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QL
关系型代数
TODO
常用SQL
聚合函数和窗口函数的区别
聚合函数输入多条输出一条,窗口函数输入多条输出多条
2 锁
TODO
3 索引
聚集索引和非聚集索引
最左匹配原则
回表 索引覆盖 索引下推
回表
主键索引的叶子结点存储的是一行完整的数据。
非主键索引的叶子结点存储的则是主键值。
这就是所谓的回表查询,一共搜索了两棵 B+Tree,先搜索非主键索引B+树定位主键值,再搜索主键索引的B+树行记录,它的性能较扫一遍索引树更低。
(1)先通过普通索引定位到主键值id=5;
(2)在通过聚集索引定位到行记录;
https://zhuanlan.zhihu.com/p/401198674
索引覆盖
只需要在一棵索引树上就能获取SQL所需的所有列数据,无需回表,速度更快。
explain的输出结果Extra字段为Using index时,能够触发索引覆盖。
索引下推
查询(A=a1, C=c2)->索引(A, B, C) ,根据最左匹配只会用到索引(A), 但是会在用到查询索引中C值过滤,再回表
如果没有索引下推优化(或称ICP优化),当进行索引查询时,首先根据索引来查找记录,然后再根据where条件来过滤记录;在支持ICP优化后,MySQL会在取出索引的同时,判断是否可以进行where条件过滤再进行索引查询,也就是说提前执行where的部分过滤操作,在某些场景下,可以大大减少回表次数,从而提升整体性能。
事务
事务的ACID
- Atomic 原子性: 事务是一系列操作的结合,原子性就是这一系列操作要么都成功,要么都失败,像个不可分割的原子(虽然后来发现原子还能分为夸克)
- Consistent 一致性: (笔者认为最难理解的) ACID中一致性指的是事务操作不会打破数据库的各种约束,比如主键约束等 / CAP中- 的一致性是在业务层面上,以银行转账为例,不管怎么互相转,资金总量是不会变化的。
- Isolation 隔离性: 事务之间的操作不会互相影响,这是最常用的一个特性,非常喜欢IBM文献中的理解隔离性是围绕可见性;根据隔离级别分为读未提交、读已提交、可重复读、串行读等四个等级
- Durability 持久性: 事务写进去的数据不会再被撤回
推荐参考文献:
『浅入深出』MySQL 中事务的实现
Mysql事务隔离级别
事务隔离是为了解决脏读、不可重复度读和幻读三个问题,依据解决问题能力不同分为了读未提交、读提交、可重复读和串行化四种事务隔离级别
- 脏读:脏读指的是读到了其他事务未提交的数据,未提交意味着这些数据可能会回滚,也就是可能最终不会存到数据库中,也就是不存在的数据。读到了并一定最终存在的数据,这就是脏读。
- 不可重复读:不可重复读指的是在同一事务内,不同的时刻读到的同一批数据可能是不一样的,可能会受到其他事务的影响,比如其他事务改了这批数据并提交了。通常针对数据更新(UPDATE)操作。
- 幻读:范围读取场景下,一个事务中前后两次读取的行数不同。
- 读未提交(READ UNCOMMITTED)
- 读提交 (READ COMMITTED): 解决脏读
- 可重复读 (REPEATABLE READ)<–Mysql 默认隔离级别:解决脏读&不可重复读
- 串行化 (SERIALIZABLE):解决脏读&不可重复读&幻读
MVCC
(0) 基础概念
MVCC,即Multi-Version Concurrency Control (多版本并发控制)。它是一种并发控制的方法,一般在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实现对数据库的并发访问,在编程语言中实现事务内存。
数据库隔离级别读已提交、可重复读 都是基于MVCC实现的,相对于加锁简单粗暴的方式,它用更好的方式去处理读写冲突,能有效提高数据库并发性能。
(1) undo log
undo log,回滚日志,用于记录数据被修改前的信息。在表记录修改之前,会先把数据拷贝到undo log里,如果事务回滚,即可以通过undo log来还原数据。
可以这样认为,当delete一条记录时,undo log 中会记录一条对应的insert记录,当update一条记录时,它记录一条对应相反的update记录。
undo log有什么用途呢?
- 事务回滚时,保证原子性和一致性。
- 用于MVCC快照读。
(2) 版本链
多个事务并行操作某一行数据时,不同事务对该行数据的修改会产生多个版本,然后通过回滚指针(roll_pointer),连成一个链表,这个链表就称为版本链。
(3) 快照读和当前读
快照读: 读取的是记录数据的可见版本(有旧的版本)。不加锁,普通的select语句都是快照读,如:
select * from core_user where id > 2;
当前读:读取的是记录数据的最新版本,显式加锁的都是当前读
select * from core_user where id > 2 for update;
select * from account where id>2 lock in share mode;
(4) Read View
Read View是什么呢? 它就是事务执行SQL语句时,产生的读视图。实际上在innodb中,每个SQL语句执行前都会得到一个Read View。
Read View有什么用呢? 它主要是用来做可见性判断的,即判断当前事务可见哪个版本的数据~
Read View是如何保证可见性判断的呢?我们先看看Read view 的几个重要属性
- m_ids:当前系统中那些活跃(未提交)的读写事务ID, 它数据结构为一个List。
- min_limit_id:表示在生成ReadView时,当前系统中活跃的读写事务中最小的事务id,即m_ids中的最小值。
- max_limit_id:表示生成ReadView时,系统中应该分配给下一个事务的id值。
- creator_trx_id: 创建当前read view的事务ID
Read view 匹配条件规则如下:
- 如果数据事务ID trx_id < min_limit_id,表明生成该版本的事务在生成Read View前,已经提交(因为事务ID是递增的),所以该版本可以被当前事务访问。
- 如果trx_id>= max_limit_id,表明生成该版本的事务在生成ReadView后才生成,所以该版本不可以被当前事务访问。
- 如果 min_limit_id =<trx_id< max_limit_id,需腰分3种情况讨论
- 如果m_ids包含trx_id,则代表Read View生成时刻,这个事务还未提交,但是如果数据的trx_id等于creator_trx_id的话,表明数据是自己生成的,因此是可见的。
- 如果m_ids包含trx_id,并且trx_id不等于creator_trx_id,则Read View生成时,事务未提交,并且不是自己生产的,所以当前事务也是看不见的;
- 如果m_ids不包含trx_id,则说明你这个事务在Read View生成之前就已经提交了,修改的结果,当前事务是能看见的。
(5) 如何实现的读已提交和可重复读
那又是如何实现读已提交和可重复读呢?其实很简单,就是生成ReadView的时机不同。
- 读已提交: 事务中的每次读操作都会生成一个新的ReadView,也就是说,如果这期间某个事务提交了,那么它就会从ReadView中移除。这样确保事务每次读操作都能读到相对比较新的数据
- 可重复读: 事务只有在第一次进行读操作时才会生成一个ReadView,后续的读操作都会重复使用这个ReadView。也就是说,如果在此期间有其他事务提交了,那么对于可重复读来说也是不可见的,因为对它来说,事务活跃状态在第一次进行读操作时就已经确定下来,后面不会修改了。
https://juejin.cn/post/7016165148020703246
Mysql 的binlog relog undolog日志
日志是mysql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着数据库运行期间各种状态信息。mysql日志主要包括错误日志、查询日志、慢查询日志、事务日志、二进制日志几大类。作为开发,我们重点需要关注的是二进制日志(binlog)和事务日志(包括redo log和undo log)。
1 binlog
binlog用于记录数据库执行的写入性操作(不包括查询)信息,以二进制的形式保存在磁盘中。binlog是mysql的逻辑日志,并且由Server层进行记录,使用任何存储引擎的mysql数据库都会记录binlog日志。
- 逻辑日志:可以简单理解为记录的就是sql语句。
- 物理日志:因为mysql数据最终是保存在数据页中的,物理日志记录的就是数据页变更。
binlog是通过追加的方式进行写入的,可以通过max_binlog_size参数设置每个binlog文件的大小,当文件大小达到给定值之后,会生成新的文件来保存日志。
binlog使用场景
在实际应用中,binlog的主要使用场景有两个,分别是主从复制和数据恢复。
- 主从复制:在Master端开启binlog,然后将binlog发送到各个Slave端,Slave端重放binlog从而达到主从数据一致。
- 数据恢复:通过使用mysqlbinlog工具来恢复数据。
binlog刷盘时机
对于InnoDB存储引擎而言,只有在事务提交时才会记录biglog,此时记录还在内存中,那么biglog是什么时候刷到磁盘中的呢?mysql通过sync_binlog参数控制biglog的刷盘时机,取值范围是0-N:
- 0:不去强制要求,由系统自行判断何时写入磁盘;
- 1:每次commit的时候都要将binlog写入磁盘;
- N:每N个事务,才会将binlog写入磁盘。
从上面可以看出,sync_binlog最安全的是设置是1,这也是MySQL 5.7.7之后版本的默认值。但是设置一个大一些的值可以提升数据库性能,因此实际情况下也可以将值适当调大,牺牲一定的一致性来获取更好的性能。
binlog日志格式
binlog 日志有三种格式,分别为 STATMENT 、 ROW 和 MIXED。
在 MySQL 5.7.7 之前,默认的格式是 STATEMENT , MySQL 5.7.7 之后,默认值是 ROW。日志格式通过 binlog-format 指定。
- STATMENT:基于SQL 语句的复制( statement-based replication, SBR ),每一条会修改数据的sql语句会记录到binlog 中 。
- 优点:不需要记录每一行的变化,减少了 binlog 日志量,节约了 IO , 从而提高了性能;
- 缺点: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主从数据不一致,比如执行sysdate() 、 slepp() 等 。
- ROW:基于行的复制(row-based replication, RBR ),不记录每条sql语句的上下文信息,仅需记录哪条数据被修改了 。
- 优点:不会出现某些特定情况下的存储过程、或function、或trigger的调用和触发无法被正确复制的问题 ;
- 缺点:会产生大量的日志,尤其是
alter table
的时候会让日志暴涨
- MIXED:基于STATMENT 和 ROW 两种模式的混合复制(mixed-based replication, MBR ),一般的复制使用STATEMENT 模式保存 binlog ,对于 STATEMENT 模式无法复制的操作使用 ROW 模式保存 binlog
基于Binlog与Flink实时同步数据仓库实践:CDC (Change Data Capture) + Merge实现
在数据仓库建模中,未经任何加工处理的原始业务层数据,我们称之为ODS(Operational Data Store)数据
实现步骤:
- 采用Flink负责把Kafka上的Binlog数据拉取到HDFS上。
- 对每张ODS表,首先需要一次性制作快照(Snapshot),把MySQL里的存量数据读取到Hive上,这一过程底层采用直连MySQL去Select数据的方式,可以使用Sqoop进行一次性全量导入。
- 对每张ODS表,每天基于存量数据和当天增量产生的Binlog做Merge,从而还原出业务数据。
Binlog是流式产生的,通过对Binlog的实时采集,把部分数据处理需求由每天一次的批处理分摊到实时流上。无论从性能上还是对MySQL的访问压力上,都会有明显地改善。Binlog本身记录了数据变更的类型(Insert/Update/Delete),通过一些语义方面的处理,完全能够做到精准的数据还原。
2 redo log
为什么需要redo log
我们都知道,事务的四大特性里面有一个是持久性,具体来说就是只要事务提交成功,那么对数据库做的修改就被永久保存下来了,不可能因为任何原因再回到原来的状态。那么mysql是如何保证一致性的呢?最简单的做法是在每次事务提交的时候,将该事务涉及修改的数据页全部刷新到磁盘中。但是这么做会有严重的性能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 因为Innodb是以页为单位进行磁盘交互的,而一个事务很可能只修改一个数据页里面的几个字节,这个时候将完整的数据页刷到磁盘的话,太浪费资源了!
- 一个事务可能涉及修改多个数据页,并且这些数据页在物理上并不连续,使用随机IO写入性能太差!
因此mysql设计了redo log,具体来说就是只记录事务对数据页做了哪些修改,这样就能完美地解决性能问题了(相对而言文件更小并且是顺序IO)。
redo log基本概念
redo log包括两部分:一个是内存中的日志缓冲(redo log buffer),另一个是磁盘上的日志文件(redo log file)。mysql每执行一条DML语句,先将记录写入redo log buffer,后续某个时间点再一次性将多个操作记录写到redo log file。这种先写日志,再写磁盘的技术就是MySQL里经常说到的WAL(Write-Ahead Logging) 技术。
在计算机操作系统中,用户空间(user space)下的缓冲区数据一般情况下是无法直接写入磁盘的,中间必须经过操作系统内核空间(kernel space)缓冲区(OS Buffer)。因此,redo log buffer写入redo log file实际上是先写入OS Buffer,然后再通过系统调用fsync()将其刷到redo log file中,过程如下:
redo log与binlog区别
- binlog在server层实现; redolog是innodb实现的;
- binlog文件是一直可以写的,不会被覆盖; redolog大小是固定的,写满后需要触发写磁盘操作;
- binlog是为了做数据恢复后者复制; redolog是为了提升性能和crash-safe。
3 undo log
数据库事务四大特性中有一个是原子性,具体来说就是 原子性是指对数据库的一系列操作,要么全部成功,要么全部失败,不可能出现部分成功的情况。
实际上,原子性底层就是通过undo log实现的。undo log主要记录了数据的逻辑变化,比如一条INSERT语句,对应一条DELETE的undo log,对于每个UPDATE语句,对应一条相反的UPDATE的undo log,这样在发生错误时,就能回滚到事务之前的数据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