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产品设计中,最常听到的抱怨是:“我们做了很多功能,但用户根本不买账。” 问题的核心往往在于团队未能将真实的用户问题转化为有效的解决方案。本文将提供一套可落地的“场景-需求-功能”拆解方法,帮助产品设计者走出“自嗨式创新”的泥潭,将用户问题转化为可落地的解决方案。
一、为什么你的产品功能总是“打偏”?
许多团队习惯从技术或竞品出发设计功能,却忽略了最本质的问题:用户究竟在什么场景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顾客不是想要一个电钻,他们是想要一个钻孔,顾客去商店挑选电钻是要解决给墙壁钻孔的问题,钻孔是顾客想要完成的工作,而买电钻是完成这项工作的手段之一,如果想设计一款电钻,就要了解顾客是想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才能有针对性的设计电钻的功能。又或者你根本不用想设计电钻,而思考是否有其他办法,能比电钻更容易操作,更省事的打孔。
脱离场景的功能如同盲箭射靶,看似热闹,实则无效。
首先明确三者关系:场景 → 需求 → 功能
- 场景:用户的具体情境(Who+Why+Where+When)。
- 需求:用户在场景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痛点+目标)。
- 功能:解决需求的实现手段(How)。
*示例
- 场景:用户在地铁早高峰(环境)用手机(设备)快速查下一班车时间(目标)。
- 需求:3秒内获取准确到站信息(核心需求),避免网络差导致加载失败(潜在需求)。
- 功能:实时到站卡片置顶、离线缓存时刻表、一键刷新按钮。
二、拆解三部曲:从场景到功能的逐层细化, 让每个功能命中靶心
第一步:切片用户场景——找到“真实的战场”
用户场景不是笼统的“用户使用产品”,而是特定角色在特定环境下的关键行为。多个维度拆分场景:
- 按用户类型拆分:新手/专家用户、B端/C端用户
- 按环境拆分:网络状态(强/弱)、物理环境(嘈杂/安静)、时间压力(紧急/宽松)
- 按任务阶段拆分:租房平台用户的“找房-看房-签约”全流程, 使用前(发现产品)、使用中(核心流程)、使用后(分享/复购)
示例(电商场景拆分):
- 场景1:用户通勤路上用手机快速下单;
- 场景2:用户在家用电脑比价并批量采购;
- 场景3:用户在实体店扫码查看商品详情。
第二步:场景 → 需求(显性+隐性),穿透需求本质——别被用户的“表面诉求”欺骗
- 显性需求:用户直接提出的诉求(如“我要更快下单”)。
- 隐性需求:用户未明说但影响体验的问题(如“比价时害怕买贵”)。
用户说的“想要更快”可能是“害怕等待时的焦虑”,说的“更多功能”可能是“缺乏安全感”。推荐两种挖掘术:
-
5Why追问法
- 用户诉求:“希望增加订单备注栏长度”
- 追问:为什么需要更长备注?→ 要说明特殊配送要求 → 为什么?→ 过去因备注不全导致配送错误 → 真实需求是“零差错收货”
- 解决方案:预设常见配送选项(如“放物业柜”、“勿打电话”)比加长文本框更有效
-
情绪地图工具:在用户旅程图中标注情绪峰值,往往能发现隐性需求。
-
用 “用户故事模板” 结构化表达:
作为[用户角色],在[场景]下,我需要[需求],以便[达成目标]。
示例:
- 显性需求:用户需要“一键复制历史订单”。
- 隐性需求:用户实际想避免重复填写复杂信息(深层动机是节省时间)。
第三步:需求 → 拆解功能(原子化+优先级), 像乐高一样组装解决方案
真正的产品高手不会堆砌功能,而是用最小颗粒度的功能模块组合出无限场景解决方案:
-
原子化拆分:将大需求拆解为独立的最小功能单元
- 将“智能推荐”拆解为:用户标签系统、实时行为追踪器、推荐算法引擎、UI展示组件
- 每个模块可独立迭代,灵活适配不同场景
-
优先级排序: KANO模型
功能类型 典型特征 案例 必备功能 没有就不可用 微信的消息收发 期望功能 越多越好但非必需 朋友圈点赞通知 兴奋功能 用户想不到的惊喜 微信拍一拍
警惕:团队常犯的错误是将兴奋功能当作核心竞争力,却连必备功能都没做扎实。
三、持续验证:避免“伪需求”和“过度设计”
-
反向追问:
- 该功能是否解决了场景中的具体痛点?
- 如果没有此功能,用户目标能否达成?
- 是否存在更简单的替代方案?
-
低成本试错三板斧
- 纸质原型测试:用手绘界面验证用户操作路径
- 假门测试:上线虚拟功能按钮测量点击量
- 绿野仙踪法:人工模拟后台服务验证需求真实性
-
数据监测三关键指标
- 逃离率:用户在哪个场景节点放弃?
- 替代方案率:用户是否在用截屏、Excel等土法解决你声称已解决的问题?
- 惊喜度:NPS问卷中用户主动提到的功能点是什么?
-
数据验证:通过A/B测试、用户访谈验证假设。
四、实战指南:打车APP拆解示例
背景:晚高峰+雨天场景下用户打车难
-
场景切片
- 物理环境:大雨导致视线模糊
- 心理环境:担心加价/等待过久
- 行为特征:同时打开多个打车APP比价
-
需求穿透
- 显性:快速找到可用车辆
- 隐性:减少出行焦虑
-
功能组装
- 实时车辆热力图 → 缓解“附近是否有车”焦虑
- 排队人数实时显示 → 量化等待预期
- 一口价承诺 → 消除价格波动恐惧
- 加价预估提示(缓解焦虑);
- 多车型同时呼叫(提升成功率)。
五、写在最后:产品设计的终局思维
优秀的拆解能力背后是两种思维模式的切换:
- 显微镜思维:在细分场景中洞察真实痛点的颗粒度
- 望远镜思维:在功能迭代中保持对用户价值主航道的聚焦
关键原则
- 始终锚定场景:功能脱离场景易沦为“无用创新”。
- 先减法后加法:优先满足核心场景,再扩展长尾需求。
- 动态迭代:随着用户行为变化,重新评估拆分合理性。
记住:
“用户不会为功能买单,只会为场景下的问题解决方案付费。”
当你能用“场景-需求-功能”的拆解逻辑,将用户生活中的某个微小瞬间变得轻松愉悦时,确保每个功能都直指真实用户问题,避免资源浪费并提升产品市场契合度,商业价值自然会随之而来。
希望这篇指南能帮助你跳出功能堆砌的陷阱,让每一个产品决策都精准命中用户靶心。下次设计功能前,不妨先问自己:
“这个功能究竟服务于哪个具体场景下的什么需求?”
答案越清晰,产品越有生命力。
END
如果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欢迎点赞、分享和留言,让更多的人受益。感谢您的细心阅读,如果发现了任何错误或需要补充的地方,请随时告诉我,我会尽快处理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