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望庐山瀑布》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图1《望庐山瀑布》诗境画
1文学鉴赏
1.1全文翻译(可选)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1.2字词解释
1.香炉:指香炉峰。
2.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
3.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4.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5.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6.九天:一作“半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1.3赏析(可选)
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976-983)。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缭渺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
“遥看瀑布挂前川" ,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象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维妙维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 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
的神奇伟力的赞颂。
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铨镕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你看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筏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象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
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萧涤非等,2003)
1.4写作背景(可选)
这两首诗一般认为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吴小如认为,李白这两首诗体裁不一,内容也有一部分重复,疑非一时之作。詹锳在《李白诗文系年》中根据任华《杂言寄李白》诗,认为第一首五古为李白于开元年间入长安之前所作。
2地学分析
2.1地学对象
香炉峰(香炉)、瀑布、瀑床(前川)、雾(紫烟)
2.2地学现象(详细介绍,联系庐山实际)
流水地貌、裂点
2.3 地学解析
流水地貌:地表流水在陆地上是塑造地貌最重要的外动力。它在流动过程中,不仅能侵蚀地面,形成各种侵蚀地貌(如冲沟和河谷),而且把侵蚀的物质,经搬运后堆积起来,形成各种堆积地貌(如冲积平原),这些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统称为流水地貌。(Essentials of Geology,2011)
其中裂点为一种特殊的流水地貌。流水地貌中, 沟谷的下切侵蚀深度受侵蚀基准面的控制, 侵蚀基准面的下降, 导致沟谷从侵蚀基准面附近发生溯源下切侵蚀, 在溯源下切侵蚀到达的地方, 沟床纵剖面出现的坡折, 称为裂点,根据DEM数据分析,庐山地区存在着大量裂点,例如黄龙潭和乌龙潭。
图2 庐山地区河流比降图,标红处为裂点
庐山较大的溪涧裂点大多在900m左右的半山上,故庐山往往是瀑布高悬在上,夹以绝壁,构成了飞瀑银河倒泻直落霄汉的胜况奇观,素有"匡庐瀑布天下奇”之称。例如以"庐山第一观”而闻名的三叠泉瀑布,它是当山地抬升、河流下切而形成的深切峡谷,而庐山近期的断裂抬升是间歇性的抬升,裂点显著,加上河流是沿构造发育,受岩层水平层理和垂直节理的影响,河床形成了三级,三级总落差达300 多米,河水飞流直下。(陶佳,2013)
3媒体信息
《望庐山瀑布》原创中国风水墨动画:原创动画【望庐山瀑布】古诗意境-中国风水墨动画_哔哩哔哩_bilibili(深圳画意有限公司)
4其他
5参考文献
[1]王腊春,李徐生,陈刚,王先彦等.庐山地区地理学野外实习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
[2]王振东.疑是银河落九天——漫话瀑布[J].力学与实践,2014,36(01):112-117.
[3]王乃瑞.基于DEM的庐山地貌形态定量分析[D].南京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