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利民教授、王鼎煌
张利民的团队正研发可实时监测全港斜坡的数字孪生系统。
张利民团队得到包括政府土力工程处、天文台在内的部门合作,获得全港天然山坡、地形地貌及建筑物(特别是受斜坡影响的房屋)的高精度地图,建立起城市级斜坡监测数字孪生系统。
研全港斜坡监察系统
预判灾害助应急决策
人口稠密,山多平地少,是香港主要城市特征,山泥倾泻(又称滑坡)一直为社会带来重大威胁。单是今年「9·7暴雨」,全港就录得近190处山泥倾泻灾害,影响多个地区交通与居民生活。为处理山泥倾泻风险管控的难题,香港科技大学学者张利民团队今年获资研局近7,400万元拨款,开发首个达城市规模(city-scale)、可覆盖香港全境斜坡的数字孪生(Digital Twin)系统。他近日接受香港文汇报记者专访时分享,该项目将结合物理模型模拟驱动、智慧感知、通信集成网络和数字孪生引擎等新技术,不单开创了城市级的实时山泥倾泻风险评估,更能高效模拟一旦灾害发生相关交通及市民逃生等社会反应,支援协调应急决策,协助香港实现「智慧减灾」。
过去40年间,降雨和地震引发了全球约85%致命山泥倾泻,造成逾18万人死亡,而香港自1984年以来遭受了约13,300宗天然山坡与8,200宗人造斜坡山泥倾泻,造成大量伤亡和经济损失,特别是气候变化下频繁的极端暴雨和强烈地震引发的持久性山泥倾泻灾害,必须研发新的应急风险管理理论与技术,保障公共安全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2023年9月初,耀兴道对开山坡发生山泥倾泻,危及民居。
评定安全系数 大数据找漏
为更确切掌握全港各处斜坡在什么情况下可能出现山泥倾泻,并指引进行针对性加固,团队正开展「数字孪生智能化滑坡风险应急管理」项目,以建立一个世界领先、具备实时模拟能力,且涵盖全港所有天然山坡、人工斜坡及建筑物及降水、地震等信息的城市规模斜坡数字孪生系统,帮助提升现行斜坡安全系统的防御能力,管控极端暴雨和地震诱发的山泥倾泻风险。这就好比做数字化资产管理,透过该系统,就可以清楚掌握全港范围内各处斜坡的实际状态。
团队已和包括土力工程处、天文台在内的政府部门合作,取得全港天然山坡、地形地貌及建筑物(特别是受斜坡影响的房屋)的高精度地图,以及降水及地震数据。张利民说,团队亦藉助「香港科大—雄彬一号」光学卫星及其他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等遥感技术,实时监测全港6万多个人工斜坡的变形与位移隐患,而政府在港岛半山宝珊道等重要斜坡安装可侦测斜坡变形与地下水压力的传感器,其数据亦与系统共享使用。
当这些数据全部传输至数字孪生系统,我们就能评估出该斜坡的安全系数,以及在模拟发生山泥倾泻时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范围与损害程度,帮助查找斜坡安全漏洞并实现斜坡安全监测预警。
预演临灾反应 加强临机应变
该系统还可以监测并模拟山泥倾泻灾害下社会临灾的应急反应,「比如我们就在宝珊道附近道路上安装了光纤传感器,当天文台发出暴雨紧急信号下,可监测道路车流与人流情况,大家是否遵守交通指示等。这些数据汇入系统中亦可实现城市与社区间关于道路、降水、山泥倾泻以及通信等方面的实施监测与信息共享,帮助政府自上而下进行全过程应急管理。」
不仅如此,数字孪生系统高效模拟预测的灾害过程与社会反应,通过三维计算机视觉技术亦能生动地展示风险传播,以及模拟人在不同灾害情境下的逃生过程,身临其境地教导公众在灾情下正确的应对方式,提升防灾意识。
这个系统未来还可扩展应用至更多灾害场景,如地震、洪水、台风以及流行病,交通危机等,成为灾害与危机管理的通用工具。团队还会与岩土国际组织合作,开展项目,推动建立全球数字孪生技术标准化,协助香港及其他地区可持续和韧性化减灾发展。
*转载自《文汇网》官方网站
张利民教授简介
张利民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讲座教授,数字湾区与智能减灾实验室负责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离心机实验所主任。从事滑坡泥石流机理及风险控制、堤坝安全、智慧城市等研究。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大坝技术委员会(TC210)主席、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风险分析与管理委员会前主任、国际期刊Georisk主编、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副主编、Engineering Geology、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等期刊编委。
由香港科技大学主理出品的【教授专栏】,汇集来自不同领域教授的学术成果、前沿论断及知识科普,用最新鲜的视角解读社会动态,以最前沿的角度解释科技奥秘。期待通过香港科技大学的平台,聚合更多新锐观点,打造出一期又一期生动又深刻的【教授专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