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产入表之后,真正的数据价值如何产生?

一、数据资产入表:我们走到了哪一步?

        数据资产是近年来数字经济领域备受瞩目的话题之一。在数字化和智能化浪潮的推动下,越来越多企业和地方政府开始关注“数据资产入表”问题,也就是将数据资源进行确权、评估,并正式计入资产负债表。然而,入表究竟意味着什么?入表之后数据资产的价值真的能自然释放出来吗?这成了行业内普遍关注却未被充分讨论的关键问题。

        事实上,入表只是数据资产管理链条的开始,而非终点。数据资产入表,意味着数据资源获得了正式的资产地位,但这并不直接产生实际价值,更不会自动创造收益。现实中,很多政府和企业在完成数据资产的入表工作后,却发现这些数据依旧躺在账面上,真正被应用和运营的寥寥无几。数据的价值在于流通和应用。“数据二十条”提出,建立合规高效、场内外结合的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制度。企业可以通过数据共享、交换、交易等方式,拓宽数据的应用场景,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和收入来源。同时,需注意数据流通过程中的合规性,确保个人信息和商业秘密的保护。

从《数据二十条》看数据资产运营的关键法则

国家颁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简称“数据二十条”),明确提出要建立保障权益、合规使用的数据产权制度,推动数据资产的安全流通与应用。这也明确了数据资产运营的三大政策导向:

  1. 数据产权明确化:建立“三权分置”(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的产权体系,保障数据资产可用、可管、可流转。
  2. 数据要素流通化:推动场内外结合的数据交易流通,形成高效、有序、规范的数据要素市场,释放数据资产交易活力。
  3. 数据收益公平化:建立合理收益分配机制,激励数据贡献者积极性,形成长期可持续的数据资产生产与分享机制。

二、数据资产价值为什么难以释放

        为何很多已经入表的数据资产,最终无法产生长久的实际价值呢?我认为主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数据确权与授权不明确

        数据资产的创造价值基础是权属清晰,而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在入表时对数据产权的确认并不彻底,使数据流通受限。“数据二十条”强调,建立保障权益、合规使用的数据产权制度,探索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数据产权制度框架。企业应明确自身数据资产的产权归属,确保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数据的收集、处理和使用。这不仅有助于保护企业自身权益,也为数据的合法流通和交易奠定基础。所以一旦数据权属模糊,就很难进行有效的授权流转,更无法真正用于实际应用场景。

2. 估值方法脱离实际场景

        数据资产由于刚刚发展不久,所以估值方法缺乏统一标准和场景支撑,导致资产估值与实际应用脱节,估值过高或过低,都限制了后续数据资产的流转、授权和应用。所以在数据资产估值时,应选择有大量实践项目背景的渠道,例如上数所,北数所等国家官方的机构,从多个角度进行数据估值,筛选出有价值的数据。

3. 缺乏数据资产长期运营机制

        数据的价值在于流通和应用。“数据二十条”提出,建立合规高效、场内外结合的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制度。企业可以通过数据共享、交换、交易等方式,拓宽数据的应用场景,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和收入来源。同时,需注意数据流通过程中的合规性,确保个人信息和商业秘密的保护。目前很多企业和政府在入表后并未建立起持续运营机制,数据资产运营主体缺失,运营能力不足,资产无法长期、持续、规模化地产生价值。当前实体经济普遍面临数据要素价值沉淀的实践难题,上海马陆葡萄项目通过RWA(真实世界资产代币化)​创新,为农业数据价值转化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该项目运用区块链技术将葡萄生产全流程数据资产化,构建"数据上链→收益确权→资产流通"的闭环,实现三大突破:

​        融资激活:完成1000万元股权融资,资金用于智慧农业基建与供应链升级,破解农户融资困局;
        ​增值延伸:通过数据资产交易每年新增300万元收益,品牌溢价率提升40%;
​        信任机制:依托"数据资产壳DAS"和"多链同轨AMC"技术体系,确保数据真实可溯,形成多方共信的资产流通生态。


        这场实践验证了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当产业链数据通过确权登记→合规治理→场景应用实现资产转化时,实体企业可同步获得运营优化、资源整合与衍生服务创新的三重价值。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RWA市场规模将突破5万亿美元,农业、新能源、绿色金融等领域将加速涌现更多标杆案例,全面激活生产要素价值。

4. 应用场景缺乏深度设计

        数据的价值最终必须体现于具体场景。很多入表的数据资产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没有明确落地场景和需求牵引,价值释放自然无从谈起。随着AI的持续发展,无论是数据湖还是具身智能亦或是数字孪生等技术,都有更多的应用场景正在出现,我相信数据资产的前景一定是更广阔。

三、数据资产真正价值产生的核心逻辑是什么?

数据资产想要价值实现,需要一个复杂的运营闭环。这个闭环必须具备以下核心逻辑:

(一)明确的数据资产产权与规范的授权机制

        数据资产价值产生的前提,是产权明确,且使用规范。入表后的数据资产必须明确界定数据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核心权属,制定规范的授权规则与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数据资产才可放心合规地进行流通和应用。

(二)数据资产与具体应用场景的深度结合

        场景是数据价值落地的根本载体。比如金融信贷领域的数据资产,通过明确的应用场景(如“信贷数据宝”),真正实现了银行授信效率提升、用户体验优化、风险控制精准化,数据价值才真正体现。

(三)完善的数据资产运营平台与生态体系

        价值创造必须依靠长期稳定的运营平台与生态体系。通过搭建统一的数据资产运营平台,可以支撑数据的授权、交易、价值评估和应用监测,确保数据资产长期可控、可溯、可用。同时,引入第三方合作伙伴形成数据资产的良性生态闭环。

(四)持续的数据资产质量治理与安全管理

        数据资产的价值持续释放,必须保障数据的质量、安全与合规。通过长期的数据质量治理、安全管理与合规审计,确保数据资产长期可靠、可信,提升市场对数据资产的认可度与应用信心。

四、数据资产长期价值释放的具体路径

1. 数据资产入表后建立专门的运营机构,专门的数据资产运营公司,承担数据资产长期运营、场景设计与价值开发,形成专业化管理和长期价值创造的能力。

2. 搭建行业化数据资产应用平台,构建针对医疗、教育、金融、城市治理等行业的专业数据资产应用平台,推动数据资产行业化应用落地与深化,推动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智慧城市的延伸服务。

3. 引入多方生态主体,推动数据资产标准体系、估值模型、交易规范的制定与实施,促进数据资产交易流通与生态活跃。

4.建立数据资产的长期价值监测机制,定期进行数据资产的再评估与优化调整,确保资产估值与实际应用价值动态匹配。

        数据资产入表仅仅是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资产运营的起步阶段,真正的挑战与机遇在于入表之后的长期运营和价值创造。只有围绕“明确产权、应用场景、生态建设、持续运营”这几个关键点不断发力,数据资产才能真正实现长期持续的价值转化,驱动企业和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未来的竞争,是数据资产长期运营能力的竞争,数据资产运营生态的完善与否,将直接决定企业和地方经济能否赢得数据时代的未来竞争优势。这,才是我们真正要关注并付诸行动的核心问题。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