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系统结构和硬盘结构1.0

硬盘结构

硬盘结构
文件系统结构,理解文件系统,要从文件储存说起。
硬盘结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磁盘内部是真空的吗?

磁盘内部不是真空,只不过里面的空气很干净。如果是真空,还不利于散热
磁盘相关专业术语:
硬盘的内部是金属盘片,将圆形的盘片划分成若干个扇形区域,这就是扇区。若干个扇区就组成整个盘片。为什么要分扇区?是逻辑化数据的需要,能更好的管理硬盘空间。 以盘片中心为圆心,把盘片分成若干个同心圆,那每一个划分圆的“线条”,就称为磁道。
硬盘内的盘片有两个面,都可以储存数据,而硬盘内的盘片往往不止一张,常见的有两张,那么,两张盘片中相同位置的磁道,就组成一个“柱面”,盘片中有多少个磁道,就有多少个柱面。盘片两面都能存数据,要读取它,必须有磁头,所以,每一个面,都有一个磁头,一张盘片就有两个磁头。
硬盘的存储容量=磁头数×磁道(柱面)数×每道扇区数×每道扇区字节数。
磁道从外向内自0开始顺序进行编号,各个磁道上的扇区数是在硬盘格式化时确定的。

文件储存在硬盘上,硬盘的最小存储单位叫做"扇区"(Sector)。每个扇区储存512字节(相当于0.5KB)。
比较古老的CHS (Cylinder/Head/Sector :磁头(Heads)、柱面(Cylinder)、扇区(Sector))结构体系. 因为很久以前,在硬盘的容量还非常小的时候,人们采用与软盘类似的结构生产硬盘。也就是硬盘盘片的每一条磁道都具有相同的扇区数,由此产生了所谓的3D参数,即是磁头数(Heads)、柱面数(Cylinders)、扇区数(Sectors)以及相应的3D寻址方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上的磁盘结构有没有问题???
这种结构有问题:
以前老式的磁盘,每个磁道的扇区都一样,这样外磁道整个弧长要大于内部的扇区弧长,因而其磁记录密度就要比内部磁道的密度要小。最终,导致了外部磁道的空间浪费。

如查你磁盘设计工程师,你打算怎么解决? 你选择下面哪种方法?
方法1:每个磁道的宽度不一样,从而让每个扇区面积尽量一样
方法2:不再一刀切,让磁道中的扇区数量可以不一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现在硬盘都采用这种技术:ZBR(Zoned Bit Recording)区位记录 (Zoned zōnd )
Zoned-bit recording(ZBR 区位记录)是一种物理优化硬盘存储空间的方法,此方法通过将更多的扇区放到磁盘的外部磁道而获取更多存储空间。
ZBR磁盘扇区结构示意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从外面读数据快? 还是从里面快?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使用ZBR 区位记录法做的磁盘有以下特点:读外圈的数据快,读内圈的数据慢,所以测试硬盘经常看到读取速度越来越慢的曲线图就很正常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windows安装系统的C盘或Linux boot分区一般安装在磁盘最外面还是最里面?
windows : C盘安装最外,速度也是最快
Linux : boot分区和 swap分区,装最外面
磁盘写数据时,先从外面往里。

簇和block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簇类似于Linux系统中的block
例:在win10系统,新一个文本文件“新建文本文档.txt”,只输入aa两个字符。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右击属性查看大小: 说明我的NTFS文件系统中默认的簇大小为4KB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root@localhost ~]# stat /etc/passwd      #查看Linux block 大小
  文件:"/etc/passwd"
  大小:885       	块:8          IO 块:4096   普通文件
设备:fd00h/64768d	Inode:16777643    硬链接:1
权限:(0644/-rw-r--r--)  Uid:(    0/    root)   Gid:(    0/    root)
环境:system_u:object_r:passwd_file_t:s0
最近访问:2019-10-07 16:48:11.887559416 +0800
最近更改:2019-09-20 17:33:44.507737930 +0800
最近改动:2019
文件系统结构

Linux文件系统由三部分组成 : 文件名,inode,block
Linux文件系统: ext3,ext4,xfs
windows文件系统: FAT32,NTFS

[root@localhost ~]# cp /etc/passwd a.txt
[root@localhost ~]# ls a.txt   # a.txt 就是文件名
a.txt
inode的内容

inode包含文件的元信息,具体来说有以下内容:
  * 文件的字节数
  * 文件拥有者的User ID
  * 文件的Group ID
  * 文件的读、写、执行权限
  * 文件的时间戳,共有三个:ctime指inode上一次变动的时间,mtime指文件内容上一次变动的时间,atime指文件上一次打开的时间。
  * 链接数,即有多少文件名指向这个inode
  * 文件数据block的位置

可以用stat命令,查看某个文件的inode信息:

[root@localhost ~]# stat a.txt 
  文件:"a.txt"
  大小:885       	块:8          IO 块:4096   普通文件
设备:fd00h/64768d	Inode:33578324    硬链接:1
权限:(0644/-rw-r--r--)  Uid:(    0/    root)   Gid:(    0/    root)
环境:unconfined_u:object_r:admin_home_t:s0
最近访问:2019-10-07 17:28:25.019960859 +0800
最近更改:2019-10-07 17:28:25.019960859 +0800
最近改动:2019-10-07 17:28:25.019960859 +0800
创建时间:-
[root@localhost ~]# ll /etc/passwd       #ll 其实就是查看passwd的inode信息
-rw-r--r--. 1 root root 885 9月  20 17:33 /etc/passwd        #ll查看到时间是ctime时间
[root@localhost ~]# stat /etc/passwd
  文件:"/etc/passwd"
  大小:885       	块:8          IO 块:4096   普通文件
设备:fd00h/64768d	Inode:16777643    硬链接:1
权限:(0644/-rw-r--r--)  Uid:(    0/    root)   Gid:(    0/    root)
环境:system_u:object_r:passwd_file_t:s0
最近访问:2019-10-07 16:48:11.887559416 +0800
最近更改:2019-09-20 17:33:44.507737930 +0800
最近改动:2019-09-20 17:33:44.507737930 +0800
创建时间:-

ctime是什么? 是创建时间吗? 不会:1
mtime : modify time 修改文件内容的时间
atime : access time 访问文件内容的时间
ctime指inode上一次文件属性变动的时间,change time 。 比如: chmod +x a.sh
mtime指文件内容上一次变动的时间,modify time 。如:echo aa >> a.sh 或vim a.sh 修改内容
atime指文件上一次查看文件的时间,access time 。 如: cat a.sh

[root@localhost ~]# stat a.txt     #查看时间
  文件:"a.txt"
  大小:888       	块:8          IO 块:4096   普通文件
设备:fd00h/64768d	Inode:33578326    硬链接:1
权限:(0644/-rw-r--r--)  Uid:(    0/    root)   Gid:(    0/    root)
环境:unconfined_u:object_r:admin_home_t:s0
最近访问:2019-10-07 17:33:52.448140193 +0800
最近更改:2019-10-07 17:33:52.448140193 +0800
最近改动:2019-10-07 17:33:52.448140193 +0800
创建时间:-

[root@localhost ~]# date -s '13:42'
2019年 10月 07日 星期一 13:42:00 CST
[root@localhost ~]# vim a.txt   #写入新的内容,会更改mtime和atime时间
[root@localhost ~]# stat a.txt   #查看时间
  文件:"a.txt"
  大小:895       	块:8          IO 块:4096   普通文件
设备:fd00h/64768d	Inode:33578325    硬链接:1
权限:(0644/-rw-r--r--)  Uid:(    0/    root)   Gid:(    0/    root)
环境:unconfined_u:object_r:admin_home_t:s0
最近访问:2019-10-07 13:42:15.951301825 +0800
最近更改:2019-10-07 13:42:15.951301825 +0800
最近改动:2019-10-07 13:42:15.951301825 +0800
创建时间:-
[root@localhost ~]# chmod +x a.txt      #修改ctime,有时黑客忘记修改ctime时间了,所以你可以find / -ctime 查看木马文件
[root@localhost ~]# stat a.txt           #查看时间
  文件:"a.txt"
  大小:895       	块:8          IO 块:4096   普通文件
设备:fd00h/64768d	Inode:33578325    硬链接:1
权限:(0755/-rwxr-xr-x)  Uid:(    0/    root)   Gid:(    0/    root)
环境:unconfined_u:object_r:admin_home_t:s0
最近访问:2019-10-07 13:42:15.951301825 +0800
最近更改:2019-10-07 13:42:15.951301825 +0800
最近改动:2019-10-07 13:42:38.269724126 +0800
创建时间:-
inode的大小

node也会消耗硬盘空间,所以硬盘格式化的时候,操作系统自动将硬盘分成两个区域。一个是数据区,存放文件数据;另一个是inode区(inode table),存放inode所包含的信息。
每个inode节点的大小,一般是128字节或256字节。inode节点的总数,在格式化时就给定,假定在一块1GB的硬盘中,每个inode节点的大小为128字节,每1KB就设置一个inode,那么inode table的大小就会达到128MB,占整块硬盘的12.8%。

inode号码
每个inode都有一个号码,操作系统用inode号码来识别不同的文件。
Unix/Linux系统内部不使用文件名,而使用inode号码来识别文件。对于系统来说,文件名只是inode号码便于识别的别称或者绰号。表面上,用户通过文件名,打开文件。实际上,系统内部这个过程分成三步:首先,系统找到这个文件名对应的inode号码;其次,通过inode号码,获取inode信息;最后,根据inode信息,找到文件数据所在的block,读出数据

使用ls -i命令,可以看到文件名对应的inode号码

[root@localhost ~]# ls -i a.txt 
33578325 a.txt

查看每个硬盘分区的inode总数和已经使用的数量,可以使用df命令。

[root@localhost ~]# df -i
文件系统                  Inode 已用(I) 可用(I) 已用(I)% 挂载点
/dev/mapper/centos-root 8910848   31404 8879444       1% /
devtmpfs                 121445     403  121042       1% /dev
tmpfs                    124487       1  124486       1% /dev/shm
tmpfs                    124487     760  123727       1% /run
tmpfs                    124487      16  124471       1% /sys/fs/cgroup
/dev/sda1                524288     326  523962       1% /boot
tmpfs                    124487       1  124486       1% /run/user/0
/dev/sdb1                 25688      11   25677       1% /opt

注:由于每个文件都必须有一个inode,因此有可能发生inode已经用光,但是硬盘还未存满的情况。这时,就无法在硬盘上创建新文件。

目录文件
Unix/Linux系统中,目录(directory)也是一种文件。打开目录,实际上就是打开目录文件。
目录文件的结构非常简单,就是一系列目录项的列表。每个目录项,由两部分组成:所包含文件的文件名,以及该文件名对应的inode号码。
ls -i命令列出整个目录文件,即文件名和inode号码

[root@localhost ~]# ls -id /etc
16777281 /etc
block块大小

block 是真正存储数据的地方。
block是 文件系统 中最小的存储单位
扇区 是 磁盘 中最小的存储单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linux下中叫:block,在windows中叫:簇

为什么要有block,直接使用扇区可以吗?
操作系统读取硬盘的时候,不会一个个扇区(512字节)地读取,这样效率太低,而是一次性连续读取多个扇区,即一次性读取一个"块"(block)。这种由多个扇区组成的"块",是文件存取的最小单位。"块"的大小,最常见的是1KB,即连2个 sector扇区组成一个 block。或4K。

情景: 如果没有block? 会怎么样?
夜深人静,下了3.6G cang.avi 的电影,一次读512B , 寻址次太多,太慢了。。。
结果。。。你懂得 。。。?
结果: avi看成了 jpg

格式化修改磁盘,修改簇大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簇和block大小设定

你喜欢大一些,还是小一些?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簇和block调大:
优点: 速度快,节约寻址时间,缺点:空间浪费
比如: 2T硬盘, 前1.5T,使用4K, 把剩下的500G格式化成64K簇。用空间换时间

查看Linux系统块大小

[root@localhost ~]# stat /etc/passwd |grep IO
  大小:885       	块:8          IO 块:4096   普通文件

#block到是4K

硬盘的结构:ZBR 区位记录
inode(inode表中主要看inode号)
inode号唯一标识一个文件(一个文件系统里面)
inode用完了,文件就不能创建了。
inode数据量设置大一些:可以创建多个文件。占用空间比较大
inode数据量设置小一些:可以创建很少文件。占用空间比较小

block
block设置大:效率高,利用率低。
block设置小:效率低,利用率高。

文件的硬链接和软链接

Linux链接概念
Linux链接分两种,一种被称为硬链接(Hard Link),另一种被称为软链接,即符号链接(Symbolic Link)。默认情况下,ln命令产生硬链接。
【硬连接】:硬连接指通过索引节点号来进行连接。inode是可以对应多个文件名的
在Linux的文件系统中,保存在磁盘分区中的文件不管是什么类型都给它分配一个编号,称为索引节点号(Inode Index)。
在Linux中,多个文件名可以指向同一索引节点。一般这种连接就是硬连接。
硬连接的作用是允许一个文件拥有多个有效路径名,这样用户就可以建立硬连接到重要文件,以防止“误删”的功能。
只删除一个连接并不影响索引节点本身和其它的连接,只有当最后一个连接被删除后,文件的数据块及目录的连接才会被释放。也就是说,文件真正删除的条件是与之相关的所有硬连接文件均被删除。
【软连接】:另外一种连接称之为符号连接(Symbolic Link),也叫软连接。软链接文件有类似于Windows的快捷方式。它实际上是一个特殊的文件。在符号连接中,文件实际上是一个文本文件,其中包含的有另一文件的位置信息

ln命令创建硬链接
语法格式:ln 源文件 目标文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硬链接的原理就是多个文件名指向同一个inode,因此多个文件名共用一个inode号,达到共享与备份的目的
注意:源文件被删除,不影响链接文件的正常使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硬链接不能针对目录创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硬链接不能跨分区进行创建

硬链接的特点: 无法针对目录,跨分区无法实现。因为每个分区都有自己独立的INDOE编号

默认新一个空目录,此目录的第二字段就是2(包含两个隐藏目录,因为每一个目录都有一个指向它本身的子目录"." 和指向它上级目录的子目录"…"),所以test是一个链接, 隐藏目录. 是第二个链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ln -s 创建软连接

软链接:相当于windows中的快捷方式
语法:ln -s 源文件 软链接的名字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注:源文件被删除,链接文件失效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能针对目录和跨分区创建软链接.

[root@localhost ~]# ln -s /boot/grub grub-link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能跨分区创建(源文件必须写绝对路径)
删除软链接是后面不能带/,否则会把源文件删除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inode的特殊作用

由于inode号码与文件名分离,这种机制导致了一些Unix/Linux系统特有的现象。
  1. 有时,文件名包含特殊字符,无法正常删除。这时,直接删除inode节点,就能起到删除文件的作用。
  2. 移动文件或重命名文件,只是改变文件名,不影响inode号码。
  3. 打开一个文件以后,系统就以inode号码来识别这个文件,不再考虑文件名。因此,通常来说,系统无法从inode号码得知文件名。

为什么每次修改完服务器配置文件后,都需要重新加载一下配置文件?
  因为vim每次修改完后,Inode号都会变

[root@localhost ~]# cp /etc/passwd passwd
[root@localhost ~]# ls -i passwd           #查看inode
33574979 passwd
[root@localhost ~]# vim passwd            #修改文件
[root@localhost ~]# ll -i passwd 
33574989 -rw-r--r--. 1 root root 890 10月  7 15:25 passwd

就是为什么每次修改完服务器的配置文件,都要重启服务,重新读一下配置文件。

解决磁盘有空间但创建不了文件-修复服务器文件系统

解决磁盘有空间但创建不了文件
在一台配置较低的Linux服务器(内存、硬盘比较小)的/data分区内创建文件时,系统提示磁盘空间不足,用df -h命令查看了一下磁盘使用情况,发现/data分区只使用了80%,还有1.9G的剩余空间,但是无法创建新的文件。当时使用的是root用户。服务器没有被黑。

[root@localhost ~]# df -h

文件系统 容量 已用 可用 已用% 挂载点
/dev/sda3 10G 8.0G 1.9G 80% /

常识: 只要权限够,磁盘上有空间一定可以创建文件。 这个是错的。
排查:

[root@localhost ~]# df -i  
文件系统         Inode     已用(I)     可用(I)         已用(I)%   挂载点
/dev/sda3      5242880   5242880    0              100%        /

#后来用df -i查看了一下/data所在的分区的索引节点(inode),发现已经用满(IUsed=100%),导致系统无法创建新目录和文件。
查找原因:
  /data/cache目录中存在数量非常多的小字节缓存文件,占用的Block不多,但是占用了大量的inode。

解决方案1:删除/data/cache目录中的部分文件,释放出/data分区的一部分inode。
解决方案2 : 在/data备份好一些文件,然后删除这些文件,释放一些inode,然后创建一个文件夹/data/cache2。在cache2下挂载一个新分区: sda4 ,下次写数据需要写到新分区cache2目录下。

inode分区完后,可以增加吗? 不可以。 inode总数是在格式化时定下来。

[root@localhost ~]# mkfs.ext4 -I   500000000000  /dev/sda1  #可以指定大小

参数:

[-i bytes-per-inode] [-I inode-size]

修复服务器文件系统

公司服务器突然断电后,再次启动后,报如下错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解决方法:
输入root 密码
fsck -f -y /dev/sda1 #把引导分区文件系统修复一下 # 慎用,给领导说一声
fsck -f -y /dev/sda3 #把根分区文件系统修复一下 # 慎用,给领导说一声
reboot 重启
fsck参数:
-y 对所有问题都回答 “yes”
-f 即使文件系统标记为 clean 也强制进行检查

  • 2
    点赞
  • 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Rio520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