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论(26-28章)

 
作者:林木村  

第26章 司马师废曹芳,平毌丘俭、文钦

    嘉平四年(252)夏,魏闻孙权死,征南大将军王昶、镇南将军毌丘俭、征东将军胡遵等纷纷献策征吴。镇东将军诸葛诞言于大将军司马师曰:“使王昶逼江陵,毌丘俭向武昌,以羁吴之上流,然后简精卒攻东兴堤两城,比救至,可大获也。”(《三国志·三少帝纪》注引《汉晋春秋》)司马师召问尚书傅嘏,傅嘏曰:“王昶等或欲泛舟径渡,横行江表;或欲四道并进,攻其城垒;或欲大佃疆场,观衅而动:诚皆取贼之常计也。然贼之为寇,几六十年矣,君臣伪立,吉凶共患,设令罗船津要,坚城清野,水陆掩袭之计,其殆难捷。唯进军大佃,最为可取。可诏王昶等择地居险,坐食积谷,乘衅讨袭:此军之急务也。”(《三国志·傅嘏传》及注引司马彪《战略》)司马师未听傅嘏,而从诸葛诞,冬,以司马昭为监军,统诸军征吴,王昶逼江陵,毌丘俭向武昌,胡遵、诸葛诞取东兴堤。诸葛恪救之,破胡遵、诸葛诞。王昶、毌丘俭闻东军败,各退走。朝议欲贬黜诸将。司马师自揽责任,悉不追究,唯削司马昭新城乡侯爵位,翌年又因功复之。
   
    五年(253)夏,吴蜀联合,诸葛恪统二十万兵东围合肥新城,姜维率数万众西攻南安,欲置魏军顾此失彼而破之。司马师问虞松曰:“今东西皆急,而诸将意沮,若之何?”虞松曰:“事有似弱而强,或似强而弱,不可不察也。今恪悉其锐众以围新城,欲以致决战耳。彼若攻城不拔,请战不得,师老众疲,势将自走,诸将之不径进,乃公之利也。姜维有重兵而悬军应恪,投食我麦,非深根之寇也。且谓我并力于东,西方必虚,是以径进。我若悉出关中诸军,出其不意,必退之。”(《三国志·三少帝纪》注引《汉晋春秋》)司马师言善,遂遣太尉司马孚东下统军,令诸军按兵不动,新城不守可弃之;遣司马昭行征西将军至长安,令车骑将军郭淮、雍州刺史陈泰悉率关中军出击姜维。此次吴蜀并出还倒是对魏构成了威胁。魏若倾力向东以应吴,有可能激战难解;蜀趁机在西域获利,乘势东进,那麻烦还不小。司马师看出这步棋,遂用孙膑竞马之计,避强就弱,避实就虚,逼退二方。新城守将张特率三四千人坚守百余日,死伤过半。司马孚见盛夏暑疫,吴军疲损不堪,乃进兵解围,诸葛恪还走。姜维见郭淮、陈泰救至,而粮又尽,早已退却。孙子曰:“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兵精粮足,金城汤池,不可破也。”(《孙子兵法·谋攻篇》)故“城有所不攻”(《孙子兵法·九变篇》)。众兵围城,久攻不下者,屡见不鲜。
   
    六年(254),曹芳与中书令李丰、张皇后父光禄大夫张缉等谋划,欲趁群臣进殿之机,擒诛司马师,以太常夏侯玄代之。夏侯玄是夏侯渊侄孙,曹爽姑子,曹爽辅政时见用。他颇有声望,尝与司马懿论时政。司马懿赏其才识,故曹爽被诛,他未受牵连,不过也不再受重用。司马师闻之,收斩李丰、张缉、夏侯玄等,悉夷三族,废皇后;以曹芳荒糜怠政为由,迫郭太后下令,黜为齐王,逊位于曹丕十四岁孙高贵乡公曹髦。曹髦诏司马师为相国,食邑四万户,入朝不趋,奏事不名,剑履上殿;司马昭参定策,进封高都侯。司马师固辞相国。
   
    镇东将军毌丘俭素与李丰、夏侯玄友善;扬州刺史文钦与曹氏同乡,曾得曹爽厚待。二将见曹魏将倾,生有疑心,遂相结谋。二将遣使诣郭淮、诸葛诞等,郭淮寻卒,诸葛诞与文钦不合而不应。正元二年(255)春,毌丘俭、文钦见彗星贯天,以为吉祥,遂在寿春矫郭太后诏起兵,声言司马师篡政。二将收淮南守军及吏民十余万众入寿春,自将五六万兵渡淮,西至项县。毌丘俭守城,文钦在外游动。
   
    时司马师新割目瘤,卧息在床,朝臣多谓可遣司马孚往讨。傅嘏、钟会等认为毌丘俭、文钦兵力强劲,故劝司马师自行,以免不测。司马师遂奋然而起。
   
    司马师亲统中军十余万出征,以傅嘏、钟会为帐中智囊,至许昌,令:荆州刺史王基行监军,统许昌军为前锋;兖州刺史邓艾、征南大将军王昶分率兖荆诸军向项县两翼迂回;征东将军胡遵督青徐诸军插至谯县、宋县,断其归路;镇南将军诸葛诞督豫州诸军渡安风津逼寿春。王基连据汝阳、南顿。毌丘俭出兵向南顿,闻为王基抢占,复退回。司马师进屯汝阳,令邓艾先至乐嘉,示弱诱敌,他自率大军随后潜往。毌丘俭使文钦袭邓艾。文钦到乐嘉,见司马师至,知中计。文钦子文鸯竟趁司马师未定,作背水一战,率军急攻。司马师不备,惊而目出。文钦未能接应,文鸯乃退。司马师纵兵追击,文钦父子亡走入吴。王基见文钦去袭邓艾,知其势分,进攻项县。毌丘俭闻文钦溃败,自知不保,弃众而逃,至慎县被杀。寿春守军四散,诸葛诞进而据之。
   
    司马师班师,至许昌,病卒,时年四十八岁。卫将军司马昭自洛阳赶到,接过统军大权。曹髦诏敕傅嘏率大军回洛阳,以东南新定,留司马昭屯许昌以备不虞。曹髦企图以此摆脱司马氏。司马昭用傅嘏、钟会计,使傅嘏上表应付,而自与大军还。曹髦见计不成,被迫任命司马昭为大将军,录尚书事,辅政。


第27章 司马昭平诸葛诞,弑曹髦,灭蜀,诛钟会

    平定毌丘俭、文钦后,诸葛诞出为征东大将军,屯寿春。诸葛诞为诸葛亮族弟,曾与夏侯玄、邓飏等亲密,因浮华被曹睿免官,后为夏侯玄复出。诸葛诞见王凌、夏侯玄、毌丘俭累遭夷灭,惧不自安,欲保淮南,以备变故。司马昭生疑,甘露二年(257)夏,征其入朝为司空。诸葛诞遂反,聚十五万众,闭城自守,遣使向吴请救。吴遣文钦、唐咨、全怿、全端等将率三万众入淮。
   
    司马昭挟郭太后、曹髦亲征,以防其变,征青、徐、荆、豫及关中军,皆会淮北。镇南将军王基迅至寿春,文钦等从城北北山突入进城。王基遂围之。吴将朱异率三万兵至安城。司马昭至项县,闻朱异来救,令王基转据北山。王基谓围垒已成,众心皆定,若迁移依险,使敌放纵,于势大损。司马昭纳其策,进屯丘头,增兵至二十余万以筑重围;令监军石苞、兖州刺史州泰等简精锐游击打援;又使骠骑将军王昶逼江陵,持其守军不得动。州泰至阳渊拒朱异,朱异败退。文钦等数破围而不果。秋,吴大将军孙綝屯镬里,复遣朱异率五万众向寿春。朱异渡黎浆水,石苞、州泰击退之。孙綝怒朱异不能解围,杀之。
   
    冬,全怿兄子全辉、全仪因与家内争讼,乃投魏。钟会使离间计,伪作全辉、全仪书致全怿等,说吴中怒全怿等不能取胜,欲尽诛诸将家,故逃来归命。全怿等恐惧,遂将所领出降,司马昭拜封之。三年(258)春,诸葛诞、文钦等悉众突围,被击回。诸葛诞、文钦原本有隙,事急而计又不合愈加相疑。诸葛诞遂杀文钦。文鸯、文虎兄弟闻父死,逾城出降。军吏请诛之,司马昭不从,亦行拜赐。司马昭厚遇当杀的文氏兄弟,是欲瓦解敌心,比关羽待于禁,高明得多。城中粮竭,士气低落。司马昭见时机成熟,亲临城下,令四面攻之。城陷,斩诸葛诞,夷三族,受唐咨等降。寿春每岁雨潦,淮水溢,常淹城邑。魏军筑围时,诸葛诞笑曰:“是固不攻而自败也。”(《三国志·诸葛诞传》注引干宝《晋纪》)然是岁干旱逾年,及城陷而大雨,围垒皆毁。成事虽在天,可谋事还在人。诸葛诞聚众兵于一城,而粮不支,自走饼形,自去眼目,纵使天公作美,也未必能济,至多会是破围遁吴。
   
    司马昭欲趁势南下灭吴。王基谏曰:“昔诸葛恪乘东关之胜,竭兵以围新城,城既不拔,而众死者大半。姜维因洮西之利,轻兵深入,粮饷不继,军覆上邽。夫大捷之后,上下轻敌,轻敌则虑难不深。今贼新败于外,又内患未弭,是其修备设虑之时也。且兵出逾年,人有归志,今俘馘十万,已大获全胜。武皇帝克袁绍于官渡,自以所获已多,不复追奔,惧挫威也。”(《三国志·王基传》)司马昭乃止。
   
    曹髦先后两次命司马昭为相国,封晋公,加九锡,司马昭皆固辞不受。曹髦尝与诸臣谈论,布仁德而中兴的夏少康与任智力而创业的汉高祖谁宜为先。诸臣认为因时宜不同,汉祖优于少康,曹髦则高少康而下汉祖,诸臣只好附和。时青龙数见井中,众谓吉祥。曹髦言其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而数屈于井,非嘉兆,乃作《潜龙》之诗以自讽。司马昭欲废曹髦。景元元年(260)夏,曹髦见威权日去,又虑废辱,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曰:“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三国志·三少帝纪》注引《汉晋春秋》)王经劝其隐忍,曹髦不听。王沈、王业出告司马昭,司马昭以中护军贾充防备。曹髦率宿卫僮仆数百而出,贾充迎住。曹髦挥剑,众欲退。贾充令帐下督成济刺死曹髦。司马昭以曹髦咎由自取,王礼葬之;诛王经,夷成济三族;迎燕王曹宇十五岁子常道乡公曹奂即位。
   
    司马昭料蜀连年穷兵黩武,民疲力竭,欲大举征之。众臣谓不可,独钟会赞之。景元三年(262)冬,司马昭以钟会为镇西将军,督关中诸军,内备伐蜀;而敕青、徐、兖、豫、荆、扬诸州,大造舟船,外作征吴状。四年(263)秋,司马昭令征西将军邓艾、雍州刺史诸葛绪各统三万余兵,邓艾由陇西向甘松、沓中攻姜维,诸葛绪由天水向武都、桥头谷绝姜维归路,钟会督十余万众分入斜谷、骆谷取汉中,若擒姜维,便当东西并进,扫灭巴蜀。
   
    刘禅悉魏军东西并入,乃遣右车骑廖化向阴平,左车骑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向阳平关,但已是远水不救近火。
   
    汉中蜀军收缩在汉城、乐城两大防御据点里,各有五千兵。魏军数道平行,直入汉中。钟会不去攻城,避开以众击寡,缠手难脱,而各使万人围之,自率大军径出阳平关,攻占关城。姜维的重点防御就这样被轻而易举地破掉了。
   
    邓艾攻姜维,姜维闻钟会入汉中,乃退至阴平,与廖化合,欲赴关城。诸葛绪进至桥头谷,姜维从孔函谷入北道,欲出其后。诸葛绪急退,姜维寻还,从桥头谷过。姜维闻阳平关、关城皆失,乃至白水与张翼、董厥等合五万兵退守剑阁。
   
    钟会进攻剑阁,不克。邓艾至阴平,欲与诸葛绪从江油诣涪县,北断剑阁,南下成都。诸葛绪未从,而进与钟会合。钟会奏其畏懦不进,放走姜维,使槛车征还,悉并其众。冬,邓艾跋涉绝险,奇兵至涪县。诸葛亮子卫将军诸葛瞻亦至涪县,尚书郎黄崇屡劝其速行据险,勿使敌入平地。诸葛瞻盘桓犹豫,邓艾长驱而前;诸葛瞻却战至绵竹,列阵以待;邓艾跟进,背水死战,力斩诸葛瞻,进军雒县。钟会因粮乏欲还,闻邓艾破绵竹,遂又开攻,姜维退至广汉、郪县,以待刘禅动向。钟会急至涪县,遣兵围追姜维。
   
    成都百姓奔逃,群臣慌乱,刘禅想投东吴,又欲退南中。光禄大夫谯周见大势已去,一再劝说刘禅降魏,没有必要东奔南走。他认为入吴即要向吴俯首,魏兼蜀后即将并吴,届时还得跟吴一块向魏称臣,与其蒙两遍耻,遭二茬罪,不如受一次辱,忍一回苦;去南方,当早有准备,诸葛亮南征,仅平其表,未服其心,平常供赏不多,而赋役甚众,积怨已深,穷迫往依,外敌追至,内夷反叛,恐难以保存。他劝刘禅知得知丧,知存知亡。刘禅遂向邓艾投降,敕令诸军缴械。邓艾入成都,姜维降钟会,汉中、巴东、南中等军皆降。蜀为守险之国,王业无道,关隘四开,然后俯首。吴亦如此,江防虚设,随即称臣。
   
    对刘禅用谯周之策而降魏,裴松之在《三国志·谯周传》中注引孙盛评论。孙盛曰:《春秋》之义,国君死社稷,卿大夫死位,况称天子而可辱于人乎!谯周谓万乘之君偷生苟免,亡礼希利,要冀微荣,惑矣。且以事势言之,理有未尽。何者?刘禅虽庸主,实无桀纣之酷,战虽屡北,未有土崩之乱,纵不能君臣固守,背城借一,自可退次东鄙以思后图。是时罗宪以重兵据白帝,霍戈以强卒镇夜郎。蜀土险狭,山水峻隔,绝岩激湍,非步卒所涉。若悉取舟楫,保据江州,征兵南中,乞师东国,如此姜维、廖化五将自然云从,吴之三师承命电赴,何忧无所投寄而虑于必亡耶?观古燕、齐、荆、越之败,或国覆主灭,或鱼悬鸟窜,终能建功立事,康复社稷,岂曰天助,抑亦人谋也。向使怀苟存之计,纳谯周之言,何邦基之能构,令名之可获哉?刘禅既暗主,谯周实驽臣,方之申包、田单、范蠡、大夫种,不亦远乎!
   
    冷静分析,这些激烈的言辞未必公允。《三国志·孙休传》及《三国志·霍戈传》注引《襄阳记》曰:魏伐蜀,都督巴东的右大将军阎宇被召回,阎宇留二千人令巴东太守罗宪守永安。蜀向吴告急。吴将丁奉进攻寿春,丁封、孙异救蜀,留平、施绩驻南郡为机动。吴军闻蜀降,外托救援,内欲袭罗宪。罗宪坚守,吴兵不得过。吴闻钟会、邓艾败,有兼蜀之志,遣抚军将军步协西上。罗宪破之。吴复遣镇军将军陆抗增围。罗宪向魏告急,司马昭遣荆州刺史胡烈侵西陵,以救罗宪,吴军乃退。可见,罗宪守军只有数千,不是重兵;刘璋乞刘备而亡,刘禅求东吴不会有生。姜维无险以据,与蜂拥而上的魏军进行野战是不成的。时安南将军霍戈驻守南中,大概有万余兵。姜维与刘禅退至南中,与霍戈会合,面对外敌和内叛,恐怕也难以支撑。原因很简单,刘禅不像刘备,而似刘璋。胸怀大志的刘备有折而不挠、化险为夷的本事,昏暗无能的刘禅可能只剩下败落家业、丧权辱国的能耐。平庸即不是君主的料,非等劣到桀纣的地步才许亡,无甚道理。勾践复国有之,秦灭六国亦有之。纵使刘禅愿学勾践,而司马昭不会效夫差;纵使谯周可为申包胥,而吴主不是秦王。只见亡而再生,无视强混六合,这显然是偏执一辞。刘禅把社稷当儿戏,故他不会死社稷,卿大夫为行将就木死位,没有什么意义。
   
    汉亡天下三分,晋立三国归一,这一分合的格局是随由同而异的演变而形成的。相同的是,曹操、刘备、孙权三人打天下的才能不相上下;其子孙丧失基业的昏愦亦难分伯仲。相异的是,曹魏在衰落时被强盛的司马氏家族所替代;孙吴亦出现了可以拯救危难的陆氏家族,如陆机所言,“元首虽病,股肱犹良”(《三国志·孙皓传》注引陆机《辨亡论》),但是陆氏最终没有起而执政,不过是延缓了一段孙吴覆灭的时间;刘蜀到后期似乎没有能与司马氏、陆氏相匹的家族,元首摇摇晃晃,股肱亦疲软不支,最先败亡也就不足为奇了。
   
    孙皓最后用光禄勋薛莹、中书令胡冲计降晋,裴松之在《三国志·孙皓传》末亦注引一段孙盛的评论。孙盛曰:孙皓淫虐放纵,酷虐众生,晋绝其祚,如汤武革命,汉高奋剑,是顺应天意。孙盛这时没有谴责薛莹和胡冲,也未提亡国复国的事情。孙皓虽近桀纣,但终有悔过之意,勾践就以悔过自新而称奇,孙盛似乎亦可指点一下孙皓尚可南遁交州,或泅渡夷洲、朱崖等地。孙盛为东晋学者,东晋偏据江东,类于蜀汉,志欲收复中原,故其学者的观点不免偏颇。其实蜀吴皆由不治相继灭亡,蜀因甚巨,先走一步,吴后来居上,随尘而去。吴得暂存若干年,是幸遇邓艾、钟会之变及司马昭死。
   
    司马昭受诏为相国,封晋公,食邑十郡,加九锡;闻蜀平,乃表邓艾为太尉,钟会为司徒,并为万户侯。邓艾擅专蜀政,司马昭不满,使监军卫瓘喻其须以事相报。邓艾据《春秋》之义,认为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也。钟会、卫瓘奏其悖逆。咸熙元年(264)春,诏书槛车征邓艾。钟会遣卫瓘先行收之,随即入成都,独统大军,威震西土。
   
    钟会自谓功高盖世,不欲复为人下,遂与姜维谋反。他欲使姜维将蜀兵出斜谷,自率大众随后,既至长安,便水陆并进,五日可抵洛阳,天下可定。司马昭书到,曰:“恐邓艾或不就征,今遣中护军贾充将步骑万人径入斜谷,屯乐城,吾自将十万屯长安,相见在近。”钟会得书大惊,呼亲信曰:“但取邓艾,相国知我能独办之;今来太重,必觉我异矣,便当速发。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不失做刘备也。我自淮南以来,画无遗策,四海所共知也。我欲持此安归乎!”(《三国志·钟会传》)司马昭挟曹奂到长安。
   
    初,司马昭遣钟会伐蜀,西曹属邵悌求见曰:“今遣钟会率十余万众伐蜀,愚谓会单身无子嗣,不若另择人行。”司马昭笑曰:“我宁当复不知此耶?蜀为天下作患,使民不得安息,我欲伐之,而众人皆言不可。惟钟会与吾意同,今遣会伐蜀,必可灭蜀。灭蜀之后,就如卿所虑,当何所能一办耶?凡败军之将不可以语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心胆已破故也。若蜀以破,遗民震恐,不足与图事;中国将士各自思归,不肯与同也。若作恶,祗自灭族耳。卿不须忧此,慎莫使人闻也。”及钟会奏邓艾不轨,司马昭将西,邵悌复曰:“钟会所统,五六倍于邓艾,但可敕会取艾,不足自行。”司马昭曰:“卿忘前时所言耶,而更云可不须行乎?虽尔,此言不可宣也。我要自当以信义待人,但人不当负我,我岂可先人生心哉!近日贾护军问我:‘颇疑钟会不?’我答:‘如今遣卿行,宁当复疑卿耶?’贾亦无以易我语也。我到长安,则自了矣。”(同上)
   
    伐蜀时,邓艾、钟会二将无隶属关系,并受司马昭节度。邓艾为征西将军、都督陇右诸军事,军阶最高,因对伐蜀持过异议,故为偏师;钟会因赞伐蜀,故为主力,但又为司马昭所疑,而出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军阶次邓艾一级。司马昭既然作此制衡,也就不会不在诸军中安插亲信。
   
    时郭太后死,钟会悉请诸军将校为质,矫太后使其起兵废司马昭遗诏示之,胁以服从。卫瓘及钟会帐下督丘建泄露风声,诸军士兵蜂拥而至,杀死钟会、姜维。
   
    邓艾兵追邓艾出槛车,卫瓘遣将斩邓艾。


第28章 司马炎代魏,并吴

    钟会、邓艾死,司马昭挟曹奂回。曹奂进司马昭为晋王,再封十郡,并前共二十郡。司马昭奏复五等爵。曹奂追命司马懿为晋宣王,司马师晋景王;以司马昭子中抚军司马炎为副相国,抚军大将军。咸熙二年(265)夏,曹奂命晋王司马昭戴天子冕冠;设天子旌旗;乘天子车舆;出入如天子,有人警戒清道;享用天子舞乐;司马炎为晋太子。曹奂给晋王司马昭的待遇跟献帝给魏王曹操的待遇几乎一模一样。曹操距驾一步之遥而仙逝,曹丕继而亲御;司马昭仅剩一陛登顶而归西,司马炎从容入殿。秋,司马昭薨,终年五十五岁,司马炎袭王位。冬,曹奂知天禄永终,禅位于司马炎。司马炎改元泰始,国号晋。司马氏籍贯河内温县,属晋地,其祖世典周史,春秋入晋。故司马昭封晋公,封邑大致为晋地。昔三家分晋,今晋将一统三国。追尊司马懿为晋宣帝,司马师晋景帝,司马昭晋文帝;改封曹奂为陈留王。除汉魏禁锢,宗室王公自治封国,并预朝事。异姓功臣上封至公爵。
   
    晋泰始年间,司马炎先后下诏为王凌、王经、邓艾等恢复一些名誉。曹芳终因昏淫失位,故王凌谋废立不足为过,赦免其后;王经坐曹髦死,然守志可嘉,以其孙为郎中;邓艾有功勋,受罪不逃刑,以其孙为郎中。
   
    泰始五年(269),司马炎有灭吴之志,以尚书左仆射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羊祜为蔡邕外孙,司马师羊皇后弟。司马炎受禅,进封郡公,乃固辞为县侯。羊祜出镇荆州,绥怀远近,垦田积谷,甚得江汉人心。羊祜建议可密使益州刺史王浚造舟舰,以备顺流伐吴。司马炎从之。咸宁二年(276),羊祜进为征南大将军,他上疏请求伐吴,谓吴已呈亡形,大晋全线出击,三月之内,必克之。司马炎深纳之,中书令张华、尚书杜预亦赞成,然太尉贾充、中书监荀勖等多谓不可。四年(278),羊祜因病回京,向司马炎面陈其计,宜趁孙皓暴虐之时伐之,一旦其死,更立贤主,则难图之。司马炎善之。羊祜病故,临终举杜预自代。司马炎遂以杜预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
   
    五年(279)秋,龙骧将军王浚上疏伐吴。贾充、荀勖仍谓不可。又杜预表请,张华固劝,司马炎终许之。冬十一月,司马炎下诏大举伐吴:镇东大将军司马伷督徐州诸军向涂中,安东将军王浑督扬州诸军向横江,建威将军王戎督豫州诸军向武昌,镇南大将军杜预、平南将军胡奋督荆州诸军向江陵,龙骧将军王浚督梁、益二州诸军浮江东下,太尉贾充为大都督,总统众军,东西凡二十余万。贾充不得已受命,南屯襄阳。
   
    太康元年(280)正月,司马伷夺涂中,王浑取江西。二月,王浚连克秭归、西陵、夷道、乐乡,杜预占江陵,胡奋拔公安,王戎破蕲春、邾县。吴军守将非死即降。司马炎下诏:王浚东下,与胡奋、王戎共平夏口、武昌,直捣建业;杜预南征衡阳、零陵、桂阳等郡。王浚等遂进破诸城,乘风破浪。杜预扫平荆州南境,分兵向东。贾充等认为可见好收兵,不宜轻进。司马炎不从,他已看到胜利在望。孙皓遣丞相张悌、丹阳太守沈莹等率众三万渡江作战。军至牛渚,沈莹曰:“晋水军浮江而下,必至于此。宜畜众力,待来一战。若胜之日,江西自清,上流可顺势收取。今渡江逆战,胜不可保,若或摧丧,则大事去矣。”张悌曰:“吴之将亡,贤愚所知,非今日也。吾恐晋水兵至此,众心必骇,不可复整。今宜渡江,以决战力争。若败,则同死社稷。若胜,则北敌奔走,兵势万倍,西寇不忧不破也。若如子计,恐行散尽,相与坐待敌到,君臣俱降,无复一人死难者,不亦辱乎!”(《三国志·孙皓传》注引《襄阳记》)两人的说法看似都有理,只要获胜一方,有望扭转全局。其实吴军已经丧胆,放在哪里都不会顶事,张悌心知肚明,只求死节。吴军渡江,王浑大败之,张悌、沈莹战死。张悌以身殉国,自谓慷慨壮烈,无所复恨,实际没有什么意义。王浚至三山,孙皓遣游击将军张象率水师万人迎战,张象望旗而降。
   
    三月,孙皓穷蹙请降,王浚先行受之。司马炎遂完成一统。
   
   
    晋臣对是否大举伐吴主要有两派意见:以羊祜、张华、杜预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吴已呈亡形,晋兵资足用,征伐时机成熟;以贾充、荀勖为代表的一派则认为晋尚未全安,吴纠众负险,为深根之寇,未可尽克。三国战事频仍,历次战事都会出现战与不战的争论。孙子兵法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但真正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主战者往往认为已兵强马壮,占有优势,对手不足为虑;止战者则常常感到尚民贫国虚,不宜劳费,敌寇未有衅隙。判断正确可获利,推算错误则不免有失。
   
    从晋伐吴来看,显然,主战派提议充分,止战派见地不足。除此二论外,还有一个代表人数极少但却不乏洞识的观点。尚书左仆射山涛曰:“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今释吴为外惧,岂非算乎?”(《资治通鉴·晋武帝咸宁五年》)山涛性好《庄》、《老》,介然不群,是“竹林七贤”之一。山涛不欲战,不是像贾充那样觉得不到时机,而是认为时机到了也不去攻取,存之为警惕,不失为一种避免外宁而生内忧的谋略。山涛是私下说的这番话,司马炎可能没有听到。他即使听到,恐怕也不会听之。
   
    司马炎承祖父及伯、父之遗风,如愿以偿,平定天下。但是,天下太平后,他遂疏于政术,耽于游宴,除曹魏宗室之锢后,又解外戚之禁,开始宠爱后党。逮至末年,传位有偏,死后遂至外戚擅杀,宗王作乱,四世天下分裂。
   
    魏蜀吴三国较力,皆未能消弭心腹患难,故若晋释吴为外惧亦恐难戒内变。让司马炎这样的帝王废除家天下是不能想象的,但要其罢黜儿皇帝,择选宗室贤能以继任,则应该做得到,这样至少可缓解其身后的变乱。


结束语
   
    《三国论》连载已毕,谢谢网友斑竹顶力关还。不当之处,还多请批拍。我收到很多朋友的评论,我基本都及时回复了。对一种批评,我还没有反应,在这里,我要表示接受。这种批评说:《三国论》叙多论少,名不副实。这非常中肯,故我改《三国论》为《浅说三国》,村夫在此谨谢。话归正传,村夫最后说上两句,权作结束语。我主要以夹叙夹议的方式对汉晋人物打天下和守江山的事情进行了叙述和议论,同时,对史料不详、矛盾、模糊之处提出了一些看法。最后,我想说三个问题,为全篇收尾。一,封建与集权问题;二,王业与霸业问题;三,统一与分治问题。
   
    一,封建与集权问题
   
    钱穆先生认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大体可划分为两段落。前一段落二千年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那时是封建政治下的统一;后一段落二千年为秦以后的郡县政治,以后乃是郡县政治下的统一。从前的中国人,人人俱知,但到现在的中国人,对此分别,却有些不明白了。近人好说封建社会,乃是西方历史上的产物,只是中国人拿自己固有的“封建”二字,来翻译西方历史,遂有此一名词,以至中西双方混淆不明,这实在是不妥的。
   
    我同意钱先生的看法。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有自己的特色,二千年封建,二千年集权,新的二千年朝民主方向发展了。
   
    周王自称天子,为天下共主,主要将宗亲、异姓功臣及先代贵族分封为诸侯,爵位五等。秦惩诸侯尾大不掉,遂行郡县集权(但还给封建留个无关紧要的小尾巴)。项羽、刘邦反秦,为笼络人卖命而又开封。刘邦坐天下,把功高行傲的诸侯王一个个收拾掉,立下非刘氏不王的规矩,异姓臣爵侯而止。汉武帝颁推恩令,又把宗室诸侯王几番觊觎皇权的举止和念头基本给整没了。皇权大大得到了加强,封建基本就是个形式。
   
    曹操官至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汉献帝名曰在上,实也在下),但爵为县侯,同于诸臣。这为他实现自己的理想带来名分的不便。当然,他立马起身把献帝拍倒,是不用费力气的。但这种办法不管你怎么说,它都叫革命,而且很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可预测的麻烦。曹操想要慢慢稳妥地来,搞一次和平演变。
   
    曹操想出的办法就是恢复五等爵。他以霸王之身进爵为魏公,再进为魏王,位在宗室诸侯王上。刘氏诸侯王一般只据一郡地,且只食租税,不掌治权,仅过一种富家翁的生活,没有什么政治待遇。魏王曹操辖冀州十郡(这时已复古九州制,冀州已扩大,有的郡也扩大了),他在自己的封国里说了算,领丞相冀州牧如故,进能攻,退可守。曹操为自己建此基业是相当重要的。曹操百年后,丞相及冀州牧职是不能一相情愿授给子嗣的,法律没这项规定。但封国可传,法律有这项规定。曹操不定基,子嗣的日子是不稳的。
   
    曹操垂暮,交代要为周文王。意思就是说他有生之年就不代汉了,让嫡子做周武王办这件事吧。曹丕即位,很快就向献帝摊开了牌:我们的交易可以了吧,老爹终其一生能代你没代,明白啥意思吧。献帝是个聪明人(与其说他恨曹氏,不如说他恨其父亲爷爷),他马上起身把龙椅让给曹丕坐了。和平演变就这样完成了。
   
    曹丕目睹了国中国、王中王的始终,深知其威力。他遂对其弟兄大行禁锢(当然也是因为有露出贪心的),但吴蜀未灭,还要用人打仗,功高者遂一步步又成了权臣(历史很快绕了一圈)。后面的事情不用多说了,司马昭效魏武,称晋王,告诉曹奂禅位给司马炎。司马炎记住了曹魏的教训,大封宗亲,让其占地大,握权实,以为这回好了。但王爷们终不能安分老实,很快又开始调皮捣蛋,撞得头破血流。魏跑了个小圈,晋跑了个稍大的圈,都没能跑出去。
   
    二,王业与霸业问题
   
    我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度并不一定必然要过度到集权制度。在封建制度和集权制度之间存在很长一段时间的霸权形态应值得我们留意。春秋时期,王权旁落,齐桓公、晋文公等相继打着勤王的旗号起而称霸,他们数次会盟诸侯,自为盟主,立下戮力周室、以讨不臣的盟约,周王自感权轻,也正视了这一现状,赐盟主王命以号令天下。齐桓、晋文几乎可以把这种诸侯削弱王权的形态立成制度了,但却让它遗憾地擦肩而过。东汉末年,霸权形态再次出现,曹操挟天子而为霸主。曹操数次谈及桓文以大事小的事情,但他最后还是选择了以大替小。我们常为我们先人作出的领先于世界的贡献感到骄傲自豪,但又深为其停滞落伍惋惜不已。我们最早发明了火药,但为他人做成船坚炮利。我们最早出现了贵族胜君的状况,但君主立宪不由我们。宪法似乎早早就存在了,只是不见宪政的影子。
   
    日本三世纪兴起的大和王朝,后在豪族苏我氏的专控下逐渐衰落下去。七世纪,中臣镰足(后赐姓藤原)等推翻苏我氏,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大化革新,削弱贵族势力,确立以孝德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但自九世纪藤原氏专权行使摄关制度起,后经源赖朝将军建立幕府制度延至明治维新止,在这千余年时间里,世袭豪族相继称霸总政,成为国家的实际统治者,而天皇则大权旁落,在贵族的保护下过着奢侈的隐居生活,传宗接代,承袭皇位,作为国家政权的傀儡。十九世纪,资产阶级发动“尊王倒幕”政变,迫使幕府将军德川庆喜还政天皇睦仁。睦仁遂改元明治,发动维新运动,建立天皇制专制政权,促使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同时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二十世纪,军国主义失败后,天皇再次留下袭位,交出重权,以首相为首的内阁正式领有国政。
   
    五世纪,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及朱特人陆续自欧洲大陆侵入不列颠岛,在相互交战及征服土著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七个王国。九世纪,西撒克斯国王爱格伯扫灭六国,首次统一英国。十三世纪安茹王朝时,贵族为限制王权、保障自身利益,迫使国王建立等级君主制。十五世纪,贵族间为争夺王位爆发“玫瑰战争”。战争结束,贵族实力耗尽,亨利·都铎夺得王位,建立都铎王朝,加强专制统治。到十七世纪,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受到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沉重打击,国王查理一世被处死,克伦威尔建立起新政府,实行军事独裁,他死后,查理一世的儿子乘机复辟,不久被“光荣革命”推翻,最后国王威廉三世同土地贵族--资产阶级联盟达成妥协,建立君主立宪政权。议会政府从此掌管国家政权,国王则只具袭号,保有统而不治的象征性权力。
   
    早在东周和东汉末两个时期,中国就出现了这种后来英日两国贵族削弱王权的政治局面。假设东周霸主召集一次会盟,让周王永作天下有名无实的共主,这样的盟约或许有望达成;假设曹操等英雄豪杰在苦思冥想僭王时,豁然一下通达,他们亦有可能达成共识,把汉帝供奉在世代传袭王冠的虚位上面。短暂的个体生命欲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不朽的足迹是困难的。提出假设,已无裨于历史,不过是希望继承历史遗产的今人有所鉴戒,遇见类似的冲突与对立时,最好克制一些英雄主义的激进行为,尽量去寻找可以折中和妥协的办法,以达成有利诸方、不失传统而又具新意的共识。辉煌的胜利常常是以巨大的牺牲为代价的;隐忍退让并非是胆怯懦弱,可能是一种局度和容物的表现,亦能在杂乱中找到和谐。
   
    三,统一与分治问题
   
    《三国演义》开篇言道: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不太喜欢《三国演义》的故事,因其真假不辨,但有些话我还是大致背的下来,因其一语中的。封建是分权治理式的,集权是统权治理式的,这不过是统治者规定的不同的统治方式而已。我接着要说的统一和分治的问题与前面的封建集权不同,它们不是规定的,而是由实力决定的。
   
    三国鼎立的局面,我觉得东周时就有出现的可能。周平王东迁,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为诸侯四强。秦与晋战事不断,后晋衰,终为韩、魏、赵三家所分。在东周一片大鱼吃小鱼的声浪中,一晋三分就显得有些反常。晋若不分,秦之东扩是有困难的,格局很可能是另样。或三足鼎立,或四方并存。三晋凑上七雄数,否则,燕基本就是公孙渊,齐晋必有好戏看。西部崇山峻岭,南方大江长水,天险为自治提供了便利。今天这些都是小菜一碟,飞机火箭轻松进去,在冷兵器时代是可抵挡千军万马的。
   
    面对楚河汉界,蒯彻向韩信献计:秦失之鹿,群雄逐之。韩信及时中立,三分天下可以形成。刘邦占西,项羽据东,韩信盘中原。可韩信犯愚,不忍一餐之遇,终助刘邦灭掉项羽。狡兔死,最后韩信也就成了被烹的狗。
   
    三国三分天下,终使几次机遇成为现实。但这一现实极为短暂,像是一部播放数小时的大片,人们为其壮观、惊心动魄的故事所吸引,但为其结局扼腕不已。争相统一的雄略伟志是值得敬佩的,但为此而不顾安身立命是不足取的。这里是有思想意识的原因的。一山不容二虎,同天不共双日,上至帝王,下及草寇,都滚瓜烂熟,对均势、自守等则不屑一顾。中国的文字是象形的,思想是仿生的,故使人长于形象思维,而短于抽象思维。刘表不管有意无意,其所为就是势均而相守。曹操斥其自守之贼,不足虑。《三国演义》歪曲了东吴的形象,很多人遂认为孙权没有多大上岸之心。孙权真这样还好了,其实他为完成统一的言行举止比起诸葛亮有过之无不及。
   
    人们很好地利用天然屏障,是大有所为的,那片土地与其人口相比过剩而富裕。把根本打牢,谁能奈我何。三国如此竞争,皆可民富国强,皆可长久生存。假设并立逾千年,至少无东富西贫之差,人民幸福,国家强力,明清何能与比。西方列强、东亚病夫说大概就会颠倒来念。东亚必是列强,西方不称病夫,也得叫懦夫。如此,很可能是东往西行,而不是西朝东来。面对今天世界一体化的趋势,欧洲英法德意诸国与自治无异,欧盟将演为联邦。东方列强也势必如此。
   
    即使相信霍金时光倒流说,我们也不能期待,因为那得很久以后才能发生。霍金提出的不过是个假说,我也不想耽于假设的梦。我是希望今人知古而明,多给来者造福,少遗败笔。
   
    我还有几个问题想罗嗦,限于篇幅,到此而止。对村夫言语感点兴趣的网友,可看下《上古文化管见》一帖,那是我为说三国整理的。我说过,三国集三代、秦汉之大成而光辉史册,我们不了解三国前的一些东西,就无以清楚三国。村夫草于草舍,言过之处,敬请纠之。


附 录 地名表
    参阅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
    仓促从地图上比量下来,错误之处,敬请指正。
   
    二画
    九江郡 东汉属扬州,今安徽蚌埠、合肥一带。后属魏扬州,并改为淮南郡。参淮南郡条。
    九原县 属五原郡,今包头市西约二十公里处。参五原郡条。
   
    三画
    三 山 聚邑,今江苏南京市西南板桥镇。
    三 辅 汉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环卫长安,称三辅,与郡同。后改京兆郡、冯翊郡、扶风郡。参诸条。
    下邳国 属徐州,后改郡,今江苏邳州市至洪泽湖一带。治下邳,今邳州市南古邳镇。
    下邳县 见下邳国条。
    下隽县 今湖北通城县。
    大 谷 关隘,位今河南洛阳市东南约二十公里处。
    大 河 即黄河。东汉、三国时期,黄河下游河道(自今河南武陟县至入海处)在今黄河北。
    上林苑 在洛阳城西,今河南洛阳市东。
    上邽县 属天水郡,今甘肃天水市。
    上庸郡 曹操分汉中郡置,今湖北竹山县一带。治上庸,今竹山县西南田家坝。曹丕合为新城郡,曹睿复之。
    上庸县 见上庸郡条。
    上虞县 属会稽郡,今浙江上虞市。
    广平郡 属冀州,今河北任县一带。
    广汉郡 属益州,今四川广汉、遂宁、绵阳、广元一带。治雒县,今广汉市。 后蜀汉分遂宁市一带为东广汉郡,治郪县,今遂宁市西北约六十公里处;分绵阳、广元一带为梓潼郡,治梓潼,今梓潼县。
    广宗县 今河北威县东约十公里处。参见界桥条。
    广陵郡 属徐州,今江苏白马湖、高邮湖一带。治广陵,今扬州市北约十公里处。后吴占广陵一带,魏徙治淮阴,今淮阴市。
    子午谷 今陕西秦岭之谷。北口称子谷,在西安市南;南口称午谷,在石泉县东。
    山 东 谓崤山以东地。参崤山条。
    山阳县 属河内郡,今河南焦作市东约五公里处。
    山阳郡 属兖州,今山东金乡县一带。治高平,今南阳湖、独山湖间两城镇。
    小平津 渡口,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旧孟津北。参平县条。
    小槐里 属扶风郡,今陕西武功县东约五公里处。
    己吾县 属陈留国,今河南睢县东南约二十公里处。
   
    四画
    天水郡 属雍州,今甘肃天水市一带。治冀县,今天水市西约三十公里处。
    巨鹿郡 属冀州,今河北晋州、巨鹿一带。
    五丈原 地名,今陕西眉县西五丈塬镇。
    五原郡 东汉属并州,今内蒙古包头市一带。三国属鲜卑。
    太原郡 今山西太原市一带。
    中 国 见中原条。
    中 原 谓黄河中下游地区,今河南大部、山东西部及河北、山西南部。因居四方之中,亦称中国。
    中山国 属冀州,今河北定州、涞源一带。
    长安县 西汉都城,今陕西西安市北汉长安城遗址。
    长 坂 聚邑,今湖北当阳市东北约二十五公里处。
    长沙郡 属荆州,今湖南岳阳、长沙、株洲一带。治临湘,今长沙市。
    牛 渚 聚邑,今安徽马鞍山市南采石镇。
    公 安 见油江口条。
    丹水县 属南阳郡,今河南西峡县西南,丹江岸边。
    丹阳郡 属扬州,今安徽贵池、宁国至江苏南京一带。
    丹阳县 属丹阳郡,今安徽马鞍山市东小丹阳镇。
    乌 林 地名,今湖北洪湖市东北。
    乌 巢 今河南延津县东南约二十公里处。
    孔函谷 谷名,在武都郡,今甘肃舟曲县东南。
    巴东郡 分巴郡东北部置,在今重庆市万州、奉节一带。治永安,今奉节东白帝城。
    巴西郡 分巴郡北部置,在今四川南充、阆中、万源一带。治阆中,今阆中市。
    巴 蜀 古巴国和蜀国,约今四川盆地嘉陵江以东为巴地,以西为蜀地。秦灭之,置巴郡和蜀郡,汉、三国因之,属益州,有所分置,所辖渐小。习惯以巴蜀或蜀谓四川盆地地区。
    
    五画
    甘 松 地名,今甘肃迭部县东南达拉镇一带。
    甘陵郡 属冀州,今山东临清市一带。
    石 亭 地名,今安徽潜山县东北约二十公里处。
    石 营 地名,在南安郡,今甘肃武山县南约三十公里处。
    平 县 属河南尹,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旧孟津。
    平阴县 在洛阳西北,今河南孟津县北,黄河南岸边。
    平原郡 东汉属青州,三国属冀州,今山东禹城市一带。治平原,今平原县南约十公里处。
    平原县 见平原郡条。
    平舆县 属汝南郡,今河南平舆县北约二十五公里处。
    东城县 今安徽定远县东南约二十公里处。
    东 关 要塞,今安徽巢县东南,西有东兴堤,南有濡须坞。参濡须条。
    东兴堤 见东关条。
    东阿县 东汉属东郡,三国属济北国,今山东东阿县西南阿城。
    东 郡 属兖州,今河南濮阳市及山东鄄县一带。治濮阳,今濮阳市西南约十公里处。
    东海郡 属徐州,今山东枣庄市至江苏连运港市一带。治郯县,今山东郯城县。
    北 山 山名,今安徽寿县北八公山。
    北地郡 东汉属凉州,今宁夏银川市一带;三国属雍州,今陕西铜川市一带。
    叶 县 属南阳郡,今河南平顶山市南旧县。
    代 郡 属幽州,今河北怀安、蔚县及山西恒山一带。
    丘 头 聚邑,今河南沈丘县东南约十五公里处。
    乐 乡 聚邑,今湖北荆州市西涴市。
    乐城县 属汉中郡,今陕西城固县。
    乐 嘉 聚邑,今河南周口市东南约十五公里处。
    白马县 属东郡,今河南滑县东约十五公里处。
    白水关 属广汉郡,今四川广元市西北白水镇。
    白波谷 地名,今山西临汾市南。
    白帝城 见鱼复县条。
    令支县 属辽西郡,今河北迁安市西约十公里处。
    冯翊郡 汉称左冯翊,属司隶,后属雍州,改冯翊郡,今陕西蒲城、黄龙一带。参三辅条。
    汉中郡 属益州,今陕西汉中、安康及湖北十堰一带。治南郑,今汉中市。三国缩为汉中市一带,安康、十堰一带为魏荆州诸郡。参西城郡条。
    汉 南 谓荆州,《尔雅·释地》:汉南曰荆州。参荆州条。
    汉 水 见汉沔条。
    汉 沔 水名,即今汉水,古称汉水或沔水,自今陕西汉中,经湖北襄樊至武汉入长江。
    汉寿县 属武陵郡,今湖南常德市东北约二十公里处。
    汉昌郡 属荆州,今湖北赤壁市及湖南平江县一带。孙权分长沙郡置,后复归之。治汉昌,今平江县。
    汉昌县 见汉昌郡条。
    汉城县 属汉中郡,今陕西勉县。
    汉阳郡 东汉属凉州(三国属雍州,分为南安、天水二郡),今甘肃定西、天水一带。
    永安县 即鱼复县。见鱼复县条。
    永安宫 永安西。今奉节县。
    发干县 今山东聊城市西约三十公里处。
    司 州 属魏,今河南北部、山西南部地区。治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白马寺。
    弘农郡 属司州,今河南灵宝、义马、栾川一带。治弘农,今灵宝市北黄河南岸边。
    弘农县 见弘农郡条。
    辽 水 水名,今辽河,发源于内蒙,流经辽宁入渤海,古下游河道约为今浑河河道。
    辽东郡 属幽州,今辽东半岛一带。治襄平,今辽阳市。
    辽西郡 属幽州,今河北秦皇岛市至辽宁朝阳市一带。
   
    六画
    西河郡 今山西离石市一带。
    西城郡 曹操分汉中郡置,今陕西安康、汉阴一带。治西城,今安康市。曹丕合为新城郡,寻复为魏兴郡。
    西城县 见西城郡条。
    西鄂县 属魏荆州,今河南南阳市北石桥一带。
    西陵县 即夷陵县。见夷陵县条。
    夷 洲 为今台湾省,朱崖为海南省,亶洲不详。《三国志·孙权传》曰:亶洲所在绝远,长老传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将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及仙药,止此洲不还。世相承有数万家,其上人民,时有至会稽货布,会稽人海行,亦有遭风流移至亶洲者。
    夷道县 今湖北宜都市。
    夷陵县 属南郡,后属宜都郡,今湖北宜昌市。吴改西陵。
    扬 州 魏扬州在今安徽蚌埠、合肥、六安一带。治寿春,今寿县。吴扬州在今浙江、江西、福建及安徽、江苏南部一带。治建业,今江苏南京市。
    成都县 属蜀郡,今四川成都市。蜀汉建都于此。
    成皋县 属河南尹,今河南荥阳市西北汜水。
    曲阿县 属吴郡,今江苏丹阳市。
    当阳县 属南郡,今湖北当阳市东约二十公里处。
    任城国 属兖州,今山东济宁市一带。后改郡。治任城,今济宁市东南约二十五公里处。
    华 县 属泰山郡,今山东临沂市西北约三十公里处。
    华 岱 谓华山和泰山,泰山别有泰岱、岱岳、岱宗、岱山之称。
    华容县 属南郡,今湖北荆州市东约三十五公里处。
    合肥县 属淮南郡,分旧城和新城,旧城位今安徽合肥市,新城位今合肥市西北约二十公里处。
    会稽郡 属扬州,今浙江衢州、金华、绍兴、宁波一带。治山阴,今绍兴市。
    齐 国 属青州,今山东青州市一带。
    交 州 属吴,今广西、广东及越南北部地区。治番禹,今广东广州市。
    交趾郡 属交州,今越南河内市一带。
    刘阳县 今湖南浏阳市东北约三十五公里处。
    许 县 属颍川郡,魏改许昌县,今河南许昌市东约二十公里处。
    许昌县 见许县条。
    并 州 属魏,今山西一带。治晋阳,今榆次市。
    关 中 今陕西渭河冲积平原,亦有秦川之称。
    关 右 谓函谷关以西地,亦称关西。参函谷关条。
    关 西 见关右条。
    关 东 谓函谷关以东地。参函谷关条。
    关 城 要塞,今陕西宁强县西北嘉陵江上阳平关对岸。
    兴 势 要塞,傥谷口,今陕西洋县北约十五公里处。参骆谷条。
    江 东 习惯上称长江下游一段西南、东北走向的江段的南岸地为江东,北岸地为江西。
    江 西 见江东条。
    江 关 即楚关,见楚关条。
    江 州 东晋置,约今江西、福建一带。
    江州县 巴郡治,今重庆市。
    江 表 谓长江以南地。
    江 油 要塞,今四川江油市北约五十公里涪江西岸。
    江陵县 南郡治,蜀、吴荆州治亦先后在此。见南郡条。
    江夏郡 属荆州,今河南信阳及湖北孝感、武汉、咸宁一带。赤壁之战后,魏据北部今信阳、孝感一带,吴据南部今武汉、咸宁一带。
    江 淮 谓长江和淮河,或其流域。
    汝阳县 属汝南郡,今河南周口市西南约十公里处。
    汝南郡 属豫州,今河南驻马店市至安徽阜阳市一带。
    州陵县 今湖北嘉鱼县长江北岸。
    祁 县 属太原郡,今山西祁县。
    祁 山 山名,今甘肃礼县东北。
    安风津 淮河渡口,今安徽颍上县南。
    安平郡 属冀州,今河北深州至南宫一带。治信都,今冀州市。
    安平县 属安平郡,今河北安平县。
    安邑县 见河东郡条。
    安定郡 属雍州,今宁夏西吉县至甘肃宁县一带。
    安 城 聚邑,今安徽寿县西南板桥集。
    延 津 黄河渡口,位今河南新乡市东北约四十公里处。后此段黄河改道向南。
    寻阳县 属扬州,今湖北武穴市东北约二十公里处。
    阴平郡 属益州,今甘肃迭部、文县及四川九寨沟一带。治阴平,今文县西。
    阳平关 要塞,今陕西勉县西武侯镇。
    阳武县 属河南尹,今河南原阳县东南约十公里处。
    阳都县 属琅邪国,今山东临沂市北约四十公里处。
    阳渊县 今安徽寿县西南正阳关。
   
    七画
    寿春县 属淮南郡,今安徽寿县。
    麦 城 聚邑,今湖北当阳市东南约二十公里处。
    赤 壁 今湖北赤壁市西北赤壁之战遗址。
    巫 县 见建平郡条。
    苍梧郡 属交州,今广西梧州、广东肇庆一带。
    芜湖县 属丹阳郡,今安徽芜湖市。
    扶风郡 汉称右扶风,属司隶,后属雍州,改扶风郡,今陕西宝鸡、武功一带。参三辅条。
    邯 郸 今河北邯郸市。
    吴 郡 属扬州,今江苏苏州及浙江杭州一带。治吴县,今苏州市。
    吴 县 见吴郡条。
    吴 会 吴郡与会稽郡。参诸条。
    邺 县 见魏郡条。
    狄道县 属陇西郡,今甘肃临洮县。
    庐江郡 东汉属扬州,今安徽六安至安庆一带。治舒县,今桐城市东北约二十五公里处。三国南北分,北六安市一带为魏扬州庐江郡,治六安,今六安市北约十公里处。南安庆一带为吴扬州庐江郡,治皖县,今潜山县。
    羌 中 地名,阴平、武都一带。约今甘肃、四川交界处。
    汴 水 水名,源于今河南荥阳市南,向北流经荥阳市,折东过中牟县。
    沔 水 见汉沔条。
    沔阳县 即汉城县,见汉城县条。
    沛 国 属豫州,今江苏沛县及安徽毫州、宿州一带。治相县,今安徽淮北市西约十公里处。魏分毫州、宿州一带为谯郡,治谯县,今毫州市。沛国在沛县一带,治沛县,今沛县。
    沛 县 见沛国条。
    汲 县 属河内郡,今河南新乡市东北约十公里处。
    宋 县 今安徽界首市东北约二十五公里处。
    岘 山 山名,今湖北襄樊市东。
    陆 口 要塞,今湖北赤壁市西北陆溪口。
    陆浑县 今河南宜阳县南约二十公里处。
    陈仓县 今陕西宝鸡市东约十公里处。
    陈 国 三国改陈郡,属豫州,今河南周口市西北一带。治陈县,今淮阳县。
    陈留郡 属兖州,今河南开封、兰考一带。后魏改王国。治陈留,今开封县东南陈留镇。
    陇 右 谓今陕西、甘肃交界陇山以西地。亦称陇西。陇山以东谓陇东。
    陇 东 谓陇山以东地。参陇右条。
    陇 西 见陇右条。
    陇西郡 东汉属凉州,三国属雍州,今甘肃临洮、岷县、陇西一带。治襄武,今陇西县。
   
    八画
    青 州 属魏,今山东半岛一带。治临淄,今临淄齐国故城。
    武功县 属扶风郡,今陕西武功县约二十公里处。
    武 关 关隘,位今陕西商南县西南徐家店。
    武昌县 即鄂县。见鄂县条。
    武威郡 属凉州,今甘肃武威、白银一带。治姑臧,今武威市。
    武都郡 属魏雍州,后归蜀汉益州,今甘肃舟曲、武都至陕西凤县一带。治下辩,今成县西北约十公里处。
    武陵郡 属荆州,今湖南常德至洪江一带。治临沅,今常德市。
    析 县 属南阳郡,今河南西峡县。
    枝江县 属南郡,今湖北枝江市东北约十五公里处。
    郏 县 今河南郏县。
    范 县 今山东梁山西北约十公里处。
    黾池县 属弘农郡,今河南黾池县西约八公里处。
    易 水 水名,出今河北易县境,东流经天津市入海。约为幽州与冀州界。
    易 京 聚邑,今河北雄县西北约十公里处。
    金城郡 属凉州,今甘肃兰州市一带。
    佷山县 属宜都郡,今湖北宜都市西约三十五公里处,清江北岸。
    邾 县 今湖北黄岗市北。
    鱼复县 属巴郡,后属巴东郡,今重庆奉节县梅溪河东岸。后刘备改永安。亦称白帝城。
    兖 州 属魏,今河南东北部、山东西部地区。治廪丘,今山东鄄城东北约二十公里处。
    京兆尹 汉属司隶,治长安,后属雍州,改京兆郡,今陕西西安、商州一带。参三辅条。
    京 口 聚邑,今江苏镇江市。
    夜郎县 今贵州关岭县一带。
    河内郡 属司州,今河南济源、焦作、鹤壁一带。治怀县,今武陟县西南约十公里处。
    河东郡 属司州,今山西永济、运城、阳城一带。治安邑,今山西夏县禹王镇。
    河关县 属陇西郡,今甘肃临夏市北约二十五公里处。
    河阳县 在洛阳北,今河南孟州市西约十五公里处。
    河间郡 属冀州,今河北河间市一带。
    河 南 泛指黄河以南地。
    河南尹 属司州,今河南洛阳、郑州一带。治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白马寺。
    河南县 今洛阳市。
    河 北 泛指黄河以北地。
    河 朔 同河北,泛指黄河以北地。
    油江口 聚邑,今湖北公安县北约五公里处。刘备据此改为公安。
    定军山 山名,今陕西勉县定军山。
    宜城县 东汉属南郡,三国属魏襄阳郡,今湖北宜城市。
    宜都郡 见南郡条。
    宛 县 见南阳郡条。
    官 渡 聚邑,今河南开封市西约二十五公里处。
    房陵郡 曹操分汉中郡置,今湖北房县一带。治房陵,今房县。曹丕合西城、上庸、房陵三郡为新城郡,不久复西城为魏兴郡;曹睿复上庸郡,新城郡为房陵一带。
    房陵县 见房陵郡条。
    函谷关 关隘,在今河南新安县。
    孟 津 黄河渡口,在洛阳东北,今河南孟州市东南。
    建平郡 属荆州,今湖北秭归、巫山、利川一带。治巫县,今巫山县。参南郡条。
    建业县 即秣陵县。见秣陵县条。
    居庸县 今北京延庆县。
    沓 中 地名,在阴平郡北,今甘肃舟曲县西北立节镇一带。
    陕 县 属弘农郡,今河南三门峡市。
    姑臧县 见武威郡条。
   
    九画
    赵 国 属冀州,今河北邢台市一带。
    南顿县 属汝南郡,今河南项城市西约十公里处。
    南 中 益州南部,今云南、贵州一带。
    南 岭 即今湖南、广西南岭。
    南乡郡 属魏荆州,今河南西峡县至湖北老河口市一带。
    南安郡 属雍州,今甘肃定西、武山一带。
    南阳郡 属荆州,今河南南阳及湖北枣阳、随州一带。治宛县,今南阳市。
    南郑县 见汉中郡条。
    南 郡 属荆州,今湖北利川、襄樊、洪湖三角区域。治江陵,今荆州市荆州区。三国辖区缩小,北部属魏襄阳郡,蜀分东部为宜都郡,吴又分宜都为建平郡。参见襄阳、宜都、建平各条。
    项 县 属汝南郡,今河南沈丘县。
    枹 罕 聚邑,今甘肃临夏市枹罕镇。
    柳 城 聚邑,今辽宁朝阳市西南约十公里处。
    城皋县 属河南尹,今河南荥阳市西北汜水镇。
    城 濮 今山东鄄城西南临濮集。
    勃海郡 属冀州,今河北沧州市一带。治南皮,今南皮县北约五公里处。
    故鄣县 属丹阳郡,今浙江安吉县北约十公里处。
    荆 州 魏荆州在今河南南部、湖北北部及陕西东南部一带。治新野,今河南新野县。吴荆州在今湖北南部、湖南及贵州东部一带。治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
    荥阳县 属河南尹,今河南荥阳市东北约十公里处。
    临沮县 今湖北远安县西北约十五公里沮水西岸。
    临洮县 属陇西郡,今甘肃岷县。
    临淮郡 属徐州,今江苏洪泽湖一带。
    界 桥 桥名,位今河北威县东清凉江上游。
    秭归县 今湖北秭归县。
    钟 提 地名,今甘肃临洮县南约四十公里洮河西岸地。
    侯 和 聚邑,今甘肃临潭县东约二十五公里处。
    剑 阁 要塞,今四川剑阁县北剑门关。
    济阴郡 属兖州,今山东菏泽、单先一带。治定陶,今定陶县。
    济北国 属兖州,今山东肥城市一带。
    济南国 属青州,今山东济南市一带。
    洮 西 地名,今甘肃临洮一带洮河西岸地。洮西战址在故关(聚邑),今临洮北约十五公里处,洮河西岸。
    洞 口 地名,今安徽和县南姥下河。
    洛 邑 周朝王城,战国时以在洛水之阳更名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白马寺。
    洛 水 水名,今洛河,发源于陕西,流经河南入黄河。
    洛阳县 属河南尹,汉、魏都城,汉以火行,忌水,故易“洛”为“雒”。魏以土行,土,水之牡,水得土而流,土得水而柔,故变“雒”为“洛”。参见洛邑条。
    费 县 属泰山郡,今山东费县北约十公里处。
    骆 谷 即傥骆谷,今陕西秦岭之谷。北口称骆谷,在周至县西南;南口称傥谷,在洋县北。亦总称骆谷。
    幽 州 属魏,今北京、天津、河北北部、辽宁西南部及北朝鲜一带。治蓟县,今北京市。
   
    十画
    泰山郡 属兖州,今山东泰安、新泰、费县一带。
    秦 川 谓关中。见关中条。
    秦 岭 山名,今陕西秦岭。
    敖 仓 聚邑,属河南尹,今河南荥阳市东北邙山黄河游览区。
    桥头谷 谷名,在阴平郡,今甘肃文县东白水江入碧口水库处。
    桂阳郡 属荆州,今湖南郴州市及广东韶关市一带。治郴县,今郴州市。
    夏 口 聚邑,今湖北武汉市。
    郪 县 见广汉郡条。
    获嘉县 属河内郡,今河南新乡市西大召营。
    柴桑县 今江西九江市西约十公里处。
    秣陵县 今江苏南京市,孙权建都于此,改名建业。
    徐 州 属魏,今山东南部、江苏长江以北地区。治下邳,今江苏邳州市南古邳镇。
    高平县 见山阳郡条。
    高平陵 今河南洛阳市东南约二十公里处。
    高唐县 属平原郡,今山东禹城市西南约二十公里处。
    凉 州 属魏,今甘肃兰州、敦煌及内蒙额济纳旗一带。治姑臧,今甘肃武威市。
    涂 中 地名,今安徽滁州市南、江苏南京市北滁河流域。
    海西县 属广陵郡,今江苏灌南县东南约五公里处。
    郯 县 见东海郡条。
    阆中县 见巴西郡条。
    益 州 属蜀汉,今重庆、四川大部、云南和贵州大部及陕西和甘肃一小部地区。治成都,今四川成都市。
    益阳县 属长沙郡,今湖南益阳市。
   
    十一画
    琅邪国 属徐州,今山东临沂市一带。
    曹 阳 聚邑,今河南灵宝市东北约二十公里黄河南北岸边。
    梓潼郡 见广汉郡条。
    梓潼县 见广汉郡条。
    鄄城县 属东郡,今山东鄄城县北旧城。
    圉 县 属陈留国,今河南许昌市东北圉镇。
    常山国 属冀州,后改郡,今河北石家庄市一带。
    鄂 县 属江夏郡,孙权改名武昌,今湖北鄂州市。
    斜 谷 即褒斜谷,今陕西秦岭之谷。南口称褒谷,亦称箕谷,在褒城镇北; 北口称斜谷,在眉县西南。亦总称斜谷。中间为褒水所经。
    猇 亭 聚邑,今湖北宜都市北约十五公里长江东岸。
    章 乡 聚邑,今湖北荆门市西漳水东岸。
    涿 郡 属幽州,后改范阳郡,今河北涿州、保定一带。治涿县,今涿州市。
    涿 县 见涿郡条。
    涪 水 水名,今四川涪江。
    涪 县 属广汉郡,今四川绵阳市。后属蜀汉梓橦郡。
    梁 国 属豫州,今河南商丘、砀山一带。治睢阳,今商丘市睢阳区。
    梁 县 属河南尹,今河南汝州市西南约八公里处。
    淮 水 水名,今淮河,发源于河南,流经安徽、江苏入海。
    淮 南 谓淮水以南地。
    淮南郡 参九江郡条。治合肥新城,今安徽合肥市西北约二十公里处。
    淮 北 谓淮水以北地。
    崤 函 崤山与函谷关。崤山在今河南灵宝市东。
    郿 县 属扶风郡,今陕西眉县东约十公里处。
    绵竹县 属广汉郡,今四川德阳市北黄许镇。
    隆 中 聚邑,今湖北襄樊市西约十公里处。
    隃麋县 属扶风郡,今陕西千阳县东。
   
    十二画
    散 关 属安定郡,今宁夏固原县东南古城。
    彭城国 属徐州,今江苏徐州市一带。治彭城,今徐州市。
    彭城县 见彭城国条。
    葭萌县 属广汉郡,今四川剑阁县东北嘉陵江东岸。后属蜀汉梓橦郡,并改名汉寿。
    朝那县 属安定郡,今宁夏固原县东南古城。
    黑 山 山名,今河南辉县市西北太行山脉南端一带。
    街 亭 要塞,今甘肃庄浪县东张棉驿镇。
    舒 县 见庐江郡条。
    鲁阳县 属南阳郡,今河南平顶山市西鲁山县。
    湘 水 水名,今湖南湘江。
    渭 水 水名,今渭河,发源于甘肃,经陕西流入黄河。
    温 县 属河内郡,今河南孟州、温县中间。
    富春县 属吴郡,今浙江富阳市。
    富波县 属汝南郡,今安徽阜阳市南约四十公里处。
    颍阴县 属颍川郡,今河南许昌市。
    颍川郡 属豫州,今河南许昌市一带。
   
    十三画
    楚 关 聚邑,在鱼复城北。参鱼复县条。
    零陵郡 属荆州,今湖南永州市及广西桂林市一带。治泉陵,今永州市。
    蓟 县 今北京市。
    慎 县 属汝南郡,今安徽颍上县北江口集。
    蜀 郡 见巴蜀条。
    解 县 属河东郡,今山西运城市西涑水河畔。
    新城郡 曹丕合西城、上庸、房陵三郡置,不久复西城为魏兴郡;后曹睿又复上庸郡,新城郡大致与原房陵郡同,治房陵。参房陵郡条。
    新都郡 属扬州,今安徽黄山市一带。
    新野县 属南阳郡,今河南新野县。
    雍丘县 属陈留郡,今河南杞县。
    雍 州 属魏,今陕西中部、甘肃东部地区。治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北汉长安城遗址。
   
    十四画
    酸枣县 属陈留郡,今河南新乡市东南,原阳、延津之间。
    鄱阳郡 属扬州,今江西鄱阳湖、上饶市一带。治鄱阳县,今波阳县。
    鄱阳县 见鄱阳郡条。
    雒 县 今四川广汉市。参广汉郡条。
    箕 谷 见斜谷条。
    谯 郡 见沛国条。
    谯 县 见沛国条。
   
    十五画
    横 江 聚邑,今安徽和县东南。
    樊 城 聚邑,今湖北襄樊市。汉水穿城,北为樊城,南为襄阳。
    蕲春县 今湖北蕲春县西南约十五公里处。
    黎阳县 属魏郡,今河南浚县。
    黎浆水 水名,在今安徽寿县南。
   
    十六画以上
    冀 州 属魏,今河北保定市以南、山东黄河以北地区。治信都,今河北冀州市。
    冀 县 见天水郡条。
    衡阳郡 属荆州,孙亮分长沙西部置。
    豫 州 属魏,主要在今河南许昌、驻马店以东及安徽淮北、霍邱以西地区。 治安城,今河南正阳县东北汝河西岸。
    豫章郡 属扬州,今江西南昌、萍乡一带。
    魏 郡 属冀州,今河北、河南交界处。治邺县,今河北磁县南约十公里处。
    魏兴郡 见西城郡条。
    襄平县 见辽东郡条。
    襄阳郡 属魏荆州,今湖北襄樊、宜城一带。治襄阳,今襄樊市。
    襄阳县 东汉属南郡,三国属魏襄阳郡,见南郡、襄阳郡条。
    濡 须 濡须水出今安徽巢湖,约流经今裕溪河和西河入长江。入口称濡须口,今无为县东南。吴于今巢县东南裕溪河段筑濡须坞。
    濮阳县 见东郡条。
    轘 辕 关隘,位今河南登封市西北约十五公里处。
    镬 里 地名,今安徽巢湖市北。
    穰 县 属南阳郡,今河南邓州市。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