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http://mingxinglai.com/cn/2012/04/hardworking-and-interest/
套用林锐的话说,我在大学里是出类拔萃的好学生,并且一直以来对身边的朋友和一些低年级的学生们都有很大的正面影响,所以我经常会被问各种各样的问题,譬如说是什么支撑你走到今天,你学习的动力是什么,你是怎么学英语的等等,其实答案真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我比你勤奋。
记得有一次,同班一个女生问我,你是怎么过四级的,我学了好久也过不了,为什么你一认真就过了呢?我跟她说,我洗头用飘柔,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那句广告词啊,用飘柔有自信!她骂我神经,然后我跟她说,你把六级的单词都背出了再去考四级不就好了么,她便说,你就不能讲点正经的么。其实……我说的是真的……我就是这么做的……
如果大学四年毕业,四级都过不了,那此人必然不是一个勤奋且有决心的人,我英语也很差,仅靠勤奋将六级单词背出,都没有练作文、听力、完型就轻松过了四级,所以说,这并不是什么难事。
我主要想表达一下兴趣与勤奋的关系,顺便揭露成功的根源是勤奋。我一直持有的观点是:做一件事情最大的动力是兴趣和成就感,鸟哥(就是写《鸟哥的linux的私房菜》那哥们)说最大的动力来自成就感和兴趣,虽然顺序不一致,但是能和这样的牛人观点如此相近,也让我高兴不已。直到看完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才发现其实自己的观点确实是正确的,却没有揭露问题的本质。
按照李笑来的观点,兴趣并不是很重要。只要一件事儿你能做好,并且做到比谁都好,或者至少比大多数人好,你没办法对那件事情没兴趣。往往并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人们总是搞错顺序,并对错误毫 不知晓。尽管并不是绝对,但确实大多数事情都需要熟能生巧。做得多了,自然就擅长了;擅长了,就自然做得比别人好;做得比别人好,兴趣就大起来了,而后就更喜欢做,更擅长,更..良性循环。但,同样,做得多就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没兴趣,往往只不过是结果而已,却被当作不去做好的理由,最终,惩罚就是大量的时间白白流逝。
如果你怀疑以上观点,那么想一想你小时候对哪一门课最感兴趣,为什么对那门课最感兴趣就明白了,我确实很喜欢李笑来,不光揭露了问题的本质,连解决方法都给出来了。举个例子,你英语不好,但是要考研,那么英语对你来说是个难关,这时候你是很难找到成就感的,因为在一个还不错的学校,大家成绩都很好,不可能让你在短时间内超过大多数人,来增加你的成就感,让你对英语更有兴趣,这时候就该运用心智的力量了,作为一个成年人,或者说作为一个理性的成年人,你应该知道学好英语给你带来的好处,以及学不好的后果,那么,如果你是一个勤奋的人,就应该义无反顾的投身其中,直至成功。
再讲一个昨天看到的一篇文章,是一个国家信息学竞赛一等奖(计算机中的奥数)的朋友的自白,如果你认为能在高中的时候在编程方面获得国家一等奖,此人一定对编程很感兴趣,那么,你太小看其中的难度了,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有兴趣,然而那点小兴趣又岂能使人撑过五年的寂寞时光呢,因为在刚开始比赛的时候,你是比不过那些牛人的,需要大量时间的投入来提升自己的实力,而这其中除了一点点的兴趣,包含的尽是汗水。作者也很直白,说之所以能坚持到最后,是因为拿国家一等奖可以报送大学,而不用高考,且拿国家二等奖第一名和省三等奖最后一名是没有区别的,因为都不能保送。正是理性和勤奋促使他坚持了五年,最后达到自己目标,而达到目标以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做高中因为竞赛耽搁了没做的事情,去弥补自己的青春。
兴趣确实没有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勤奋。有没有发现,其实兴趣有点像运气,是成功者的谦词,失败者的借口!
每年都有很多考研的悲惨例子,总分很高,英语不过线,其实这是不合理、不明智的,只能说明这些人当初复习的时候就在逃避问题,且心存侥幸。他们应该知道自己英语基础,且如果觉得英语可能拖后腿,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来攻克英语,即使总分降低一点也是值得的,我不相信一个人只有在最后成绩出来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哪一门功课特别差。连我这种大三才开始学习的人,都能顺利通过四六级和考研英语,更何况那些努力了四年的朋友呢。
这个博客只用于记录自己的点滴生活和想法,如果你有幸看到,并对你有一点积极的影响,我将甚感荣幸。仅以此文提醒自己,算法是难的,学好确是受益无穷的。我无法像大学生一样通过比赛来提升自己的成就感(没有那么多时间),但却可以运用心智的力量,达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