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saraju算法的分析和证明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ff87120100r58c.html

Kosaraju算法是求解有向图强连通分量(strong connected component)的三个著名算法之一,能在线性时间求解出一个图的强分量。用Sedgewick爷爷的话说,就是“现代算法设计的胜利”。

什么是强连通分量?在这之前先定义一个强连通性(strong connectivity)的概念:有向图中,如果一个顶点s到t有一条路径,t到s也有一条路径,即s与t互相可达,那么我们说s与t是强连通的。那么在有向图中,由互相强连通的顶点构成的分量,称作强连通分量。

首先说一些离散数学相关的结论,由强连通性的概念可以发现,这是一个等价关系。

证明:

一,按照有向图的约定,每个顶点都有到达自身的路径,即自环,即任意顶点s到s可达,满足自反性;

二,如果s与t是强连通的,则s到t存在路径,t到s存在路径,显然t与s也是强连通的,满足对称性;

三,如果r与s强连通,s与t强连通,则r与s互相可达,s与t互相可达,显然r与t也互相可达,满足传递性。

因此,强连通关系可导出一个等价类,这就是强连通分量。进一步的利用这结论可以知道,两个强连通分量之间木有交集(这个结论很重要)。事实上,图论与离散数学中的关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在编程求解强连通分量时,通常做法是对顶点进行编号,拥有相同编号的顶点属于同一个强连通分量。在求解完之后,通过对编号的比较可以迅速判断两个顶点是否是强连通的。

 

------------------------------分割线-----------------------------------

 

Kosaraju算法过程上并不复杂。要求解一个有向图的强连通分量,第一步:在该图的逆图上运行DFS,将顶点按照后序编号的顺序放入一个数组中(显然,这个过程作用在DAG上得到的就是一个拓扑排序);第二步:在原图上,按第一步得出的后序编号的逆序进行DFS。也就是说,在第二次DFS时,每次都挑选当前未访问的结点中具有最大后序编号的顶点作为DFS树的树根。

Kosaraju算法的显著特征是,第一,引用了有向图的逆图;第二,需要对图进行两次DFS(一次在逆图上,一次在原图上)。而且这个算法依赖于一个事实:一个有向图的强连通分量与其逆图是一样的(即假如顶点任意顶点s与t属于原图中的一个强连通分量,那么在逆图中这两个顶点必定也属于同一个强连通分量,这个事实由强连通性的定义可证)。由于算法的时间取决于两次DFS,因此时间复杂度,对于稀疏图是O(V+E),对于稠密图是O(V²),可见这是一个线性算法。Kosaraju的结论是,在第二次DFS中,同一棵搜索树上的结点属于一个强连通分量。

证明:假设顶点s与t属于第二次DFS森林(注意,第二次是在原图上搜索)的同一棵树,r是这棵树的根结点。那么有以下两个事实:一,原图中由r可达s,这蕴含在逆图中从s到r有一条路径;二,r在逆图中的后序编号大于s(r是树根,因此r的后序编号比树中所有的其他结点的都大)。现在要证明的是在逆图中从r到s也是可达的。

好,两个事实结合起来:一,假设逆图中r到s不可达,且s到r存在路径,那么这条路径将使s的后序编号比r大,与事实一矛盾,排除;二,假设逆图中r到s存在路径,正是这条r到s的路径使得r有更大的后序编号,则r与s是强连通的,假设成立(看上去比较勉强,个人认为这应该是一个空证明)。显然,两个事实导出一个结论:逆图中,r与s互相可达。同理,r与t也互相可达,根据传递性,第二次DFS森林中同一棵树中的所有顶点构成一个强连通分量。

另一方面,会不会一个强连通分量的所有顶点没有出现在第二次DFS森林的同一颗树中呢?答案是:不会。因为根据DFS的性质,如果r与s强连通,那么由r开始的DFS必定能搜到s。

证毕。

可见Kosaraju的方法能够找出有向图的强连通分量,那么为什么这个方法可行呢?或者如何实现呢?这正是Kosaraju算法最为精妙的地方,关键在于第二次DFS选取的顺序:在第一次DFS中,将顶点按照后序编号存放,第二次DFS就按照这个顺序的逆序进行搜索,这保证每次选取的根结点(刚才证明中的r结点)都具有未访问结点中最大的后序编号,则搜索中拓展的结点的后序编号都比根结点小,这样也就满足了事实二。

补充:Kosaraju算法虽然是线性的,但是需要两次DFS,跟另外两个著名的求解强分量的算法相比,这是一个劣势。但是Kosaraju算法有个神奇之处在于:计算之后的强分量编号的顺序,刚好是该有向图K(D)(kernel DAG, 核心DAG)的一个拓扑排序!因此Kosaraju算法同时提供了一个计算有向图K(D)拓扑排序的线性算法。这个结果在一些应用中非常重要。

最后附上我的实现~就一目了然啦~

 

---------------------------分割线again--------------------------------

 

// Kosaraju算法邻接矩阵实现

 

static int cnt, cntR, pre[MAXV], postR[MAXV];

int Kosaraju(Graph G) {

  int v;

  // 初始化全局变量

  cnt cntR 0;

  for (v 0; G->V; ++v)

    pre[v] postR[v] -1;

  // 第一次DFS,计算逆图的后序编号

  for (v 0; G->V; ++v)

    if (pre[v] == -1)

      dfsPostR(G, v);

  cnt 0;

  for (v 0; G->V; ++v)

    G->sc[v] -1;  // G->sv[v]表示顶点v的强连通分量编号

  // 第二次DFS,强连通分量编号

  for (v G->V 1; >= 0; --v) {

    // 注意搜索的顶点顺序是逆图后序编号的逆序

    if (G->sc[postR[v]] == -1) {

      dfsSC(G, postR[v]);

      ++cnt;  // 对一棵树编号之后计数器值加1

    }

  }

  return cnt;  // 返回强连通分量的个数

}

 

void dfsPostR(Graph G, int v) {

  // 对逆图后序编号

  int t;

  pre[v] cnt++;

  for (t 0; G->V; ++t)

    if (G->adj[t][v] == 1)  // 注意!!!邻接矩阵引用逆图,因此是G->adj[t][v]

      if (pre[t] == -1)

        dfsPostR(G, t);

  postR[cntR++] v;  // 后序编号,注意是计数器做数组下标

}

 

void dfsSC(Graph G, int v) {

  int t;

  G->sc[v] cnt; // 计数器作为编号

  for (t 0; G->V; ++t)

    if (G->adj[v][t] == 1)

      if (G->sc[t] == -1)

        dfsSC(G, t);

}

 

int GraphSC(Graph G, int s, int t) {

  // 比较顶点的强连通分量编号即可判断是否强连通

  return G->sc[s] == G->sc[t];

}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