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地测量定义(自我理解版)
大地测量:通过科学手段,测量地球形状、大小、重力场及其时空变化,并建立全球或区域性坐标系统的测量活动。(大地基准的建立和维持)
2、大地测量主要内容
(1)构建与维护全球/区域基准框架;
(2)测定地球几何与物理特性;
(3)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务;
(4)动态监测地球变化;
3、坐标系统
定义:通过数学规则对地球表面或空间中点位进行定位的框架。坐标系统是连接地理实体与数学模型的空间基准框架。
核心要素:参考椭球、起算数据。
类型:地心坐标系、参心坐标系、地方独立坐标系、地理坐标系。
参考椭球:通过长半轴、短半轴、扁率来定义。
起算数据:包括大地原点和天文观测数据。
4、地轴
定义:地轴是地球自转的假想旋转轴,通过地心连接地球的北极与南极。
地轴位置影响因素:岁差、章动、极移。
5、大地基准与参考框架
大地基准定义:确定地球形状、大小及空间位置的数学与物理基础;
参考框架:基准的物理实现与应用载体,通过地面控制网、连续运行参考站(CORS)等基础设施,将抽象的基准参数转化为实际可用的空间坐标系统;
大地基准的三大核心要素:椭球参数、定位参数、定向参数。
6、参考椭球
由于地球是一个两极压扁的椭球体,斯托克斯在理论上证明:若地球表面重力已知,可以推导出地球表面理论公式,即与地球表面最接近的重力等位面方程——参考椭球面。
参考椭球体是经过局部定位和定向的旋转椭球体,通过调整椭球参数(长半轴、扁率)及位置,使其与特定区域的大地水准面(即大地体表面)实现最佳拟合,从而作为测量计算的基准面。
定义:是大地测量学中用于近似地球形状的规则数学表面,由椭圆绕其短轴旋转形成。它是大地水准面(geoid)的二级逼近模型,旨在简化地球表面的复杂不规则性,为测绘、制图提供可计算的几何基准。
7、大地水准面
定义:是与静止的平均海水面完全重合并延伸至陆地的重力等位面。
特性:因地球内部密度差异和地表地形起伏,大地水准面并非标准椭球体。
作用:作为海拔高程起算面,为地形测量、工程建设和地图绘制提供统一基准。
三级逼近:一级逼近--(大地水准面)以静止平均海水面为基础,延伸至陆地形成的重力等位面,作为地球自然表面的物理近似基准;二级逼近--以旋转椭球体(规则数学表面)替代大地体,作为地球形状的数学近似,解决大地水准面无法直接用于计算的问题;三级逼近--通过调整椭球体参数(如中心位置、轴向)与局部大地水准面最佳匹配,建立区域化测量基准。
8、时间系统
分类:世界时、原子时、协调世界时。
9、CGCS2000参考椭球体
CGCS2000(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是我国当前最新的地心大地坐标系,采用地球质心为原点,以旋转椭球体为数学基准面。
CGCS2000基于ITRF97参考框架(国际地球参考框架),以历元2000.0为基准时刻。
CGCS2000参考椭球采用地心定位,即椭球中心与地球质心重合或最大限度接近,确保椭球面与全球大地水准面整体最佳拟合。
短轴平行:椭球旋转轴(短轴)与地球自转轴严格平行;
子午面平行:椭球大地起始子午面与天文起始子午面平行。
- Z轴:指向国际地球旋转局(IERS)的参考极(IRP)方向,即地球自转轴方向;
- X轴:由IERS参考子午面(IRM)与赤道面的交线确定,指向格林尼治起始子午线;
- Y轴:与Z轴、X轴构成右手正交坐标系。
10、起算点
定义:大地原点。
参考椭球的定位和定向需依赖起算点的天文大地观测数据,通过确定椭球参数(如长半轴、扁率)和起算数据,构建坐标系数学基准面。
11、CGCS2000大地原点
CGCS2000大地原点并非物理实体点(如1980西安坐标系的大地原点位于陕西省泾阳县),而是以地球质心为数学基准的地心坐标系原点。
12、高程基准
定义:由水准基面和永久性水准原点共同构成,用于确定国家或区域范围内所有高程数据的起算依据。
通常以平均海平面为基准面,例如中国1985国家高程基准以黄海平均海水面为基础,通过验潮站长期观测数据确定。
作为高程基准的物理实体基准点,例如中国1985国家高程基准的水准原点位于山东省青岛市观象山,其高程值为72.2604米(相对于黄海平均海平面)。
1985高程基准:中国现行高程基准,以1952-1979年黄海验潮站数据推算的平均海平面为基面,取代了1956年黄海高程基准。
13、传统大地控制网
主要知识点:布设方法、常用仪器、水平角观测及其误差改正、垂直角观测及其误差改正、三角网、导线。
布设方法:三角测量、导线测量、三边测量、边角同测法。
常用仪器:经纬仪、光电测距仪、全站仪。
三角网:布设要求、归心改正、国家三角点观测流程。
水平角观测:观测方法(方向观测法、分组观测法、全组合观测法)、误差类型、误差改正。
垂直角观测:观测方法(三角高程测量)、误差改正。
导线:导线分类、导线计算、导线测量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