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图形学1--视频显示设备

本文介绍了视频显示技术的发展历程,包括传统的阴极射线管(CRT)显示技术和平板显示技术,如LCD和OLED的基本原理。CRT技术通过电子束轰击荧光层产生图像,而平板显示技术则依赖于液晶或有机发光二极管来实现图像显示。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一、视频显示器

图形系统一般使用视频显示器作为其最基本的输出设备。一直以来,大部分视频显示器的操作是基于标准的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CRT)设计的,但是也已经出现一些其它技术。近年来,平板显示(flat-panel)由于其耗电少和薄型设计而变得越来越流行。


二、平板显示

我们常说的LCD、OLED其实都归于平板显示技术(FPD)范畴,与之相对于的则是老式CRT彩电。

按发光方式的不同,FPD又分为自发光非自发光两大类。经过各大厂商数十年的研究及推广,非自发光技术的代表为LCD液晶显示器;而自发光技术的代表则为OLED


2.1、LCD基本原理

图像在屏幕上的呈现靠的是像素点的组合,这种像素点通常由RGB三种子像素构成。由于液晶材料本身不发光,LCD借由背光模组发出的白光,穿过偏光片和液晶材料,照射在刻有像素点的彩膜上,从而显示出色彩构成的图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液晶(Liquid Crystal)的作用类似于一张在EGB子像素下的“百叶窗”。在上下电极(Electrodes)施加的电压下,液晶材料会呈现不同的排列状态,结合前后两块控制光偏振方向的偏光片,从而不同程度的“遮蔽”照向RGB子像素的光源,使得单个像素呈现不同的颜色。而控制“百叶窗”遮蔽状态的“开关”则是与像素点对应的薄膜晶体管(TFT),这也就是TFT-LCD前为啥要带一个TFT的原因。


2.2、OLED基本原理

OLED的工作原理相对LCD简单很多,其色彩显示原理同样依靠像素点及RGB子像素的颜色混合。但不同的是,OLED没有背光模组和液晶层,也只需一块TFT玻璃基板以及一块偏光片。OLED有机发光材料被足够的电压点亮后,由于是自发光没有背光源,因此需要不同大小的电流驱使RGB子像素发出不同强度的光,从而混合成像素点的颜色。

由于电流驱动的要求,低电子迁移率的a-Si基本在OLED领域被淘汰了,目前业内主要在小屏OLED上采用LTPS,在大屏OLED上采用IGZO。最新的LTPO其实是LTPS和IGZO的一种结合,LTPS 负责驱动,实现更小的驱动电流和更低的驱动电压;IGZO 负责开关,因为较小的漏电就能让像素保持更长时间开启,实现更低的刷新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三、刷新式-阴极射线管CRT

CRT的基本工作原理:由电子枪发射出的电子束(阴极射线)通过聚焦系统和偏转系统,射向屏幕上涂覆有荧光层的指定位置。在电子束轰击的每个位置,荧光层都会产生一个小亮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CRT电子枪的主要元件是受热激发的金属阴极和控制栅极。通过给称为灯丝的线圈通电来加热阴极,引起受热的电子“沸腾出”阴极表面。在CRT封装内的真空里,带负电荷的自由电子在较高的正电压的作用下加速冲向荧光屏。该加速电压可由CRT封装内靠近荧光屏出充以正电荷的金属涂层生成,或者采用加速阳极。有时,电子枪结构中把加速阳极和聚焦系统放在同一部件中。

电子束的强度受设置在控制栅极上的电压电平控制。控制栅极是一个金属圆筒,紧挨着阴极安装。若在控制栅极上加上较高的负电压,则将阻止电子活动从而截断电子束,使之停止从控制栅极末端的小孔通过;而在控制栅极上施以较低的负电压,则仅仅减少了通过的电子数量。

注:因为电子是带负电荷的,它会向正电压方向(高电位端)流动,电子的流动也就形成了电流。使用负电压时,过多的电子因为负电荷的缘故,会聚集到负电压的高电平端,所以会抑制电子活动,阻止其从控制栅极末端的小孔通过。

由于荧光层发射光的强度依赖于轰击屏幕的电子数量,因此可以通过改变控制栅极的电压来控制显示的光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CRT的聚焦系统用来控制电子束在轰击荧光层时会聚集到一个小点,否则,由于电子互相排斥,电子束在靠近屏幕时会散开。聚焦既可以用电场实现,也可以用磁场实现。对于静电聚焦,电子束通过图2.2所示的带正电荷的金属圆筒,该圆筒形成一个静电透镜。静电透镜的作用是使电子束聚焦在屏幕的中心,正如光学透镜将光束聚焦在指定的焦距一样。类似透镜的聚焦效果,可以由环绕CRT封装外部安装的线圈所形成的磁场来完成。磁性聚焦透镜能在屏幕上产生最小尺寸的亮点。

在高精度系统中,还使用附加的聚焦硬件,以保持电子束能聚焦到所有屏幕位置。因为多数CRT弯曲部分的直径大于从聚焦系统到屏幕中心的距离,所以电子束到屏幕不同点所经过的距离是不同的。因此,电子束只能在屏幕中心正确聚焦。当电子束移到屏幕边框时,所显示的图像会变得模糊。系统可按电子束的屏幕位置来调整聚焦,从而弥补这一缺陷。

电子束的偏转受电场或磁场控制。CRT通常配备一个装在其封装外部的磁性偏转线圈,如图2.1所示。使用两对线圈,将它们成对的安装在CRT封装的颈部,一对安装在颈部的顶部和底部。另一对安装在颈部的两侧。每对线圈产生的磁场赵成横向偏转力,该力正交于磁场方向,也垂直于电子束的行进方向。一对线圈实现水平偏转,另一对则实现垂直偏转。调节通过线圈的电流可得到适当的偏转量。

当采用静电偏转时,则在CRT封装内安装两对平行极板,一对为水平放置,控制垂直偏转;另一对为垂直放置,控制水平偏转,如图2.3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通过将CRT电子束的能量转移到荧光层,就可以在屏幕上形成亮点。当电子束的电子撞击到荧光层并停止运动时,其动能被荧光层吸收。电子束能量的一部分因摩擦而转换为热能,余下部分导致荧光层原子的电子跃迁到较高的量子能级。经过一段短暂的时间之后,“激活”的荧光层电子释放较小的量子光能,开始回落到自身的稳定状态。

CRT采用的荧光层有着不同的类型。除了颜色之外,这些荧光层之间的主要差异是它们的余晖时间:CRT电子束移走后,它们将继续发光(即激活电子转为基本态)多长时间。余晖时间定义成从屏幕发光到衰减成其原亮度十分之一的时间。较短余晖时间的荧光层,需要较高的刷新速率来保持屏幕图形不闪烁。短余晖的荧光层适用于动画,而长余晖荧光层则适用于显示高复杂度的静态图像。虽然有的荧光层的余晖时间大于1秒,但是对于图形监视器,通常采用余晖时间为10~60ms的材料制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2.4表明了屏幕上一个亮点的亮度分布:亮点中心位置的亮度最大,并按高斯分布向亮点的边缘衰减。这个分布依赖于CRT电子束横截面的电子密度分布。

CRT无重叠显示的最多点数称为分辨率。虽然它常常简述为每个方向的总点数,但更精确的分辨率定义是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没厘米可绘制的点数。亮点的强度满足高斯分布,因此要是两个相邻亮点保持区别,其间隔应大于亮点强度在最大强度值的60%时的直径。这种覆盖位置如图2.5所示。亮点尺寸也依赖于亮度。当每秒有更多的电子加速飞向荧光层时,CRT电子束的直径及发光亮点的面积增大。此外,增大的激活能量趋向于传播到邻近的荧光原子,而不是正对着电子束的路径,这就进一步加大了亮点直径。因此,CRT的分辨率取决于荧光层的类型、显示的亮度、聚焦系统及偏转系统。

图形监视器的物理尺寸是由屏幕对角线的长度给定的,可从12英寸到27英寸(1英寸 = 2.54厘米),甚至更大。CRT监视器可与各类计算机系统相连接,因此可实际绘制的屏幕点数依赖于与它相连接的系统的能力。


3.1、光栅扫描显示器

使用CRT的普通图形监视器是基于电视技术的光栅扫描显示器,在光栅扫描系统中,电子束横向扫描屏幕,一次一行,从顶到底依此进行。每一行称为一个扫描行。当电子束横向沿着每一行移动时,电子束的强度不断变化,从而建立亮点组成的一个图案。

图形定义保存在称为刷新缓存帧缓存的存储器中,这里的是指整个屏幕范围。该存储器保存一组对应屏幕所有点的强度值。电子束在屏幕上逐点移动时从刷新缓存取出的强度值控制其强度,这样,如图2.6所示,在屏幕上“画图”是每次一行。每个可由电子束点亮的屏幕点称为一个像素。由于刷新缓存用来存储屏幕颜色值,因此它也称为颜色缓存。除了颜色外,像素的其它信息也存储在缓存中,因而不同的缓存区域有时统称为“帧缓存”。光栅扫描系统对于屏幕的每一点都有存储强度信息的能力,从而使之较好的适用于包含细微阴影和彩色模式的场景的逼真显示。家用电视和打印机是另一类使用光栅扫描方式的例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光栅系统常用称为分辨率的像素个数作为其特征。视频显示器的另一特征是纵横比,定义为系统能显示的像素列数除以行数的结果。纵横比还可用在屏幕上显示水平和垂直方向相同长度线段所需的点数之比来描述。因此,纵横比为4/3表示用4点绘出的水平线与3点绘出的垂直线有相同的物理长度。

光栅系统可以显示的颜色或灰度等级依赖于CRT使用的荧光粉类型及每一像素对应的帧缓存中的位数。对于一个简单的黑白系统来说,每一个屏幕点或亮或暗,因此每个像素只需以为来控制屏幕位置上的亮度。该位取值为1,表示电子束在该位置时开通,取值为0表示电子束在该位置时关闭。如果要使电子束除了“开”、“关”两个状态之外有更多的强度等级,那么就需要提供附加位。在高性能系统中每一像素可达24位,这时分辨率为1024 x 1024的屏幕要使用3 MB容量的刷新缓存。每像素的位数有时也称为深度位平面数。每像素一位的帧缓存通常称为位图,而每像素多位的帧缓存称为像素图,但是这些术语也用来表述任意个二进制值的阵列或彩色阵列像素图。

当刷新频率不太低时,我们会感觉到刷新过程中相邻两帧的内容是平稳过渡的。在每秒24帧以下时,我们会感觉到屏幕上相邻图形之间有间隙,即图像出现闪烁。例如,早期的无声电影以每秒16帧的速率拍摄,因而放映时有闪烁现象。在20世纪20年代开发有声系统时,电影速率已增加到每秒24帧,因而消除了闪烁及演员的不稳定运动。早期的光栅计算机系统按每次刷新30帧来设计,因而产生了较好的结果,但由于监视器上的显示技术与电影有着根本的不同,因此图片质量的改善还依赖于监视器更高的刷新频率。电影放映机可以通过持续放映一帧直到下一帧开始放映来保持显示结果的连续性。但是在视频监视器上,荧光点在点亮后立即开始衰退。因此,现在多数扫描显示器使用60~80帧的刷新频率,部分系统达到每秒120帧的刷新频率。有些图形系统设计成使用可变刷新频率。例如,为立体显示应用选择高刷新频率,使其在交替显示场景的两个视图时不会闪烁。这一类应用通常使用多个帧缓存的方法。

有时,刷新频率以每秒多少周期或赫兹(Hz)为单位进行描述,其中一个周期对应于一帧。因此,我们可以将每秒60帧的刷新频率简称为60Hz。

在每条扫描线末端,电子束返回到屏幕的左边,然后又开始显示下条扫描线。刷新每条扫描线后,电子束返回到屏幕左端,这称为电子束的水平回扫

在每帧的终止处,电子束返回到屏幕的左上角,开始显示下一帧,刷新完一帧,电子束返回到屏幕的左上角,这称为电子束的垂直回扫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某些光栅扫描系统和TV中,采用了隔行刷新方式,分两次显示一帧,第一次扫描奇数行,第二次扫描偶数行。这种隔行扫描方式使得在逐行扫描所需时间的一半时,就能看到整个屏幕显示。隔行扫描技术主要用于较慢的刷新频率。例如,对于一个老式的、每秒30帧的非隔行扫描显示器,可能会注意到它产生了闪烁。但是采用隔行扫描,两次扫描中的每一次可以用1/60秒完成,也就是刷新频率接近每秒60帧。这是避免闪烁且提供相邻扫描线包含类似显示信息的有效技术。


3.2、随机扫描显示器

当CRT用于随机扫描显示器时,其电子束只在屏幕上显示图形的部分移动。电子束逐条地跟踪图形的组成线条,从而生成线条图。因此,随机扫描显示器也称为向量显示器笔画显示器笔迹显示器。图形的组成线条由随机扫描系统按任意指定的顺序绘制并刷新,如图2.8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随机扫描系统的刷新频率依赖于显示的线数。这时图形的定义是存放在称为刷新显示文件存储区的一组画线命令。刷新显示文件称为显示列表刷新显示文件向量文件显示程序。为了显示指定的图像,系统周期地按显示文件中的一组命令依次画出其组成线条。当所有画线命令处理完后,系统周期地返回到该列表的第一条画线命令。

随机扫描显示器设计成每30~60秒画出图形的所有线条。高性能的向量系统在这样的刷新率中能处理约100 000条短线。当显示的线条很少时,则延迟每个刷新周期,以避免刷新速率超过60帧。否则,线条的刷新过快,可能会烧坏荧光层。

随机扫描系统用于画线应用,如建筑和工程布局图等,它不能显示逼真的有阴影的场景。由于图形定义是作为一组画线命令来存储而非所有屏幕点的强度值,所以向量显示器一般具有比光栅系统更高的分辨率。另外,向量显示器的CRT电子束直接按线条路径画线,因而生成光滑线条。相比之下,光栅系统通过显示一组离散点开画线,因而生成锯齿状线条。但是,光栅系统极大的灵活性和提高的画线能力还是淘汰了向量技术。


3.3、彩色CRT监视器

CRT监视器利用能发射不同颜色光的荧光层的组合来显示彩色图形。不同荧光层的发射光组合起来,可以生成一种按其比例而定的可见颜色。

显示彩色图形的一种方法是在屏幕上涂上多层不同的荧光粉。发射颜色由电子束在荧光层中的穿透深度决定。这种方法称为电子束穿透法,它常用于红、绿两层结构。速度慢的电子束只激活外面的红色层,速度快的电子束能穿过红色层并激活里面的绿色层。而中速的电子束通过发射红、绿光的组合来生成两种另外的颜色:橙色和黄色。电子的速度,也就是屏幕上任意一点的颜色,受电子束的加速电压控制。电子束穿透法是随机扫描监视器生成彩色图形的廉价途径,但是只能有较少的颜色种类,而且图形质量不如其他方法的好。

荫罩法常用于光栅扫描系统(包括彩色电视机),因为它能产生的彩色范围比电子束穿透法大很多。这种方法基于我们熟悉的红、绿、蓝三原色来组合颜色的原理,称为RGB颜色模型。对于每个像素位置,荫罩CRT有三个荧光彩色点:一个荧光点发射红光,一个发射绿光,一个发射蓝光。这类CRT有三只电子枪,与每个彩色点一一对应,而荫罩栅格位于紧靠凃覆有荧光层的屏幕之后。由于人眼可将三点发出的光结合成一种组合色,因此三种荧光粉发射出的光生成像素位置的一个小颜色点。图2.9给出了通常用于彩色CRT系统的delta-delta荫罩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其中的三支电子束一起被偏转、聚焦并发射到荫罩上。荫罩上有按荧光点模式分布的一系列孔。当三支电子束通过荫罩上的孔时,将激活一个点三角形,从而在屏幕上显示一个小的彩色亮点。荧光点以三角形排列,并使每支电子束通过荫罩时,只能激活与之对应的彩色点,改变三支电子束的强度等级,可以改变荫罩CRT显示的颜色。

三支电子枪的另一配置是按线排列。其中,三支电子枪枪及屏幕上相应的RGB彩色点都沿扫描线而不是成三角形模式排列。这种电子枪的按线排列容易保持对齐状态,通常用于高分辨率的彩色CRT。

人们将图形系统的彩色CRT设计成RGB监视器。这些监视器采用荫罩法且不经任何中间处理,直接从计算机系统取得每支电子枪的强度等级。在高质量的光栅图形系统的帧缓存中,每个像素对应24位,每支电子枪允许256级电压设置,因而每个像素有近1700万种颜色可供选择。每个像素具有24个存储位的RGB彩色系统通常称为全彩色系统真彩色系统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贝勒里恩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