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逻辑,特别是因明学,和中国的墨子逻辑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逻辑学并称为世界古代逻辑的三大源流。关于印度佛教逻辑因明学,可能我们普通人都不太了解,但是有一位中国的高僧却达到了当时因明学的最高成就。
这位高僧就是从东土大唐而来去往西天拜佛求经的玄奘,什么是因明学?为什么它是世界古代逻辑的源流之一?玄奘在因明学方面有多高的造诣?回国之后又对发展中国的因明学做出了什么贡献?
本期红鸟沙龙我们邀请到了复旦大学古籍所研究员,中国宗教学会理事郑伟宏教授作为主讲嘉宾,为我们分享“论玄奘因明成就—印度佛教逻辑述要”的相关内容。
精彩回顾(上)
精彩回顾(下)
01
嘉宾分享
Part1 印度佛教因明学背景介绍
因明是梵文Hetuvidyā(醯都费陀)的意译。醯都(Hetu)是因,费陀(Vidyā)是明。因是指论证的理由。印度所谓的“明”相当于中国的学。因明是印度古代五明(五种学问)之一。因明的内容包括辩论术、逻辑、认识论。
印度佛教因明有两个高峰:陈那因明和法称因明。玄奘在印度学习的以及回国后弘扬的都是陈那因明,玄奘回国以后兴起的是法称因明。法称因明在宋代时才开始由印度传入西藏,成为藏传因明,中国是因明的第二故乡。
玄奘学习了因明的所有知识,但回国后弘扬的仅仅是逻辑,相当于论证和反驳。古今中外,只有玄奘法师最懂得印度七世纪时那烂陀寺的陈那因明原貌。
玄奘法师的重要遗训是汉传因明的精华,它揭示了印度陈那因明体系的DNA。掌握了这一DNA,它就成为我们今天打开陈那因明逻辑体系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有了它,可以分清佛教因明两个高峰陈那因明与法称因明的同和异,可以串起由他开创的汉传因明与后起的藏传因明比较研究;它又是我们批评国内外一系列有重大误解的代表性论著的有力武器。
它是汉传因明具有文化自信的根源,是当今汉传因明自立于世界因明之林的雄厚资本。
一百多年来,绝大多数汉传研究者都是数典忘祖,邯郸学步。学日本、学印度,学苏联,却丢掉了汉传因明优良传统。藏传因明的研究者几乎也是全盘照搬苏联、印度的旧说,完全用法称因明的逻辑体系来解释甚至代替陈那因明的逻辑体系。
Part2玄奘求学和弘扬因明的光辉历程
玄奘法师在国内修学的时候就做好了精神和物质的充分准备。他五岁丧母,十岁丧父,那时他随他的二哥长捷法师学习佛经,传记里面说他“皆一遍而尽其旨,经目而记于心。”
玄奘十一岁就能够讲《妙法莲花经》和《维摩诘所说经》。十三岁出家的时候,一句“我要远绍如来,近光遗法。”震惊众人。在西行以前他已经师从13位名师,且为了给日后的西行在心身两方面做好充分准备,他还在国内进行行脚僧的游学实践。
玄奘法师在印度学习的时候主副兼修,求学欲望强烈。他的主攻方向是到印度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向戒贤论师学习《瑜伽师地论》。因明的研修是他的副业,但是这个副业是他从头到尾在印度访学过程中都学习的一门学问。
为了回国弘扬因明这门新鲜学问,玄奘在求学之际显然不允许有似是而非、似懂非懂之处。在西行中,他走一路,便学一路。可谓遍谒众师,观摩溥德。
他学习因明,特点鲜明。第一,传授者皆为高僧大德,起点很高;第二学得全面;第三学深学透;第四反复学习,究源竟委。玄奘来到目的地那烂陀寺,一住5年,得到了佛学权威戒贤在佛学和因明两方面的真传。后来又南游数年,遍访高僧大德,有名字可考的就达14人,包括与戒贤齐名的胜军。因此,他的学习水平远超当时印度一般的高僧。
玄奘法师对待任何人都一视同仁。对待自己的老师从来不盲从,胜军法师花了40年的时间深思熟虑建立起来的一个论证式包含的错误被玄奘纠正了。
与汉地、西域和印土各色人等打交道,可用众缘和谐来概括。中国礼仪文化和佛教的慈悲为怀让玄奘具有博大的胸襟,使得他在西行、求学等方方面面都能得到各方襄助,能够利用和调动起一切有利因素为我所用。真可谓玄音净六尘,启示众生开悟,奘志通三学,观摩普德鸣谦”。
玄奘法师尊敬师长。所以在国内外求学时,所求之高僧大德都能毫无保留地为他指点要义,解疑排难,他得到的是真知灼见。他从来不恃强凌弱,而是平等相待,以理服人。这样都能赢得对方的尊重。
他对待供养,也从来不贪图享受。有时候供养非常丰厚,他总是少取甚至不取。在他回国的时候,戒日王、鸠摩罗王为他准备了重礼,但是玄奘法师都没有收受,只收下了旅途用的雨具。
他不仅仅是一个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满腹经纶的海归法师,而且是一个有高度政治智慧的高僧,再加上他具有圆融无碍的处世哲学,能够利用和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使得他回国后为译传和弘扬佛法,达到史无前例的辉煌成就。
玄奘先后为唐太宗、武则天、唐高宗所钦重,他们都为译经事业提供了政治上、译经场所、译经人员和物资上的保障。供养优厚,并赐号“三藏法师”。
玄奘述而不作,遵唐太宗之命费不少时日口述了《大唐西域记》。在译经的近20年间,在道、儒、佛三教竞争的局面下,他自始至终竭尽所能维系着与皇权的密切关系。
他回国成立了长安译经院,培养了大量的译经的人才,为以后中国的佛教和因明学传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Part3印度佛教因明三种论证式
印度佛教因明的发展史分古因明、陈那因明和法称因明三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其论证形式经历了从类比到演绎的发展过程。陈那因明是承前启后的中轴。
古因明的五支论式是:
宗:声(是)无常,
因:所作性故,
同喻:犹如瓶等,于瓶见是所作与无常,合:声亦如是,是所作性
异喻:犹如空等,于空见是常住与非所作,合:声不如是,是所作性,
结:故声无常。
宗相当于论题,因就是理由,同喻,异喻是举的例子。举的例证是正面例证和反面例证来证明声音是无常的。
上述论证使用的推理属于类比推理,从瓶有“所作性”,瓶有“无常性”,声有“所作性”,推出“声无常”。这是论证中常常用到的推理方式。有一定的论证作用。但是,类比论证的可靠性程度(证明力)比较低。
这有两个弊病:全面类比和无穷类比。主张“声常住”的声论派反驳说,瓶还有“可烧”“可见”的属性,按照上述方式同样可推出声也有“可烧”“可见”的属性,岂不荒谬?推出声与瓶的所有属性相同,这是全面类比。当追问为什么瓶是所作,瓶会是无常?立方又要回答,例如罐、如灯、如电……,这是无穷类比。
陈那论师,他把五支作法改为三支作法,也就是陈那因明:
宗:声是无常,
因:所作性故,
同喻:诸所作者见彼无常,犹如瓶等,
异喻:诸是其常见非所作,犹如空等。
陈那改五支为三支,删去合和结,增加喻体。避免了古因明两个弊病。只说“所作”与“无常”有不相离关系,其它属性一概不论,避免了全面类比;说“诸”(汉译也有用“若”的)所作就概括了一个类的大多数,避免了无穷类比。
请注意,同、异喻体打头的量词不是“凡"“所有”,而是“诸”和“若”。在汉语里,“诸”是众多的意思,并非毫无例外的“凡"“所有”。玄奘译文用“若”字,与“诸”相同,是取举例含义,而非“假如”。
法称的三支作法把陈那三支作法的顺序颠倒过来,再把例证去掉,异喻体可单独与因、宗构成论式,即法称因明。今天用逻辑三段论理论来衡量,是标准的演绎论证,等同于三段论第一格第一式(AAA):
同喻:凡所作皆无常,
异喻:凡是常者皆非所作,
因:所作性故,
因:所作性故,
宗:声是无常。
宗:声是无常。
所以说第一个达到三段论水平的演绎逻辑体系,应该是法称因明。而不是玄奘学习和弘扬的陈那因明。
02
观众提问
Q
观众1:感谢郑教授的分享,今天学到了很多东西,也产生了两个比较大的疑惑。第一,玄奘他去西行取经如何解决一路中语言的障碍,西行走了这么一大圈,他应该碰到了多种不同的语言,如何解决一路中语言的障碍的呢?第二,您提到了辩论,这辩论的题目是随意定的,还是事先已经拟好的呢?
A
郑伟宏教授:两个问题都非常好。第一个问题,语言问题,玄奘法师在西行之前,他是学习过梵文的。他的梵文应该是很好的,目前书上也没有记载过他到西域有没有学习过其他语言,这个我不好下定论。
第二个问题,辩论是要有预定的题目,这个预定的题目不是随便乱定的,印度人对辩论非常认真。辩论地点在古因明中也有规定,在王家、在高僧大德面前、在很有知识的人面前、在大庭广众之下、在庄严的地方才能够举行辩论。在这些辩论场所里面辩论的题目,是敌我双方(论战双方)约定好的。
Q
观众2:郑教授刚刚也提到在古印度佛教里面特别讲究辩论,辩论好像是非常公开的,我想问一下像古希腊也是有辩论的文化和风气,古印度的辩论风气和古希腊辩论风气,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A
郑伟宏教授:从时间上来讲,应该是先有亚里士多德逻辑,再有墨辩逻辑,再有印度的真理派的逻辑和佛教的因明。但是,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资料表明印度的是从亚里士多德哪里传来的。
Q
观众3:我想请教郑教授您对佛教的流变,特别是近些年南传佛教的传播怎么看?还有就是我看见涉及到逻辑学概念或者起源并没有太多关于因明学的系统的一些论述,是不是说明因明学佛陀涅槃之后才在佛教中出现的?
A
郑伟宏教授: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我刚好有一个博士生在台湾做的硕士论文题目就是南传佛教里面的论事。论事是原始佛教里面有的。它是原始佛教里面难得的一部讲到逻辑的著作。
所以你要说在释迦牟尼时代,确实没有专门的因明书,也没有专门的逻辑的著作。因为释迦牟尼佛49年讲经说法。它主要的就是教导人们成菩萨成佛能够解脱。凡是和解脱无关的学问,他都不去研究。不是他不懂,是他不主张去研究它,所以原始佛教除了论事是没有逻辑的。
直到公元一世纪的时候,婆罗门教的正理派几代人写了正理经,里面有逻辑,有逻辑体系。这个逻辑是五分作法,就是我们今天讲座里面提到的五分作法,他们用的是五分作法是类比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