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导论:王阳明与阳明心学
王阳明达到了真三不朽,立言,立德,立功,然而在他年轻的时候,其实是走过很多“弯路”的。兴趣广泛的他骑马射箭,吟诗作对。12岁的时候再私塾里对老师的一番对话说要读书做圣人,这就是年少立志,人永远在成为他期盼的样子。其实我们现在来看,他34岁之前的“五溺”所谓的不务正业其实正好是有用的,是对生活的不同体验,刚好也造就了他不同的本事,以至于到后来提出自己独创性的观点的时候,他显得那么有理有据。
第二课 心即理: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
龙场悟道。悟出了阳明心学的最本源,就是心即理。心指的是可以使你视听言动的精神意识,而不是心脏那团血肉,本心是身体的主宰,这里的意思就是让心灵回到主宰身体的本位,因为现在的人们的心灵一般都是缺位的的状态,本心是至善的;这里的理就是道,就是宇宙的最高天道本来与人的本质是重合的,这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天人合一”。阳明心学中含有对佛教的批判,他认为佛教都是为私的,就都是讲的是让自己成佛,让自己解脱,然而心学讲究的是为公的,指的是用自己的理论来解救大家,天下为公。
第三课 知行合一:阳明心学的实践品格
1.智为行本则行借智生;行能成智则智借行成。佛教里面对于知和行的理解,理论与时间的关系问题,但是两者还是分开的,虽然关系的理解是相互促进的;而在王阳明这里,知行合一的,他理解的是“真知必能行”,行就是知,知就是行。举一个例子,一个人能给出很多孝敬父母的道理,但是却从来不做孝敬父母的事情,我们能说他是真正的懂得如何孝敬父母的么?不能。在心学里,知是行的开端,而行是知的最后形态。
2.心学里,王阳明是反对朱熹的观点的。在朱熹的理论中,提出的穷尽理论而后行,就是认为当知识不够的时候不去做一件事,而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再去做,其实是不妥当的。王阳明认为圣人之道是要实践的,而不是夸夸其谈。庄子也说“知无涯而生也有涯”是说人这一辈子是没办法穷尽知识的。
3.关于王阳明的行。其实和我们理解的行不太一样,他认为一种思想的流动也是行,比如你看书活的知识,其实你默读的时候思想在流动着也就算行了。当然也是知。二者是统一的。贺麟先生是这样理解的:“照此说,不论善念恶念,只要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当然与我们所谓自然合一论完全契合。不过我们更分辨清楚,一念发动处应属于显知隐行,并指出一念发动之所以是行,因有生理动作伴随此一念之故。”然而,陈来的理解是如果这个‘一念发动’不是恶念,而是善念,能否说‘一念发动是善,即是行善’了呢?如果人只停留在意念的善,而并不付诸社会行为,这不正是阳明所要批判的‘知而不行’吗?可见,一念发动即是行,这个说法只体现了知行合一的一个方面,它只适用于‘去恶’,并不适用于‘为善’,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显然是不能归结为‘一念发动处即是行’的。”
4.王阳明与朱熹最大的不同在于,朱熹认为的“真知必能行”,指的是知与行二者是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但是本身还是二;但是王阳明所理解的是“真知即是行”指的是合二为一,就是知就是行,行就是知。举例就是你写字,虽然你知道如何写但是你不写不能算真知,必须要拿笔拿纸书写的过程才是知,但是也是实实在在的行。也如之前的孝道的例子。知和行本身是一个过程。是同一个过程显现出来的两个层面,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真切笃行一定是行,这种了解的过程就是行;做一件事如果做到明觉精查那就一定是真知的表达。你对某事物或道理是否知道得深切是可以从行为中看出的;而行为的正确精准与否也反过来影响到对事物的理解。两者是一体的,这也是与朱熹的理学最大的不同之处:朱熹认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就这样听上去好像很合理,对“知”、“行”没有偏重,但其实“知为先”就已经意味着以“知”引领、决定“行”,所以当时的读书人都只会说不会做,这也是阳明当时极力批评的现象。
第四课 格物致知:知识论域的实践转向
《大学》说: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朱熹认为理在具体事务之中,所以只有格物才能得到这些理。然而王阳明认为这是不对的,理在心里的,心即理。比如孝顺父母,按朱熹的讲法就是理在事务里,那就是父母那里,我要是没做到尽孝,理该去在父母那里寻找。其实不然,理当然要在自己内心去寻找。就如写字,这是一个物,就是朱熹认为的一个就在那里的物,但是写字在王阳明这里是一个事儿,就是字写的好坏就取决于你的。就是王阳明的理论,事务之理,不在事务本身,而在于我自己,我的心正,则事务正,我的心不正,则事务没办法正。格物致知其实就是正心诚意。格物就是正心。这样一来就更加强调了我作为一个实践主题在实践过程中的作用。
第五课 本体与主体性的自我建立
人之所以成为主体,是因为要能自我建立。而不是能视听言动而已的一团血肉。唯有这种实现了自我建立的人才能被称为主体,王阳明讲的良知,和孔子的仁义礼智信和孟子的性善说,在这个层面是一样的,良知是做人之本。人要按照良知去做事,就能回到本源。
第六课 本心的自我开显与自我表达
1.只有经由自我反思,我们的主体性才能建立起来,才能得到我们是一个反思着的自我,这个才是真实的主体。致良知中的意义,是致吾心的良知与事事物物。就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事一定要按照良知的指导。该喜则喜,该悲则悲。
2.人有一个物质的躯体,性是形而上者,躯体是行而下者。人的物质躯体是需要滋养的,人也有一种本能去追寻物质来滋养躯体。而我们都在对外在事物的不断获取的过程中,忽略了本心良知的存在,你老不召唤它,它就缺位了。这就是致良知的重要性。然后对于物欲的本能扩张性超越某个限度就是恶了,这就转化为了恶。
3.关于情感。孔子说,人的自然情感不能随意的带入公共交往领域。所以要用礼来节制我们的情感。这样的节制在价值上是好的,更符合人的社会价值需求。在这个层面,良知不违背情感,而情感的恰当表现就是良知。有公共性的,具有通性。
第七课 心外无物:生命境界的无限圆融
1.赏花的例子。你没有赏花的时候,山中的花和你的心同归于寂。这个寂其实是事务存在的一种状态,而不是主观唯心主义。当你看到花的时候,是由寂到显的一种瞬间转换。寂感神应说是就是寂这种状态包含着转向动的无限可能,不动就是含有无限可能的动。
2.事务存在的两种方式,一个就是寂,一个就是显。这两种状态客观存在一个事务中。比如兵马俑打开前是否存在?打开后我们认为存在是一种回溯了,就不是对一个客观事物的客观判断了。这其实也是一种由寂向显的转换。而且对于同一事物,其实也可以同时表现两种想状态,要看针对的是什么情景。比如对于我们是寂的兵马俑对于土里面的昆虫就是显的。
3.心外无物应该是一种生命境界,一种人生境界。如果一种事务的存在我是不关心的,那其实它的存在对于我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所以一个真的仁人,是关心天下的,任何事务都是与他相关的。扩充你的世界,关心他们,使得万物都能到你的主体,这样就是心外无物了。这是最后的圆融境界。若有心外之物,就是良知不到有私欲的表现。你关心的事物越多,你的世界就扩张的越大,你若只想着我我我,自私自利,那么世界就很狭小,反而多关心他人带来的大世界观会达到一种心外无物的圆融。
4.通过自我的生活实践张大扩展我们的精神世界。随着精神境界的扩展开拓我们的生活世界。生命的意义和存在价值才会变大。最后是天地之道。
第八课 天泉证道:“四句教”阳明学派的分化
我们的良知是无善无恶的,所以我们才能分辨善恶,就如我们的眼睛一样,就是因为我们的眼睛里什么都没有,我们才能分辨事物的颜色,如果一开始我们的眼睛就有红色,那看东西多少都会粘上红色,这就不能准确判断了。无善无恶心之体。
第九课 心体的自我澄明与价值实现
1.如果我们能够对王阳明的“此心光明,夫复何求”有深刻的理解,那么我想我们同样可以对显示生活超然一点,不是脱离生活,而是疏离生活,去处理生活中的斗争,正是这种态度让我们的精神境界高尚。而不是对于物欲的追逐,却是看淡利益的。
2.个人提倡的个性抒发要建立在一个符合公心公意之下,符合人间正义的个性抒发才是提倡的,要在良知这面镜子前照过的为善去恶,那就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