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means算法:原理与R语言实例

123 篇文章 22 订阅 ¥59.90 ¥99.00
本文详细阐述了K-means算法的原理,包括初始化、数据点分配、聚类中心更新等步骤,并提供了使用R语言实现K-means算法的示例,帮助读者理解和应用该算法进行数据聚类分析。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K-means算法是一种常用的无监督学习算法,用于将数据集划分为K个不同的类簇。该算法基于数据点之间的距离计算,并通过迭代优化的方式不断更新类簇的中心点位置,以实现最优的聚类结果。本文将详细介绍K-means算法的原理,并提供一个使用R语言实现K-means算法的示例代码。

K-means算法原理

  1. 初始化:选择K个初始的聚类中心点,可以是随机选择或根据领域知识进行选择。

  2. 分配数据点:对于每个数据点,计算其与K个聚类中心点之间的距离,将数据点分配给距离最近的聚类中心点所对应的类簇。

  3. 更新聚类中心点:计算每个类簇中所有数据点的均值,将均值作为新的聚类中心点。

  4. 重复步骤2和步骤3,直到聚类中心点不再发生变化或达到预定的迭代次数。

  5. 输出聚类结果:将数据集中的每个数据点划分到最终确定的K个类簇中。

R语言实现K-means算法

下面是一个使用R语言实现K-means算法的示例代码:

# 加载所需的包
library(cluster)

# 生成示例数据
data <- matrix(rnorm(1000), ncol = 2)

# 设置聚类数目
k <- 3

# 执行K-means算法
kmeans_result <- kmeans(data, centers = k)

# 打印聚类结果
print(kmeans_result)

# 绘制数据点及聚类中心
plot(data, col = kmeans_result$cluster, pch = 20)
points(kmeans_result$centers, col = 1:k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