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RISC-V架构异军突起
CPU是计算机系统(包含PC、手机与各种智能设备等)的核心,而处理器架构是 CPU 的基石。纵观CPU架构发展历史,技术、生态、产业共同影的一个架构成败。
强如巅峰Intel也能在最初的64位之争中败在IA-64上,弱如Acorn公司(ARM前身)也能赶上嵌入式设备爆发的大潮,依靠低成本、低功耗的技术特点得以生存,最终发展建立起每年出货200多亿片的ARM帝国。
在依靠各大厂商支持的处理器架构之外,还存在一类从学校或者研究机构走出来的学院派开源处理器,它们中的先驱包含SPARC等大多已销声匿迹。直到最近几年的RISC-V,结合了各家RSIC架构前辈所长,又赶上了业界对开源硬件的期盼,才使得开源这个词在处理器架构方面有了巨大的声量。
RISC-V具有架构永久开源、指令集精简且高效、CPU微架构模块化、架构扩展性强等若干特征,这些特性完全契合物联网领域设备多元化、碎片化的场景。
因此RISC-V有能力提供更高性价比、更贴合具体应用的各种类型的CPU,有望成为未来物联网市场的首选。
本文结合各种行业趋势,深入阐述RSIC-V的技术特点,分析RISC-V在物联网行业的前景。
2、RISC-V技术特色
2.1、历史与影响
CPU架构指的是用于定义同一系列CPU产品的技术规范,规范包含指令集、内存模型、异常体系等CPU对软件体现的方方面面,是区分不同类型CPU的重要标示。CPU架构分成两大技术阵营,一个是intel、AMD为首的复杂指令集CPU(即CISC),另一个是以ARM、MIPS、RISC-V等为首的精简指令集CPU(即RISC)。目前市面上ARM架构和英特尔x86架构分别在移动端和桌面端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技术之外,ARM架构的收费授权模式与x86架构的封闭授权模式也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无论IP收费还是IP封闭都存在较高的门槛,这使得越来越多的芯片研发企业转向了开源架构RISC-V,其开源性和易用性为芯片市场打开了另一扇大门。
RISC-V 指令集是基于精简指令集计算(RISC)原理建立的开放指令集架构(ISA),该项目在 2010 年始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当时,创始者 Krste Asanovic 教授需要使用一个微处理器指令集,然而 Intel 的 X86 架构指令集存在专利问题,ARM 架构指令集的授权又十分昂贵。在此背景之下,该研究团队决定从零开始设计一套全新的指令集, RISC-V 就此诞生。这里的“V”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这是伯克利从 RISC I 开始设计的第五代指令集架构,二是它代表了变化(variation)和向量(vectors)。在此之前,伯克利研究团队已研制了四代精简指令处理器芯片,第一代处理器 RISC I 是于 1980 年在伯克利 Dave Patterson 教授主导的 Berkeley RISC 项目中设计而成,也是 RISC 名称的由来。
获巨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