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局域网技术的发展与演变
1.访问控制的基本概念
介质访问控制(MAC)是所有“共享介质"类型的局域网都必须解决的共性问题。理解 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的基本概念,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对术语“共享介质”、“多路访问”与“冲突"的理解
由于“共享介质”与“多路访问"术语是在局域网研究的早期出现的,因此以早期 Ethernet结构为例来说明这些术语的含义,读者会更容易理解。
早期Ethernet是用一条作为总线的同轴电缆连接多台计算机,对应的物理层协议是 10Base-2与10Base-5。在这种局域网结构中,连接多台计算机的同轴电缆称为“共享”的 “总线传输介质”,简称为“共享介质”。多个主机需要通过一条共享介质发送和接收数据就 称为“多路访问”或“多路存取”。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机同时在一条共享介质发送数 据,那么多路的信号就会出现相互干扰,造成接收主机无法正确接收任何一台主机发送的数 据,这种现象称为“冲突”。
(2)对术语“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的理解
解决局域网“冲突”问题有两种基本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在局域网中设立一个中心控 制主机,由它来决定其他连接在局域网中主机发送数据的顺序。这种控制方法的优点是简 单、有效;缺点是中心主机有可能成为局域网性能与可靠性的瓶颈。第二种方法采取分布式 控制的方法,局域网中不存在中心控制主机,而是由每个主机各自决定是否发送数据,以及 出现冲突时如何处理。这种方法称为“介质访问控制方法”。介质访问控制方法要解决以下 三个基本问题:什么时候发送数据?如何发现冲突?发生冲突怎么办?
2.按照不同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可以将局域网分成哪3类,不同之处在哪。
三种不同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对应三种不同类型的局域网:
● 采用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CD)控 制方法的总线形Ethernet,称为“以太网’ ” 。
● 采用令牌控制的令牌总线形(Token Bus)局域网,称 为“TokenBus” 或“令牌总线网 。
● 采用令牌控制的令牌环形(Token Ring)局域网,称为 “Token Ring”或“令牌环网
CSMA/CD、Token Bus与Token Ring的不同之处:
●从物理结构的角度来看,CSMA/CD与Token Bus都是针 对总线型的局域网设计的。而TokenRing是针对环状拓 扑的局域网设计的。
3.CSMA/CD、Token Bus、Token Ring的性能分析。
(1)在使用CSMA/CD方法的Ethernet中,在相同的网络负载的条件下测试,传输速 率为10Mbps,实际带宽利用率只能达到44.7%。TokenBus与TokenRing在网络通信负 荷较重时,表现出很好的吞吐率与较低的传输延迟。
(2)TokenBus与TokenRing在网络通信重负荷中性能很高是以复杂的环控制功能 为代价的。要完成复杂的环控制功能,Token Bus与Token Ring的网卡与联网设备比较复 杂,硬件造价高,组网的费用远远超过采用CSMA/CD方法的Ethernet。
(3)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办公自动化环境中计算机联网的需求快速增长,组网 费用低廉的Ethernet正好能适应这种对传输延迟要求不高的应用,因此Ethernet技术相对 于其他两种环网技术有很大市场优势。到20世纪90年代,局域网市场激烈竞争的局面已 经明朗,Ethernet产品基本上垄断了市场,Ethernet几乎成了局域网的代名词。
(4)对于工业环境中,例如工业控制、机器人控制、制造业设备与仪表的现场控制,这类 应用对数据传输实时性要求严格,建议使用TokenBus与TokenRing局域网。
4. Ethernet 技术的发展背景。以太网的核心技术是 什么?其核心技术起源于哪个网络?
Ethernet技术的发展背景
● Ethernet的核心技术是随机争用型介质访问控制方法(CSMA/CD) ;
● 随机争用技术起源于无线分组交换网一ALOHA网;
● 20世纪70年代初,Bob在ALOHA网基础上,提出了冲突检测、载波监 听与随机后退延迟算法;
●1972年, Xerox公司开始Ethernet实验网的研究; ●1973年, 将这种实验网改名为Ethernet;
● 1976年,Bob等人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指出Ethernet的核心 技术是介质存取访问控制方法CSMA/CD。 这种访问控制属于随机争 用型方法。
●1978年,Xerox公 司宣布了Ethernet产品;
●1981年,Xerox、 DEC与Intel联合宣布Ethernet V2.0规范;
●90年代,IEEE802.3标准中的物理层标准10Base-T推出,使得Ethernet性 能价格比大大提高;同年,Ethernet交 换机产品面世,标准着交换式局 域网的出现。
●目前,交换式Ethernet与最高速率为10Gb/s的高速Ethernet的出现,更 确立了它在局域网中的主流地位。
以太网的核心技术是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方法。
以太网起源于一个实验网络,该实验网络的目的是把几台个人计算机以3M的速率连接起来。由于该实验网络的成功建立和突出表现,引起了DEC,Intel,Xerox三家公司的注意,这三家公司借助该实验网络的经验,最终在1980年发布了第一个以太网协议标准建议书。
5.IEEE 802委员会是一个什么组织?它的研究重点 是什么?在IEE802标准中将数据链路层划分成哪两个 子层?
IEEE 802 委员会是 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中的一个专门负责局域网和城域网标准制定的委员会。它的研究重点是开发和制定各种局域网和城域网技术的标准,以确保不同厂商生产的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
在 IEEE 802 标准中,数据链路层被划分为两个子层:逻辑链路控制(LLC)子层和媒体访问控制(MAC)子层。
LLC 子层负责提供与上层协议的接口,并进行流量控制、差错控制等功能。它使得上层协议可以无需关心底层的物理拓扑结构和媒体访问控制方式。
MAC 子层则主要负责处理与物理媒体相关的问题,如介质访问控制、帧的传输和接收等。不同的局域网技术可能具有不同的 MAC 子层协议,以适应不同的物理媒体和拓扑结构。
IEEE 802 委员会制定的标准涵盖了多种局域网技术,如以太网、无线局域网(WLAN)、令牌环等。这些标准的制定有助于促进网络设备的互操作性,推动了局域网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
6. IEEE 802.2标准定义了哪些标准。
IEEE802标准
● EEE802.1标准定义了局域网体系结构、网络互联,以及网络管 理与性能测试;
●EEE802.2标准定义了逻辑链路控制LLC子层功能与服务;
● 不同介质访问控制技术的相关标准:
●IEEE802.3定义了CSMA/CD总线介质访问控制子层与物理层的标准。
●IEEE802.11定义了无线局域网访问控制子层与物理层的标准。
●IEEE802.15定义了近距离个人无线网络访问控制子层与物理层的标 准。
●IE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