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课程有母语学科,对于中国学生,母语就是中文,因此中文是在校生必选的一门课程。IB中文A不同于传统的语文,它更加注重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分析和对比,要求学生以清晰、明确的语言,有效地组织自己的思想观点,掌握正式表达和进行文学分析所需要的词汇。
文学课程的学习旨在于培养学生的生活洞察,审美和文化素养,提高他们的接受技能,表达技能和交流技能,而文本学习并不仅仅是生产出高质量的文学评论文章,也希望引导学生们在自我对文本感知的基础上,以各种可能的方式——绘画,视频制作,诗歌创作,表演等对文本进行不同形式的转化,有创意地表达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并与其他人交流。
2021年IBO新大纲规定,IB中文A:文学课程要在研读多部文学文本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探讨文本多角度意义建构的方式,展开批判性思考,撰写文章,并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历史、文化的意识。交中IB中文组在深入研读大纲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并践行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策略,践行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策略,在学校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本文将从中文的戏剧和诗歌教学来展现一二。
01戏剧,演出来
戏剧一直是IB中文A:文学必修文体之一。而剧本的研习,不仅能帮助同学们直观地体味语言的魅力,更能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体悟人物命运的巨大张力。《老妇还乡》作为我校戏剧的必读书目,虽然每届同学都会研读,但由于时空上的距离感和技巧上的隔膜,同学们常会遇到很多拦路虎。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下,中文组在教研过程中整理了“戏剧教学法”,设计了剧本情境、剧本改编和戏剧演出三个层面的活动,在真实情境中拉近学生与经典的距离。
在戏剧演出实践中,充分整合学校资源,实现跨学科合作。中文组葛燕老师倡议用“年度大戏”的方式将该剧“演”出来,英语组关尔立老师执导,并面向全校学生招募演职人员。
该话剧的排练和演出,前后共经历了一年时间,同学们通过参与各项演职活动,不论是表达能力还是观察力、创造力和对文本的理解力都得到了极大提升。
02我手写我心
诗歌作品常以其凝练多义的语言寄托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而学生们常常望“诗歌”而却步。中文组在学校的支持下,面向全校同学组织了一场名为“芳华”的主题诗歌创作活动,同时积极联系外部资源,邀请同济大学胡桑教授兼诗人为同学们带来一场诗歌盛宴。在后续的诗歌沙龙中,入选优秀诗作的同学们朗诵自己的作品,并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胡教授就入选作品展开了细致专业的点评,并针对诗作的题材和特色推介了相关诗人和研究专著。通过这样的活动,诗歌对学生而言不再是神坛之物,而是成了现实生活中的烟火相亲,因而在学习时,学生更容易融化理解的坚冰,到达诗意的彼岸。
以下节取部分同学们对于诗歌学习的体悟:
“从日常学习的角度而言,IB中文学习更多要求学生将目光更多放在一篇诗歌上精读,然而老师也会给予学生机会去探求更多,例如本次讲座的内容聚焦在了诗歌伦理的转向,我受益匪浅,对于整体的把握也更有助于校内的诗歌学习。从诗歌创作的角度而言,我很赞同诗歌回归于现实的说法,以往的创作中,我也会选择将笔墨着于社会实事上,无论是诗歌、随笔、小说,都作为发声的载体传递思想,这也是我很喜欢IB中文的很大原因:对于文本中Global Issue的探讨使我对这个社会有更全面和深切的了解,让文学反馈现实。”
——IB1-1
“起初诗歌在我眼里总是晦涩难懂的,读诗也只是因为需要写语文分析的paper。诗歌好像离我的生活很远,所以每一次诗歌活动,写什么内容总是非常难以抉择,可正是这份纠结,让我重新审视了我的生活和我周遭的一切,重新发现自己生活中的细微之处,诗歌给予了我机会,让我的感受被放大、被强调。诗歌活动也给予了我一个发声的机会,用诗歌独有的创造性的语言,用陌生化的表达,赋予文字新的意义,去表达或是去呼吁,因为在诗歌中,我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感。同时,在写诗的过程中,当自己在写作中,运用到老师曾经教过的知识时,也会对原本认为抽象的知识和术语有更深入的了解。
作为一名IB学子,在学习生活忙碌之余,我们也应该去关心我们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去发现生活中的细微之处,用自己的感受重新认识这个世界,认识文字的力量,“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是免费的,比如阳光、空气和水。”
——IB1-5
“未曾想象,曾几何时自己是与书隔绝之人,因学识太浅而看不懂作家表达的深远意境。初中应试教育或许将语文学习公式化了,而高中课程更加适合我——当然师傅领进门后,便是修行靠自身了。在交中IB,有无数的机会给到学生去触碰文学之角。就拿一年一度的诗歌节作例,我们有空间、有时间进行天马行空的创作,表达内心所思所想。或是批判社会现实,或是赞扬道德品质,亦或是怀念千古大家,不管怎样都好。于我而言,文学创作是发泄情感的突破口,所以其实将个人日常感悟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便能洋洋洒洒地写诗了。而我此次的写作灵感来源于近期读到的一本好书,三毛的《送你一匹马》。其中在《简单》中,作者写到:“我们一生复杂,一生追求,总觉得幸福遥不可企及。不知那朵花啊,那粒小小的沙子,便在你的窗台上。”由此获得感悟,或许放下牵绊、返璞归真,才能追逐那自由的心——不求深刻,只求简单。
此外,谈到中文便躲不开艺术。个人认为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必定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此言何以?以高中接触过的作家为例,有中国的白先勇、张爱玲、张晓风,也有外国的迪伦马特、莫里森、莫泊桑等。他们的作品有的感情细腻、有的辛辣讽刺;有时让人体会大时代、小民众,有时帮助读者认识自己、反思生命。我所提及的这些文学的作用,无一不符合了艺术品的定义,即满足人们的某种审美需要和精神需要。那么好,能有机会欣赏艺术这么高境界的领域,便是三生有幸了。
当然,每每读完一部作品,我心中总只是懂了大概,当老师上课逐字剖析后,便有了更多的领悟。所以十分感谢校内老师,在考试之余也让我走进了文学天地——入书,以小眼观世界;出书,以大悟评一切。”
——IB1-4
“本次能入选诗歌选拔是在我的意料之外的事情,但是非常荣幸能参加胡桑老师的沙龙活动。第一次能够听到专业人士对于诗歌的点评和见解,属实是有许多难言的兴奋与激动。关于诗歌创作,我觉得对生活的观察和所思所想的记录很重要,基于自我思考的产物,再以诗歌美学来润色。还有就是老生常谈的多阅读多积累,我个人比较喜欢舒婷的作品,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并不一定要带着学习的角度去读的,更多是出于对文字美学的震撼,和对其包含的感情色彩的感叹。能在诗歌中畅游,在诗歌里交友,与诗歌共处,是这世间何其和美好的事情呢。”
——IB1-4
“我现在接受的中文教育,更倾向通过文本来对文章的思想进行批评和分析,来解读作者的思想。我想文本中表达的内容与作者的思想密不可分。而作者为何会拥有这样的思想,那则会和其所处时代背景和经历有关。中文的学习让我们对作品有更好的理解。而比这更进一步的是,能让我们对当时的情景身临其境,对作品中的人物共情,感受作品中作者纠结复杂的情感,探讨当时的社会百景,和背后时代所经历的动荡,战乱或是盛世。对于中文学习的感受,我想便是开阔我看待一个问题的角度。例如,在阅读一本小说时,我不会主观“喜欢”或“讨厌”一个人物,而是根据文本内容讨论角色性格,和通过其背景等对其性格形成等进行讨论。IB中文的学习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这期间学习的事物也造就了我所创造出的诗歌,对我受益匪浅。”
——PIB1
03后记
教育,“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深奥,而恰恰是恢复人类的天真”。只有天真的人,才会保持好奇与敬畏,探究语言的奥妙,探寻人性的幽微进而看到更为丰富宽广的世界。而只有“天真的”老师,才能引领学生突破由事务主义引起的短视,真正来到星空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