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首先,回顾了 可展开复合铰链、吊杆 和 反射器这三种结构的结构设计、功能机制、理论、有限元建模方法和实验研究。
然后,介绍了优化设计方法及其在可展开复合结构中的应用。
此外,还讨论了可部署复合结构的具体实际应用案例。
最后,概述了可部署复合材料结构的未来挑战和前景。
1.引言
目前,空间可展开结构主要包括机械式、充气式、形状记忆合金驱动式和弹性应变能驱动式四种类型。其中,弹性应变能驱动的可展开复合材料结构具有结构-功能一体化的特点,利用折叠过程中存储的应变能实现弹性展开。与其他传统的空间可展开结构相比,弹性应变能驱动的可展开复合结构具有结构简单、集成度高、力学性能优异、装载效率高、展开精度高、重量轻等优点。近年来,它们已成为空间可展开结构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弹性应变能驱动的可展开复合材料结构在空间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激发了研究人员在这一领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在过去五年中发表了2300多篇相关论文(deployable structures)。如下图,值得注意的是,带式弹簧通常被认为是铰链的最简单形式之一。
图1
如图2所示。本文的结构如下:
在第二节,分析建模的开发过程的可部署复合tape-spring(带式弹簧)概述,和积分的特点,介绍了组合部署复合较链。
第3节回顾了不同横截面构型的可展开复合臂架的现状,并讨论了现有双稳型可展开复合臂架的功能机制。
第四节全面综述了天线可展开复合反射镜的发展现状。
第5节回顾了优化设计的分类方法,并介绍了耦合代理模型和进化算法技术。此外,还对可展开复合材料结构的多目标优化设计工作进行了综述。
第6节简要介绍了可展开结构的发展过程和各种空间应用案例。
在第7节中,讨论了可展开复合结构的未来挑战。
最后,第8节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图2 概述可展开复合结构的设计、模型、制造、实验验证和应用
2.可展开复合铰链
2.1. 可展开复合带式弹簧
·灵感来自于卷尺
·可展开复合带式弹簧 可以存储和释放弹性应变能。
可展开的复合磁带弹簧是一个具有弯曲截面的薄壳,通常具有均匀的曲率和小于180°的横截面角。可展开复合带弹簧的弯曲截面具有可展平性,适合折叠,并可通过储存的应变能实现自展开。可展开复合带簧的折叠可分为两种模式:当纵向曲率和横向曲率方向相同时,称为“equal-sense”;而当它们方向相反时,则称为“opposite-sense”,如图3a所示。无论采用何种折叠方式,可展开的复合磁带弹簧都具有反向旋转和锁定的能力,从而实现了驱动、反向旋转和锁定等重要功能。
在评价可展开带式弹簧的折叠性能时,主要考虑以下参数:
(1)峰值力矩,是指可展开带式弹簧在发生屈曲失稳时所能承受的临界力矩,是衡量其抵抗外界干扰能力的指标。峰值力矩越高,表明可展开复合带簧的稳定性越好;
(2)稳态力矩,表示折叠变形后初始展开阶段所施加的力矩,反映其驱动空间可展开结构的能力;
(3)应力水平,准确确定应力水平有助于判断是否发生破坏,用于强度设计。
图3b给出了可展开复合材料带式弹簧在equal-sense和opposite-sense折叠条件下的折叠力矩与弯曲角的关系。
图3 a、b、c、d
2.2 Integral deployable composite hinges
集成可展开复合铰链(DCHs)是一种用于空间可展开结构的圆柱壳体,它通过对称开口和集成铰链机构实现180°折叠,具有易于制造和连接点少的优点。尽管在折叠过程中可能遇到应力集中问题,但这种设计已经在火星快车号的雷达天线中得到应用,激发了广泛的研究兴趣。研究主要依赖实验和数值方法,因为几何非线性和壳体接触使得理论建模复杂。为了降低应力集中,研究者在槽端引入圆形切口,并提出了双矩阵设计以减少折叠半径和存储应变能。此外,还有研究探索了非直管配置的DCHs,如两个薄壁圆柱体以90度角相交的设计,以进一步优化其性能。
2.3. Combined deployable composite hinges
3. Deployable composite booms(可展开复合臂架)
3.1. Tubular deployable composite boom (管状可展开复合臂架)
自1961年Klein为加拿大第一颗卫星Alouette设计了薄壁可储存管状可扩展部件(STEM)以来,这种可展开的吊杆技术在发射前折叠并存储,发射后通过电机控制完全展开,为管状可展开臂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后,学者们开发了多种分析模型来描述这种管状可展开臂架的折叠行为,包括基于板壳理论的力学行为分析,以及考虑拉伸和弯曲应变能影响的管状双稳态可展开复合臂(Bi-DCB)的分析模型。这些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分析管状DCB的存储应变能、折叠弯矩和应力水平。研究者们通过实验装置模拟了管状DCB的折叠和展开过程,并与解析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显示出良好的一致性。此外,还研制了一种折叠机来实现管状DCB的等义和反义折叠展开,并测量了变形过程中的驱动力矩。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建立了管状DCB在整个折叠过程中的折叠力矩和应力水平的分析模型,其预测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进一步推动了这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3.2No-circular cross-section deployable composite booms(非圆形横截面可展开复合臂架)
近年来,可展开吊杆的设计在横截面形式上不断创新,特别是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开发的三角形可卷曲可折叠(TRAC)吊杆,它由两条圆弧组成,形成弯曲边缘和平坦腹板,已成功应用于多个太阳帆任务。然而,金属TRAC吊杆对温度变化敏感,导致端部偏转,因此,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TRAC臂架受到研究者的关注。TRAC臂架的制备涉及二次粘接过程,Lecler等人提出了分析模型预测其在纯弯曲下的屈曲载荷,并设计了实验装置进行测试。此外,德国航空航天中心(DLR)首次使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造了透镜状DCB,具有较高的抗扭刚度,已在空间任务中广泛应用。Bai等人对透镜状DCB进行了理论分析,包括非线性力学响应、中性截面位置、面内应变、层间剪切应力、折叠力矩和存储应变能。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了透镜状DCB在拉伸、压缩和折叠变形下的行为,特别关注空间环境下的屈曲、刚度和热效应,如局部屈曲、全局欧拉屈曲、非线性屈曲、热变形以及固有频率等。
3.3. Bistable deployable (双稳可展开)composite booms
4. Deployable composite reffectors(复合反射器)
在太空领域,可展开复合反射面天线是一种常见的天线类型。它由复合材料制成,具有高柔韧性。可展开的复合反射天线在航天器上的广泛应用。此外,可展开复合反射面天线也可以用于自适应变形以及航天器的振动控制。基于折叠和展开部署方法,复合reffector天线可以展开为卷饼型、花瓣型、伞形和经纱网格类型。
4.1玉米饼状可展开复合反射器
又称回弹反射面天线,是空间领域常用的一种天线该天线的反射面由复合材料制成,具有二级背板和支撑结构,以提供部署刚度和精度。在发射过程中,使用约束装置来保持折叠构型。一旦进入轨道,束缚就会被解除,天线就会自动展开。玉米饼状可展开复合反射器已被加拿大航天局CSA)成功应用于卫星通信天线上(如a)。然而,玉米饼状可展开复合反射器的展开刚度相对较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Tan等人提出了一种局部增强反射器的方法(如b)。研究表明,在不增加系统机械复杂性的情况下,局部加固可显著提高反射镜的刚度和精度。
该反射器满足高精度通信的严格要求,同时具有成本低、尺寸精度高、易于折叠等优点。对于ku波段任务,rkmen等人设计了一个全尺寸离轴反射器,并考虑了不同的加固方案(如图c)。研究表明,该设计在质量、固有频率、部件数量、生产和装配等方面具有优势。随后的工作包括通过测试原型样品的模态行为、折叠、动态展开和表面精度来验证其性能。Soykasap等人开发了一种以复合胶带弹簧为支撑结构的玉米饼状可展开复合反射器。研究表明,带簧的初始曲率、投影长度和三维折叠角度等设计变量对其弯曲性能有显著影响。然而,需要进一步研究带簧与反射器之间的连接对整个折叠和展开过程的影响。
d显示了该反射器的折叠和展开过程。Tan等人分析了一种带有弯曲加强肋的卷形可展开复合反射器。研究发现,采用弯曲加强筋可以防止反射器的局部失稳,增加反射器所需的最大装填力,提高反射器的抗弯刚度。Sovkasap等人提出了一种x波段卫星玉米饼形可展开复合反射器的设计方案,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折叠和展开功能(如图e)。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可展开的复合反射器也有一些局限性,比如难以控制尺寸精度、折叠效率较低,以及存储的应变能可能突然释放导致展开冲击。这些限制限制了它的应用。
4.2. Petal-shaped deployable composite reffectors(花瓣状可展开复合反射器)
花瓣形可展开复合反射面天线通常由反射面和焦点处的馈源组成。由于反射器呈花瓣状,故称为花瓣状反射器(图a)。这种类型的反射器具有很高的机械复杂性,在折叠和部署过程中达到所需的精度。为了满足孔径为0.3m~1m的可展开天线的要求,Stilesh和Garrett提出了径向分段缠绕方案,该方案将柔性壳体表面沿螺旋路径分成多段。通过螺旋壳面的设计,使每一段在折叠构型中保持纯粹的弯曲,避免了剪切载荷引起的形状精度变化。
为了在部署过程中实现同步,在每个段的圆周边缘采用剪刀式连接方案。然而,由于单个壳体段的刚度较弱,在重力的影响下会发生明显的变形,因此该原型仅在成形模具上进行了展开验证试验。提高单壳段的刚度和控制展开行为是花瓣型可展开复合反射器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Reynolds等人设计了一种高度紧凑的花瓣状可展开复合反射器,可存储在1U立方体卫星中。他们开发了一种径向分段缠绕方法,并利用约束来限制反射器,从而获得了平面结构所需的负载特性。Footdale等人开发了一种多臂径向复合(MARCO)反射器以降低成本(如图b所示)。该多臂径向分段线圈反射器采用分段复合壳体作为反射器,简化了装配工艺,降低了成本。该反射器的展开直径为4米,可装入直径为0.66米,高度为的圆柱形容器内1.1m(如图c所示)。实验验证表明,反射镜的形状和重力变形满足表面轮廓精度要求。
4.3. Umbrella-shaped deployable composite reffectors伞形可展开复合反射器
伞形可展开复合反射面天线具有面密度小、积载体积小的特点。它们可以在高频范围内工作,并实现大的部署直径。与传统的柔性反射器相比,伞状可展开复合反射器可以承受更大的装载应变而不会蠕变,并且可以用更少的肋保持高精度。
为了满足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天线的要求,Schmid和Barho提出了一种孔径为3m的伞形可展开复合反射器方案。反射器由30块薄壳板组装而成每块板的厚度约为0.4毫米,表面精度约为0.5毫米。每块面板的重量约为200g。面板的折叠和部署是通过在背面安排径向支撑肋来实现的。折叠时,后支撑肋绕轴旋转,使壳体倾斜并进行纯粹的弯曲,从而允许相邻面板重叠,提高积载效率例如,3m孔径反射镜的积载直径小于1m,重量约为10kg。部署后,面板单独形成并组合形成反射器,间隙约为面板之间0.5 mm,避免由于尺寸不匹配而降低表面精度的问题(如图b所示)。该方案适用于x波段及以上频率,孔径范围为3~6m。Yoon等人研究了一种伞形可展开复合反射器(如图c所示),该反射器具有轻量化、低损耗、高精度和稳定性等优点。他们还研究了天线在x波段的辐射方向图、增益和极化变化效应,考虑了光纤方向对天线有效电性能的影响。Datashvili等通过简化支撑肋,设计了一种机械可重构的伞形可展开复合反射器(如图d所示)。这种反射器可以实现更大的直径和工作频率,具有较高的表面精度。Klimm和Kwok提出了一种基于复合带式弹簧的伞形可展开反射器。复合带式弹簧的折叠时,储存了展开过程中的应变能,引导了发展方向。这种方法中的复合带簧与反射镜的形状密切相关,可以独立地恢复其原始形状(如图e所示)。Pellegrino提出了一种新型多功能可展开反射器的设计。该反射器由一个中央可展开的轮毂、连接到轮毂的几个复合带簧、用于支撑的肋和张紧的精密膜组成(如图f所示)。对于直径为10米,焦距为7.8米的可展开反射镜,可以实现约2毫米的表面精度,并通过实验验证了理论模型的精度和展开行为。Morozov和他的同事提出了一种基于等网格复合晶格辐条的新型伞形可展开复合反射器。该辐条采用长晶格壳的形式,其横截面形状为圆角矩形。作用在辐条上的载荷是由反射器的无线电反射拉伸网格在部署时产生的。在后续工作中,他们提出了另一种伞状可展开复合反射器,通过整体可展开复合铰链实现展开。
4.4. Warp-rid deployable composite reffectors 可折叠复合反射器
包裹肋可展开反射器主要由一个中心轴、一个包裹布和一个网状反射器组成。包筋铰接在中心轴上,沿轴后径向延伸,以支撑和保持网状反射器的抛物线形状。在折叠状态下,包裹肋沿各个方向紧密缠绕在中心轴上。在轨道展开过程中,包裹肋依靠自身的弹性势能进行回弹展开。因此,包肋展开式反射器具有装载效率高、折叠展开控制机构简单可靠性高等优点。
包裹肋可展开反射器首次安装在1974年发射的ATS-6卫星上(如图15a所示)。反射镜由48根绕筋组成,中心轴线直径2.0m,高度为0.45米。部署时,反射镜的有效孔径为9.1m.整个结构重约60公斤。在此之后,美国国防部成功开发了一系列包裹肋式可展开反射器。例如,1984年,55米反射结构的部分折叠扇区成功地部署在地面上(如图b所示)。Urata等人开发了一种直径3.6 m的包裹肋可展开反射器,用于地球观测,如图c所示。OSS为近地轨道x波段SAR设计了一种包裹肋可展开反射面天线,如图15d所示。该天线的直径范为2.7米至5米,采用网状反射面。它包括一个中心轴,多个透镜dcb来支撑反射器,以及一个可展开的二次复合反射器和支撑杆。Urate等人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包肋可展开反射器,图e和图f分别给出了该反射器展开的原理图和实验过程。
·包裹肋可展开反射器的刚度、抗振性和精度都很差。为了提高表面精度需要大量的包筋和具有相应体积的中心轴。这大大增加了反射器的重量,使其难以折叠,使其无法满足更大孔径的要求。
5. Optimization design
5.1. Classiffcation and optimization process
根据设计变量与优化目标的定量关系、目标函数、设计变量与约束的属性,对可展开复合结构的优七问题进行了分类。以下是常见的分类方法:
单变量和多变量优化:这一类是基于所涉及的设计变量的数量。对于单个设计变量,称为单变量优化问题,而多变量问题涉及多个设计变量。
离散和连续优化:根据设计变量的类型取值范围,可以将问题分为离散和连续优化。离散优化问题指的是设计变量采用离散值的情况,例如材料类型、层压板层数和铺层角度。另一方面,连续优化问题是指设计变量取连续值的情况。
有约束和无约束优化:一些优化方法需要满足一定的约束,例如折叠配置时可展开复合材料结构的尺寸和质量,以及在大变形过程中防止失效。这些问题被称为约束优化问题,而无约束优化是指设计变量可以在没有任何约束的情况下自由变化的情况。
单目标和多目标优化:分类取决于所涉及的目标函数的数量。单目标优化问题评价是基于帕累托前沿的单一目标优化问题,通常被认为更有趣,因为工程师可以更好地理解设计空间,并选择与其他考虑因素相匹配的设计,而不包括在优化中。
静态和动态优化:如果优化过程依赖于时间,并且性能在一定时期后发生变化,则称为动态优化问题,这与静态优化问题不同。在静态优化中,最优设计不依赖于时间。
耦合代理模型和进化算法在可展开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采用该技术的具体优化过程如图所示:
1)收集一组初始样本,这些初始样本可以通过实验设计(DOE)或随机抽样方法获得。这些样本作为构建代理模型的基础。
2)使用收集的样本训练代理模型。最常见的替代模型包括响应面法(RSM)、Kriging模型、椭圆基函数(EBF)、径向基函数(RBF)、人工神经网络(ANN)、支持向量回归(SVR)和随机森林(RF)。
3)利用统计误差函数验证代理模型的预测能力。
4)将代理模型嵌入到进化算法中。进化算法中的每个个体由一组决策变量组成,这些决策变量输入到代理模型中,得到相应的目标函数值,作为个体的适应度得分。最流行的进化算法包括遗传算法(GA)、模拟退火算法(SA)、粒子群优化算法(PSO)和蚁群优化算法。
5)在进化算法中,选择、交叉和突变等机制被用来产生新的个体然后使用替代模型评估它们的适合度。这些机制是基于自然选择和进化理论的原则,模仿生物进化的过程。在搜索过程中新个体逐渐取代旧个体,以优化目标函数的值。
6)重复步骤5,直到满足预定义的终止条件。终止条件可以是达到最大it-i运算次数或满足目标函数的收敛性要求。在每次迭代中,使用代理模型来评估每个个体的适应度,使进化算法能够进一步探索解空间。基于收敛性、分布多样性和分布范围等关键指标,可以定量评价不同进化算法和超参数的性能。常用的优化器定量评价方法包括超体积(HV)、最大传播(MS)、代距(GD)、倒代距(IGD)和模拟倒代距(mIGD)。
5.2. Optimization for deployable composite structures
研究者们采用了多种优化方法和算法,如高斯过程回归、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II(NSGA-II)、最优拉丁超立方抽样、多目标粒子群优化(MOPSO)以及耦合响应面法(RSM)和人工神经网络(BPNN)等,来提高这些结构的部署性能。这些方法被用来优化残余变形、应变、质量、折叠力矩和扭转力矩等关键参数。研究表明,耦合RSM-NSGAIII方法对于整体DCB(可展开复合材料结构)的优化特别有效。此外,研究还关注了DCBs的多目标优化设计,包括管状DCB、TRAC臂、N形DCB和透镜状DCB,通过全因子设计方法和高效的计算分析来创建采样设计,并使用非线性有限元求解器ABAQUS/Explicit进行部署刚度、折叠行为和质量的优化。研究还涉及了使用NSGA-II和连续二次规划(SQP)算法进行多目标优化设计,以及使用MATLAB优化工具箱来优化折叠稳定半径和堆叠角度。目前,关于可部署复合材料反射天线的多目标优化设计研究还相对较少,未来的研究可以探索这一领域,以提高可部署复合反射天线在通信、雷达和卫星等领域的应用性能。
6. Application
早期的空间可展开结构主要由金属材料制成,如钛合金、高性能钢和铝合金。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些结构逐渐被轻质的复合材料所取代。连续长杆技术(CLM)利用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已成功应用于多种航天器,包括旅行者号、伽利略号、火星观测者和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群(GOES)。1970年代末,洛克希德公司开始在天线设计中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本节回顾了可展开复合铰链、吊杆和反射器在空间探索领域的应用。可展开复合铰链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968年,作为传统铰链机制的有效替代品。自1998年以来,已经开发出一系列可展开铰链,其重复性最初在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制造的集成铰链光学支撑结构中得到证明。整体DCBs在空间任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火星快车号上的天线和成功测试的可展开光学望远镜。此外,DCBs还促进了包括天文望远镜、可展开吊杆、棱镜桅杆和天线在内的其他设计概念和空间应用的发展。DCBs的各种空间应用包括火星高级雷达、精密光学望远镜、可展开望远镜镜面、20米孔径紫外-红外望远镜、自包含线性米级吊杆、滚动展开太阳能阵列和P波段双极化天线等。这些应用展示了DCBs在空间任务中的多样性和重要性。
7. outlook
尽管可展开复合材料结构在空间应用中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一些需要解决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未来的研究需要关注六个主要方面:
1. 折叠行为的建模
2. 积载和部署行为
3. 极端空间环境的影响
4. 结构设计与空间应用
5. 优化设计
6. 折叠和展开的辅助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