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之路

曹丕之路
1、路的来源
一开始用曹丕的路来拟定大标题,突然觉得,如果能成为成语的话,有点俗气了。把的改成之,反而更象成语。总之,是曹丕的路也好,曹丕之路也好,甚至说成曹丕路线都无所谓了。鉴于路线的敏感性,还是不要用路线这种权威性高,理论角度高的政治词汇了。咱就一小老百姓,还是讲自己想象的故事,无伤大雅。
本节用来源一词,代替了以往用过的,目前大众喜欢用的序、序言、前言之类的小标题。并把这一部分入到正文里面去,成为正文的一部分,有助于全面了解写作的一些材料、作者自己的知识结构,也可以让高手们一眼能够看到作者所运用材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可信度。对作者的思路也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当然,这是自己写的序之类为前提的。要是让别人代笔,或者让别人推荐的话,还是写成序之类的比较好。把这部分内容与真正的作者分开来,是负责任的表现。自己给自己写序,目前的这种做法,也是一种尝试。因为,如果作者是象我这样来自民间的小老百姓,也够不到大方之家为自己写序言,而且,对写作时所需要的材料,作者究竟掌握了多少呢?谁会关注这种小角色呢?也说不清楚,作者自己也不写在前面,那么可信度自然无从说起。
自秦始皇创造了皇帝这个词语之后,直到大清朝灭亡,有很多人当了皇帝。这些个皇帝中,出类拔萃者,曹丕其实不在其中。很少有人会想起他来。然而,曹丕所采用的措施,却实实在在的影响了中国很多年。甚至直到今天,也有他的影子。在所有的皇帝中间,曹丕算是处于中间左右的位置上。这才有很好的代表性。中国人的眼睛喜欢盯着最好的位置。对于中间及其以下的位置,基本上属于盲区。很多人在平时谈话中,总是拿最顶尖的人或事举例。对于中间位置的人或事,却很少去关注。但是,在中国,达到皇帝的位置,那绝对也是到了天花板的级别。在天花板的级别之中,当然也能分别出来一个上中下来了。曹丕正好处于这个上中下分类的中的位置上。当然,这是我自己的一家之言。别人如何定义,那就是别人的事了。你如果有幸读到这里,那么,你算是知道了,有人就是这么思考的,但你未必就一定要相信这种论断。曹丕的幸运在我这里,他正好也算是一个开国皇帝,而在所有的开国皇帝中,他也不是最好的,当然,也不算垫底。至少没有死在任上,国家就又乱了。以此来评判的话,也算是中等的位置。这就是曹丕的两个中。甚至在他的家族里面,兄弟姐妹之中,曹丕也不是拔尖的。这么说的一个意义就是曹丕的道路,你也可以复制。
话再说回来,这不是曹丕的传记,更不是为了给曹丕立传,而只是拿曹丕来举例来说一些事的做法。所以,对曹丕的人生不会做一点儿介绍,哪怕是为了噱头,也不去介绍他的人生。更何况,我本人也没有读过曹丕的相关资料。对曹丕这一个人的了解,仅限于三国演义上面的内容。这当然有很大的毛病。并且,可信度特别低。对于曹丕的一些论断,甚至,都只是猜测。猜测,当然不是学问。更不可能在猜测上建立起来理论大厦。事实就是这么打脸。欧几里得的点,也是猜测出来的,谁能相信,欧几里得见过他说的点呢?就连很牛气的牛顿,也是一样的,牛顿根本没有见过他的理论支柱上最基本的一个假设:质点。这当然不妨碍,牛顿定律的指导意义。或许,有人读到这里,就会过渡的解读了:你是个什么东西,敢和欧几里得、牛顿相提并论吗?我在这里庄严的声明:我十分尊重他们的成果,我更愿意用他们的假设,这并不代表了,我就和他们一样。和他们相比,是天差地别的。但是,不能因此这,就不让我用他们的思路或者成果来表达我个人的看法。如果你非得这么去解读,那是你在用自己的肚子去量别人的肠子,和我无关。
大众不会去读曹丕传,可能更喜欢看三国演义。对里面的人物自然会评头论足。这和事实无关。因为,人们是把三国演义当成了事实,并在这个事实,进行再创作。你想打假,只要把曹丕的故事普及一下就可以了。和别人闲谈没啥关系。
总结一下,写这个的一个基本材料,是基于三国演义上对曹丕的描述,并在网上,看到有人,对曹丕和九品中正制的一个阐述,自己感觉到曹丕这个人,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还是有借鉴意义的,把自己的这些想法记录下来。以娱乐大伙儿,不要太当真了。
如果,你觉得有意义,有点启发,你也可以自己写自己的想法了。那就值得了。

2、曹昂之死
曹昂是曹操的长子。知道我们中国人以前的继承制度的人,都知道一个基本的继承法则,那就是立长不立幼,立嫡不立庶。曹昂之所以进入我们的法眼,完全是因为他是曹操长子的身份,而不管他是不是庶出了。
曹昂之死,绝对是曹丕的幸运。否则,曹昂就是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而且,曹操真正关心接班人这件事的时机,很可能就是曹昂死后开始的。
曹昂是在曹操讨伐张绣时,战死的。其实,这事,很怪异。或许是曹操应该付出的代价。张绣在贾诩的劝说下,投降给曹操了。可是,曹操偏偏没有管住他的裤腰带。和张绣的婶婶睡了一觉。结果,让刚刚投降的张绣很生气。找到贾诩一顿合计,结果,曹昂战死,许诸被杀。张绣又投降了一回。这次战争,给曹丕带来两个大礼物。一个是曹昂战死,挡在前面的人,殁了。一个是带来谋士贾诩。贾诩可是当时的顶尖谋士高手。贾诩可是一出场,就乱了国家的人物。董卓被杀之后,王允和吕布受益最大了。贾诩收拾了一下董卓的残兵败将,杀死了王允,战败了吕布,朝纲直接崩溃。这样一个不讲武德的反动知识分子,最得意的手段就是乱中取利。
曹昂的死,曹操伤心一阵子,就过去了。生活还要继续。所有的利益已经和曹昂不相干了。做为主帅的儿子曹昂的下场尚且如此,何况是普通百姓呢?那种动辄我爱国家,国家不爱我,所以我也不保家卫国的混蛋逻辑之所以有市场,就在于国家这个平台,遭受了民众的怀疑,已经没有什么规则可言了,更别说信用。集体不可能爱个人的。个人可以爱集体。但是,如果个人在集体里遭受排斥,那么个人是会退出这个集体的。朝令夕改会让一些人受益,更会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更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国家需要规则来体现公平公正。当你的一条规则在充分利用之后,受益者越来越多,而生产者越来越少时,国家修改规则的一个原则是平衡,而不是更倾向于受益者。事实上,总是受益者在修改国家规则,这样的话,规则不倾向于受益者,几乎没有可能。可见,国家的一个动态平衡是要有符合比例的人事调动。而不是两极分化。
战场上哪有不死人的?问题是,看死的是谁了。如果主帅死掉了,就有可能全军覆没。而其他偏将之死,也是很损害士气的。所以,曹昂基本上算是窝囊死了。就是因为一个不靠谱的老爸,随便给人家的婶娘约了一炮,结果,丢了性命。这事说起来,还是很丢人的。甚至连个烈士军属的荣誉都可能没有。死不逢时,老爸再牛,也无可奈何。
长子没了,次子自然要推到前台来,当长子了。于是乎,曹丕捡到了一个好的位置:长子的身份。这个长子,和死掉的,当然不一样了。养活两个孩子的人,都清楚的知道,老二比老大精明。因为,老二是看到了老大的曲折之后,绝对不会再重复老大的故事。曹丕自然,先把自己保护得很好。保护得很好的一个办法,就是示弱。示弱的结果,是压制自己的能力,让其他的弟弟们表现去。自己做旁观者就行了。一个重要的规则就是:知道没用,要去不断的训练。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去训练。而且在训练时,有几个要素都具备了,才可能更出彩。一是寻找表现的机会。二是有一个旗鼓相当的对手。三是有一个强大的智囊团队。
曹昂之死,给曹丕提供了一个天大的机会。但是,曹丕会不会恃宠而骄?难道就前途一片光明了吗?对于曹操这个不按照常理出牌的人来说,随时就有机会,随时也会有灭顶之灾。曹丕如何取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真的信任曹丕了吗?这一系列的问题在考验着曹丕。一步走错,就会跌入万丈深渊。曹丕清楚的知道,摆在他面前的问题,不是如何做大蛋糕,而是如何分好蛋糕。抓住了这个核心问题,曹丕就会为自己树立一个天花板的目标,组建团队,努力实现它。
3、以情取信
在三国演义里面,有一个情节,曹丕和曹植斗法。其中的一个场景是,大军出征在即,曹操让他的儿子们鼓舞士气,让曹丕、曹植做个演讲。对于这场争斗,真假难分。按照礼法来说,应该是曹丕先讲,曹植后讲。人们为了强调结果,把这场演讲,说成了先是曹植,后是曹丕。有点不符合情理。大致过程是,曹植,洋洋洒洒,长篇大论,讲了一大通鼓舞士气的话,风头盖过了曹丕。或者,曹丕有了巨大压力。其下属给曹丕出了一个主意,让他打感情牌。抱着曹操大哭一场。希望自己的父亲早点凯旋归来,不再受车马劳顿之苦。一下子获得了曹操的信任。有没有这样的效果呢?恐怕有点言过其实。
首先,我们不必理会是司马懿的建议,还是吴质的建议。总之,曹丕确实干了一件事,大出征动员大会上,出其不意的大哭一场,搞得出征主帅很感动。如果曹丕一开始演讲就是这个套路,基本上是乱了军心。谁还去打仗呢?这种情况,可能就是曹丕补刀的事。
其次,这次补刀并没有惹怒曹操,很可能是曹植鼓舞士气做得到位。更可能是私下里的一个动作,而不是在誓师大会上做的动作。如果,在誓师大会上,两个老爷们痛哭流涕,难舍难分的样子,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曹操能控制住场面吗?别说是曹丕了。
最后,曹操只是感动了。感动之后,他因为亲情可能不会考虑到曹丕这么做,可能会动摇军心。也绝对不是出征前之所为。所以,曹丕哭动曹操,是真得一问的。
综合来看,实际场景可能是,曹丕先讲一番。结果反响平平。曹植上去一讲,万军雷动,士气大增。而曹丕感觉不对劲,赶忙去补刀。曹丕哭是演戏。曹操是真哭了。
曹操为什么哭了?可怜天下父母心。曹操的哭,或许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儿子能代替他去出征。人才调零的现实,勾心斗角的无奈,让曹操很是头疼啊。曹操是有一个心结的,他是要统一全国的。但是,跟着他混的人心变了。大家有了吃喝,就要享受了,谁还去和他过腥风血雨的日子啊?只要有吃喝,管他统一不统一的,有什么关系呢?最大的动力是巩固已有的果实,而不是再过四处奔波,朝不保夕的日子。统一全国的梦想,是你曹操的,或者是你汉献帝的,和达官贵人没有什么关系,更别说什么普通的百姓了。
统一全国?对曹丕来说,更是扯淡。好好享受当下,才是最好的人生。为此,可以说什么事都可以做出来的。这就是曹丕的真实人生吧。对于权力的欲望是曹丕的最大动力,而不是什么统一全国的政治目标,甚至连利益都可以不要的。
事实上,曹操究竟相信了曹丕的眼泪没有,是无法确认的。一个根本原则是,曹操是相信曹丕的。生性多疑的曹操,忽视了其基因的遗传即儿子不会欺骗老子。量曹丕也没有那个胆量。可是,曹丕的所有秘密,曹操真的知道吗?
真相无法得知。曹丕胜利了,曹操究竟怎样,无人得知。因为目前的曹操,史书上的曹操,都是曹丕心目中的曹操。鉴于两人的父子关系,没有人去怀疑曹操的真实性。曹丕说,曹操因为他的大哭,获得了信任,或许是吧。更可能的情况却是否。两个大男人在万众瞩目的誓师大会上抱头痛哭,难道这样可以鼓舞士气吗?也有可能,曹操在为曹丕为听信别人的主意,让曹操气哭了呢?谁知道呢?
以情取信,或许是曹丕的一厢情愿罢了。

4、狼狈为奸
东汉末年,三国期间,有一个巨大的势力群体。这个群体被称之为士族阶层。举孝廉,父别居,就是真实的社会情况。出身决定出路,可不是说着玩笑的。就连出生在官宦之家的曹操,都没有那个自信。曹操不是士族阶层。袁绍却是。就连诸葛亮为了谋出路,都得结交当时势力大家,如黄、蔡、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群势力中,司马懿、陈群、贾诩都是其中杰出的代表。这些人,都被曹丕笼络麾下。士族中,没有能力的人很多,有能力的人也很多的。甚至有些人的能力都超过曹丕。如刚刚列举出来的司马懿、陈群、贾诩三人。
诸葛亮根本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尽管三国演义上说,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却也承认是司马懿拖死了诸葛亮的事实。司马懿出山是曹操给逼出来的。让曹操没有想到的是,司马懿和曹丕打得火热。司马懿、陈群、贾诩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辅助曹丕,是巧合,还是英雄所见略同,就不得而知了。司马篡曹,表现出来司马懿的野心。九品中正制是陈群的作品。而立为世子,贾诩有功于曹丕。
有一天,曹操问贾诩,立谁为世子?贾诩不言。曹操感到奇怪,问道,贾诩,你在想什么,为什么不说话?贾诩说,我在想袁本初。曹操一下子明白过来了。立曹丕为世子。
士族究竟有多坏?曹植的能力远在曹丕之上。他们为什么选择了曹丕,而没有选择曹植?原因是曹丕比曹植乖巧,易于控制。事实上,曹丕为了当皇帝,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值得吗?谁知道呢?
为大无外,为小无内。内政有序,外交乱世。一个简单的比喻就是,如何分赃一次抢劫的成果?这是一个问题。把国家偷到自己手里,然后和相关的人员分掉。这就是整个人类历史的基本逻辑。组建团队,先偷国家,这才是前提啊。对于士族而言,选择国家代理人是比较重要的。选择谁更为合适呢?需要考察一段时间了。
对士族来说,挡在前面不让分赃国家的人是谁?如何除掉他?这需要理清思路的。显然,曹操就是挡在前面的那个人。因为什么?因为曹操不愿意称帝。不愿意称帝,就是不愿意分赃国家。因为皇帝代表一个国家。士族就没有一个安稳的日子过。所以,士族注定是要折腾的。所谓士族,就是代代做官的家族。这些家族们盘根错节,狼狈为奸,依靠强大的政治、经济甚至军事基础,牢牢掌控着地方甚至国家的命脉。这些个贪官污吏,作为国家的蛀虫,个个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破坏社会秩序,乱中取利,使得国家,狼藉一片。
西晋、东晋作为士族们建立起来的王朝,几乎每年,都有乱象。最后形成的南北朝时代,成为中国人最至暗时刻。说他们狼狈为奸、沆瀣一气,一点儿也不夸张。

5、告密无门
三国演义有一个描述,就是有一个人啊,对曹操进行了告密,曹操很怪异的处理这个事情,很怪异。怎么一个怪异法呢?就是说曹操把这个人给抓起来,说他告了,告了谁的密,公开给处决掉了。这个事情是不是曹操的本意,还是曹丕拿着曹操的嘴号令来说话的?这是一个可以推敲的地方。因为曹操。再笨也不会说公开处理告密者。
曹操之所以公开处理告密者,那只有有一个很明确的目的,就是让告密者无门,就是说啊,从此以后。断了别人向曹操告密这一个念头,那么这件事对曹操是有利还是没利呢?显然对曹操来说是没利的,但是曹操为什么还这样做呢?嗯,一个可能就是曹操不会这么做,那谁可能会这么做呢?那就是曹丕,曹丕很有可能是说薛薛薛太郎吧,是吧,谢曹操而令是吧。中将,这也可能是曹丕的一个手段。
所以说公开处理告密者啊,一个很大的原因,很大的可能就是曹丕,就是说用曹操的命令来行事的一个结果。因为曹操有一个毛病是吧,就是头疼,头疼的很厉害,他如果在家头疼休息的时候,谁可以主政啊?显然作为世子的曹丕吧,最有机会来执政,所以说公开这个处理告密者。可能是曹丕运用曹操的这个名义来进行的,这样呢,向天下人表明了,曹操不再听告密者的话了。就是从此之后,再没有人向曹操告密了,这样的话就断了曹操的就是一个告密的这一个通道。
这样呢,曹丕就完成了对曹操的一个控制,如果控制住了曹操,那再以曹操的名义来行事,这个就方便的很了,对吧,所以嘞,这是一个手段。就是说公开处决告密者,此其乃一,其二就是说曹操有头疼病,那曹丕是不是在曹在头疼病那个药里面。作为做手脚呢,也就是说曹丕有没有可能毒死曹操呢,这个也是有可能的啊,因为曹操就是曹丕当皇帝的一个障碍了,对吧,曹操不是曹丕一个助推了,是曹丕的一个障碍。
由此可见,就是告密无门,对曹操来说,就是说他对外是没有耳道听了,也没有眼睛看了,他变成个聋子,变成个瞎子,然后呢,他唯一的一个通道就是曹丕来描述。那么曹丕给他描述一个什么形象,他认为就是一个什么形象,这个时候嘞,曹操嘞,就会就是下那个论断呀,或者做事就会偏听偏信了,对吧,这是一个可能。另外一个可能就是曹操根本不知道会发生一些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而是曹丕给他一一都挡在门外了,由曹丕来进行主政,来处理这些事情了,这样的话就把曹操给架空了。一个没用的曹操,对吧,处理他很简单,再一个说,作为世子来说,说他病死了也很正常,对吧,大家也都很相信。
如果告密者公开处理是真的历史事件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十分明确的结论,就是曹丕有可能会把曹操给借药杀掉。
6、续禅故事
在这个儒家编辑的典籍中,就比如说尚书里面,有禹贡啊,就说记载的说是禅让的故事。尧禅让给舜,舜禅让给禹。禅让的故事,说得很美是吧?但是出土了一个竹简纪年,那里面说是被迫禅让的,就是很血腥的一个故事。儒家把这一个禅让嘞,一个很血腥的故事嘞,写成了一个很美的礼让的故事来,盛行于世。
在三国的时候,这个竹简纪年的内容是不是流行,我们也不太知道啊,自从秦始皇,做了天下,创造了一个新名字叫。皇帝之后,自秦始皇以来,真正的就是使用被迫禅让的,曹丕应该是第一例的,其他的好像还不太有,就是被迫禅让的。是第一例,应该是曹丕来实行的,曹丕开了一个坏头。
这个汉献帝呢,禅让皇帝位给这个曹丕啊,曹丕的就是推让再三,最终接受了这个汉献帝的献礼。他坐了天下,建国号为魏。三国才真正的开始,三国之中,曹丕是第一个称帝的,其他人就是跟着他来的。
曹丕的这个成绩的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平稳的啊,没有这个兵乱,因为汉献帝也不是他的对手,汉献帝手里也没有兵权,也不会乱,然后因为我曾经把这个汉献帝比作这个叫金丝雀。金丝雀如果养在笼里了,你让它放出来,它会钻到笼子里面去。不愿意出来,这是汉献帝的一个悲哀。因为没有谁给汉献帝讲真话,所以他都是偏听偏信,全是假话啊,没有谁真正为他考虑。这是汉献帝的一个悲哀,也是曹丕终能躲在天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所以嘞,汉献帝既不是曹操的对手,也不是曹丕的对手。
曹操为了维护汉献帝,把他的几个女儿都嫁给了他是吧,有的说是监听他嘞,或者说是监视他的吧,总而言之呢,就是汉献帝嘞,日子过的应该还是不错的,但是他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什么?因为这是涉及到一个理念是吧,叫唯一和之一的问题,就是曹操成为了他的唯一的救命稻草的时候,他没办法嘞,把曹操变成之一,就是说。给曹操分权,这个他做不到,他做不到就是他的故事基本上就结束了,所以嘞,就是曹丕的一个,嗯,文臣武将是吧,都不保他都不保汉献帝。是保曹丕,这是大势所趋,曹丕,得到天下也是比较容易的。
一句话概括,就是曹丕夺取汉献帝的江山啊,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儿,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因为他各种前期工作都准备好了,特别是他老爸,曹操。已经准备的差不多了,当时曹操就是魏王了,是吧,曹丕当世子的时候就是魏王,是以魏魏王世子的的这个身份,来上升一步的。
汉献帝继承了他的先祖的基业,因为没有守好,丢给了曹丕,曹丕呢,也是实际上也是继承了他父亲曹操的一个事业,但是,他也没有再扩容,就此结束了,也就是说,等知道曹丕时,曹丕在讲。江山也没有曹操打下来的大,也就是曹操打下来那一部分而已,曹丕是没有,就是说扩容的,对江山进行扩充。扩张开疆扩土啊,他没做这个事情。

7、与士分赃
你看,曹丕打也没有打江山,而是他父亲把他打下的江山,他父亲没有坐江山,他坐了江山,坐了江山也没有开疆拓土。给孙权打了一仗,还打了败仗,为什么曹丕还能够坐在皇帝位上安稳如泰山呢?那一个很大的成绩就是说他对内部的管理有一套。至少来说。他愿意受士族阶级们的摆布,就是一个叫陈群的,他,颁布了一个法令是吧,让这个法令就是流传后世。
陈群颁布的这个法令叫九品中正制。上中下,有上品,中品,下品。每一个品有就分一品、二品、三品、四品、五品、六品、七品、八品、九品。三九二十七品。27级管理,目前为止就是现在管理地球上所有人呀,这个制度也是完全可以的。
陈群用了九品中正治,就是说这一个九品中正制就是从曹丕开始,直到大清末年。已经实行了1700年左右吧。
知道今天人民在谈论的时候还说这个官儿是几品呀,你这个官儿相当于古代的几品呀,大家在开玩笑是吧,调侃的时候也经常说,可见这个中九。九品中正制,是很古很深入人心的,它有一个,它有一个很要强的一个特点,就是说你第一代肯定不能当官,你都让你儿子努力,你儿子不行,你孙子来。反正你这一辈儿肯定不当,不能当官了,你如果是寒门的话,你必须得几辈努力。总而言之,它的系统是非常复杂的。
为什么说是与士族分赃呢?其实很简单,就是说士族们他们有很多年的积累,很多辈。像袁绍他们就是四世三公,就是光当三公的人呀,就有四辈人这么夸张,这个是很厉害的。这个就是对士族啊,对平民老百姓啊,都有一个很大的很大的吸引力,但是让人感到绝望的就是说。他们被垄断了,把官阶给垄断了。
把官阶全部垄断完之后,都在他们那个圈儿里选来选去,下面那个,它下沉不到下面去,就是一些中小阶级地主。被称为寒门呢,这些人呢,他们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的,但是呢,没有一个政治上的发言权,这个时候就会出问题了,因为。他们上升无望的情况下,他会和下面的人呀,在搞事情,就会搞事情了,所以说嘞,他这一个东西呢,就导致了。非常混乱的一个局面,而且士族内部也不安稳,他为了争取更大的利益,他们之间,也会进行争斗。
他们一开始的争斗可能就是动动嘴皮子,后来可能会上升武力啊,西晋发生的八王之乱也不是偶然的。他们就是因为利益分赃不均造成的很大的一个原因,这也是曹丕给留下的祸根。这个事情呢,很难,解决好。总而言之,这个南北朝时期几百年全是因为利益分配的问题导致的,大家都在争夺国家。对国有资产都在争国家的这个利益,而没有人想着要建设这个国家,所以它迎来了中华民族的至暗时刻。
但是曹丕为皇室着想,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曹丕的也给司马懿、陈群、贾诩这些士族大佬们一块儿搞一个国家分赃,然后大家就可以相安无事,你当你的皇帝,他当他的什么或丞相当他的什么,军队的大大总。等等之类的,总而言之,他们这是曹丕的一个神奇之处。

曹丕和士族们达成了一个一致的方案,就是说士族们之间可以因为从丞相到县官儿之类的一个肥缺这么个分法儿。这个不是有曹丕说了算,而是有中中九品中正制说了算,那么,曹丕呢,也就心安理得的享受他的皇室的利益啦,事实上这些人呢,也是各管各的,就是大家相安无事。但是一旦国家爆发这个外敌入侵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个很大的后果,那就是说自相残杀。
他这个制度一个有很多附加条件,直接导致了有很多人不符合要求条件,只有士族阶级们才符合他这个条件。而且他们有他们制定的方案,当然是为他们自己服务的了,然后就是让皇帝帮着他们看着蛋糕,他们在家里自己吃着。津津有味儿,这种腐朽的士族,就是我们人民通常所痛痛恨的,叫贪官污吏,只是说他们不仅要一代吃而已,他们要代代相传的吃下去,这就很可恶了。
经济垄断和官场垄断都将导致上下不通。如果说上下不通,那么就会产生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这个国家不能正常运行,打一个简单的比喻,就这个国家像人一样,人要呼吸,要吃饭,吃到饭之后要排泄。如果说。它上下不通,吃的东西它下不去,所以不想吃,造成下面的东西排完,但是没有再排的了,它也会出毛病。上下不通是是一个民族的一个悲哀。
士族阶层实际上是在东汉末年左右形成的,他们运行了高达500年之久。直到隋唐时期的唐朝出现一个怪异的现象叫武则天,武则天把他给废除掉的,实际上隋朝很短,也没来得及废除掉。唐朝李世民也没有那个能力。李世民实际上也听命于这个他们的所谓的陇西集团。
利益分配是一个核心的问题,一切都围绕它展开,而不是说先做大蛋糕,然后再分配,这个思路,实际上是很天真的一个想法,真的一个想法就是说先分蛋糕,然后再想办法扩建蛋糕。这一点或许人们比较心安理得,因为什么?因为人们都是为了自己而努力奋斗的,而不是别人。他们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劳动成果被别人给窃取走了。

8、好歹第一
无论好或者歹,曹丕都做了第一。首先在三国志魏蜀吴中,他是第一个称皇帝的,他是第一个认真的解决分配问题的.这两个第一,足以让曹丕有一个很强大的历史存在。这一点我们不得不佩服,曹丕是在被裹挟的情况下,有民主选举出来的一个这种方案。所谓的民主,也就是士族们之间的民族而已,和老百姓毫不相干。
曹丕还是第一个以天资不足,以坦荡大人的身份担担当了他与他智慧不相配的工作。而且做的还相当出色,这一点是值得肯定。曹丕的一个大贡献就是说,我们平常之辈的人,如果要认真去做事情的话,可能会粉身碎骨,也会产生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那就是民主化解决方式。这个九品中正制正是这种环境下。产生出来的一个解决方案。
曹丕对利益分配方案的解决是一个顺水推舟的事情,因为他没有更多的筹码和士族阶级砍价。进行比较强势的谈判,甚至没有他们的帮助,曹丕就很难称帝。连他弟弟曹植可能就无法对付,更别说整个比曹植更利害的一些这个士族集团们了。所以曹丕的投降政策也罢,折中方案也罢,绥靖政策也好,总而言之,是在被裹挟的情况下,然后做上皇帝的。
曹丕也是执迷于当皇帝,为了做皇帝,一切都不顾了,比如说利益也不要了,老爸也不要了,弟弟也不要啦,甚至自己后代的教育也不要啦,为了当个皇帝,不惜一切代价。这是曹丕的一个很勇猛的想法和他的思路,事实上他完全没有必要这么努力的去想当皇帝,而是应该在站在皇帝的角度视角来看问题这个时候,或许他会豁然开朗了。
别人把着他的手脚,让他有所顾忌,有所忌惮,所以曹丕是一个不太有自信的皇帝。总之,他有两个第一,足以名留青史。

9、做了嫁衣
想起来曹丕就感觉像是有一个啊,一群虫子漂浮在江的中心,然后慢慢的,慢慢的。冲,冲散了,冲淡了,这些虫子慢慢的,慢慢的冲向了岸边上,然后只剩下洪流。本想本想不已,向东一去不复返啊,这种场景就有一种很悲哀的感感。那个具象就好比说是处于权力中心的人,慢慢的向边缘靠拢,慢慢的向边缘靠拢。
曹丕究竟为谁做了嫁衣呢?曹操曾经提醒过他要注意防范司马懿,他的弟弟曹植更是不厌其烦的说。你要相信我,我没有野心,司马懿才有野心。然而,曹丕终究错付了,他选择相信了司马懿而不相信。他的弟弟曹植也不相信他的父亲曹操这样让他自己慢慢的向孤家寡人走去,还未成绩。却已变成了孤家寡人,成为了司马懿手中的道具。
诚然,曹丕在的时候,司马懿并没有表现出他的强大的野心,而是隐藏了他的野心。表现出了他的恭维他因为他知道时机还未成熟,他不是曹丕的对手。因为曹丕时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谋士叫贾诩活的,叫贾诩活的年纪也很大。还有一个。叫陈群也是很厉害的角色,因此司马懿不敢造次。
然而曹丕还是错付了他的信任,他信任的司马懿却变着法儿,让他得到人间至乐,忘却了防范之心。因此,临终托孤,把司马懿当成托孤大臣对待。从而为司马懿做了嫁衣。
10、功利几何
如果说曹丕是一个啃老族也不为过,因为他的全部资本其实就是曹操给他留下的基业。然而他一口吞下去,连个渣儿也不给他的弟弟留下。这就是曹丕做兄长的。不是了,然而权力充满头脑,是不可能有什么亲情可言,甚至连他老子都害,何况他的。兄弟姐妹呢?这种冷血动物也是让人感觉到十分可悲。然而他的功劳终被别人。
曹丕的功劳是什么呢?就是在当魏王的时候也不尽满足要当皇帝,从而把。他当皇帝这个权利分散到各个士族阶层手中,让成为他们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曹丕有功于他们。是源于曹操对疆土的收复而与曹丕其实毫不相干。但是。只有他是合法继承权的时候,继承人的时候,别人都不得不去巴结他。
曹丕有一个可谈的功劳,那就是让汉献帝禅让位于他。其他的都是他老子帮他做好的,像军队由他老子打造的,像文臣武将由他老子聚拢起来了,这些人,这些兵将,这江山来的很容易,所以他不知道珍惜。他只是认为,只要做到权力的巅峰,他就拥有,这一切是不会变的。
然而,他忘记了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如何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是相反。如果只有名没有利,要他做什么?如果只有自己去做功,别的臣子都不做功而坐等分自己的功。那自己做的功又有什么益处呢?这些问题,作为老板的逃离并没有做过很认真的考虑。而是一味儿的在想如何抓住那一个天花板的权利。
制度,尤其是臣子们定下的制度,会有利于你这个皇帝吗?这是一个基本的问题,好比考虑过吗?这是一个。涉及到自己核心利益的问题,曹丕考虑过吗?然而曹丕依然答应了,签字了。让九品中正制推向。他的国家了,他因此也被慢慢的边缘化了,他的后代也慢慢的失去了保护。这个制度只保护了士族们的利益,皇室的利益却给遗忘掉了。
曹丕有功于士族阶级,士族阶级却把他的利益忘得一干二净,名名份上是有他的利益。然而。伟大不掉的情况时有发生,像司马懿参与制定这种方案的时候,曹丕怎么能会统一呢?陈群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他根本没有想到,其实他们之间的矛矛盾是存在的,他们是有利益冲突的。然而,曹丕完全不管,只要他们承认他是皇帝,他似乎什么都可以不要,只要那一个没用的。
曹丕要了那个没用的权力又有什么意思呢?花天酒地也只是让他的几辈人消费完了。然而,他们惨不忍睹,也没有士族的身份。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情,所以曹氏家族就像昙花一样。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这究竟是功还是过呢?这究竟是利还是害呢?功利之间能有几何呢?什么是功,什么是利呢?这是一个让人在思考的问题,如果人们的眼睛之地盯在利益上而对公无所作为的话,那么谁来作为能来耕种利益的果实呢?这是一个不可持续的方案,然而他们却偏偏执行了上千年。这就是一个让人类止步不前的方案,是一个愚蠢的分配方案。
11、全朝司马
全朝都是司马家族的文臣武将,门人故吏遍天下,这是司马家族达到权力顶峰的时刻,也是司马懿赚曹爽之后得到的一个绝对的地位。皇帝也要看他的脸色行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呢?那就是唯一的局面,曹丕的后人都不知道的事,他们用唯一了解了汉献帝,别人又用唯一来了解他们。
司马家族在朝中的所有权力,对皇帝的左右简直是让人感到不可直视。首先,他们觉得哪个皇帝不好了,不听话了就换掉,哪个皇帝生气了就打屁股。好像皇帝就是他家的一个小孩子一样,任由他们随意摆布。而满朝文臣武将。都装聋作哑,无一反对者。此情此景,多像曹操在汉献帝面前那样。
这难道是因果报应吗?或许是,或许不是,但是司马懿却用了曹操的套路来玩弄曹魏政权于股掌之间,这该是何等的意气风发。一日看尽长安长安花的狂傲呀,这就是司马懿家族为曹魏政权。带来的蹂躏、践踏和侮辱,让人感到气愤而又无奈。
蹂躏够了,玩弄够了,他们在以曹魏的名义颁布天下,发号施令。何其狂,何其荣耀,何其疯狂,何其让人发指。然而。又何其的无可奈何,这就是曹操后代的下场吗?一代枭雄的智慧?都哪里去了呢?这或许就是曹丕害死他父亲曹操的一个报应吧。
如果曹丕地下有知,该是感到何等的后悔,因为他的决定影响了他的后代好几百人的。安慰让他们在担惊受怕中度过了年纪轻轻的一生,没有人活过20岁呀。这就是司马氏家族对曹魏政权的一个回报。然而,政治讲恩情吗?那太天真了,太天真了。
如果曹丕地下有知,他还让司马懿当做托孤大臣而优厚于他吗?如果曹丕地下有知,还会让?司马懿为他遮风挡雨吗?如果逃避地下有知还会让司马懿这个老狐狸?得逞吗?如果曹禺地下有知,还会让司马懿摸到全屏吗?然而没有如果。也没有这些家事儿啦。

12、内斗外和
自曹丕以来,中国人便多了一个特点,叫内斗外,和亲兄弟斗得不可开交,甚至是你死我活。对外和和气气,礼貌有加,这也就是所谓的什么内防外援。这简直是。内外不一致嘛,知行不合一嘛。然而这种权术,这种技巧,这种方法,这种方式。却实实在在的影响了中国上千年的时间。
曹丕如何对待他的弟弟曹植的?曹丕如何对待他的爸爸曹操的?曹丕如何对待司马懿的?这些情况真的让人无语,曹植告诉他,并不想给他争夺江山,而是要提防。第一方第一方,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要第一方司马懿,要第一方司马懿。然而,曹丕听进去了吗?并没有,并没有,并没有。
有一句流行的话叫内斗内行,外斗外行,然而斗与不斗,兄弟并不睦,却是实实在在的。在历史。记住,那里摆着呢?是的,曹植才气逼人,然而不一定是治国高手。但是曹植能够。分清正反善恶,他知道司马懿迟早要会结果他们曹魏政权的性命。这是一个不容不容缓的问题,然而曹丕却像蜘蛛网一样把它轻轻的放下。
放假之后呢?曹丕并没有去着手解决他弟弟曹植提醒他的所谓的司马懿问题。把他束之高阁了。然而司马懿会饶过他们吗?并没有,从历史的技术来看,并没有。但是。曹丕为什么不会听一听曹植的意见呢?因为信任没有了信任,只有了防范,只有了防范。没有合作的可。可能啊,这是曹植很生气也很无奈的地方。
曹丕挑起了内斗外和的一个典典型案例,他终生始建于此。然而他的江山。也因此而风雨飘摇,最终为司马氏家族所取代。然重复了昨天的故事。这是曹丕家族的悲哀,然而,谁能想到,中国人就是因此而展开了内斗外合的。局面,直到清朝末年发扬光大。
曹丕发扬光大了,内斗外和的格局,让分配利益分配蒙上了一个外表的外壳。这种外壳就是与自己,凡是与自己利益有关的人都要防范着,凡是与自己利益不相关的人都可以结交。这种模式推而广之,直至普通百姓心里都是这么认为的,因为中国人有一个很强大的基因。叫就地取材,上行下效,这种方法是上行下效得到的一个结果。
内斗外合导致了中国人的不团结,而这种不团结日益深入人心,因为大家都知道,别人的利益不可触碰。别人的成果不可随便拿,这就是一个相处之道。然而没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这样,对外人,他们可以进行利益共享,对自己人却没有不会分享,而是分毫必争,分好。一种,这一点让人感觉到很生气,也很无奈。

13、核心看客
眼睁睁的看着权力,却无能为力。从建国开始,就没有了曹操那样的指点江山,意气风发。这难道是曹操所乐见的吗?难道是曹操安排好的剧情?难道是曹操想为他人做嫁衣?显然,这是曹丕的选择结果,而不是曹操的规划。曹丕的江山,是曹操打下来的。在没有经过曹操的同意下,曹丕建国了。建国之后,开始清洗曹家有能力的人,例如,曹植。于是,曹家很难成为士族了。明明是皇族,当没有了士族的供卫,皇族比寒门还要凄凉。曹丕原本就是一众士族大佬们的提线木偶。更何况是他的后代呢。他的后代,根本没有机会成长起来。
身处核心权力的位置,却只是一群看客。这是曹丕及其后代的命运。令不出门庭。没有士族的响应,皇帝的话连一个普通百姓的威力都没有。这是何等的煌煌然。曹操用唯一养活了汉献帝很多年,而司马懿用同样的方式养活了曹丕的后代很多年,直到不耐烦了,取而代之。
曹丕是一位创业二代,开国一代君主,他与夏朝的大禹儿子启类似。其也属于创业二代、开国一代的君主,因此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容易得到的,不容易去珍惜。所以腐败从他们开始,而不是从他们下一代才开始,他们比那些真正的开国皇帝,像刘邦,开创也是是他完成的,开国也是他完成的,像朱元璋,这些人比起来,他们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因为他们对相信没有太大的改变,他们并不是一线的君主打下来天下,而是有继承得到的天下,这样的人有一个特点就是眼高手低,所以说,他们有一个很大的毛病,轻信别人,比如曹丕是吧,轻信了司马懿,而且司马懿掩饰的很好,所以他们,嗯,这个曹丕根本都没压根儿回去都没看出来,而且把他作为一个托孤大臣。来对待他,如果像汉景帝那样,对汉武帝操作不了的人杀掉他,这样的话就会安稳他的后代。
不是有一个很典型的案例嘛,就是周亚夫,周亚夫去吃饭,汉景帝给他准备了一桌饭菜,没有筷子,当时汉武帝还是太子刘彻就站在一边。这个周亚夫很生气,说没有筷子怎么能吃呢,转身就走了,然后汉景帝说这个。这个人吧,你刘彻掌控不了。实际上或许啊,有人说用手来吃对吧,就是手抓嘛,就是因为汉景帝反问了周亚夫一句,没有筷子就不能吃饭了吗?他的意思是说,看看周亚夫会不会想那个没有用手抓吃饭。
用手抓吃饭,这个很可能不是汉景帝的意思,因为汉景帝旁边有一个太子呢,汉武帝当时就在旁边呢,周亚夫如果向那个汉武帝刘彻讨要一副筷子的话,那个周亚夫不至于让汉景帝找个理由把他给杀掉了,骄兵悍将,后世君主驾驭不了你,那老君主肯定帮那个年轻的一代的君主,把这些人给杀掉。但是曹丕就没有这个能力。曹丕,觉得自己的孩子能驾驭了司马懿吗?实际上他自己都驾驭不了的。
并且在他自己驾驭不了司马懿的情况下,他竟然把司马懿当做一个托孤大臣来来看待,这就是有点引狼入室的感觉了,而且这样做的话。很容易就把自己给弄空了,然后壮大了敌人,他这个做法简直是让人感觉到啊,很无语的。实际上他弟弟曹植给他说的很明白,江山,我可以不跟你要,但是呢,你不要把我们曹家的人,全赶尽杀绝了,曹家人如果赶尽杀绝了,那所有的利益都给谁嘞?都给士族阶级去了。这样的话就容易怎么容易被别人给扳倒了。
历史也证明了曹植的担心,所以说七步诗里面的煮豆燃豆檱,檱在釜中泣,他实际上是在暗示曹丕,司马懿要是你驾驭不了的话,让我帮你来驾驭的,或者说是不止司马懿嘛,还有陈群呀,还有贾诩这些人都可以的,都可以用曹植来驾驭的。但是呢,兄弟之间相互不信任,这样的情况下,就是自己又没能力把自己的孩子给培养起来,那只有中心往边缘滑动了。
因此总结下来啊,就是他们这些人呀,这种情况就是形式上是核心,处于核心的地位,但是实质上,他们是一群看客。很多事情他们做不了主。他们看似是很民主啊,是实际上民主就是对君主的羞辱,嗯,历史上啊,没有什么民主一说。实际上就像现在的民主,西方世界所谈的什么民主啊,自由啊,平等这类东西,实际上是资本对人民的羞辱,资本借助于自由、平等,什么这些这些所谓的价值观来羞辱人民。

14、克己舒敌
曹丕相交于,夏朝的有启一个进步,是因为曹丕是一个文人,而不是一个武夫。他既然是文人,对礼仪呀,有一定的认知,所以呢,就是古人常讲日三省吾身,再省可矣。就是说这个时候儿的他对自己的管理呢,相当来说比较严格一点,他以为自己的就是别人的榜样,那么多人盯着是吧,盯着看,那就是别人的榜样。这个时候把自己给约束起来,自己究竟不敢,实行自由主义,这个时候呢,就是对自己的是一个报复。
另外一点就是说对自己的家人是比较残酷的,因为越亲近的人越容易接触这个权力,这个权力越容易失控,那个严是好的,但是因为防,就是不要因噎废食,怕噎死了,那我就不吃饭了,那就有偶然变成了必然。既然不相信你,索性就让我完全放心了。死人是让人最放心的状态。那把所有的家族人全杀掉,就完全放心了。比如把曹植给逼死,这样的话就是说有点过了,高兴的是敌人。而不是自己人。
曹植绝对是个大才子啊,后代有人就是说嘛,他才高八斗嘛,说他才高八斗,。这个是没人怀疑的,但是曹丕没有用,曹丕没有用曹植的原因,不是因为曹植有能力,他嫉妒他不是这个原因,因为他要嫉妒的话,比他强的弟弟,有几个呢。其中曹植是拔尖的。很有政治头脑,又会表现。而且,能看透局,并知道如何应对。
曹植之才是比较厉害的一个人,所以呢,他能看透大局,这个时候如果说他把曹植铲除了,都相当于把自己的臂膀给去掉了。因为凡是能看懂大局的人,他不会因为眼前的小利益而乱动。能懂大局,是可以为大局而牺牲的人,叫做视死忽如归

怎么说呢,就是说曹植是一个确实是一个很厉害的角色,他能看懂大局的人,既然能看懂大局,这样的人才不用他把他杀掉,实际上就是说。帮助了敌人,消灭了敌人的敌人,他这个逃避的这种做法,实际上有点得不偿失了,就是因噎废食了。其实吧,就是说你不能说把你整个曹家那么多人,你一个不要,你只要,你这一家庭。未免太自私了,这一点就是确实让敌人看着都舒服。所以说呢,曹丕的就没认识到真正的敌人是谁,这一点是很悲可悲的。
当然也不能完全怪曹丕,曹丕这人呢,怎么说呢,他就是,嗯,能力有限,他就是为了当这个皇帝呀,就是说焦已经焦头烂额了。别人说什么都是抓住,抓住了他的一个心病,就是说你比如说司马懿告诉那个曹丕说,当然这是自己杜撰的。司马懿告诉曹丕说曹植那家伙不行,你不能让他活,如果让他活的话,他有机会他都能夺权的,因为他姓曹嘛,所以就是就变成了和你是兄弟就有罪了。这一点就是很多人解决不了的事儿。
父子成仇,兄弟反目,对吧?夫妻成路人,这些都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说明了一个信任,没有了最基本的一个信任。实际上信任是一个天大的漏洞,就是说你信他,是你一厢情愿去信他,还是说你不断的去试,一点一点的叠加。驱使他的反应,如果说你一味儿的去奉献,他不给你回报,你反而说他觉得他很爱你,对面的人又说。我给你机会呀,让你给让你表现的呀,让你让你表现爱的呀,那你怎么不把机会给自己去表现爱呢,是不是?所以说嘞,有些人的自私是自私到骨头里面的。
这种自私到骨头里面的人呀,看似对自己很严格要求对吧?但是呢,都是坏大事的人,曹丕就是这样的人。曹丕他一代是不如一代,这是。大,大家都看的很清楚的,这这都是支持人的一个下场,那后世有没有这样的人呢?也有,是谁嘞,蒋介石,蒋介石是很克己的。就是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的,但是他不仅是让敌人舒服,他还让他手下的人都很舒服,他手下的人是可是都贪呀,全是那贪污犯。结果就是蒋介石一个人是清白的,其他人都是贪污犯,你想想这一点,就蒋介石是不是很痛心,这个蒋介石这个事情没做好,单反做好一点,就不会丢江山。
当然,爱自己一点也没有什么错的,但是不要过分了,也要给别人一点出路,你不要天天老盯着说,就是为了免除自己的后患是吧,免除了自己的失眠症,我把就是说对我影响最大的人给杀掉,那你有个什么毛病啊。比如说你身边的啊,就是像皇帝身边的太监啊,对吧,就是那些宫女儿啊,你一天十天半天的杀一个,你这么玩儿可以吗?那人不是这么玩儿的,对吧,你这样都玩玩完了,你周边都没人了,都不跟你干了,你这人太残暴了,对谁都不信任,但是呢,你信任错了人又不好。
信错了人也付出代价,不信任的人也会付出代价,那怎么办?付出代价比较小一点,我要想付,再说代价比较小一点,那你的信任的这个。程度呢,就要适当的降低一点,但是如果你这个是信任的程度啊,降的越低,你周边的人就是说烂人越多,就全是一些小人,一个君子都没有,如果说你的信任度把控的高一点,哎,你的君子会多一点,但是。嗯,大家也都是趋利避害的,这一点你做一个正常的这个规则来说就好了,不要把别人看成像太阳一样无私去奉献,那也不对。
因此呢,克己舒敌是一个不太好的办法,不要对自己太刻薄,而对敌人很舒服是吧?这叫亲痛仇快的事啊,尽量少干一点,那少干一点,怎么怎么也得少干一点,就是不要太刚,要柔一点,不要太急,要还一点。不要太,不要太怒,要忍一点,不要太恨爱恨情绪化,要理智一些就可以了。实际上这些东西都要反复训练的,不是,今天给这样一说,懂了,过一段时间,又忘到脑后儿了,而是要要进行训练。
所以说,我们跟那个曹丕也可以学很多东西的。你像对自己要求很严格,这个过程也是对的,但是不能过分了是吧,对自己的人要求严格也是可行的,但是也不能太过分了,为了自己舒服,自私,为了自己舒服啊,把自己威胁最大的人全杀掉了,那也不行。你全杀掉了,没有人为你做贡献了,你自己凡事都要亲力亲为了也不好,所以嘞,自古以来就两个字用人怎么去用人?如何去用人?古人呢,很聪明,用一个字来概括的叫悟,看你有没有悟性,你能不能悟出来。用人历来就是利益分配。
利益分配最好的一个办法就是看你如何用人,能不能用人,根据他的人的性格怎么去用人,就是人把他放在他的舒适位置。要把他放到他认为舒适的位置,而不是你认为舒适的位置,这才是用人的精髓,否则的话就是人人都给你造反,你还用什么人呀。所以用人千万不要情绪化,就大概就是这些吧,大家可以自由发挥一些了。

15、路的影响
我们现在可以总结一下,曹丕的路究竟是谁,条什么样的道路?曹丕的道路对我们有些哪些影响,对我们有哪些启示?我们能不能选择逃避的路走下去,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曹丕的路,首先是幸运加,机遇再加机遇,实际上曹丕是唐营那一带。因为曹操把江江山打了下来,等他去促成这一件儿事情,然而他在别人的帮助下也成功的实现了。
因此,曹丕的核心实际上是曹操的势力。就是说,曹丕抱着曹操的国势向。各个阶层来分配果实,这就是曹丕一生所做的事情。当然,前半段时时间是为了一个继承人的地位而奔波。后来在团队的帮助下成功上位,又逼迫汉献帝,建立了曹魏政权。之后呢,就开始大刀阔斧的进行什么打打扩充蛋糕,结果失败了,从此就开始分蛋糕了。

曹丕分蛋糕的一个重要的措施是由陈群写的,叫九品中正制,这一个办法统治了中国长达1700年左右,这是很令人感觉到了不起的成就,这一点和他的老子的兵屯是可以相媲美的,这样就是把老百姓的注意力从原来的吃喝玩乐慢慢的就是吸引到报效国家,为国家做贡献上来,但事实上没有说的这么美好,而是士族阶级给他做一个套儿。

这个套正好套在了曹丕的身上,让曹操的这一族成为了皇族,其他的阶级成为士族。从而引发了皇族和士族长达百年的争夺。
曹丕就这样获得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名分,这就是名气很大,而利益不多,真正的利益被司马懿为代表的士族给瓜分殆尽了。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