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份笔记,加了一点自己的理解。
一、广域网及其组成
WAN,也就是广域网,也是工作在前三层的。它是被用来连接LAN通信的远程网。虽然说涉及前三层,不过主要还是在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这是一张WAN的示意图:
CPE: Customer Premises Equipment,(宽带)客户端设备
CO:Central Office,中心局
其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叫local loop,本地环路。我看洋人的解释是这样的:
In telephony, a local loop refers to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 telecommunication company’s CO to the lines in the service subscriber’s home or office.
说白了还不就是WSP广域网服务提供商和CPE客户端设备之间的连接。
二、广域网的连接
说起连接,这倒是有一张WAN的链路连接方案:
帧中继其实就是frame relay了。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交换是其中的重头戏。
交换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动态分配通信线路上的资源。这里面有两种很有意思的连接方式,SVC(Switched Virtual Circuits,交换虚拟电路)和PVC(Permanent Virtual Circuits,永久虚拟电路),都属于交换里面关注的内容。
这个什么SVC其实就是电路交换的原理了:建立连接、通话、释放连接,而且在此期间会一直占用通信资源。很少见地,这玩意除了电话网,居然还有ATM在用。当然这个ATM不是自动提款机,是异步传输模式。难怪书上在说到PPP的时候一直强调PPP不仅支持同步链路,也支持异步链路。
至于PVC么,是x.25和帧中继在用。不过x.25都是多少年前的老黄历了……而且ISDN叫窄带,网速也慢,主要原因大概就是用的电路交换,而且线路也不太行吧。这个后面再说。
T1/DS1,1.544Mbps。意义不明,好像是和带宽有关的,而且看起来和ISDN/B有关系。
从体系结构来说,借用一下软工的概念,体系结构由部件、连接件和部署组成。现在有了连接件(链路连接方案)和部署(接下来再说),肯定就要关注一下部件了。那么,部件是什么呢?当然是WAN中用到的设备了。其中最重要的要数调制解调器modem了。其中有一些名词:
CSU:channel service unit,信道服务单元
DSU:data service unit,数据服务单元
CSU/DSU:channel service unit/digital service unit,也就是调制解调器
其实工作起来也就是这么回事了。
三、广域网的“部署”
刚刚说到,借用软件体系结构的划分,部件是设备,连接件是链路层的连接方案,那部署呢?我部署映射到了物理层。也就是说,广域网中的物理层对应着整个广域网的“部署”。不过这么划分其实有点牵强,分层的东西被强行拉平flatten有点奇怪。不过物理层探讨的是比特流的传输,似乎和部署的关系更密切一点,因为我觉得部署关心的也是如何调整环境让产品和服务器之间进行数据传输。
DCE:data circuit-terminating equipment,数据设备
DTE:data terminal equipment,数据终端设备
说起来,DCE一般被服务商持有,所以clock rate一般在DCE端配置。
四、广域网的接入
点对点连接
再来看看PPP协议。我之前只知道这是一个身在链路层但其实横跨三层的协议,需要在物理层建立连接,然后用LCP链路控制协议进行配置协商和鉴权,然后用NCP网络控制协议和网络层达成共识。今天这个可能更加详细一点。顺便还要加上一个不知道什么鬼的HDLC,就是所谓的High-level Data Link Control;据说是Cisco独有的技术?那就不深入研究了,主要还是看PPP。
PPP的过程,无非就是那几个了:
1.链路的建立和配置协商(LCP);
2.链路的质量检测(从过程来看主要是鉴权,当然还有误码率的检测);
3.网络协议的配置协商(NCP);
4.链路终止。
PPP用的鉴权协议,有PAP(口令鉴别协议,Password Authentication Protocol)和CHAP(询问握手鉴别协议,Challenge Handshake Authentication Protocol)。
PAP:
远程节点不停的在链路上反复发送用户名/密码,直到验证通过或者连接终止。
不健壮的身份认证协议,使用明文发送密码。
连接建立前只有一次认证。
CHAP:
链路建立阶段结束之后,认证者向对端点发送“challenge”消息;
对端用经过单向哈希函数计算出来的值做应答;
认证者根据它自己计算的哈希值来检查应答,如果值匹配,通过认证,否则终止连接;
经过一定的随机间隔,认证者发送一个新challenge给端点,重复步骤1-3。
宽带和窄带
ISDN: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综合业务数字网
ADSL: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非对称数字用户线路
ISDN有两种接口:
BRI:Basic Rate Interface,基本速率接口
PRI:Primary Rate Interface,主速率接口
同时,ISDN提供两条B信道和一条D信道。B信道用于数据和语音信息,D信道用于信号和控制 (也能用于数据),告诉电话网络如何处理B信道。ISDN的总带宽是144kbps。B信道的带宽是64kbps,D信道的带宽是16kbps。64在网络的世界里真的很常见啊。64+64+16=144,这数字不错。
ADSL其实属于xDSL。ADSL需要在用户线(铜线)的两端各安装一个 ADSL调制解调器。它的特点是上行和下行带宽不对称(上行指从用户到 ISP,而下行指从 ISP 到用户),好处是可以复用现有的铜线,缺点是ADSL 不能保证固定的数据率。对于质量很差的用户线甚至无法开通 ADSL。比起来,SDSL(对称数字用户线)的上下行带宽是相同的,适用于企业。
还有一些花里胡哨的接入技术。比如SONET(同步光纤网)/SDH(同步数字系列),HFC(混合光纤同轴电缆=>光纤同轴混合网),FTTx。算了,想想还是简单记录一下。
SONET:
此前存在的问题:
速率标准不统一,如果不进行标准化,国际范围的高速数据传输就很难实现。
不是同步传输,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为了节约经费,各国的数字网主要是采用准同步方式。
所以有了SONET。同步光纤网 SONET (Synchronous Optical Network) 的各级时钟都来自一个非常精确的主时钟(铯原子钟,精度优于10e-11秒)
一般可认为 SDH 与 SONET 是同义词。
HFC:
HFC 网是在目前覆盖面很广的有线电视网 CATV 的基础上开发的一种居民宽带接入网。
每个家庭要安装一个用户接口盒(UIB),也就是所谓的机顶盒。
电缆调制解调器是为 HFC 网而使用的调制解调器。
HFC的优势在于具有很宽的频带,并且能够利用已经有相当大的覆盖面的有线电视网。
FTTx:
光纤到家 FTTH (Fiber To The Home):光纤一直铺设到用户家庭可能是最终的解决方法。
光纤到大楼 FTTB (Fiber To The Building):光纤进入大楼后就转换为电信号,然后用电缆或双绞线分配到各用户。
光纤到路边 FTTC (Fiber To The Curb):从路边到各用户可使用星形结构双绞线作为传输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