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计算机系统知识

 

【知识要点】

1.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组成及其核心部件(运算器、控制器和寄存器)。

2.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机器数运算。

3.处理机性能指标:时钟频率、MIPS、机器字长。

4.并行处理技术与多核处理器。

5.指令系统与寻址方式。

6.复杂指令集计算机CISC与精简指令集计算机RISC。

7.存储技术:存储介质;主存、辅存与Cache。

8.输入输出系统:I/O接口与控制方式。

9.操作系统的功能、分类与特征。

10.操作系统的进程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与作业管理。

【学习内容】

1.1 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及运算

计算机中的数据可分为数值型数据和非数值型数据。对于数值型数据需要解决精度、值域和运算等问题;对于非数值型数据需要解决输入、存储和显示等问题。

计算机中的数据用二进制数表示,称为机器数。机器数分为有符号数和无符号数,有符号数的最高位为符号位,其它各位表示数值;无符号数的所有为都表示数值。

1.1.1 原码、反码、补码

原码:最高位为符号位,其它各位表示数值。正数的最高位为0,负数的最高位为1。

反码:正数的反码与原码相同,负数的反码要求符号位与原码相同,但数值位取反。

补码:正数的补码与原码相同,负数的补码等于反码加1。计算机中主要使用补码表示数据。

【例】[00001001]原码=[00001001]反码=[00001001]补码

            [10001001]原码=[11110110]反码=[11110111]补码

1.1.2 定点数与浮点数

定点数是小数点位置固定不变的数。若将小数点的位置固定在数据的最高位之前,表示的是正数;若将小数点固定在数据的最低位之后,表示的是纯小数。如果数据超出定点数能够表示的数值范围,则发生溢出。

浮点数表示的是小数点不固定的数。例如十进制数153445.98。计算机中浮点数由四部分组成:数符;尾数数值;阶符;阶符;阶码数值。

【例】[1.111]2×210,数符是0,尾数是1.111,阶符是0,阶码是10。

1.1.3 机器数运算

机器数的加减法运算一般使用补码实现,即

[X±Y]补à[X]补+[±Y]补

乘除运算主要通过纯软件、逻辑电路和专用的阵列乘法器或除法器实现。

1.1.4 校验码

校验码用于检测收到的数据是否正确。校验主要分为奇偶校验、海明校验和循环冗余校验。

1.1.5 非数值型数据的存储、输入与显示

非数值型数据指的是除数字之外的字母、符号、文字等。

非数值型数据要先编码才能存储,这些编码构成编码表,例如ASCII编码、GB2312编码、Unicode编码等。计算机存储的编码后的数据称之为机内码。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存储时使用的编码表与读取时使用的编码表不同,则会出现乱码。

输入就是使用诸如拼音、五笔等输入法将字母、符号、文字等输入到计算机中,并由计算机将其转换到机内码。

显示就是输出非数值型数据的外观,即形。为了在显示设备上输出非数值型数据的形,每个非数值型数据还要有对应的输出编码,即字型码,这些字型码的集合就是字库。字库分为矢量字库和点阵字库。

1.2 计算机的硬件组成与体系结构

    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部分构成。

1.2.1 冯·诺依曼算机系统结构与硬件组成

计算机的硬件组成一般指冯·诺依曼定义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包括五大部件: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运算器是计算机系统中完成数据运算(包括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移位操作)的部件。运算器主要由算术运算单元、逻辑运算单元,以及累加器、寄存器、数据总线等组成。

控制器实现指令的读入、寄存、译码和按照时序逻辑向相关部件发出控制信号。控制器主要由指令寄存器、指令译码器、程序计数器、操作控制器等组成。

存储器是按地址访问、线性编址的存储空间,通常分为主存储器、辅助存储器和高速缓存。

输入设备负责将输入的信息转换成计算机能够识别的二进制编码,并送入存储器。

输出设备负责将计算机处理的数据转换成便于人们识别的形式输出显示。

各部件之间通过总线进行数据通信、传递控制信号,总线可分为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

通常将运算器和控制器集成在一块半导体芯片上,称为中央处理单元,即CPU。CPU与内部存储器都属于主机部分,其它则属于外设部分。

1.2.2 计算机体系结构分类

根据总线和通道的情况,计算机结构分为单总线结构、双总线结构、多总线结构和带通道的结构。

单总线结构的计算机系统中,各个部件通过公用的系统总线连接起来。

双总线结构增加了CPU与存储器之间的高速存储总线,该总线专门负责CPU与存储器之间的数据传输。

现代计算机系统已经普遍采用多总线结构。总线之间的连接芯片称之为“桥”,完成信号速度缓冲、电平转换、控制协议转换等功能。

大中型计算机普遍采用通道结构。通道是一种特殊的处理机,具有执行I/O指令的功能。通道承担了原来由CPU处理的I/O管理和控制任务,使数据的传输独立于CPU。

根据计算机系统中指令流和数据流的并行状况,可将计算机系统结构分为单指令流单数据流SISD、单指令流多数据流SIMD、多指令流单数据流MISD、多指令流多数据流MIMD。

1.3 微处理器

    处理器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部件,由运算器、控制器和寄存器等部件以及相应的电子线路构成。

1.3.1 运算器

运算器是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核心部件。运算器的基本结构包括算术逻辑运算单元ALU、累加器、寄存器组、多路转换器、数据总线等逻辑部件。运算器能够完成算术运算、位逻辑运算和移位操作。

1.3.2 控制器

控制器用于控制计算机的各个部件协调工作,完成指令功能所需要的操作。控制器不仅要保证程序正确执行,还要能够处理异常事件。控制器一般包括指令控制逻辑、时序控制逻辑、总线控制逻辑、中断控制逻辑等部分。控制器的基本功能可概括为取指令、分析指令、执行指令、处理指令执行顺序、处理异常与中断信号、寄存器写回等。

1.3.3 寄存器

寄存器是计算机系统中速度最快的存储器件,通常作为数据和地址的暂存器件。处理器中的寄存器可分为通用寄存器、专用寄存器、状态和控制寄存器等。

1.3.4 处理器性能指标

时钟周期:CPU的晶体振荡数字电路发出的两个相邻时钟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一个时钟脉冲包含一个逻辑0和一个逻辑1。时钟周期越短CPU的运行速度越快,单位时间内执行的指令越多。

主频:CPU内核工作的时钟频率,即每秒钟包含的时钟周期数。

每秒百万指令数MIPS:每秒钟CPU完成的百万条指令数量。MIPS与处理机指令系统、硬件实现等有密切关系。

每秒百万次浮点运算MFLOPS:用于衡量处理器的浮点运算能力,与程序和硬件有密切关系。

机器字长:处理器一次能够处理二进制数的位数,通常与寄存器位数和运算器位数有关。机器字长决定了计算机的运算精度和运算速度。

高速缓存Cache:介于内存与CPU之间的部件,用于解决内存速度与CPU速度不匹配的问题。

总线宽度:地址总线宽度决定了处理器可以访问的物理地址空间;数据总线的宽度影响指令的长度、数据的传输速率。

1.3.5 并行处理技术

计算机系统中的并行处理是指许多计算同时进行,或者将大问题划分为若干个小问题并行地解决。并行性可分为两种:并发和并行。并发指在一段时间间隔内完成两种以上任务;并行指在同一时刻内完成两种以上任务。

并行性的实现方法可分为时间重叠、资源重复、资源共享。

时间重叠:多个处理过程在时间上相互错开,轮流重叠使用同一套硬件设备的各个部件,以加快硬件使用周转速度。流水线处理器采用的就是时间重叠。

资源重复:增加重复的功能部件,使这些功能部件可以同时进行数据处理,达到提高系统性能的目的。多核处理器采用的就是资源重复。

资源共享:利用软件调度的方法使多个任务按时间片轮流使用同一套资源。操作系统中的进程、线程调度采用的就是资源共享。

并行处理技术按照并行的级别可分为:位级、指令级、数据级和任务级。

位级并行:处理器内部“字”的位数加倍扩展,减少运算所需要的指令数量,提高处理性能。例如一个8位数与一个16位数相加,可将8位数用16位数表示,一条指令即可完成计算。

指令内部并行:在设计了微指令的处理器内,每条机器指令在处理器内部可解析为若干条微指令,处理器执行微程序完成指令的执行。

指令级并行:将处理器设计成由若干个执行步构成的流水线,可以并行的指令按照时间重叠的方法分时进入流水线。

数据级并行:利用被处理的数据存在的并行性,通过资源重复的方法使数据同时处理。

任务级并行:在多处理机系统或多核处理系统中,使完成不同任务的线程运行在不同的处理机或内核上,也称为线程级并行。

并行处理机将多个处理机核心单元按一定方式构成阵列,由一个控制单元统一控制,对处理机核心单元各自的数据进行相同的处理,即对不同数据并行地执行同一条指令所规定的操作。并行处理机通过资源重复的方法实现并行处理,适合求解包含大量并发运算和数据的问题,例如矩阵运算、有限差分、信号处理数组等。

多处理机系统配置了两个以上的处理机,在操作系统的统一管理下,实现多任务并行执行。多处理机结构一般用于服务器等高端计算机系统。

多核处理器即片上多处理机系统,将多处理机系统结构实现在一块芯片上,原来物理上独立的多个处理机成为封装在一块芯片上的计算机内核。

1.4 指令系统

指令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所有指令的集合,即指令集。指令系统直接影响到计算机的硬件结构、系统软件,以及计算机的适用范围。

1.4.1 机器指令

指令是控制计算机执行某种操作的命令,是计算机中最基本的命令。计算机程序就是按照执行顺序将指令排列在一起构成的指令集合。只有处理器能够识别的指令构成的程序才能够正确运行。

计算机系统中的机器指令可以看作是人与计算机之间进行交流使用的语言,称为机器语言。机器指令用二进制代码表示。

一条指令通常由两部分组成:操作码和操作数。操作码指明需要完成的操作或运算;操作数指明需要处理和保存的数据或数据的地址。

指令的操作码和操作数的位数总和称为指令的长度。根据指令的长度与机器字长的关系,指令分为半字长指令、单字长指令和双字长指令。

1.4.2 寻址方式

指令中的操作数有两种形式:立即数和地址。在指令中指明操作数或者操作数存放地址的方法称为寻址方式。主要的寻址方式有:立即寻址、寄存器寻址、直接寻址、寄存器间接寻址、寄存器相对寻址、基址变址寻址、相对基址变址寻址。除立即寻址和寄存器寻址外,其它均为内存寻址方式,即操作数在内存中,指令需要访问内存才能读取到操作数。

立即寻址:操作数作为指令的一部分直接写在指令中,这种操作数称为立即数。

寄存器寻址:指令所需要的操作数(源操作数)已经存储在寄存器中,或运算产生的结果(目标操作数)要放入到寄存器中。

【例】MOV  AH, 80H (源操作数80H是立即寻址,结果是将80H赋值给寄存器AH)

            MOV  AH, AL  (两个操作数都是寄存器寻址,结果是将寄存器AL的值赋给AH)

直接寻址:指令所需要的操作数存放在内存中,在指令中直接给出操作数在内存中的有效地址。

寄存器间接寻址:操作数存储在内存中,操作数的有效地址使用SI、DI、BX或BP四个寄存器中的一个来指定,这是一种对内存的寻址方式。

寄存器相对寻址:操作数在内存中的有效地址是基址寄存器(BX、BP)或变址寄存器(SI、DI)的值与指令中的偏移量(8位或16位常数)之和。

基址变址寻址:操作数在内存中的有效地址是基址寄存器(BX、BP)与变址寄存器(SI、DI)的内容之和。

相对基址变址寻址:操作数在内存中的有效地址由基址寄存器(BX、BP)、变址寄存器(SI、DI)与指令中的偏移量(8位或16位常数)三者之和得到。

1.4.3 复杂指令集计算机CISC

CISC的思路是提高指令功能,减少程序的指令数量,缩短程序代码长度,用硬件指令加速程序执行速度。这种思路增强了指令系统的功能,简化了软件,但研制周期和成本会随着硬件复杂度的增加而增高,有时还会降低系统的性能。

1.4.4 精简指令集计算机RISC

在指令系统中大约20%的指令被经常使用,使用频度达到80%。RISC的思路在于硬件系统仅实现功能简单的基本指令,尽可能降低指令结构的复杂性,简化硬件实现,复杂的功能由软件实现,指令执行过程采用流水线方式。这种思路要求在硬件和软件之间取得一个平衡,而不是努力使软件变得硬件化。

1.4.5 指令流水线

流水线技术把处理器的一条指令操作分解为若干个可以独立处理的子操作(如取指令、分析指令、执行指令),每个子操作在一个专门的硬件上进行,若干条子操作顺序地经过流水线中多个站完成指令任务。采用流水线技术提高了指令并行执行程度,进而提高了指令执行速度。

设某流水线分为n个基本操作:操作时间分别是Δti (i=1,2,…,n),执行m条指令,相应的流水线性能指标如下:

操作周期:取决于基本操作时间最长的一个,即

Δt=max{t1, t2,…, ti}

吞吐率TP:单位时间内执行的指令数。

执行m条指令的时间

t=n×Δt+(m-1)Δt

【例】某指令流水线由5段组成,第1、3、5段所需时间为Δ他,第2、4段所需时间分别为3Δt和2Δt,那么连续输入n条指令时的吞吐率

TP=n / [(Δt+3Δt+Δt+2Δt+Δt)+(n-1)×3Δt]=n / (3n+5)Δt

             若每一条指令都可以分解为取指、分析和执行三步。已知取指时间t取指=4Δt,分析时间t分析=3Δt,执行时间t执行=5Δt。如果按照串行方式执行完100条指令需要时间

(4Δt+3Δt+5Δt)×100=1200Δt

             如果按照流水方式执行,执行完100条指令需要时间

(4Δt+3Δt+5Δt)+(100-1)×max(4Δt,3Δt,5Δt)=507Δt

1.5 存储系统

为了协调性能和成本之间的关系,现代计算机系统通常采用多级存储体系结构。多级存储体系结构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容量、速度不同的存储器,通过硬件和软件等方法连接起来组成存储器系统。

按照存储介质可将存储器分为磁表面存储器、半导体存储器和光存储器;按照存取方式可将存储器分为随机存取存储器、只读存储器和顺序存储器;按照在计算机中的作用可将存储器分为主存储器、辅助存储器和缓冲存储器。

1.5.1 主存储器

主存储器即通常所说的内存。处理器不能直接访问辅助存贮器,程序指令和数据都必须先加载到主存储器中,才能执行指令和访问数据。

主存通常是随机存取存储器,分为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和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两种(DRAM)。

衡量主存储器性能的技术指标主要有容量、访问速度、内存频率、位宽度、带宽等。

1.5.2 高速缓存Cache

高速缓存是一种快速的半导体存储器,位于主存储器和处理器之间,设置高速缓存的目的是弥补处理器与主存之间的速度差异。高速缓存中存放的是数据或者指令,来源于主存或者低层的缓存。将主存中的数据或者指令复制到高速缓存中,若处理器需要再次访问时,可以直接从高速缓存中读取。

高速缓存的基本原理是局部性原理。

高速缓存的容量远远小于主存,只能存放很少的一部分内容,当处理器要访问的数据或指令在缓存中时,称为“命中”,否则必须访问主存获取数据。

主存到高速缓存的映像不仅需要复制对应存储单元的内容,还需要解决地址的映射问题。处理器访问存储器给出的地址是主存地址,不能直接用来访问高速缓存,需要主存地址转换为高速缓存中的地址,即地址映射。主存到高速缓存的地址映射有直接映像、全相联映像、组相联映像。

高速缓存的容量有限,当缓存满的时候,或者当按照映像方法需要的时候,将缓存中的块换出到主存,把主存中的块替换进入缓存。替换的时候需要选择缓存中被替换的块,这种选择所使用的算法称之为替换算法。常用的替换算法有随机替换、先进先出、最近最少使用、优化替换。

1.5.3 辅助存储器

辅助存储器一般容量很大,易于扩充,既是存放系统程序、应用程序和数据的存储器,也是存放用户数据、系统数据备份的地方。操作系统等程序都是存放在辅助存储器中,待系统启动的时候引导程序从硬盘上将系统程序加载到主存中运行。

常见辅助存储器有磁盘(分为硬盘和软盘,软盘已基本淘汰)、光盘、U盘等。

磁盘一般为圆形平面盘片,两面涂可磁化介质,使用之前先进行磁盘格式化。格式化后的盘片上分布着记录数据的同心圆轨道,称为磁道,磁道再分成若干扇区。格式化分为低级格式化和高级格式化,低级格式化由硬盘制造厂商完成,高级格式化则由用户完成。大容量的磁盘一般先进行分区,然后对各个分区进行格式化,各个分区可以使用不同的文件系统。磁头是磁盘读写数据的部件,浮动在盘片表明,与盘面是非接触的。磁头一般沿磁盘径向移动,磁头移动到目标磁道上方能读取数据,这个过程称为寻道。提高磁盘转速是提高磁盘性能的一个途径。

光盘是依靠激光在记录层上记录高密度信息的。根据读写特性,可将光盘分为只读光盘、一次可擦写光盘、多次可擦写光盘。光盘存储容量大,普通CD的容量为700MB,普通DVD的容量为4.7GB,双层DVD的容量为8.5GB。

U盘是一种USB接口的存储器,配置的是NAND-Flash存储器。

衡量辅助存储器的主要性能指标有存储密度、存储容量、平均存取时间、数据传输速率、误码率等。

存储密度:单位长度、面积或容量能够存储的信息位数,具体可分为道密度、位密度和面密度。

平均存取时间:从发出读写指令开始到完成数据读写所需要的时间。平均存取数据包括寻道时间、旋转延迟时间和存取时间。存取时间一般远远小于寻道时间和旋转延迟时间,所以改善平均存取时间需要通过缩短寻道时间和旋转延迟时间实现。

1.6 输入输出系统

输入设备主要完成输入程序、数据和操作命令等功能,例如键盘、鼠标、扫描仪、摄像头等;输出设备主要完成将计算机处理的结果信息转变成其它设备能够识别或表现为人能够理解的形式,例如显示器、打印机、音箱等。

1.6.1 输入输出控制系统

输入输出(I/O)控制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发送设备控制命令、检测外部设备状态和控制数据的输入输出。常见的输入输出控制方式包括程序控制、中断、DMA和I/O通道。

在程序控制方式中,处理机直接控制输入输出设备的数据传送。设备没有向处理机报告自己操作状态和结果的机制。

现代计算机普遍引入了中断机制,对输入输出设备的控制广泛采用中断驱动的方式。中断是一种异步信号。处理机接受中断时,通过上下文切换保存执行状态,然后执行中断服务,中断处理完毕后再返回中断时执行的任务。发送中断信号称之为中断请求,接受中断并完成中断处理称之为中断响应。

直接访问(DMA)控制方式在中断控制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了处理机对输入输出过程的干预,适合以块为单位进行传输。DMA控制器从处理机接管总线控制,数据传送不经过处理机,直接在存储器与设备之间进行。

I/O通道控制方式控制一组数据块读写,是DMA方式的发展。I/O通道是独立于主机处理机的专门控制输入输出的外部处理机,能够执行由通道指令构成的通道程序,完成复杂的数据输入输出任务。通道指令是通道处理机的专用指令,不属于主机系统指令集。按照通道交换信息的方式,通道分为字节多路通道、选择通道和数组多路通道。

1.6.2 输入输出接口

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通常都是独立的设备,这些设备连接到计算机主机时,必须按照规定的物理互连特性、电气特性等进行连接,这些特性的技术规范称之为输入输出接口。计算机系统的接口在物理上使计算机和外部设备连接起来,实现高效可靠的信息传输。I/O接口的主要功能有地址译码,在主机和I/O设备之间交换数据、控制命令及状态信息,提供主机和I/O设备所需的缓冲、暂存和驱动能力,进行数据的类型、格式等方面的转换。常见的外设接口有IDE、SCSI、RS-232、USB、IEEE 1394等。

1.6.3 总线

总线是连接多个设备的信息传送通道,是一组信号线。一般可分为芯片内总线、元件级总线、系统总线和通信总线。

系统总线是计算机各组成部分间的连接,按信号功能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和控制总线。

通信总线是计算机对外的接口,可直接与相应的外设或计算机连接。

衡量总线性能的指标有总线宽度、工作频率、单个数据传输周期。

1.7 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是配置在计算机系统硬件上的第一层软件,是对硬件功能的首次扩充。操作系统是汇编程序、编译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等系统软件和各种应用软件的运行基础。

1.7.1 操作系统基本概念

操作系统是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的接口,是一组控制和管理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对各类作业进行调度的程序的集合。操作系统的主要作用就是资源管理和提供用户界面。

根据操作系统的使用环境和对作业的处理方式,可将操作系统划分为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微机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分布式操作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等。

操作系统具有并发性、共享性、虚拟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

并发性:计算机系统中存在着许多同时进行的活动。对计算机系统而言,并发是指宏观上系统内部有多道程序同时运行,微观上是多个程序交替执行。

共享性:系统中并发的程序共享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资源,分为互斥共享和同时共享。

虚拟性:把物理实体模拟成若干个逻辑实体。

不确定性:程序的执行结果是确定的,但由于操作系统并发执行系统内的各种进程,与进程有关的事件发生的时间、甚至结果都具有不确定性。

1.7.2 进程管理

进程是具有一定独立功能的程序关于某个数据集合的一次运行活动,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独立单位。进程具有动态性、并发性、独立性、异步性和结构性的特征。

动态性:进程因创建而产生,由调度而执行,因得不到资源而暂停,最后因撤销而消亡。

并发性:多个进程在一段时间或者同一时刻同时运行,轮流使用一个处理器或同时使用多个处理器。

独立性:进程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基本单位,必须先创建才能运行。

异步性:各个进程的执行是各自独立的,以不可预知的速度和次序推进。

结构性:为了描述进程的动态运行过程,每个进程都存储在一个进程控制块中。

进程的程序段、数据段和进程控制块构成了进程实体,称为进程映像。

进程在其生命周期中不断发生状态变化,基本状态有三种:就绪、执行和阻塞。

就绪状态:进程已经获得所需要的资源,仅缺少处理器。

执行状态:就绪的进程获得处理器投入运行。

阻塞状态:正在运行的进程因为某种原因不能继续执行而暂停等待。

为了保证各个进程的正确运行,系统必须根据进程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调度运行顺序,即进程同步,包括互斥和同步两个方面。信号量机制是解决进程之间互斥和同步问题的基本方法。

若系统中有一组进程,这些进程各自占用了一些资源,而又都在等待其它进程占用的资源,这时组中的所有进程都因缺少需要的资源而阻塞,不能继续运行,这种僵死状态没有外来的干预就永远不会结束,这就是死锁。产生死锁需要具备四个条件:互斥、占有且等待、不可剥夺和循环等待。只要破坏了产生死锁的条件就可以解决死锁问题。

1.7.3 存储管理

存储管理的对象是内存,主要任务是为多道程序的运行提供良好的环境,方便用户使用内存,提供内存的利用率,并能从逻辑上对内存进行扩充。存储管理的主要功能包括内存的分配与回收、内存的共享与保护、重定位以及内存扩充。

操作系统中采用了离散的内存分配方式,能够将一个进程装入多个不相邻的分区中,显著提高内存的利用率。离散方式包括分页存储管理、分段存储管理和段页式存储管理。

1.7.4 设备管理

设备管理研究如何合理地分配设备以充分发挥设备的作用。设备管理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提供与系统其它部分的简单、统一的接口,方便设备的使用;二是优化I/O操作,提高设备与CPU之间以及各种设备之间的并行性,从而提高CPU和设备的利用率。

设备管理主要功能包括设备分配、缓冲管理和设备处理(设备驱动程序执行)。

1.7.5 文件管理

计算机系统把软件资源以文件的形式存放在外存中,需要时再装入内存。这些资源由专门的文件系统进行管理。文件系统负责文件的命名、存取、使用、共享和保护等,并向用户提供这些功能的使用接口。文件系统的功能可概括为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文件目录的管理、文件读写管理、文件的共享和文件的保护。

1.7.6 作业管理

作业是用户在一次上机过程中,要求计算机所做的工作的集合。作业由程序、数据和作业说明书三部分组成。作业控制块记录作业的有关信息,是作业存在的唯一标识。作业的状态分为提交、后备、执行和完成。

1.8 嵌入式系统

嵌入式系统是指可以嵌入到各种设备中,并针对具体应用设计的专用计算机系统。

嵌入式系统的微控制器是控制中心。系统程序一般固化在ROM或Flash存储器中。接口电路多为模块化设计。设备驱动程序和实时操作系统是软件系统的基础部分。嵌入式软件是在通用计算机上编译,在目标板上运行的,这种编译方式称为交叉编译。

嵌入式系统软件包含四个层次:设备驱动程序、实时操作系统、应用程序接口层和应用程序层。

1.9 系统可靠性概述

可靠性涉及建立系统可靠性模型、系统可靠性计算、系统故障检测和诊断、容错技术、系统正确性证明等理论和技术。

1.9.1 可靠性指标RAS

可靠性R:在规定条件和给定时间内,计算机系统正确运行的概率,记作R(t)。与可靠性相关的是失效率,即单位时间内失效的元件数与元件总数的比例,通常用λ表示。可靠性还可以使用评价无故障时间表示,即两次故障之间系统能够正常工作的时间的平均值,其值MTBF=1/λ。

可用性A:计算机系统的使用效率,以系统在任意时刻能够正确运行的概率来表示。

可维修性S:系统可以通过维修恢复正常功能的情况,通常用平均修复时间表示,指系统从发生故障到修复平均付出的时间代价。

系统可靠性模型分为串联系统、并联系统和N模冗余系统。

1.9.2 故障诊断与容错技术

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均会出现故障,可分为永久性故障、偶发性故障和间歇性故障。故障诊断方法主要有基于解析模型的方法、基于信号处理的方法和基于知识的方法。

容错技术是提高计算机系统可靠性的一项重要技术。容错通常通过冗余技术实现,包括硬件冗余、软件冗余、时间冗余等。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