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mage和zImage的区别

linux内核经过编译后会生成一个elf格式的可执行程序,叫vmlinux或vmlinuz,这个就是原始的未经任何处理加工的原版内核elf文件;嵌入式系统部署时烧录的一般不是这个vmlinuz/vmlinux,而是要用objcopy工具去制作成烧录镜像格式,经过制作加工成烧录镜像的文件就叫Image(这个制作烧录镜像主要目的就是缩减大小,节省磁盘)。

原则上Image就可以直接被烧录到Flash上进行启动执行(类似于u-boot.bin),但linux的内核开发者觉得Image还是太大了,因此对Image进行了压缩,并且在image压缩后的文件的前端附加了一部分解压缩代码,构成了一个压缩格式的镜像文件就叫zImage。解压的时候,通过zImage镜像头部的解压缩代码进行自解压,然后执行解压出来的内核镜像。

具体的实现流程如下:

uboot为了启动linux内核,还发明了一种内核格式叫uImage。uImage是由zImage加工得到的,uboot中有一个工具,可以将zImage加工生成uImage。注意:uImage不关linux内核的事,linux内核只管生成zImage即可,然后uboot中的mkimage工具再去由zImage加工生成uImage来给uboot启动。这个加工过程其实就是在zImage前面加上64字节的uImage的头信息即可。

注:如果直接在kernel底下去make uImage会提示mkimage command not found。解决方案是去uboot/tools目录下执行cp mkimage /usr/local/bin/,复制mkimage工具到系统目录下。再去make uImage即可。

原则上uboot启动时应该给他uImage格式的内核镜像,但是实际上uboot中也可以支持zImage,是否支持就看是否定义了LINUX_ZIMAGE_MAGIC这个宏。所以大家可以看出:有些uboot是支持zImage启动的,有些则不支持。但是所有的uboot肯定都支持uImage启动。

几种linux内核文件的区别:

1、vmlinux  编译出来的最原始的内核文件,未压缩。
2、zImage   是vmlinux经过gzip压缩后的文件。
3、bzImage bz表示“big zImage”,不是用bzip2压缩的。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zImage解压缩内核到低端内存(第一个640K),bzImage解压缩内核到高端内存(1M以上)。如果内核比较小,那么采用zImage或bzImage都行,如果比较大应该用bzImage。
4、uImage   U-boot专用的映像文件,它是在zImage之前加上一个长度为0x40的tag。
5、vmlinuz  是bzImage/zImage文件的拷贝或指向bzImage/zImage的链接。
6、initrd   是“initial ramdisk”的简写。一般被用来临时的引导硬件到实际内核vmlinuz能够接管并继续引导的状态

参考:https://blog.csdn.net/Ultraman_hs/article/details/52838989

  • 0
    点赞
  • 1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