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落幕,战国来临

周朝自周威烈王开始,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诸侯争霸,各国纷纷变法,如魏国的李悝变法、齐国的邹忌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等,导致王权衰落,战国七雄崛起。周郝王时期,周朝国力衰微,最终在秦军的攻击下走向灭亡,标志着周朝的终结。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东周篇

目录

东周篇

1、周威烈王(姬午)

2、周安王(姬骄)

3、周烈王(姬喜)

4、周显王(姬扁)

5、周慎靓王(姬定)

6、周郝王(姬延)


1、周威烈王(姬午)

东周第20代君主,周考王之子,在位24年(前425年—前402年),葬于今河南洛阳。

  • 三家分晋

       韩、赵、魏三家灭掉智伯,瓜分智氏土地,再后来瓜分晋国土地,周威烈王正式册封晋国三卿:赵籍、魏斯、韩虔为诸侯,赵、魏、韩三国正式成立。这一事件表面上看是一个既成的事实,但是当它从周天子的诏命中正式被得到承认,却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导致微弱的周王室更加衰弱,最终走向灭亡。

      在此之前,君是君、臣是臣,它们永远不可能越界。就算君再弱,臣再强,也不可逾越君臣关系。贵族,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们的阶层,贵族文化,这也是为什么周天子明明已经危如累卵了,却还被天下奉为共主的原因(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周厉王被国人推翻后,竟长达十多年时间没人敢在他死之前另立天子)。

      而周威烈王,就是打破这种格局的人,他亲自承认了臣子可以逾越君臣的界限,而成为君。从而也变相的承认了诸侯可以推翻自己,而成为天子。这是一起社会体制发生里程碑式转变的事件,从那以后,君不君、臣不臣,上层阶级之间发生了激烈的角逐,12年后的“田氏代齐”便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灭亡了,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产生了,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揭开了。

2、周安王(姬骄)

东周的第21代君主,周威烈王之子,在位26年(前402年---前376年)。

watermark,type_d3F5LXplbmhlaQ,shadow_50,text_Q1NETkBQQjAwMDAxMTEx,size_20,color_FFFFFF,t_70,g_se,x_16

  • 田氏代齐

      周安王在位期间,齐国的相国田和在前391年将齐康公放逐海上,田和成为齐国实际上的国君,田和效仿晋国三卿,积极贿赂周边诸侯,让他们在周天子面前为自己求封。公元前386年,姬骄封田和为齐侯,史称“田氏代齐”,这标志着齐国的新兴的封建势力取代了旧势力。

  • 吴起变法

      楚国在经历几乎被吴国亡国的惨痛教训之后,再一次迎来称霸的曙光,楚悼王于公元前382年任用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吴起进行变法,吴起整顿军事,打击旧贵族,加强中央集权,使楚国得到了脱胎换骨的发展。可是楚悼王死后,仇视变法的旧贵族发动叛乱,乱箭射死吴起,变法便被废止,致使地大物博的楚国没有成为发展成为统一六国的力量,最终被秦国所灭。

  • 晋国灭亡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将已经没有实权的晋国最后一位国君晋静公姬俱酒废为庶民,晋国公族彻底从周朝消失。

3、周烈王(姬喜)

东周的第22代君主,周安王之子,在位7年(前376年----前369年 )。

  • 齐国朝拜

      周王室衰弱,诸侯国都不来朝拜,周烈王在位期间,齐威王来朝拜,周天子刻意的整理了一下朝堂,隆重的接待了这位访客,并把此事昭告全天下。于是天下人皆认为这位访客是位贤人,懂得周礼,他就是“田齐”的第四位国君——齐威王。齐威王朝拜的目的是在士人中建立起良好的形象,用来招揽人才。

  • 郑国覆灭

      继晋国之后,又一个姬姓诸侯大国的灭亡。郑国曾经是东周最好的朋友、亲密无间的伙伴,它和东周的天子是近亲、兄弟。可是由于郑国的私心,它背弃了周天子,选择和诸侯同流合污,它忘记了和周天子的唇齿相依关系,它们的决裂对于双方都是一种伤害。郑国和周天子关系搞僵后,便不再享有号令天下的特权,加上内部的嗣位之争,它慢慢的变成了一个平庸之国。再加上它刚好处于晋国和楚国争霸的中间地带,郑国很难取得更大的发展。“三家分晋”后,郑国成为韩国打击的主要目标,韩国和郑国其实是一对难兄难弟,它们同病相怜,都没有发展的空间,唯独只有互相攻伐、兼并重组。

  • 秦国迁都

       秦国在秦献公在位期间,废除野蛮的殉葬制度,并将都城从泾阳(今陕西泾阳)迁到了东部的栎阳(今陕西临潼)。这是一件在当时看起来不起眼,却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事件。秦国进一步摆脱了旧贵族的束缚和羁绊,锐意进取和改革,奠定了向东发展的基础。随后秦献公发兵攻占了韩国的城池,吹响了秦国“东进”的序曲。

4、周显王(姬扁)

东周的第23代君主,周烈王之弟,在位48年(前369年----前321年 )。

       东周自周安王开始,正式进入了战国时代,自周安王至周烈王,“战国七雄”开始了最初的较量,周显王即位的时候,竞争进入实质性的阶段,东周迎来了变法的大时代。

  • 魏国变法

    魏氏领地的四周,北有军力强悍的赵国,西有悍不畏死的秦国,东方是地大物博的齐国,东南方是经济发达的韩国,至于南方则是虎视眈眈的楚国。魏氏可谓是四面受敌,稍有不慎就会国破家亡,因此魏文侯在周安王时期就启用法家人李悝实施变法,使魏国首先走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在变法后,魏国向西攻占了秦国的河西之地,向东和齐国争雄,向北攻灭中山国。魏文侯身边聚集了翟璜、李悝、西门豹、子夏、魏成、乐羊、吴起等一大批文臣武将。

  •  齐国变法

    田齐开国君主齐桓公田午创立了引起战国百家争鸣的“稷下学宫”,为齐国的人才引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齐威王时期,更是提倡思想开放、言论自由,一时间诸子百家齐聚于齐都临淄,包括:孟子、荀子、邹子、慎子、申子、接子、涓子、驺子、鲁连子、尹文子、彭蒙、田巴、儿说、淳于髡、田骈、季真,还有影响战国格局的鬼谷子。齐威王吸收众多思想,博采众长,任用邹忌、田忌改革,使齐国大治,我们听的熟悉的就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篇文章。

  • 秦国变法

    秦孝公赢渠梁即位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卫人商鞅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商鞅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为主要内容的变法。秦国真正迎来脱胎换骨。和楚国不同的是:秦孝公死后,商鞅也被报复,但是他的改革却没有中断,一直持续了下去,这才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关键!

  • 胡服骑射

    赵国赵武灵王推行了胡服骑射,励行改革,改变了中国军队中宽袖的最初正规军装,以后又逐渐演变改进为后来的盔甲装备。赵国所用的"胡服",因为衣短袖窄,类似于西北戎狄之服,所以被俗称"胡服"。减弱华夏民族鄙视胡人的心理,增强胡人对华夏民族的归依心理,奠定了中原华夏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服饰融合的基础,进而推进了民族融合。赵国的胡服骑射变法为赵国留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长平之战中的失败,导致赵国灭国。

  • 申不害变法

    韩国申不害除了与其他法家人物一样讲法治外,主要强调君主的统治之“术”,即任用、监督、考核臣下的方法。他认为君主委任官吏,要考察他们是否名副其实,工作是否称职,言行是否一致,对君主是否忠诚,再根据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提拔和清除。“术”的提出,对于当时建立官吏的任命制度,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5、周慎靓王(姬定)

东周的第24代君主,周显之子,在位6年(前321年----前315年 )。

  • 合纵连横

       周慎靓王在位期间,各国变法已经深入人心,天下已经变成了大国的天下,大国之间也开启了风云莫测的大国外交。大国外交最重要的两种形式就是:连横和合纵

 

        战国七雄为了保存自己,壮大自己,纷纷寻找盟友,几个较弱的国家攻打一个较强的国家,称为”合纵“,一个或者两个强国联合,攻打较弱的国家称为”连横“。

        合纵派代表、魏国人——公孙衍看出了秦国对于三晋的威胁,于是在公孙衍的斡旋下,韩、赵、魏、燕、中山五国结成同盟,并相约称王。本来诸侯最多称“公”,公已经是五等爵位的最高爵位,只有天子可以称王,所以诸侯称王就是一种僭越行为。不过在这之前就已经有楚、齐、魏称王了,公孙衍的目的就是要合纵攻秦。

       可惜在同时,秦国出了一个连横派的代表,也是魏国人——张仪。张仪专门和公孙衍对着干,他出使齐国和楚国,说服两国共同对付中原诸国。此时三国的优势还不明显,所以他们很容易的就走到了一起,他们的目标很一致:就是先把中原诸国削弱以后,他们再来进行最后的较量。公孙衍的计划被张仪破坏,五国合纵联盟被秦、楚、齐三国破坏

6、周郝王(姬延)

东周的第25代君主,周慎靓王之子,在位59年(前315年----前256年 )。

  • 债台高筑

       周郝王在位时期,周王室的影响仅限于王城附近,周天子已经名存实亡了,姬延初居“东周”(即成周),公元前307年,秦武王欲入东周试举周鼎,命右丞相樗里疾率领兵车百乘先至东周国,试探东周反应。遭周赧王严词拒绝,樗里疾大怒,把周赧王逐出王宫,强迁至“西周”(即王城)。

        当时秦国已攻占了韩国、魏国、赵国的很多地方,眼看下一步就要收拾周朝。姬延在忧心忡忡中度日。这时,楚国想抑制秦国势力的扩展,派使者请姬延以天子名义,号令各国协力攻秦。姬延大喜,命令西周公签丁凑起了一支五六千人的军队,可是缺少武器、粮饷。姬延向境内的富户筹借军资,付给他们借券,答应周军班师之日以战利品偿还。

        公元前256年,姬延准备就绪,任命西周公为大将,率领五千军队伐秦,并约六国诸侯到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南)会合,一起出击。不料,除了楚、燕两国派了些兵来以外,其他四国的兵马都失约不来,在伊阙的总兵力不过几万,远不是几十万秦兵的对手。结果,等了3个月仍不见其他四国的兵马到来,士气涣散,西周公只好带着自己的人马无功而回。

        “西周”的富户见周军回来,纷纷持借券向姬延讨债。他们从早到晚聚集在宫门外,喧哗不止,声音直传入内宫。姬延愧悔不及,又无可奈何,只好躲到宫后的一个高台,上避债。周朝人将这个高台称为“逃责台”(即逃债台)。此后,秦军不肯罢休,攻下韩国的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负黍(今河南省登封县西南)后,直扑东周王城。西周公前去谢罪才罢。

  • 联合伐秦

        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秦军攻取韩国的阳城、负黍,西周国惧怕之下背叛秦国,与东方各诸侯相联合,率领天下的精锐部队出伊阙塞去攻打秦国,使得秦国与阳城之间无法相通。秦昭襄王因此大怒派大将军摻攻打西周。西周君跑到秦国,叩头认罪把全部三十六邑、三万人口都献给秦昭襄王。秦国将西周君绑在柱子上游街示众,贬为平民,便放其回到西周。

  • 周朝灭亡

        同年,周赧王郁愤而终,国权已为西周公与东周公把持,西周公据洛阳,东周公据巩邑。其后不久,西周文公姬咎逝世,西周-地的民众就纷纷向东方逃亡。秦国于是轻易地收取九鼎和其他珍宝,并且未立新王,西周灭亡,同时宣告着历时八百年的周王朝走向终结。


        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灭掉东周国。东、西两周就全都归属于秦国,周王朝的祭祀从此断绝。

总结:

  • 依靠血缘关系的分封,在王室强盛时,诸侯与周天子关系纽带联系还很紧密,但当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与周朝王权的关系渐渐疏远。

  • 分封制使得周天子的权力架空,加之周平王东迁后更加沦为傀儡,分封制在国家建立初期为了巩固国家的地缘关系是有着相当大的优势的,分封制必然会带来割据武装,不利于统一的国家的形成。

  • 周朝的宗法制遭到破坏,各地诸侯王的势力日渐增大;并利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断发展自己势力。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