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
为了方便大家查看文章,新做了一个全文目录。
使用方法:
回复:h 就能查看所有文章
----1024----
来到屌丝PM第四期,这一期我想和大家聊一聊“未来新闻”。
以前看外国电影,常有一个镜头是,主人公或者狗去门前的草坪拿早报,然后回到餐桌前边喝早茶边看报纸。不知道大家关不关心报社的营收,报刊的旗帜性企业“纽约时报”,在金融危机那会儿季度亏损曾达到50%以上,如果是小企业,估计就挨不过金融寒冬了。到了今天,几乎所有的报社、期刊杂志社都在寻求转型,也就是将新闻的媒介从纸转嫁到网页上去。
小额付费模式
初期转型,很多报社都面临了纸质版订阅骤降的尴尬境地,于是有人就发明了“小额付费”这样一种服务模式,即在互联网上,报社会提供一些更加精品的信息或报告,订阅者只需花几美分就能看到。“小额付费”的模式来源于初期各大传统媒体的付费服务尝试,既然免费会导致线上线下两头都捞不着好,那么索性互联网上的新闻就采取同等收费的模式,但用户不买账,互联网信息太多,少几条新闻并不影响他们的生活,除了像“911”这样的历史事件,大媒体的声音显得更可靠外,其它类型的新闻,在普通民众看来价值都一样。
在经历了付费行不通的一段时间后,传统媒体们开始寻找新的收费点,大媒体手握的资源较之小媒体还是多得多,所以大媒体的报告在民众眼里更专业,一些特定领域的行业报告会吸引领域人士去付费购买,但仅仅是小额度的收费。小额收费很好的抓住用户的消费心理——便宜也有好货。
收费是与互联网的初心相违背的,但收费却是支撑互联网走下去的关键因素,有了互联网,广告业一夜之前就盘活了,各种广告模式铺天盖地,每一个新的模式都是在旧模式上的改进,用户与广告商都受益于互联网的“收费模式”。
低技术高运营
新闻的种类很多,少女们喜欢花边新闻,少男们喜欢体育新闻,商务人士喜欢财经新闻,程序员喜欢科技新闻,新闻的种类和人的口味一一对应,传统的纸媒由于版面的原因,它必须将最重要的信息放在首版,一个大标题就占据了很多空间,纸媒做的好不好,取决于编辑们对于新闻的筛选能力,大家拿到手里的报纸,信息已经在编辑们的筛选后就定性了,所以传统纸媒是“高技术低运营”的,这就是纽约时报尽管也犯过不实报道的错误,但它的销量还是比市侩小报要多得多。
进入互联网新世代,小众媒体的资讯质量越来越高,在新闻的筛选质量上,小媒体与大媒体不相上下,除了资源获取上面有差异,小媒体反而会有更快获取“小道消息”的优势,所以技术成本在这个新媒体时代已经很低了,媒体间的竞争主要集中于运营策略上,小媒体打得的是“精品”、“迅速”这样的标签,大媒体如果再打“权威”、“全面”可能就会失意于互联网,因为在“全面”方面,门户做的比这些大媒体要好。
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媒体的连续性报道会更有优势,门户说白了就是一个新闻集中区,对于信息的筛选还是比较弱的,小媒体虽然信息更新快,但后续支持能力远不如大媒体,比如纽约时报在网站首页关于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灾后重建的图片对比展示,这需要媒体派人去做后续报导,时间和资金上需要花成本,而这样的新闻恰巧也是人们仍然关心的,就像广岛、长崎的原子弹事件过了这么多年,我们还是会是不是的去看一下现在的情况。
互联网下,大媒体人才更多,低技术高运营的新媒体模式,相信它们可以做的更好。
谈到这里,我们再想一下“自媒体”是不是也可以套用上面的两个观点呢?答案是肯定的。我见过一些自媒体,他们也有“小额付费”的模式,“大额付费”也有,比如“罗辑思维”的抢会员,自媒体的“小额付费”一般是采取自愿捐助,这些资金有的是作为专业自媒体人的收入直接进兜,有的会作为公益资金救助贫困人群,有自媒体人这样分析粉丝经济,假使粉丝人数为20万,其中1万为死忠粉,自媒体人出一本书,那1万人会买,自媒体人卖个商品,那1万人也会买,这和小米和Apple的经营策略很像,如果一个商品价值500块钱,这1万人就是500万的生意,还是不容小觑呀~~
再说这“低技术高运营”,传统的博客、论坛、社区,新兴的微博、YY、微信、来往、易信,这些媒体形式的“创本”很低,除了事件开销外,近乎免费,但运营上,有很多新兴自媒体也是“穷运营”,和大V抱团相比,自媒体运营的着重点仍然是“内容建设”,“内容建设”是自媒体的初心,内容没有独特性,对人没有了价值,那砸再多的钱也早晚会失败。就像互联网,再怎么收费,大部分的服务仍然是“免费”的,免费的服务是在帮助用户更愉快的去消费。
最后再推荐大家一本“时间管理”的书——《奇特的一生》,奇特的人,奇特的书~~
===只做最真实的自己===
微信公共号IT百问
关注方式:
1、打开微信搜索微信号ID:itbaiwen
2、或者扫描下方的二维码
回复m查看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