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下客户端MAC地址控制

Linux作为服务器操作系统,具有服务稳定、功能强大的特点。自Linux 2.4内核以来,其中又内置了NetFilter包过滤架构。它从而具有强大的数据包过滤功能,保证用作软件路由器时更得心应手。例如,很多中小企业使用 Linux软件路由器将内部网络接入Internet,其效果并不比某些专有系统逊色,而且在功能定制、应用扩展等方面更有优势。

在接入Internet中,不同的用户应当拥有不同的权限,为了防止权限盗用问题,对用户的识别非常重要。目前,常见的识别方法有用户名/密码识别、用户IP地址识别和用户网卡物理地址(MAC地址)识别等。

基于用户名/密码的认证是传统的识别方法。它在管理和使用上都比较繁琐,客户端也需要进行配置,大部分办公用户不能独立完成此类配置,对密码的保护也不够。这种方法往往是既加重了网络管理员的负担,又达不到认证的目的。

IP地址识别虽然可以做到客户端零设置,但是由于IP地址修改方便,无法杜绝IP地址盗用的情况,所以基本无安全性可言。

再来看网卡的物理地址。由于普通用户无法修改网卡的MAC地址,并且它和IP地址一样都是惟一的,完全可以用来识别用户,不需要客户端进行任何配置。即便是网络发生了变化,如扩容、改建等,导致客户端IP地址或用户名改变也不会影响到MAC地址。因此,通过判断客户端MAC地址的方法来识别用户,实现所谓的透明认证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选择。

下面我们来讨论当Linux被用作Internet网关,并集成代理服务时的MAC地址透明认证方法。目前,通过MAC地址识别用户的方法主要有使用iptables的mac匹配模块、使用代理服务器自身的mac地址检查功能和利用静态ARP表进行控制三种。

使用iptables的MAC匹配模块



在Linux 2.4内核中,包过滤模块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完全由内核控制,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控制内核包过滤的工具,也用iptables取代了 ipchains。在iptables的标准发布中,就带有MAC地址匹配的模块。我们可以通过iptables -m mac 命令来装载它。

假设局域网通过一Linux网关接入Internet,我们为拥有上网权限的A用户分配了IP地址192.168.1.25/32,其MAC地址为00: 02:01:50:bb:53。根据TCP/IP原理,最终封装后的IP数据包实际上有一个包含网卡MAC地址的字段。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检查这一字段来达到防止盗用IP的目的。在这个例子中,就是在Linux网关上检查来自192.168.1.25/32的包,看看这些包的MAC地址是不是00:02: 01:50:bb:53。具体命令如下:

     
     # 设置PREROUTING链的默认规则为丢弃,以禁止所有包通过。
iptables -t nat -P PREROUTING DROP
# 检查IP地址为192.168.1.25/32的用户的MAC地址。如果与指定的MAC地址不匹配,
说明源自192.168.1.25的包并不是从该网卡上发出的,即是非法用户,就应当丢弃这些包。
iptables -t nat -A PREROUTING -s 192.168.1.25 -m mac -mac-source ! 
00:02:01:50:bb:53 -j DROP
# 如果MAC地址匹配,包才能到达这里,并被允许通过。
iptables -t nat -A PREROUTING -s 192.168.1.25 -j ACCEPT


这样,即使有一个未授权用户B自己设置了IP地址为192.168.1.25(由于本机设置始终优先于DHCP,所以这种情况是很普遍的),当包通过网关时由于MAC地址不匹配,他仍然不能拥有A用户的权限。这样就达到了识别用户的目的。

使用代理服务器自身的MAC地址检查功能



Linux 下使用较多的代理服务器是Squid和Socks5。此处以Squid为例,说明如何检查客户端MAC地址。由于Squid的RPM发布版通常没有启用这一特性,这种版本使用MAC匹配会提示错误的acl类型,所以我们必须手工编译源代码。首先下载squid-2.x-src.tar.gz,然后用tar xvfz squid....tar.gz命令解开源代码,并进入展开后的子目录,用./configure配置编译选项。除了启用自己需要的特性外,再加上参数 -enable-arp-acl,即允许设置acl(Access Control List)为arp(MAC地址匹配)方式。然后执行make, make install。

安装完成后,就可以修改squid.conf来匹配MAC地址了,如下所示:

     
     # 设置一个accept_group列表,该用户的MAC地址为00:02:01:50:bb:53。
acl access_group arp 00:02:01:50:bb:53
# 根据最低安全要求,设置all列表,包含源IP地址为0/0,即所有用户。
acl all src 0/0 
# 允许accept_group组正常访问 
http_access allow accept_group 
# 禁止其他所有未经授权的访问 
http_access deny all


启动Squid,并配置正确的缓存目录和端口转发。

当Squid 收到请求时,无论请求用户来自哪个IP地址或主机,它都会检查其MAC地址,并且只允许MAC地址为00:02:01:50:bb:53的请求通过。这样也可以实现客户端零配置的用户识别。对于使用iptables + Squid做透明代理的Linux网关来说,可以选择iptables或Squid来识别用户。

利用静态ARP表进行控制



我们知道,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转换协议)被当作底层协议,用于IP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在以太网中,所有对IP的访问最终都转化为对网卡MAC地址的访问。

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主机A的ARP列表中,到主机B的IP地址与MAC地址对应不正确,由A发往B数据包就会发向错误的MAC地址,当然无法顺利到达B,结果是A与B根本不能进行通信。Linux可以通过arp命令控制ARP转换,即IP到MAC的转换。因此,也能利用这一功能对用户MAC地址进行匹配。下面我们就来看看arp命令的用法。

输入arp将显示当前所有ARP转换记录,类似于这样:

AddressHWtypeHWaddressFlags MaskIface
www.myhome.netether00:06:29:57:16:F5Ceth0
218.200.80.177ether00:01:30:F4:32:40Ceth1
ntc9.myhome.netether00:02:1E:F1:92:C2Ceth0
192.168.1.25ether00:02:1E:F1:92:C2Ceth0



由此可以看到,当前系统保留的IP地址与MAC地址一一对应,并指明了硬件类型(Hwtype)和通信所使用的接口(Iface)。不过这些都是动态生成的,无需手工干预。我们要做的恰恰是手工干预这一过程。

我们需要用到arp命令的另一重要功能,就是手工更改这一对应关系。此外,该命令还可以读取文本文件中的ARP记录,其默认文件是/etc/ethers。也就是说,当输入ARP-f的时候,系统就会读取/etc/ethers这个文件,并以其中的项目取代系统当前的ARP记录。假设/etc/ethers 文件内容如下:

     
     192.168.1.25 00:02:01:50:bb:53


然后执行命令arp -f。

这时,我们查看系统ARP表,会发现无论192.168.0.25原来对应的MAC地址是什么,都会被新的所取代:

AddressHWtypeHWaddressFlags MaskIface
www.myhome.netether00:06:29:57:16:F5Ceth0
218.200.80.177ether00:01:30:F4:32:40Ceth1
ntc9.myhome.netether00:02:1E:F1:92:C2Ceth0
192.168.1.25ether00:02:01:50:bb:53Ceth0



此时,本机发往192.168.1.25的数据包目标MAC地址将由原来的00:02:1E:F1:92:C2改为00:02:01:50:bb:53。显然,如果192.168.1.25所在网卡的MAC地址并非00:02:01:50:bb:53,数据包就无法到达正确的目的地,那么它们也就无法通信了。这样也达到了识别非法用户的目的。

当然,控制MAC地址的方法还不止这些,例如可以利用交换机的端口管理功能识别用户。根据交换机的原理,它是直接将数据发送到相应端口,那么就必须保有一个数据库,包含所有端口所连网卡的MAC地址,由此可见,控制每个端口使用的MAC地址理论上是完全可行的。大部分中高端交换机如3Com SuperStack系列等,都具有这种功能。具体操作与交换机型号有关,这里就不赘述。

最后,提醒一下,MAC地址控制并非绝对保险。正如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解不开的密码一样,所谓安全都是相对于特定的环境而言。现在,很多网卡都支持MAC地址的软件修改,Linux和Windows本身也都有办法修改这一物理地址。不过由于这种方式相对稳定,摒弃了繁琐的客户端设置,对用户完全透明,而且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安全的。

http://www.youren.com/Article/computer/software/linux/200503/2623.html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在Socket编程中,获取客户端MAC地址需要使用操作系统提供的相关API。以下是在Linux和Windows平台中获取客户端MAC地址的方法。 在Linux平台中,可以通过获取客户端IP地址,然后通过ARP协议查询对应的MAC地址。具体实现步骤如下: 1. 使用getpeername函数获取客户端的IP地址 2. 使用ioctl函数发送SIOCGARP命令,查询对应IP地址的MAC地址 3. 解析返回的ARP缓存表项,获取MAC地址 以下是示例代码: ``` #include <sys/socket.h> #include <arpa/inet.h> #include <net/if.h> #include <netinet/in.h> #include <netdb.h>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string.h> #include <errno.h> #include <sys/ioctl.h> #include <net/if_arp.h> int get_client_mac(int sockfd, unsigned char *mac) { struct sockaddr_in cli_addr; socklen_t cli_len = sizeof(cli_addr); char ip_str[INET_ADDRSTRLEN]; char mac_str[18]; // 获取客户端IP地址 if (getpeername(sockfd, (struct sockaddr *)&cli_addr, &cli_len) == -1) { perror("getpeername() failed"); return -1; } inet_ntop(AF_INET, &cli_addr.sin_addr, ip_str, INET_ADDRSTRLEN); // 查询ARP缓存表项,获取MAC地址 struct arpreq areq; memset(&areq, 0, sizeof(areq)); struct sockaddr_in *sin = (struct sockaddr_in *)&areq.arp_pa; sin->sin_family = AF_INET; sin->sin_addr.s_addr = cli_addr.sin_addr.s_addr; int fd = socket(AF_INET, SOCK_DGRAM, 0); if (fd == -1) { perror("socket() failed"); return -1; } if (ioctl(fd, SIOCGARP, &areq) == -1) { close(fd); perror("ioctl(SIOCGARP) failed"); return -1; } close(fd); // 解析MAC地址 unsigned char *ptr = (unsigned char *)&areq.arp_ha.sa_data[0]; snprintf(mac_str, sizeof(mac_str), "%02X:%02X:%02X:%02X:%02X:%02X", ptr[0], ptr[1], ptr[2], ptr[3], ptr[4], ptr[5]); sscanf(mac_str, "%hhx:%hhx:%hhx:%hhx:%hhx:%hhx", &mac[0], &mac[1], &mac[2], &mac[3], &mac[4], &mac[5]); return 0; } ``` 在Windows平台中,可以使用GetAdaptersAddresses函数获取本地网卡信息,然后通过比对客户端IP地址和本地网卡的IP地址,获取对应的MAC地址。以下是示例代码: ``` #include <winsock2.h> #include <iphlpapi.h> #include <stdio.h> #pragma comment(lib, "iphlpapi.lib") #pragma comment(lib, "ws2_32.lib") int get_client_mac(SOCKET sockfd, unsigned char *mac) { struct sockaddr_in cli_addr; int cli_len = sizeof(cli_addr); char ip_str[INET_ADDRSTRLEN]; char mac_str[18]; // 获取客户端IP地址 if (getpeername(sockfd, (struct sockaddr *)&cli_addr, &cli_len) == -1) { perror("getpeername() failed"); return -1; } inet_ntop(AF_INET, &cli_addr.sin_addr, ip_str, INET_ADDRSTRLEN); // 获取本地网卡信息 ULONG size = 0; PIP_ADAPTER_ADDRESSES pAddresses = NULL; DWORD dwRetVal = GetAdaptersAddresses(AF_INET, GAA_FLAG_INCLUDE_PREFIX, NULL, pAddresses, &size); if (dwRetVal == ERROR_BUFFER_OVERFLOW) { pAddresses = (IP_ADAPTER_ADDRESSES *)malloc(size); dwRetVal = GetAdaptersAddresses(AF_INET, GAA_FLAG_INCLUDE_PREFIX, NULL, pAddresses, &size); } if (dwRetVal != NO_ERROR) { perror("GetAdaptersAddresses() failed"); return -1; } // 比对IP地址,获取对应的MAC地址 PIP_ADAPTER_ADDRESSES pCurrAddresses = pAddresses; while (pCurrAddresses) { if (pCurrAddresses->FirstUnicastAddress) { for (PIP_ADAPTER_UNICAST_ADDRESS pUnicast = pCurrAddresses->FirstUnicastAddress; pUnicast; pUnicast = pUnicast->Next) { struct sockaddr_in *sin = (struct sockaddr_in *)pUnicast->Address.lpSockaddr; if (strcmp(ip_str, inet_ntoa(sin->sin_addr)) == 0) { snprintf(mac_str, sizeof(mac_str), "%02X:%02X:%02X:%02X:%02X:%02X", pCurrAddresses->PhysicalAddress[0], pCurrAddresses->PhysicalAddress[1], pCurrAddresses->PhysicalAddress[2], pCurrAddresses->PhysicalAddress[3], pCurrAddresses->PhysicalAddress[4], pCurrAddresses->PhysicalAddress[5]); sscanf(mac_str, "%hhx:%hhx:%hhx:%hhx:%hhx:%hhx", &mac[0], &mac[1], &mac[2], &mac[3], &mac[4], &mac[5]); free(pAddresses); return 0; } } } pCurrAddresses = pCurrAddresses->Next; } free(pAddresses); return -1; }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