直到实施阶段结束后,用户才能使用系统。
  2. 难以适应需求变化:不适用于需求不明确或经常变更的项目。
  3. 很少考虑数据结构:结构化方法是一种面向数据流的开发方法,很少考虑数据结构。

常用工具

有数据流图、数据字典、结构化语言、判定表以及判定树等。

原型化方法

也称为快速原型法,或者简称为原型法。它是一种根据用户初步需求,利用系统开发工具,快速地建立一个系统模型展示给用户,在此基础上与用户交流,最终实现用户需求的信息系统快速开发的方法。

分类

  • 按是否实现功能分类:分为水平原型(行为原型,功能的导航)、垂直原型(结构化原型,实现了部分功能)。
  • 按最终结果分类:分为抛弃式原型、演化式原型。

特点

  • 原型法可以使系统开发的周期缩短*、成本和风险降低、速度加快,获得较高的综合开发效益
  • 原型法是以用户为中心来开发系统的,用户参与的程度大大提高,开发的系统符合用户的需求,因而增加了用户的满意度,提高了系统开发的成功率。
  • 由于用户参与了系统开发的全过程,对系统的功能和结构容易理解和接受,有利于系统的移交,有利于系统的运行与维护
  • 原型法的不足之处:开发的环境要求高、管理水平要求高

应用

可以看出,原型法的优点主要是能更有效地确认用户需求。从直观上来看,原型法适用于需求不明确的系统开发。事实上,分析层面难度大、技术层面难度不大的系统,适合于原型法开发。

面向对象方法

面向对象(OO)方法认为,客观世界是由各种对象组成的,任何事物都是对象。每一个对象都有自己的运动规律和内部状态,都属于某个对象类,是该对象类的一个元素。复杂的对象可由相对简单的各种对象以某种方式而构成,不同对象的组合及相互作用就构成了系统。

特点

  • 使用OO方法构造的系统具有更好的复用性,其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全面、合理、统一的模型。OO方法也划分阶段,但其中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现三个阶段之间已经没有“缝隙"。也就是说,这三个阶段的界限变得不明确,某项工作既可以在前一个阶段完成,也可以在后一个阶段完成;前一个阶段工作做得不够细,在后一个阶段可以补充。
  • 面向对象方法可以普遍适用于各类信息系统的开发。
  • 面向对象方法的不足之处:必须依靠一定的面向对象技术支持,在大型项目的开发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涉足系统分析以前的开发环节。

应用

当前,一些大型信息系统的开发,通常是将结构化方法和OO方法结合起来。首先,使用结构化方法进行自顶向下的整体划分;然后,自底向上地采用OO方法进行开发。因此,结构化方法和OO方法仍是两种在系统开发领域中相互依存的、不可替代的方法

面向服务方法

面向服务(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简称SOA)的方法。
面向对象的应用构建在类和对象之上,随后发展起来的建模技术将相关对象按照业务功能进行分组,就形成了构件的概念。对于跨构件的功能调用,则采用接口的形式暴露出来。进一步将接口的定义与实现进行解耦,则催生了服务和面向服务的开发方法。

应用

从应用的角度来看,组织内部、组织之间各种应用系统的互相通信和互操作性直接影响着组织对信息的掌握程度和处理速度。如何使信息系统快速响应需求与环境变化,提高系统可复用性、信息资源共享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成为影响信息化建设效率的关键问题,而SOA的思维方式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

  • 1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