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分享择校方法,运用择校思维,合理选择学校。
本人23年二战上岸双非本校电子信息专业,成绩365(政治61、英语55、数学二111,专业课数据结构138),由于是二战,对于计算机择校有点研究,目前很多高校计算机专业更改专业课为408(计算机组成原理、网络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这门科目复习难度大,学习周期长,很难获得理想成绩,成绩100+就很好了,这门课建议在3月复习数学时同步开始,不然很可能学完后面一般都要 进行三轮复习,本人从22年六月中旬开始复习408,规划是看王道视频课程,然后写课后习题,由于复习时间长,刚开始还可以把习题写出,第一遍完成选择题的练习,由于进度开始的相对慢,每天下午2点到晚上8点都是完成专业课408学习,英语学习两个小时在下午时间,但是到9月择校时,才过完一遍,数学线性代数才开始(不要学我,我二战数学有基础),到9月中旬择校时,没有把握,才换的学校,最后运气不错才得以上岸,但是我的本校23年分数线增长了快60分,330的复试线,这是卷子简单的原因吗?我认为不是,华中地区某211师范22人工智能学院电子信息分数线320+,23年该专业分数线为306!!!这显然不是卷子简单了,我个人认为23年英语相对22年难度相对下降,但是数学23年比22年难度有所上升,这体现在计算量方面。那么是专业课吗?有可能,但是我想说更多是因为没有选好学校的原因。
相对于考408的院校一般都是计算机强校,由于这些院校考试科目大多都相同,所以很多211院校的分数线比某些985的录取线都高,一般的择校规律为:第一,一般改408的院校当年分数线都会降很多,比如浙江师范大学(软件工程评估B-)22年改考408,分数线为国家线273,当年武汉理工大学分数线350+,而武汉大学当年网络安全才340;第二,如果该考408的院校之前的科目和当年同地区的其他院校相同,那么大多数人会因为之前选择的学校专业课改变而选择和考原来专业课相同的院校,那么就会导致没有改变的院校报名人数过多,例如华中师范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原来专业课为数据结构和C语言,但是在23年6月宣布该考408,很多考生在6月还没开始学习专业课,所以被迫选择湖北工业大学,22年湖北工业大学分数线273国家线,23年湖工大相同专业招98人然而350分排名100+,这就导致武汉双非数据结构院校考生人数暴涨;第三,不要相信网络上,宣传好考取的学校,因为你能看到大多数人都能看到,一般人都会有捡漏的想法,往往这些宣传好考的院校就会人满为患,分数线水涨船高;第四,很多人宣传的考研院校有大小年概念,这其实是存在的,但是一般人都是简单的一层思维:A院校去年分数线低,就考A, B院校分数线好高今年不去考。很多时候分数线出来后A往往有更高的分数线,而B因为报考人数不多分数线降低。当然这只是一种观点,对于往年分数线都高的学校一般也不会差多少。
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拙见,如果您有其他观点的可以指出。