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上述三种编码都是对Unicode字符集的实现,前两者使用变长方式,最后一种使用定长的方式。三种中,最早出现的是UTF-16,是为了弥补UCS-2的缺陷,因为UCS-2使用定长16bits的编码方式,当时IEEE提出了UCS-4但惨遭拒绝,有点类似当今的UTF-32,原因是空间浪费大。所以此时UTF-16登场了。UTF的全称是:Unicode (or Universal Coded Character Set) Transformation Format 。
UTF-16
编码
UTF-16采用变长编码,分为2bytes和4bytes两种情况,2bytes只能表示BMP(Basic Multilingual Plane, The first plane in Unicode)中的字符, 其他Plane的字符采用双code unit的方式映射,维基百科上称作代理对(surrogate pair)。具体编码过程如下:
- 对于一个特定的字符,首先检查其Unicode code point的范围,如果十六进制值小于于0xFFFF,则直接编码,否则执行第二步。
- 对于其他字符,其code point肯定在0x010000~0x10FFFF之间。将其十六进制 U 减去0x010000,得到的结果 U’ 肯定在0x000000~0x0FFFFF之间,共20位。接下来执行第三步。
3 将 U’ 分成两部分,high= U’ / 0x0400,low= U’ % 0x0400。 - high+=0xD800, low+=0XDC00
- 所得到的high (leading surrogate)和low(trailing surrogate)将是该字符的代理对,其取值范围分别是0xD800~ 0xDBFF、0xDC00 ~ 0xDFFF(包括边界)。这两个范围内的值在BMP中是永远不会映射到字符的。
使用UTF-16时,其存储在计算机中的内容就是high和low,具体形式则受到BOM(byte order mask,字节顺序, 分为大端法和小端法)的影响。
解码
解码之前,首先要知道编码是属于BMP那一层的字符还是其他层的字符,如果是BMP的就应该只有两个字节,且其取值范围为0x0000 ~ 0xD7FF、0xE000 ~ 0xFFFF。否则就应该是四字节的编码,如果存在于0xD800~ 0xDBFF,则属于高代理,如果存在于0xDC00~0XDFFF, 则属于低代理。
对高代理执行减去0xD800的操作并乘以0x0400,再加上对低代理执行减去0xDC00的操作的值,结果就是该字符的code point, 其范围在 0x010000~0x10FFFF之间。
UTF-8
相比UTF-16,UTF-8的编码解码操作就相对较简单。UTF-8是不定长编码,其长度可能是1~4字节不等。
对于第一字节,如果以0开头,则代表此字节只占一个字节;如果以110开头代表占两个字节;如果以1110开头,代表占三个字节;如果以11110开头,占四个字节。对于大于1个字节的情况,后续字节分别以10开头。
对于占四个字节的情况,共有5+2+2+2共11个控制位,剩下21位数据位,刚好能够表示Unicode中的最大code point(0x 10FFFF)。
解码的时候只需要根据首字节的控制字符,就可以知道该字符所占的字节数,然后去除控制位,就可得code point。
UTF-32
UTF-32和之前IEEE推荐得UCS-4一样,固定使用4个字节来表示,缺点很明显,所以不常使用。
参考链接:
https://en.wikipedia.org/wiki/Unicod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UTF-8
https://en.wikipedia.org/wiki/UTF-16
https://www.ibm.com/developerworks/cn/java/unicode-programming-language/index.html
https://www.ibm.com/developerworks/cn/java/j-uni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