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
(1)测温系统的作用。发电机在3000r/min高速旋转及带负荷运行时,将产生风损、铁损、铜损、摩擦损耗及其他附加损耗。这些损耗产生的热量传递给发电机冷却介质,在发电机稳定运行工况下,发热与冷却应是平衡的。若其中某部位或元件温度异常升高或严重超温,说明发电机有异常情况发生,会影响甚至危及机组的正常运行和设备安全,因此对发电机各发热部位需埋设相应的测温元件,并需有一套连续监视监测的测温系统。
(2)测温系统配置的部位。对水氢氢发电机组通常应在下列部位需埋设相应的测温元件,其分布情况如下。
1)定子绕组检温。每相定子绕组槽内上、下层绕组间(尤其是对功率P√>200MW的定子绕组水内冷的发电机)至少应埋置两个检温计(其中一个做备件),测量和监视每槽绕组的温度。
2)定子铁芯段的相关部位各埋设一对温度传感元件,测量定子铁芯温度。在发电机端部铁芯、磁屏蔽和边段铁芯处亦应装有温度传感元件,监视端部结构件温度。
3)定子绕组水内冷的发电机,测量发电机冷却水进、出口温度。在定子水路的进、出水处(出水绝缘水管与汇流管之间)各装双支热电阻检温计1个,监测冷却水进、出口之间的温差;每个定子线棒绝缘引水管出口端装单支热电阻检温计1个,用来测量和监视每根线棒出水温度,通过温度的变化分析线棒水流量的分布和冷却效果。对定子绕组氢内冷的电机,至少应有3个检温计安置在定子绕组出风口处,这些检温计应与冷却介质良好接触,检温计在满足电气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靠近线圈出风口。
4)冷却介质温度测量。在每台氢冷却器人口处(热氢)、氢冷却器出口处(冷氢),即氢进、出风处以及氢气冷却器进、出水处各装1个双支电阻检温计。
5)集电环进气、排气口各有一个温度传感元件,监视集电环的温度。在各轴承上装设测量油温的温度计,并在回油管上设有视察窗,在各轴瓦上还设有双支K分度测温元件1 个,分别测量各轴承油温及轴瓦温度。
6)发电机运行中转子温度的测量。对静态励磁,通过发电机励磁调节装置中设置的功能,利用测量到的发电机励磁电流、电压,计算出转子热态情况下的绕组电阻,再经辨识计算,得到转子绕组的温度。对无刷励磁,则是通过发电机相关的无刷励磁机的监测装置测量到的交流主励磁机的励磁电流、电压并按照发电机励磁电流、电压与交流励磁电流、电压关系曲线,根据在线辨识原理,计算得到转子温度。上述方法得到的均是转子绕组的平均温度。
(3)运行中的监视。这些温度传感元件测出的温度均送到DCS系统中,并通过屏幕显示或由打印机打印,对超限温度还能通过DCS系统进行报警。
1)当发电机进水温度超过50℃时,首先应将全部水冷却器投入并提高效率。如仍不能达到要求,而发电机的定、转子绕组出水温度确未超过允许值时,可以不处理。
2)运行中还应对各定子绕组层间测温元件的温差和出水支路的同层各定子线棒引水管出水温差进行监视。温差控制值应按制造厂规定执行。制造厂无明确规定,则参照如下限额执行:各定子绕组层间测温元件最高与最低温度间的温差达8℃或各定子绕组引水管出水温差之间达8℃时,应报警,查明原因并加强监视。当定子绕组最高与最低温度间的温差达14℃或定子绕组各引水管出水最大温差达12℃时,或任一定子槽内层间测温元件的温度达90℃或出水温度达85℃时,在确认测温元件无误后,为避免发生设备重大事故,应立即申请停机。
3)应按规定时间和次数检查。集电环(滑环)表面应无变色、过热现象,其温度应不大于120℃。电刷是否过短(应注意电刷磨损的允许程度),电刷在刷框内有无跳动、摇动或卡涩的情况,弹簧压力是否正常;各电刷的电流分担是否均匀,有无过热;集电环(滑环)上的电刷是否发生火花。对励磁电流大的发电机,电刷数目多,尤应注意各电刷均流情况,是否有个别电刷发热异常的现象,必要时应定期用吸尘器或压缩空气清除灰尘和碳粉。
4)发电机定子绕组、定子铁芯和冷却介质(进、出水或进、出风)温度,必须每小时检查一次,每两小时记录一次。若有特殊要求时,可以缩短抄表时间。如果装有自动记录仪表。其抄表时间可以延长,具体间隔时间由现场规程规定。对发电机冷却介质(水、氢)出口温度不予具体规定,但应监视进、出口温差。若温差显著增大则表明发电机冷却系统已不正常,或发电机内部的损失有所增加,应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5)当其他各温度元件(如定子铁芯、端部结构件、轴承油温及轴瓦温度等)发生超限报警时,应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予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