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学
2、IP协议详解
下面是以太网协议(数据链路层)的数据的格式:
下面是IP协议(网络层)的数据的格式:
3、IP协议的转发流程
下面介绍IP协议的转发流程:
4、ARP协议与RARP协议
在OSI模型中ARP协议属于链路层;而在TCP/IP模型中,ARP协议属于网络层
前面结点就是通过查询ARP缓存表,来根据下一跳的IP地址找到下一跳的设备的MAC地址!
5、子网划分
下面是无分类编址CIDR
前面的问题
6、网络地址转换NAT技术
7、ICMP协议详解
8、ICMP报文的应用
9、网络层的路由概述
10、内部网关协议–RIP协议
关于DV算法的说明:
1)Si 描述的是当前结点到别的结点(或者说是目标结点)的下一个结点,假设当前结点是A,目标结点是B,在A到B的路径上,与A相邻的下一个结点就是Si。
2)假设网络拓扑图中是一个无向有权的连通图。两个路由结点之间的最低费用路径的费用之间存在一种重要的关系。该关系可以由以下Bellman-Ford方程表出:
x到y 的路径可能有多条,邻接结点v可能不同,那么 c(x,v) 的值可能不同。而从邻接结点v到y的路径也可能有多条,dv(y)的值也可能不同。那么我们通过各个相邻结点之间交换 Di 与 Si 信息,就可以不断更新结点的Di与Si,最后就可以找到dx(y),也就是开始结点x到目的结点y的最小路径。(这整个过程是收敛的)
我到目的地的最小距离,等于 我到邻居距离与邻居到目的地最小距离之和(存在一个或多个邻居) 的最小值。而邻居到目的地的最小距离,又可以拆分为邻居到其邻居结点大最小距离,与邻居的邻居结点到目的地的最小距离…这样不断迭代,找出这个过程所有结点到其邻居结点的最小距离,最后就可以找到我到目的地的最小的距离。
DV算法的解析如下:
相应的更新过程如下(详细的参考视频10)
总结:比如求A到F结点的距离,假设原来A通过相邻结点B这条路径到F,距离为10。DV算法其实就是A通过与相邻的结点交换Di与Si的信息,假设计算得到A通过C到达F的距离为9,那么此时就将A到F的距离更新为9,同时此时A是通过C这条路径到达F,将A到F路径的下一个结点由B修改为C。(修改A到F路径的下一个结点的目的,其实就是要指定A到F的路径)
相邻结点Next也保存着它到F的距离,并通过Next与其Next的相邻结点交换信息,得到Next到F的最小距离路径,这个过程保证A到F的距离在当前条件下是最小的。
下面是RIP协议的执行过程。
上图中,所谓的信息指的是DV算法中相邻路由器之间互相交换Di与Si信息,如对于路由路径:A——>B——>C,B与C交换信息,知道B到C的距离为1跳,则B将下一跳设置为C;接着B与A交换信息,A将下一跳设置为B,且将A到C的距离在B到C的距离的基础上+1跳,即A通过B到达C,距离是2跳。
11、Dijkstra(迪杰斯特拉)算法
具体过程参考文档与视频的说明。
12、内部网关路由协议-OSPF协议
13、外部网关路由协议–BGP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