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基础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论 知识点

1.1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1.计算机网络的特点

(1)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1世纪一个重要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与信息化,它的基础是支持全社会的、强大的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是当今计算机学科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技术之 一,也是计算机应用中一个空前活跃的领域。

●计算机网络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

●网络技术发展已成为影响一个国家与地区政治、经济、 军事、科学与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2)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广域网作用是扩大了信息社会资源共享的广度。

●城域网扩大了用户接入Internet的范围。

●局域网是扩大了信息资源共享的深度。

●个人区域网络是增强了人类共享信息资源的灵活性。

● 物联网是在Internet技术的基础上,利用RFID和传感 器技术自动获取物理世界的信息,构建信息世界与物理 世界深度融合的智能系统。

●随着物联网技术与产业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也面临着一 个快速发展的局面。

2.什么是物联网

如果说互联网的作用是扩大了信息社会人与人之间信息共享的广度,移动互联网的作用是扩大了信息共享的深度与灵活性,那么物联网利用传感器、无线传感器网络与射频标签RFID等感知技术,将人与人的互联扩大到人与物、物与物的互联,使人类对外部世界具有更全面的感知能力、更广泛地互联互通能力、更智慧的处理能力。

3.计算机网络可划分为那几个发展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第一阶段: 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初

特点与标志性成果:

●技术基础---数据通信技术;

●理论基础---分组交换;

●ARPANET的成功运行证明了分组交换理论的正确性;

●TCP/IP协议的广泛应用为更大规模的网络互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互联网的形成与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

特点与标志性成果:

●E-mail、FTP、 TELNET、 DNS等应用展现出计算机网络 广阔的应用前景;

●NSFNET允许商业应用加快了Internet形成的速度;

●Web技术的出现促进了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远程医疗与远程教育应用的发展;

●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与大规模的用户接入使互联网 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移动互联网的形成与发展

●20世纪90年代末

特点与标志性成果:

●移动IP技术与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奠定了技术基础;

●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业务的融合为移动互联网开辟了广 阔的发展空间;

●智能手机、平板计算机与可穿戴计算设备的应用促进了 移动网络应用的快速发展;

●移动互联网应用成为信息产业新的增长点。

第四阶段:物联网的形成与发展

●2010年前后

特点与标志性成果:

●物理世界与网络世界融合的需求促进了物联网概念的形 成与研究的发展;

●感知技术、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物联网的发展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

●物联网被列为我国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物联网发展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移动互联网应用成为信息产业新的增长点。

4.ARPANET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主要贡献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分组交换技术:ARPANET 采用了分组交换技术,这是现代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基础。分组交换允许将数据分割成小块(称为数据包),通过网络进行传输,并在目的地重新组装。这种技术提高了网络的效率和可靠性。

网络协议:ARPANET 开发了一系列网络协议,如 TCP/IP 协议栈。这些协议定义了数据的格式、传输方式和错误处理等规则,为不同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提供了标准。

分布式网络架构:ARPANET 采用了分布式的网络架构,各个节点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这种架构为互联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得计算机网络能够扩展到全球范围。

研究和创新:ARPANET 成为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和创新的平台。许多重要的网络技术和概念,如路由选择、拥塞控制、网络安全等,都是在 ARPANET 的研究中发展起来的。

互联网的前身:ARPANET 可以被视为现代互联网的前身。它的成功实践和技术积累为后来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铺平了道路。
总之,ARPANET 的出现推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现代通信和信息共享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它的贡献不仅在技术层面,还在理念和创新方面对计算机网络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从网络结构上看,ARPANET 分为哪两个部分?什么是 资源子网?什么是通信子网?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从网络结构上看,ARPANET 可以分为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两个部分。

资源子网是指网络中包含用户主机、终端等设备的部分,这些设备提供了各种资源和服务,如计算能力、数据存储、应用程序等。资源子网的作用是处理和存储用户的数据、执行应用程序,并与其他用户进行交互。

通信子网则是负责数据传输和交换的部分,它由各种通信链路和网络设备组成,如路由器、集线器、交换机等。通信子网的作用是在不同的主机之间传输数据,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和正确路由。

具体来说,资源子网中的主机通过通信子网进行连接和通信。主机之间发送的数据通过通信子网进行传输,而通信子网中的网络设备负责选择最优的路径,并将数据转发到目标主机。资源子网中的主机可以相互访问和共享资源,而通信子网则提供了数据传输的基础设施。 这种将网络分为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的结构有助于分工和管理。资源子网专注于提供用户服务和应用,而通信子网则专注于数据传输和路由。这样的划分使得网络设计和管理更加灵活和高效。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代网络的结构和概念可能已经有所变化和扩展,但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的基本概念仍然在网络领域中被广泛使用。它们帮助理解网络的组成和功能,并为网络设计和管理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

6.随着不断发展,ARPANET 逐渐演变成哪两部分?以 ARPANET的发展简要概括从ARPANET到Internet的发展过程

随着不断发展,ARPANET 逐渐演变成了两个主要部分:军事网络和科研教育网络。

从 ARPANET 到 Internet 的发展过程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ARPANET 的诞生:20 世纪 60 年代末,ARPANET 作为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的项目而建立,旨在实现不同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和资源共享。

技术发展和扩展:在 ARPANET 的基础上,研究人员不断改进网络技术,如分组交换、TCP/IP 协议等,使网络能够更高效地传输数据。

科研和教育网络的兴起:ARPANET 开始向科研机构和高校开放,形成了科研教育网络,促进了学术合作和信息交流。

商业应用的出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商业领域开始意识到网络的潜力,并逐渐将其应用于电子商务、在线服务等领域。

全球互联:互联网的范围不断扩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网络逐渐连接起来,形成了全球性的互联网络。

广泛应用和普及: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互联网变得更加普及,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这一发展过程是由技术创新、学术研究、商业应用和全球合作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的。如今的 Internet 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最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之一,连接着数十亿的用户和无数的设备,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3计算机网络定义与分类

1.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计算机网络按照其覆盖的地理范围进行分类,可以很好地反映不同类型网络的技术特征。
●按覆盖的地理范围划分, 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个人区域网与人体区域网。
●在计算机网络发展的过程中, 发展最早的是广域网技术,其次是局域网技术。早期的城域网技术是包含在局域网技术中同步开展研究的,最后出现的是个人区域网和人体区域网。


2.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定义:●计算机网络是“以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互联起来的自治计算机系统的集 合”。

主要特征:●组建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计算机资源的共享。
●计算机资源一硬件、软件与数据
●互联的计算机系统是自治的系统。
●联网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必须遵循共同的网络协议。


3. 小写和大写开头的英文名internet和Internet在意思上有何重要区别?

●计算机网络( Computer network ) : 用通信技术将大量独立计算机系统互联起来的集合。
●网络互联( internet,internet working ) :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联成大型网络系统的技术术语。
●Internet或因特网:专指覆盖了全世界的大型网络系统。
●Intranet : 不同地理位置的部门局域网互联成企业内部专用网络系统,供内部员工办公使用。


4.计算机网络都有哪些类别?各种类别的网络都有哪些特点?

(1)广域网( wide area network )

●广域网(WAN)又称为远程网,所覆盖的地理范围 从几十千米到几千千米。广域网可以覆盖-一个国家、地区, 或横跨几个洲,形成国际性的远程计算机网络。 

广域网的主要技术特征:
●广域网是一种公共数据网络(PDN)
●由电信运行商负责组建、运营与维护,提供高质量的数据传输服务。
●广域网研究的重点是宽带核心交换技术。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广域网作为互联网的宽带、核心交换平台, 其研究重点已经从开始阶段的“如何接入不同类型的异构计算机系统”,转变为“如何提供能够保证服务质量的宽带核心交换服务"。

(2)城域网(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

早期城域网的技术定位: ●以光纤为传输介质,能够提供45Mbps- 150Mbps高 传输速率,支持数据、语音与视频综合业务的数据传 输,可以覆盖50-100Km的城市范围,实现高速数据 传输。首选技术FDDI (光纤环网 )

宽带城域网的定义: ●宽带城域网是以IP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网络、广播电 视网、电信网的三网融合,形成覆盖城市区域的网络通 信平台,为语音、数据、图像、视频传输与大规模的用 户接入提供高速与保证质量的服务。

宽带城域网技术的主要特征:

●完善的光纤传输网 是宽带城域网的基础。

●传统电信、有线电视与IP业务的融合成为了宽带城域 网的核心业务。

●高端路由器和多层交换机是宽带城域网的核心设备。 扩大宽带接入的规模与服务质量是发展宽带城域网应用 的关键。

广域网设计的重点是保证大量用户共享主干通信链路的容量,那么城域网设计的重点是交换节点的性能与容量。 宽带城域网应该是一个城市区域内,为大量用户提供接入 和各种信息服务的高速通信网络。

宽带城域网的功能结构:

●三个平台与一个出口 

●管理平台:用户认证与接入管理、业务管理、网络安全、计费能力、IP地址分配与Qos保证等方面; ●业务平台:为用户提供Internet接入业务、虚拟专网业务、语音业务、视频与多媒体业务、 内容提供业务等;

●网络平台:由核心交换层、边缘汇聚层与用户接入层组成;

●城市宽带出口:连接城域网与地区级或国家级主干网, 进而接入Internet的重要通道。

(3)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

●局域网 ( LAN )用于将有限范围内 (例如一个实验室、一幢大楼、一个校园)的各种计算机、终端与外部设备互联成网。

●局域网主要技术特征 局域网覆盖有限的地理范围,它适用于机关、校园、工厂等 有限范围内的计算机、终端与各类信息处理设备连网的需 求。 局域网能够提供高数据传输速率( 10Mbps ~ 100Gbps )、低误码率的高 质量数据传输环境。

●局域网一般属于一-个单位所有,易于建立、维护与扩展。

●决定局域网性能的三个因素是:拓扑、传输介质与介质访问 控制方法。 从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的角度,局域网可以分为共 享局域网与交换,局域网。

(4)个人区域网(personal area network)

●随着笔记本计算机、智能手机、PDA、 投影仪与信 息家电的广泛应用,人们逐渐提出自身附近10m范 围内的个人操作空间( POS )移动数字终端设备联 网的需求。

●由于个人区域网络( PAN )主要是用无线通信技术 实现联网设备之间的通信,因此就出现了无线个人区 域网络 (WPAN)的概念。

● 目前无线个人区域网主要使用802.15.4标准(低 速)、蓝牙技术、ZigBee 技术

( a)蓝牙技术 ●蓝牙技术制定了实现近距离无线语音和数据通信的规范。

●蓝牙技术特点:

●开放的规范。免除申请许可证的无线通信规范。

●近距离无线通信。10m 以内的近距离通信、低功耗。

●语音和数据传输。各种移动终端设备、嵌入式系统与计算机之间近距离通 信的标准。

●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进行通信。选用的频段属于工业、科学与医药专用频 段,是不需要申请许可证的。

(b)ZigBee技术

●ZigBee ( 紫蜂协议)的基础是IEEE802.15.4标准,早期的名字是 HomeRF或FireFly ,是一-种面向自动控制的近距离、低功耗、低 速率、低成本的无线网络技术。

●ZigBee适应于数据采集与控制节点多、数据传输量不大、覆盖面 广、造价低的应用领域。

(5)人体区域网(body area network)

●无线人体区域网( WBAN)的研究目标 是希望为物联网智能医疗应用提供一个集 成硬件、软件的无线通信平台, 特别强调 要适应于可穿戴与可植入的生物传感器的 尺寸,以及低功耗的无线通信要求。

●IEEE于2007年11月成立了专门致力 于为医疗保健服务的802.15工作组, 研究适应于人体与人体周边无线通信的无 线人体区域网络的通信技术及标准,并于 2012年3月公布了802.15.6标准的 正式版本。

●IEEE802.15.6标准具有短距离、低功 耗、低成本、实时性与安全性高的特点。

1.4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结构

1.计算机网络的组成结构的基本概念

●最早出现的计算机网络是广域网。

●从逻辑功能上看,广域网是由资源子网与通信子网两 个部分组成。

●资源子网包括主机与终端、终端控制器、联网外设、各 种网络软件与数据资源。负责数据处理业务。

●通信子网包括路由器、各种互联设备与通信线路。负责 完成网络数据传输、路由与分组转发等通信处理任务。

2.描述ISP的层次结构?

●Internet并不是由任何一一个国家组织或国际组织来运 营,而是由一些私营公司分别运营各自的部分。用户 接入与使用各种网络服务都需要经过Internet服务 提供商(ISP)来提供。

●ISP一般根据流量向用户收取费用。

● 随着Internet应用的发展,出现了Internet 内容 提供商( 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ICP) ; ICP按照业务划分,可以分为 门户新闻信息服务类ICP、搜索引擎服务类ICP、即 时通信类ICP与移动Internet服务类ICP

●ISP可以分为多个层次。

●第一层ISP : tier-1 ISP ,特征是:通过路由器组直接与其他第- 层ISP 连接,形成Internet的主干网;与大量的第二层的ISP和其他网络连 接;覆盖世界区域 .

● 第二层ISP : regionallSP ,特征是:仅与少数第一层ISP连接;许多 大学、大公司和机构直接与第一层或第二层ISP连接

● 第三层或更低层的接入ISP,-般为本地Internet服务提供商,或者是校园网与企业网 

3.简述Internet的逻辑结构

逻辑结构示意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以下重要的特点:

(1)大量的用户计算机与移动终端设备通过802.3标准的局域网、802.11标准的无线 局域网、802.16标准的无线城域网、无线自组网(Adhoc)、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或者是 有线电话交换(PSTN)、无线(4G/5G)移动通信网以及有线电视网(CATV )接入到本地的 ISP、企业网或校园网。

(2)ISP、企业网或校园网汇聚到作为地区主干网的宽带城域网。宽带城域网通过城市 宽带出口连接到国家或国际级主干网。

(3)大型主干网由大量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通过光纤连接的高端路由器构成,提供高 带宽的传输服务。国际或国家级主干网组成Internet的主干网。国际、国家级主干网与地 区主干网上连接有很多服务器集群,为接人的用户提供各种Internet服务。

4.互联网的两大组成部分(边缘部分与核心部分)的特点是什么?

边缘部分:

  • 用户直接参与:边缘部分由用户直接使用的设备和应用程序组成,如计算机、手机、服务器等。用户通过这些设备与互联网进行交互。

  • 多样化的终端设备:边缘部分包括各种各样的终端设备,它们具有不同的硬件和软件特性,以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
  • 用户自主性: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使用不同的应用程序和服务,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 个性化和分布式:边缘部分的活动和应用通常是个性化的,用户可以自主选择和配置自己的设备和服务。

核心部分:

  • 高效的传输:核心部分负责数据的传输和路由,通过网络基础设施(如路由器、交换机等)实现高效、快速的数据传输。
  • 可靠性和稳定性:核心部分需要具备可靠的传输机制和容错能力,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 标准化的协议:核心部分遵循一系列标准化的协议和规范,使得不同的网络设备和系统能够相互通信和协作。
  • 集中管理和控制:核心部分的网络基础设施通常由网络运营商或管理员进行集中管理和控制,以确保网络的整体性能和安全性。

总体而言,边缘部分强调用户的直接参与和个性化应用,而核心部分则关注数据的高效传输和整体网络的稳定性。这两个部分相互协作,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互联网生态系统。

1.5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

1.什么是计算机网络拓扑?它采用什么方法来描述网络结构?

● 拓扑学是将实体抽象成与其大小、形状无关的“ 点” , 将连接实体的线路抽象成 “线’ ,进而研究“点”、“ 线”、“ 面”之间的关系。

● 计算机网络拓扑是通过网中节点与通信线路之间的几 何关系表示网络结构,反映出网络中各实体之间的结构关系。

● 计算机网络拓扑是指通信子网的拓扑结构。

2.基本的网络拓扑结构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星形拓扑

●节点通过点-点通信线路与中心节点连接。

●中心节点控制全网的通信,任何两节点之间的通信都 要通过中心节点。

● 星形拓扑结构简单, 易于实现, 便于管理。

●网络的中心节点是全网性能与可靠性的瓶颈,中心节点的故障可能造成全网瘫痪。

环形拓扑

● 节点通过点-点通信 线路连接成闭合环路。

● 环中数据将沿一个方向逐站传送。

● 环形拓扑结构简单,传输延时确定。

● 环中每个节点与连接节点之间的通信线路都会成为网 络可靠性的瓶颈。环中任何一个节点出现线路故障, 都可能造成网络瘫痪。

● 为了方便节点的加入和撤出环,控制节点数据传输顺 序,保证环的正常工作,需要设计复杂的环维护协议。

总线型拓扑

●所有节点连接到一条作为公共传输介质的总线,以广播方式 发送和接收数据。

●当一个节点利用总线发送数据时, 其他节点只能接收数据。

●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节点同时发送数据时,就会 出现冲突,造成传输失败。

●总线形拓扑结构的优点是结构简单,缺点是必须解决多节点访问总线的介质访问控制问题。

树形拓扑

●节点按层次进行连接,信息交换主要在上、下节点之 间进行,相邻及同层节点之间通常不进行数据交换, 或数据交换量比较小。

●树形拓扑可以看成是星形拓扑的一种扩展,树形拓扑网络适用于汇集信息。

网状拓扑

●节点之间的连接是任意的,没有规律。网状拓扑的优点是系统可靠性高。

●网状拓扑结构复杂,必须采用路由选择算法、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方法。

1.6分组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

1.分组交换的基本概念

分组交换是一种在计算机网络中传输数据的方式。它将需要传输的数据分割成较小的块,称为分组或数据包,然后通过网络进行传输。

以下是分组交换的基本概念:

  1. 数据分割:发送方将需要传输的大量数据分割成多个较小的分组。每个分组都包含了一部分数据以及相关的控制信息,如目的地址、源地址等。
  2. 独立传输:各个分组可以独立地通过网络传输,不必按照固定的顺序。网络可以根据路由算法选择最佳的路径来传输每个分组。
  3. 存储转发:在传输过程中,分组可能会经过多个中间节点(如路由器)。中间节点会暂时存储收到的分组,并根据分组中的目的地址信息,选择合适的输出链路将其转发到下一个节点。
  4. 无序到达:由于分组的传输是独立的,它们可能会通过不同的路径到达目的地,并且到达的顺序可能与发送的顺序不一致。
  5. 重组数据:在目的地,接收方会根据分组中的相关信息,将收到的分组重新组装成原始的数据。

分组交换的优点包括高效利用网络带宽、容错性强、适应性好等。它可以支持多个并发的传输会话,并且能够根据网络状况动态调整路由。然而,分组交换也可能面临分组丢失、延迟和排序问题等挑战,需要通过合适的协议和技术来解决。

分组交换是现代计算机网络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数据传输方式,它为互联网的高效运作提供了基础。

2.数据交换方式的分类?

3.报文和报文分组的区别?

 ●数据通过通信子网传输时可以有报文 ( message )与报文分组( packet )两种方式;

报文传输:不管发送数据的长度是多少,都把它当作一 个逻辑单元,按一定格式打包发送;

报文分组传输:限制一次传输数据的最大长度,如果传输数据超过规定的最大长度,发送结点就将它分成多个分组,并按顺序重新组织成报文并发送。 

4.线路交换的过程和特点?

线路交换特点

●优点:数据传输可靠、迅速、有序,通信实时性强, 适用于交互式会话类通信;

●缺点:●线路接通后即为专用信道,对突发性通信不适应,系统 效率低。

● 系统不具有存储数据的能力,不能平滑通信量。

● 不具备差错控制能力,无法发现与纠正传输过程中发生的差错。

4.数据报和虚电路的传输过程和特点?

数据报传输过程

  1. 发送方将数据封装成数据报,并将其发送到网络中。数据报包含目的地址和源地址等信息。
  2. 数据报在网络中传输,经过多个中间节点(如路由器)的转发。
  3. 数据报到达目的地后,目的地的网络设备会将其从网络中取出,并根据目的地址将其转发到相应的接收方。
  4. 接收方从网络设备接收数据报,并将其解封装成原始数据。

数据报的特点

●分组传送之前不需要预先在源主机与目的主机之间建立“线 路连接”;

●源主机所发送的每一个分组都可以独立地选择一条传输路径;

●每个分组在通信子网中可能是通过不同的传输路径到达目的主机。

虚电路传输过程

  1. 发送方和接收方在传输之前需要通过信令协议建立虚电路连接。虚电路连接建立后,发送方可以将数据发送到虚电路中进行传输。
  2. 数据在虚电路中传输,经过多个中间节点的转发。
  3. 数据到达目的地后,目的地的网络设备会将其从网络中取出,并转发到相应的接收方。
  4. 接收方从网络设备接收数据,并将其解封装成原始数据。

虚电路的特点

●在每次分组发送之前,必须在发送方与接收方之间建 立一条逻辑连接。

●一次通信的所有分组都通过这条虚电路顺序传送,因 此报文分组不必带目的地址、源地址等辅助信息。分 组到达目的结点时不会出现丢失、重复与乱序的现 象;

●分组通过虚电路上的每个结点时,结点只需要做差错 检测,而不需要做路径选择

●通信子网中每个结点可以同时和任何结点建立多条虚电路连接 。

5.网络延时的类型及特点?

网络延时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传输延时:传输延时是指数据从发送端到接收端所经历的时间。这包括物理传输介质的传输时间以及设备处理时间。传输延时通常是固定的,可以通过增加带宽来减少。
  2. 处理延时:处理延时是指数据在设备内部进行处理所花费的时间。这包括数据包的解封装、路由选择、交换等操作。处理延时通常是可变的,取决于网络设备的负载和性能。
  3. 排队延时:排队延时是指数据在网络设备的缓存中等待处理的时间。当网络设备的缓存满时,数据包需要排队等待处理,这会导致排队延时的增加。排队延时通常是可变的,取决于网络设备的负载和缓存大小。
  4. 传播延时:传播延时是指信号在物理介质中的传播时间。这包括信号在铜缆、光纤等介质中的传播时间。传播延时通常是固定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网络延时具有不同的特点。传输延时和传播延时通常是固定的,而处理延时和排队延时则是可变的,取决于网络设备的负载和性能。网络管理员可以通过优化网络架构、增加带宽、减少设备负载等措施来减少网络延时,提高网络性能。

6.怎样计算传播延时和发送延时?

(1)传播延时

电磁波传播是需要时间的。电磁波在空间中的传播速 度为3X 10^8 m/s,而在传输介质(如双绞线、光纤)中的传播速度大约等于2X10*8 m/s~3X 10^8 m/s。如果发送结点与接收结点之间的传输介质长度为D,信号传播速度为V,那么信号. 通过距离为D的传输介质所需要的传播时间是D/V,这个时间就是数据信号的传播延时。

(2)发送延时

路由器的端口发送速率是一定的。如果端口发送数据的速率是S(bit/s,即bps) ,分组长度为N(bit) ,那么结点发送延时=发送分组比特数/发送速率。

7.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的特点?

●面向连接服务

●数据传输过程必须经过连接建立、连接维护与释放连接的三 个阶段。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各个分组不需要携带目的结点的地址。

传输的数据收发顺序不变,传输的可靠性好, 但协议复杂, 通信效率不高。

●无连接服务

每个分组都携带完整的目的结点地址,各个分组在系统中是 独立传送的。

传输过程不需要经过连接建立、连接维护与释放连接等三个阶段

●目的主机接收的分组可能出现乱序、重复与丢失现象。

8.什么是确认和重传机制?

面向连接服务与无连接服务对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有影响,但是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一般通过确认和重传机制保证。

确认是指目的主机在接收到每个分组后,要求向源主机 发送正确接收分组的确认信息。

如果发送主机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接收到确认信息,就会认为该数据分组发送失败,这时源主机会重新发送该 数据分组。

确认和重传机制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但是需要制定较为复杂的确认和重传协议, 并且要增加网络通信 负荷与占用网络带宽。

1.7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

1.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

网络体系结构( network architecture )

●把相似的事情分类, 每一类事情交由一层来完成,形成层 次结构。

●每一层要完成的任务由协议来制定规则,保证层次间通信 的有条不紊。

●网络层次结构模型与各层协议的集合称为网络体系结构

●一个功能完备的计算机网络需要制定一整套复杂的协议集;

●网络协议是按层次结构来组织的。

●网络体系结构是抽象的,而实现网络协议的技术是具体的。

网络协议

●协议是一组控制数据交互过程的通信规则。

●这些规则明确的规定所交换数据的格式和时序。这些为网络数据交换而制度的规则 、约定与标准称为网络协议。

2. 什么是网络协议?网络协议的三要素是什么?

●什么是网络协议?

●协议是一组控制数据交互过程的通信规则。

●这些规则明确的规定所交换数据的格式和时序。这些为网络数据交换而制度的规则 、约定与标准称为网络协议。

●网络协议的三要素: ●语义——解释控制信息每个部分的意义,规定了需要发出 何种控制信息,以及完成的动作与做出什么样的响应。表示要做什么。

● 语法——用户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与格式,以及数据出现 的顺序。表示要怎么做。

●时序——对事件发生顺序的详细说明。表示做的顺序。 

3.什么是层次、接口、网络体系结构?

层次( Layer )

●层次结构是处理计算机网络问题最基本方法。

●对于一些难以处理的复杂问题, 通常是采用分解为若 干个容易处理的、小一些的问题,“化整为零,分而 治之"的方法去解决

接口( interface )

●接口是同一主机内相邻层之间交换信息的连接点

●同一主机的相邻层之间存在着明确规定的接口,相邻 层之间通过接口来交换信息

●低层通过接口向高层提供服务

●只要接口条件不变、低层功能不变,实现低层协议的 技术的变化,不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工作

网络体系结构( network architecture )

●把相似的事情分类, 每一类事情交由一层来完成,形成层 次结构。

●每一层要完成的任务由协议来制定规则,保证层次间通信 的有条不紊。

●网络层次结构模型与各层协议的集合称为网络体系结构

●一个功能完备的计算机网络需要制定一整套复杂的协议集;

●网络协议是按层次结构来组织的。

●网络体系结构是抽象的,而实现网络协议的技术是具体的。

 4. OSI 参考模型的划分原则?

●网中各结点都具有相同的层次;

●不同结点的同等层具有相同的功能;

● 同一结点内相邻层之间通过接口通信;

●每层可以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并向其上层提供服 务;

●不同结点的同等层通过协议来实现同等层之间的通信。

5. OSI 参考模型的层次及每层的主要功能?

OSI参考模型结构包括以下7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 层和应用层。

(1)物理层

①物理层是OSI参考模型的最低层。

②物理层利用传输介质为通信的主机之间建立、管理和释放物理连接,实现比特流的 透明传输,为数据链路层提供数据传输服务。

③物理层的数据传输单元是比特(bit)。

(2)数据链路层

①数据链路层的低层是物理层,相邻高层是网络层。

②数据链路层在物理层提供比特流传输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数据链路连接,采用差错 控制与流量控制方法,使有差错的物理线路变成无差错的数据链路。

③数据链路层的数据传输单元是帧。

(3)网络层

①网络层相邻的低层是数据链路层,高层是传输层。

②网络层通过路由选择算法为分组通过通信子网选择适当的传输路径,实现流量控 制、拥塞控制与网络互联的功能。

③网络层的数据传输单元是分组。

(4)传输层

①传输层相邻的低层是网络层,高层是会话层。

②传输层为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计算机的进程通信提供可靠的端-端(end-to-end)连 接与数据传输服务。

③传输层向高层屏蔽了低层数据通信的细节。

④传输层的数据传输单元是报文。

(5)会话层

①会话层相邻的低层是传输层,高层是表示层。

②会话层负责维护两个会话主机之间连接的建立、管理和终止,以及数据的交换。

(6)表示层

①表示层相邻的低层是会话层,高层是应用层。

②表示层负责通信系统之间的数据格式变换、数据加密与解密、数据压缩与恢复。

(7)应用层 

①应用层是参考模型的最高层。

②应用层实现协同工作的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过程控制。

6. OSI 环境中数据传输过程?

7. TCP/IP 参考模型的层次及每层的主要功能?

(1)主机——网络层

主机——网络层是TCP/IP参考模型的最低层,它负责发送和接收IP分组。TCP/IP协议 对主机-网络层并没有规定具体的协议,它采取开放的策略,允许使用广域网、局域网与城域 网的各种协议。任何一种流行的低层传输协议都可以与TCP/IP互联网络层接口。这正体现了TCP/IP体系的开放性、兼容性的特点,也是TCP/IP成功应用的基础。

(2)互联网络层

TCP/IP参考模型互联网络层使用的是IP协议。IP是一种不可靠、无连接的数据报传 输服务协议,它提供的是一种“尽力而为"(best effort)的服务。互联网络层的协议数据单元 是IP分组。

互联网络层的主要功能包括:

①处理来自传输层的数据发送请求。在接收到报文发送请求后,将传输层报文封装成 IP分组,启动路由选择算法,选择适当的发送路径,并将分组转发到下一个节点。

②处理接收的分组。在接收到其他节点发送的IP分组后,检查目的IP地址,如果目 的地址为本节点的IP地址,则除去分组头,将分组数据交送传输层处理。如果需要转发,则 通过路由选择算法为分组选择下一跳节点的发送路径,并转发分组。

③处理网络的路由选择、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

(3)传输层

传输层是负责在会话进程之间建立和维护端端连接,实现网络环境中分布式进程通 信。传输层定义两种不同的协议:传输控制协议(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TCP)与用户 数据报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UDP)。

TCP是一种可靠的、面向连接、面向字节流(bytestream)的传输层协议。TCP提供比 较完善的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功能。UDP是一种不可靠的、无连接的传输层协议。

(4)应用层

应用层是TCP/IP参考模型中的最高层。应用层包括各种标准的网络应用协议,并且 总是不断有新的协议加入。

TCP/IP应用层基本的协议主要有:

①远程登录协议(TELNET)。

②文件传输协议(File Transfer Protocol,FTP)。

③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 , SMTP)。

④超文本传输协议(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HTTP)。

⑤域名服务(DNS)协议。

⑥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 SNMP)。

⑦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DHCP)。 

8.OSI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的比较?

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虽然都采用了层次结构的方法,但是在层次划分与协议内容上有很大区别。

OSI参考模型的设计者初衷是制定一个适用于全世界计算机网络的统一标准。从技术 上追求一种理想的状态。20世纪80年代,几乎所有专家都认为OSI参考模型与协议将风 靡世界,但是事实却与人们预想的相反。造成OSI协议不能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模型与 协议自身的缺陷。OSI 参考模型与协议结构复杂,实现周期长,运行效率低,缺乏市场与商 业推动力,这是它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目标的主要原因。

从TCP/IP在20世纪70年代诞生以来,它已经历40多年的实践检验,并且已经成功 赢得大量的用户和投资。TCP/IP的成功促进Internet的发展,Internet的发展又进--步扩 大TCP/IP的影响。TCP/IP首先在学术界争取了一大批用户,同时也越来越受计算机产 业界的青睐。IBM、 DEC和Microsoft等计算机公司纷纷支持TCP/IP,局域网操作系统 NetWare、LAN Manager和数据库Oracle,以及UNIX、POSIX、Windows、Linux操作系统 都支持TCP/IP。相比之下,OSI参考模型与协议显得有些势单力薄。人们普遍希望做到 网络标准化,但是OSI迟迟没有成熟的产品推出,妨碍了第三方厂家开发相应的硬件和软件,从而影响了OSI研究成果的影响力与发展。

9.建议参考模型的层次?

10. RFC 文档类型及其与Internet草案与Internet协议标准的关系?

(1) RFC文档的基本概念

RFC文档是网络技术研究人员获取技术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一。最早出现的RFC文档 的名字为RFCI Host software,它是在1969年4月7日由参与ARPANET研究的UCLA 研究生Steve Crocker发布的。Steve Crocker最初的设想是:希望创造一种非官方的、所有 参与ARPANET项目技术人员之间交流研究成果的方式,以系列的方式发布各种网络技术 与标准的研究文档,并取名为请求评价(request for comment,RFC)文档。这种形式很快就 受到所有参与ARPANET项目研究人员的欢迎,并逐步成为有关Internet技术研究成果、 标准讨论最主要的方式,在Internet技术研究与标准从研究到修改、确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 的作用,也是当前所有网络技术研究人员了解Internet技术动态与标准内容最重要的信息 来源。各种RFC文档都可以免费通过http://www. rfc-editor. org网站找到。

(2) RFC文档类型及其与Internet草案与Internet协议标准的关系

在了解RFC文档对计算机网络研究的作用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①任何研究人员都可以提交RFC文档。管理RFC文档的机构根据收到文档之后的 时间,经过IETF专家审查并认为可以发布时,将按照接收文档的时间先后对RFC排序。第一个RFC文档序号为1,即RFCI Host software,之后很快就出现了B. Duvall关于主机 软件讨论的文档,即RFC2 Host softrware。 从1969 年4月第一个RFC文档的出现到 2009年4月的40年中发布的RFC文档研究已经达到数千个。2009年4月7日发布的 RFC5540文档的名称是40 Years of RFCs,它对RFC文档40年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总结。 因此,读者在查询与阅读RFC文档时需要注意两个问题:-是注意RFC文档的类型;二是 确定是否是最新的文档。

②Internet标准的制定需要经过草案、建议标准、草案标准、标准4个阶段。 “草案”阶段的文档是提供给大家讨论用的。当研究人员提交的文档经过IETE专家审 查认为有可能成为协议标准时,将被接受为“建议标准”阶段的RFC文档。处于“草案标准” 阶段的RFC文档,表示该文档正在按协议标准的要求进行审查。“标准”阶段的RFC文档 表示该文档已经成为Internet协议标准。

不是所有的RFC文档都会成为Internet协议标准,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成为标准。

③RFC文档有实验性文档、信息性文档与历史性文档三种形式。 实验性RFC文档表示该文档是某一-项技术研究当前实验的进展报告。信息性RFC文 档表示该文档是关于Internet相关的一般性信息或指导性的信息。历史性RFC文档表示 该协议已经被新的协议取代,或者是从未使用的标准。

④一种网络协议可能会出现很多相关的RFC文档。例如,讨论TCP的第一个RFC . 文档RFC793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J. Postel. September 是1981年发布的。为 了解决TCP在网络拥塞下的恢复性能,以及选择传输窗口、接收窗口、超时数值、报文段长 度等TCP变量值等问题,在之后的20多年里IETF又公布了十几个对TCP的功能扩充、调整的RFC文档。因此,如果读者要系统地了解一个协议标准的细节时,可能需要阅读多
个RFC文档。
同时需要注意另一类问题,那就是对于同一个协议,可能有后面的新协议文档取代了前
面的旧协议文档。例如,对于Internet Official Protocol Standards 存在着两个RFC文
档,其中2003年11月发布的RFC3600明确表示它将取代2002年11月发布的RFC3300。
这种情况是比较多的。
 

  • 25
    点赞
  • 2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