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汽车的安全性与驾驶舒适性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后视镜作为驾驶员获得间接视野的主要方式,其布置与设计合理性直接影响行车安全与驾驶感受,随着科技的发展,汽车内后视镜也不断向智能、舒适、功能集成的方向发展。
目前汽车市场应用的内后视镜主要有普通平面内后视镜、手动防眩目内后视镜、电子防眩目内后视镜与流媒体内后视镜几种类型,各种型式的内后视镜的成本与功能性能差别很大,但均需满足下述尺寸与视野要求。
根据《GB15084机动车辆间接视野的性能和安装要求》的要求,内后视镜的视野应满足:驾驶员借助内后视镜应能在水平路面上看见一段宽度至少为20000mm的视野区域,其中心平面为汽车纵向基准面,并从驾驶员的眼点后60000mm处延伸至地平线。
对于视野内障碍物的遮挡面积规定如下:视野有可能因部件影响而降低,如遮阳板、后刮雨刷、除雾部件、S3类制动灯,这些装置遮挡部分投影在与车辆纵向中心面垂直的铅垂面上时,其总和不大于所规定视野的15%。头枕、框架或车身结构,如后面的对开门立柱、后窗框应不计算在内,测量阻挡程度时应将遮阳板处于回收位置。普通平面内后视镜、手动防眩目内后视镜与电子防眩目内后视镜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上述障碍物的遮挡影响,而流媒体内视镜则完全不受障碍物的遮挡影响。
夜间行车时,后方车辆的灯光通过内后视镜反射易造成驾驶者产生夜盲,即使眩光光源移开后,残留在眼睛里的影像也会造成盲点,这种现象被称为“白斑效应”。“白斑效应”会使驾驶者的反应时间增加约1.4秒,当车辆高速行驶时,驾驶者对前面的危险做出反应之前,1.4秒时间足以行驶几十米,这无疑极大增加了撞车或导致车内乘客受伤的危险,因此,产生了能适应不同入射光强度的防眩目内后视镜。
目前汽车市场的手动防眩目内后视镜大多采用楔形镜片镀铬的方式,楔形镜片有前后两个呈一定角度的反射面,主反射面镀铬反射率较高,副反射面没有镀层反射率低。白天行车时,扳动调节拨钮调节后视镜角度,通过主反射面的反射光观察后方物体,夜间行车时,调节后视镜角度通过副反射面的反射光观察后方物体,因为副反射面的反射率很低,可以大大削弱后方车辆前大灯的照射光,起到防眩目的作用。手动防眩目内后视镜优点是结构简单,价格便宜,基本免维护,缺点是镜片只有两个反射面,不能适应全工况下的反射需求,只能通过手动调节提供高低不同的两个反射率,并且无法适应紧急情况下的快速切换。
电子防眩目内后视镜系统由两个光敏电阻、控制器以及特殊的镜片组成,两个光敏电阻分别布置在后视镜的前后两侧,接收车前与车后射来的光线,控制器根据两个传感器的输入信号,按预先制定的控制策略发出控制指令,给后视镜镜片的电离层施加不同的电压。最外层为玻璃衬底,靠近观察方向一侧玻璃内侧为透明导电层,远离观察方向一侧玻璃内侧为导电反射层,透明导电层与导电反射层之间为电致变色材料,导电层上的电压改变电致变色层的颜色,电压越高,电致变色层的颜色越深,反射率越低,可以由70%左右变化到10%左右,适应不同工况下的反射率需求。
RMC100汽车后视镜反射率检测仪根据国标GB15084-2013反射镜反射率检测要求设计,支持高低温环境下测试。可测量后视镜反射率、反射率稳定性、工作温度下反射率转换时间测量、断电时安全功能试验、倒车时反射率响应时间试验、室温下消除眩光的特性等。该仪器完全符合各类车载后视镜检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